初中鲁迅作品教学探析

2015-06-11 19:31孙成广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百草园景物鲁迅

孙成广

一、联系背景,理解主旨

每一篇文章在创作时都会受到写作背景的影响与制约,对于鲁迅作品来说同样如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增加对鲁迅作品有关创作背景的说明是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作品主旨的前提条件之一。比如对《雪》一文的讲解。该篇散文诗是作者在1925年1月于北京完成的。当时,作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书,而此时正处于五四运动退潮阶段。鲁迅以比较优美的形式展现了当时内心的苦闷与彷徨之感,这使得本文成为理想和现实冲突的形象写照,同时也是作者内心深处冲突的形象写照。作者感受到黑暗势力依然比较强大,认识到战斗不能有丝毫松懈。作者给学生补充这些历史环境背景,能够更方便学生理解文本主旨。

二、深入朗读,感受情感

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要以朗读作为基础,特别是反复诵读,才能让情感得到升华。在学习鲁迅作品时,学生既可以在带感情朗读教材时体会文本,也可以将问题带到朗读过程中去,又或者是从朗读过程中发现问题。鲁迅作品以生涩、佶聱著称,教师可以从培养朗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对鲁迅作品逐渐熟悉起来,改变陌生的感觉与抵触的情绪。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会从不想读到想读,从不会读到会读,继而便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读出味道、读出感悟、读出收获。

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可在正式讲解之前,给学生提供反复诵读课文的机会,让学生在阅读时即能体会到昔时蒙童在百草园里面产生的乐趣,畅想作者在孩提时代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同自身经历对接起来。接触到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一文时,同样可以在带感情朗读课文时感受到雪景的优美,读后再以自己的语言对文本进行复述,无疑会把自身同作品拉得更近。

三、揣摩形象,深化思维

苏教版初中教材里面所收录的鲁迅作品,都比较深刻,然而其形象性与可读性却并不差,这是带领学生学习与品味作品的良好切入点。几篇作品里面皆有极为丰富的景物描写,比如对百草园春季和夏季美景的描述,能够看到其由远而近、由整体而局部的变化规律,同时动静相生、形神兼备。再比如看戏路上,月下航行时可以发现江南水乡之秀丽、月色朦胧下的豆麦清香,再加上隐约的歌吹、缥缈的戏台,真仿佛似真如幻的人间仙境。还有美艳的江南之雪、奋飞的北方之雪,刚柔对比,态浓意远,无不令人心向往之。

除了极为丰富的景物描写以外,鲁迅借助简笔勾勒及白描烘托等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既愚昧又善良的阿长,少年与中年对比强烈的闰土,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孔乙己等等。这些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带给读者的是丰富的阅读享受。人物形象的高度概括性,也可以让学生看到当时社会的众生百相。在指导学生揣摩这些鲜明景物、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生便可以领悟到作者思想深处的美与痛、希望与绝望。在夜色朦胧中,眼前浮现“出海边碧绿的沙地,深蓝的天空挂着金黄的圆月”,这难道不是作者理想中的境界吗?“愿意在仁厚黑暗的地母怀里永安魂灵”,这难道不是作者对天下苦难的祈祷吗?“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的描述,这难道不是对冷酷社会的揭露吗?教师带领学生所做的每一次人物与景物揣摩,实际上都可以说是深化学生思维的一次进步。

四、品味语言挖掘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作品语言的特殊性,教师要带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让学生增强感悟挖掘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对文中重要词句的精读分析,使学生在“寻章摘句”时感受到学习鲁迅作品的快乐。比如学习“暖国的雪,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一句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思考:冰冷的、坚硬的两个词汇,着重说明了雪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可以向学生发问: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句话我们该进行怎样的深入理解?类似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向具体学生发问,如果难度稍大的,教师则可以把问题下放到学习小组,让小组内的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思考,而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教师可以同时提出数个问题,每个小组接受一个问题任务,分别进行探讨,之后再进行课堂的全面交流。学生不受限制地各抒己见,从一个词汇、一句话出发进行研究,文本的精神极容易浮现出来,学生品味文本的能力也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得到加强。

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进行总结,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鲁迅对景物进行描述时,最常用的办法是借助一个形容词把客观物象的特征勾勒出来,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社戏》里面,淡黑的连山、缥缈的戏台;《故乡》里面,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等等皆是如此。简单的笔触便可以把或悠远、或优美、或绚丽、或伤感的形象呈现于读者眼前,使人不知不觉间生出心旌摇荡之感,心驰神往之意。鲁迅先生在对人物进行刻画时,一般只以极为简洁的动作或者神态勾勒,生动地表达出人物当时的真实精神状态,拔、点、磕、退等几个动词便写出了赵庄少年熟稔驾船时的神采,而扫、露、支、撒等几个动词便已经让少年闰土雪地捕鸟的过程变得活灵活现,在给付酒钱时,一排一摸间,读者已经会心领悟到孔乙己人生状态之凄凉、人物性格之迂腐。上述种种动作描写均包涵了作者思想深处的无尽意蕴。

有学者曾经提出:在缺少宗教资源的世俗国度,鲁迅始终站在世俗精神所能支撑的最高点,耗尽生命去唤醒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正是他的伟大所在(朱学勤《鲁迅留给我们什么》)。实际也确实如此,鲁迅文章在初中教材中所占比例很重,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的,一方面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生动文字、写作方法,还有他的深刻思想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我们通过有效朗读、关注语言、揣摩形象等多种方法达到更加接近上述教学目标的效果,才能对得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之冷峻、俯首甘为之诚挚。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门河中学]

猜你喜欢
百草园景物鲁迅
学校里的“百草园”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景物描写要准确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