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非传统业务发展对金融调控管理政策效能影响的研究

2015-06-15 17:58郝轩
西部金融 2015年4期
关键词:非传统宏观调控调控

郝轩

摘   要:本文从陕西省金融机构非传统业务发展实际出发,利用2010-2014年陕西省金融机构非传统业务发展的基本数据,构建非传统业务发展与金融调控政策效能的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非传统业务发展对金融调控管理政策效能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非传统业务的发展会对调控政策的执行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而调控政策对非传统业务的影响会逐步减弱。同时本文提出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效力的政策建议,以增强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非传统业务;金融调控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4)-0051-06

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金融业竞争日益加剧,金融监管体制变革,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经营方式发生急剧变化,激发了金融机构扩充业务范围、发展非传统业务的愿望,非传统业务因此在金融机构经营活动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与传统业务相比,非传统业务的快速发展既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需要,也是金融机构规避金融宏观调控、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更好满足客户多样化融资要求的重要手段。随着非传统业务的快速增长,其融资规模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对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随之加大。同时,随着金融总量的快速扩张,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非传统业务对传统银行信贷呈现一定的替代效应,信贷规模已不能准确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状况。因此,研究金融机构非传统业务发展对金融宏观调控管理政策效能的影响,对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效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金融机构非传统业务发展对金融调控管理政策效能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非传统业务对区域资金规模及用途的影响逐步增大,增加了区域货币政策的落实难度

随着非传统业务的快速发展,其对区域资金规模及投向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区域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增大区域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并逐步成为制定、实施区域调控政策时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首先,中央银行往往需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进而实现稳定物价的最终目标。但是,非传统业务往往是在信贷政策收紧、银行信贷规模受限的情况下高速发展,社会融资总量大幅增加,市场流动资金持续增加,货币供应量不断扩大,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弱化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使得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难度加大,从而影响宏观调控最终目标的实现。

其次,从投向来看,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往往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及窗口指导来影响区域内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以确保区域内的信贷投放符合当地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目标。非传统业务资金更具逐利性质,大多追求高于银行放贷、购买国债等投资收益的高额回报,资金主要流向房地产、大宗商品等高风险、高收益领域。因此当区域内部分产业的融资需求在银行信贷难以满足时,经常可以通过非传统业务绕开正常信贷渠道而得以满足,使得宏观信贷投向调控目标落空。同时,由于非传统业务受传统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有限,可能导致的资产泡沫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同时也对宏观调控最终目标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

(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提高了区域金融监测调控的复杂程度

首先,非传统业务发展会增加地区社会融资总规模的监测难度。目前,信贷规模已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社会融资规模已被认为是更为合适的统计监测指标和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但是,由于非传统业务的融资规模和资金投向难以准确统计,可测性、可控性较差,使得将非传统金融工具纳入监测范围的地区社会融资总规模的监测难度增大。很多指标不能再简单地以余额指标来反映,还要根据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截至2014年末,陕西省地方法人信托公司投放于陕西省的信托贷款余额占其信托贷款余额不足三成。这种现象无疑对区域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监测的准确性、可控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次,非传统业务发展会为区域内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宏观调控政策一般是通过金融体系传导从而实现对整体经济的调控。所以,金融体系的稳健程度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际实施效果。由于非传统业务大多游离于常规监管之外,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资产质量等稳健性的指标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但不利于金融稳定,最终也会对宏观调控政策形成挑战。一是掩盖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情况。以理财产品为例,目前国内的理财产品还没有完全置于央行的监管框架之下,银行通过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以各种方式将信贷资产转移至表外,变相增加了实际信贷规模,与央行调控的目标与方向相悖。二是蕴含较高的系统性风险。非传统业务存在于银行经营业务活动之中, 与影子银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影子银行遇到困境,隐含于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的开户和结算业务势必对商业银行体系造成风险。

(三)在全国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下,西部地区容易处于不利地位

从非传统业务的发展过程来看,很多非传统业务的引入更多是从东部发达地区开始。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金融市场相对完善,金融活动较为活跃,新产品创新需要动力较强,这也决定了很多非传统业务都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而引入的。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差距,金融市场活动相对较弱,很多非传统金融工具都是东部较为成熟后才通过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内部产品开发或者金融机构间的交易活动等渠道逐步引入到西部地区,相对来说,在时间上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期,但随着全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科技手段的不断丰富,这种滞后期在逐步缩短。同时,由于西部地区金融活动的活跃度较东部地区要低,因此业务规模相对有限。

应该说,大多数新业务引入的初衷都是为了有效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但是随着某项业务开发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在逐利特性的驱使下,往往会过度开展业务,甚至某些业务成了金融机构规避监管的重要手段。因此,监管机构往往会针对某些风险较大的非传统业务采取较为严厉的限制措施。但是从监管政策的制定来看,往往对地区间的差异性考虑得较少,大多数政策直接对某种业务开展的规模、增速等方面进行限制。而西部地区由于业务规模相对有限,风险也相对较小,如果直接简单地限制业务在西部地区的开展,往往会影响到新产品在本地区内融资功能的发挥,这对金融资源较为稀缺的西部地区来说,会对金融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产生抑制。

