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2015-06-13 01:25河北省邯郸市标准化所河北邯郸056000
山东工业技术 2015年11期
关键词:改革与发展资源配置标准化

王 璐(河北省邯郸市标准化所, 河北 邯郸 056000)

浅谈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王 璐
(河北省邯郸市标准化所, 河北 邯郸 056000)

摘 要:标准化工作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证明,标准化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是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总体目标,面临的发展难题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标准化;改革与发展;资源配置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改革,应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标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等问题,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 我国标准化改革的总体目标

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坚持国际接轨、适合国情,坚持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坚持依法行政、统筹推进的四项原则,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2 我国标准化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标准化改革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来看,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

2.1 标准缺失,更新滞后

在我国,由于工业基础相对雄厚,标准相对完备。而在现代农业、服务业等行业,标准仍然很少标准缺失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目前我国在商贸物流、电子商务、节能降耗等新兴领域,标准缺口较大,明显不能满足对标准的需求。相比欧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国家标准制定周期平均为3年,“标龄”高出发达国家1倍以上,远远落后于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标准更新速度严重滞后,难以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2.2 标准交叉,统一性弱

目前,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仅名称相同的就有近2000项,有些标准技术指标不一致甚至冲突,既造成企业执行标准困难,也造成政府部门制定标准的资源浪费和执法尺度不一。特别是强制性国家、行业、地方三级标准万余项,数量庞大,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交叉重复矛盾难以避免。

2.3 体制不顺,缺乏创新

在我国,政府主导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市场主体的作用不明显。部分企业自己制定的内部标准,政府部门履行备案甚至审查性备案,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创新和竞争力。

2.4 协调不够,效率低下

很多标准技术面广、产业链长、涉及部门多,由于我国的标准化推进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高效、权威的统筹推进协调机制,直接导致越重要的标准越“难产”。有的标准实施效果不明显,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尚未形成多部门协同推动标准实施的工作格局,制约了标准化管理效能提升。

3 我国标准化改革具体措施

标准化改革,就是要把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制定结合起来,形成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基本,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完善与新型标准体系配套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分别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分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

(1)建立高效权威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为召集人、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标准化重大改革,研究标准化重大政策,对跨部门跨领域、存在重大争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协调。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日常工作由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承担。

(2)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在标准体系上,逐步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标准范围上,将强制性国家标准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围之内。在标准管理上,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授权批准发布。

(3)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在标准体系上,进一步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体系结构,推动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过渡,逐步缩减现有推荐性标准的数量和规模。在标准范围上,推荐性国家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的标准。在标准管理上,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统筹管理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

(4)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在标准制定主体上,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在标准管理上,对团体标准不设行政许可,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自主制定发布,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团体标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对团体标准进行必要的规范、引导和监督。

(5)放开搞活企业标准。企业根据需要自主制定、实施企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对企业公开的标准开展比对和评价,强化社会监督。

(6)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鼓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承担更多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和领导职务,增强话语权。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加强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推进优势、特色领域标准国际化,创建中国标准品牌。结合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装备设备出口和对外援建,推广中国标准,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标准的制定。

猜你喜欢
改革与发展资源配置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历史财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以苏宁云商为例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试论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论如何推动中专教育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