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铺就绿色致富路
——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发展侧记

2015-06-13 11:52邓万里
当代贵州 2015年34期
关键词:水城县水城猕猴桃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邓万里

生态农业铺就绿色致富路
——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发展侧记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邓万里

水城县实施农旅融合,综合开发,多元产业联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

2015年8月17日,山雾氤氲的下午,水城县米箩乡布依族妇女王秀芸正在猕猴桃产业园里除草。她在家门口打零工,一个月可以挣到2000多元。

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是贵州倾力打造的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之一。园区坚持用现代管理手段经营农业,用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从追求量到注重质,再到突出生态、产业、效益、规模全面提升,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把生态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为百姓铺就了一条绿色致富路。

突破要素瓶颈倒逼煤矿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变

从水城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驱车半个小时,就到了深山之中的苹果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旁,一片片猕猴桃园令人目不暇接。走进园里,一簇簇果子把藤苗压弯了腰。

被称为“西南煤海”的水城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这块“黑金”曾让水城在全国响当当。和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掠夺式”的开发资源,让水城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

工业“一枝独秀”使得农业成为一块致命的短板,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农民增收乏力,农业增效受阻,农村面貌改善难上加难。

绝境之地,何以图存?

政府出“狠招”:对不符合贵州生态文明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没有环保措施的项目坚决不上;规模小、消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退出;效益好又环保的项目坚决扶持。

山多地少、耕地破碎、农业商品化率低的现实,“倒逼”水城探索喀斯特山地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

胡娟曾是当地出了名的煤老板,为响应政策号召,她放弃了见效快、赚大钱的煤矿生意,转而投资猕猴桃产业。

“生态环保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作为土生土长的水城人,我也希望为生态建设做点努力。”胡娟说,把农民的土地流转出来做规模化的生态产业,是利在千秋的事情。

借助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水城县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探索生态农业导向型、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型治理模式。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须突破要素瓶颈制约,发展符合喀斯特山区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张志祥说,要把山地特色农业培育成水城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策红利催生发展活力,水城的农业发展经过转型升级后,开始转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带动农民致富的新阶段。

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

走进米箩乡村民李朝恒的果园,猕猴桃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李朝恒和妻子正为除草施肥忙得不亦乐乎。

“我家种得不多,但是收入比以前种包谷、洋芋强多了。”李朝恒说,去年猕猴桃价格还可以,每公斤最高卖到40元。

猕猴桃,不仅改变了传统种植习惯,也开辟了农民小康路。

三年前,李朝恒将自家的另外20亩土地流转给企业。“除了土地流转费,我还给企业打零工,每月2000余元的工资,每年还有近20000元的分红。”

和李朝恒一样,猕猴桃产业园区涉及的1035户农户都有三重“身份”:公司的股东、土地租赁者、产业园工人。每家每户以土地入股,除了享受每亩每年600元的租金之外,还可以自愿选择是否留在公司打工,入股农民还根据“股份”每年分享到15%的利润。

胡娟投资成立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企业和农户建立联结机制,企业获得土地搞起了规模化经营,农民或带地入股,或直接流转,既可以参与红利分配,又有稳定的务工收入。

“外来游客可以到我们园区采摘猕猴桃,再吃点羊汤锅和农家菜,果熟期每到周末城里来的人多得很。”米箩乡倮么村村民王继跃说。

“十年前,群众交3块钱的电费要靠卖鸡蛋来凑,如今猕猴桃就是老百姓的‘摇钱树’,家家户户都有不少‘红票子’,咱们不缺钱。”王继跃的话道出了农民生活的富庶。

政府扶持,企业参与,群众支持,水城县更加坚定的走起特色农业之路。结合气候、土壤等特性,水城县将猕猴桃定为主导产业。

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区一角(水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2013年,贵州省出台多项措施重点打造“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迎来蓬勃发展时机。

园区由米箩核心区和猴场特色示范区组成,分猕猴桃产业核心区、猕猴桃产业示范区、猕猴桃产学研基地、猕猴桃产业深加工区、布依风情生态园5个功能区,种植面积15万亩,辐射带动18个乡镇。

以“建一个园区、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为目标,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集生态旅游、民族传统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实现了生态性、实用性、前瞻性、示范性的统一。

铺宽致富路子高效农业与旅游观光并驾齐驱

作为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以独具特色的“一核三园四型”的理念设计,获得全省100个省级园区规划设计第三名。

所谓“一核”,即以米箩乡、猴场乡为园区核心区全力进行打造;“三园”,即着力打造俄戛万亩猕猴桃园、草果万亩猕猴桃园、铜厂万亩茶园及核桃园;“四型”,即将园区分成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自然生态型和民俗文化型等4个类型。

尤其是休闲度假功能区里的“梦幻大道”设计,“用养花的理念种树”,即春、夏、秋、冬四季,行道树都将变换。春有樱、夏有柳、秋有枫、冬有梅,这样奇思妙想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

“要通过独特的、高品位的、高规格的规划、设计、建设,增加产品附加值,让同样的田土生长的作物,变成高效、高价值作物。”米箩乡党委书记谢寿阳说,重点以美丽乡村点缀园区,以旅游开发带动园区,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并驾齐驱。

谢寿阳的话不是异想天开。就在园区核心区周围,一排排独具布依风格的小洋楼正拔地而起,不少村民还建起了农家乐。

在园区核心区内,重庆君豪公司及县农投公司合股征地400余亩,建起了6300余平方米的农业生态体验馆、2100余平方米的蔬菜观光大棚、游客街道中心,以及百亩荷花池。

眼下的园区周围,一幢幢白墙红檐的乡村别墅,点缀园区;一片片平整的地块里,猕猴桃幼苗正扎根新家,一幅转型升级后的农业观光旅游画卷正徐徐展开。

水城县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过程中,园区建设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2008年,水城红心猕猴桃被选为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2010年被选为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2012年获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产地知识产权。

品牌背后是特色。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培植和放大了一个个特色农产品,并不断“长”成致富千万家的品牌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融合生态农业和旅游文化,舞活“产业链”。水城县实施农旅融合,综合开发,多元产业联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

优一产,接二产,连三产,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提质增效。通过发展精品园艺、配套产业带动旅游休闲业;以农业与旅游作为城市转型跨越的突破口,打造“农旅一体”和“以农兴旅”的创意农业模式。

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目前已入驻企业19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2014年,园区总产值达3.472亿元,季节性用工及就业人数达13260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8840元。

立足山地立体气候优势种好“摇钱树”,水城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猕猴桃为主导产业,以乡村旅游为辅助产业,真正实现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责任编辑/朱江)

猜你喜欢
水城县水城猕猴桃
水城会客厅-南昌蔚来“牛屋”
摘猕猴桃
猕猴桃落果咋应对
水城扬州
东晋水城“浮”出大纵湖
提取猕猴桃的DNA
为什么猕猴桃身上长满了毛?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水城县荣获全国第二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多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