(四)非传统业务的开展对西部地方法人机构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说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在地区间存在着一定的梯度传递过程,那么在同一地区内的不同机构间也存在着一种梯度传递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会对不同的金融机构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全国性的金融机构拥有相对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为雄厚的人才储备,因此在非传统业务的引进和开发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全国的市场范围,使得这些金融机构在西部的分支机构较当地的法人机构能够更为迅速地接触和引进新的金融产品,从而增强在当地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西部的地方法人机构相对来说,经济实力较弱,人才储备较低,产品开发能力相对有限,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在非传统业务的开展方面较为保守,在市场中更多是处于一种市场跟随者或者模仿者的角度,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往往会落后于全国性的金融机构。特别是考虑到非传统金融工具具有一定的资金揽存功能,其盈利性也较传统的存贷业务要高,因此会造成地方法人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要低于全国性的金融机构。

二、非传统业务发展对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效能影响的实证分析

借鉴相关文献资料,本文将非传统业务定义为:除吸收公众存款、贷款之外,具有银行信贷融资替代性,可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和中间业务收入的金融业务,通过研究理财业务、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等五种非传统业务,建立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对信贷政策影响的经济模型,总结分析非传统业务发展和信贷政策调整相互影响。

(一)指标设计

被解释变量。本文以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作为反映信贷政策调整变化的指标,记为:LOANi,表示i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以非传统业务量占人民币各项贷款比重作为反映非传统业务发展情况的指标,记为FCTZBi,表示i月末非传统业务量占人民币各项贷款的比例。

解释变量。此处,我们主要选取非传统业务增速(FCTZS)和资金投放总量增速(ZJTRZS)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非传统业务发展情况对信贷政策调整的影响,资金投放总量以人民币贷款和非传统业务量合计数表示。

(二)样本考察期限及数据处理模型

根据非传统业务发展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数据考察期限为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考察样本为陕西省内各金融机构,数据模型为时间序列数据回归。

为了反映非传统业务发展对信贷政策调控的影响,本文首先构建包含非传统业务发展指标和信贷政策指标的VAR模型:

其中y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并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函数分析非传统业务发展情况对信贷政策调整的影响。

(三)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根据ADF检验结果表明,FCTZB和LOAN两个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而这两个序列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序列,因此认为FCTZB和LOAN两个序列都是序列。

2、协整检验。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FCTZB 、LOAN、FCTZS和ZJTRZS四个序列之间至少存在一个长期的协整关系。

3、信贷政策调整对非传统业务的冲击

(1)VAR模型估计。此处,我们主要是检验信贷政策调整对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开展的影响问题,因此,我们构建了包括FCTZB和LOAN两个指标的VAR模型:

FCTZB=0.034140+0.533561*FCTZB(-1)+0.401930*FCTZB(-2)

-0.786547*LOAN(-1)-0.612824*LOAN(-2)

LOAN=0.003954*FCTZB(-1)-0.025269*FCTZB(-2)

-0.086272*LOAN(-1)+0.010195*LOAN(-2)+0.015635

(2)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利用上述VAR模型,我们就信贷政策调整对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开展的冲击情况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具体结果如图1、2所示。

如图1所示:当信贷规模发生一单位的变化时,非传统业务相对占比在当期没有产生响应,而在第2期会产生一个负向的变化,且这一变化会持续较长时间。这主要是因为,当信贷政策收紧,即贷款增速放缓时,商业银行由于逐利本性,且为了规避监管要求,而加大对非传统业务的开发力度。例如,从近年来信托、理财产品的表现来看,这些非传统信贷产品相对于贷款快速增长,从而产生一个负向的效果,这也使得信贷政策的执行效果受到影响。同时,图中也表现出,这一影响的持续时间将会较长。

从图2中可以看到,当非传统业务出现一单位变化时,在当期就有明显的表现,但这一变化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这主要是由于非传统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对应的监管政策不断完善,业务发展相对规范,速度逐步放缓。

4、非传统业务发展对信贷政策调控效果的影响

(1)VAR模型估计。此处为了反映非传统业务发展对信贷政策调控效果的影响,我们构建了包括FCTZS、LOAN、ZJTRZS三个序列的VAR模型:

FCTZS=0.633467-0.285598*FCTZS(-1)+0.316095*FCTZS(-2)

-12.92648*LOAN(-1)-2.811866*LOAN(-2)

-3.058205*ZJTRZS(-1)-14.73295*ZJTRZS(-2)

LOAN=0.013429+0.007156*FCTZS(-1)-0.013598*FCTZS(-2)

+0.066979*LOAN(-1)-0.152090*LOAN(-2)

-0.158033*ZJTRZS(-1)+0.189576*ZJTRZS(-2)

ZJTRZS=0.049457-0.033727*FCTZS(-1)-0.009528*FCTZS(-2)

-0.753002*LOAN(-1)-0.636627*LOAN(-2)

-0.125390*ZJTRZS(-1)-0.372560*ZJTRZS(-2)

(2)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利用上面构建的VAR模型,就FCTZS和ZJTRZS对LOAN的影响作用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具体结果如图3、4、5。从图3、4、5的对比来看,ZJTRZS和FCTZS两者对贷款增速变化的响应趋势基本吻合,而贷款增速变化自身的响应过程较短,且影响较小。这主要是由于以下的原因:

一是因为信贷政策调控属于宏观调控,调控频度低,政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一旦变化在很长的时间段内都会保持稳定。因此在政策调控初期变化较为明显,这反映在贷款增速方面,主要是表现为调整初期贷款增速变化较为明显,在后期变化较为平稳。

二是如前所述,随着贷款增速的变化,会对非传统业务产生一个负向的作用,以信贷政策收紧为例,贷款增速下降,会导致非传统业务的增速提高。随后,随着监管力度和商业银行的策略调整,这一影响会不断波动逐渐减弱。

三是由于资金投放总量受到贷款和非传统业务的共同影响,而贷款变化在后期较小,使得资金投放总量的变化更多会受到非传统业务的影响,这也是两个序列响应过程基本吻合的主要原因,也由此可以认为非传统业务的发展会对信贷政策的执行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掌握业务发展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确保信贷政策调控效果的实现。

三、提高金融宏观调控效力的政策建议

(一)准确衡量评估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合理完善宏观调控政策

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是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引导金融机构按照调控意图开展业务,进而最终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目前,中国货币增长方式和政策传导机制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单一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必然使得货币政策趋于僵化,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逐步改变或者充实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一是为提高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可考虑适时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调整,把一些金融创新渠道所形成的货币供应,纳入到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从而准确把握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向和力度,提高宏观调整政策的有效性。如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地方财政预算外存款、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和住房公积金在商业银行的存款、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等。二是要密切关注商业银行利用非传统业务转移表内贷款的途径,必要时适度调整社会融资规模口径,全面反映整体社会融资真实状况,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精准性。三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率必然全面放开,应逐步将利率纳入中间目标并给予充分考虑。

(二)实施宏观调控区域化、差别化,构建区域货币政策调控机制

在目前我国实行统一货币政策的大前提下,可考虑各地区、各机构非传统业务发展差异,对宏观调控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区域化、差别化,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区域差异性。一是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都对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具有结构性调整功能,可充当区域化、差别化政策手段来调节区域差异。例如,考虑到各地区非传统业务发展差异,可授权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及地方法人机构设置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准备金工具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减弱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二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结合本地区非传统业务发展实际状况及各机构发展差异,通过形势分析、风险提示、信贷指导意见等多种方式,向各商业银行传达政策信号,影响业务发展方向,实现对其非传统业务开展的调节和控制,督促各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增强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

(三)加强非传统业务监控管理,增强宏观调控政策效力

加强非传统业务监控管理,有助于提高金融调控管理效力,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一是针对非传统业务受到监管程度、法律地位各异等问题,应逐步完善法律制度,建立传统业务与非传统业务监管统一标准,防范银行机构通过非传统业务实施的监管套利行为。以委托贷款为例,相关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与委托贷款相关的金融法规,尽快出台委托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限定委托人范围和委托模式,明确规定委托准入条件、贷款投向、期限、利率等问题,以对委托贷款业务实施有效监管。二是考虑部分非传统业务资金具有较强货币特征,如理财产品使储蓄存款转化为企业存款,不仅存在融资行为,而且还创造派生存款的乘数作用。因此,人民银行可将银行理财产品等部分非传统业务纳入表内业务管理,要求其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进而引导其业务适度合规开展。三是建立非传统业务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增强宏观、微观监管合力,提高宏观调控政策工具调控效力。

(四)进一步完善金融统计分析制度,强化风险防范机制

从目前情况来看,现有金融统计分析制度对金融机构非传统业务开展情况统计仍有一定的欠缺,进一步完善非传统业务统计分析制度,有利于增强非传统业务的可知性、可测性和可控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一是强化对非传统业务风险的监测与分析,填补金融体系内非传统业务风险监测盲区。以委托贷款为例,可将委托贷款业务纳入信贷导向评估范围,通过建立委托贷款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委托贷款资金来源渠道、运用方向等信息,对违反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委托贷款受理银行予以导向提示,必要时可通过差别化调控工具、信贷投放总量控制等手段进行调控,以此有效规范委托贷款业务。二是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的需要和非传统业务发展的实际,加强对非传统业务的跟踪研究,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加强风险管控。例如,针对当前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现实,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发展情况,探索制定规范理财业务和表外信贷业务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理财产品的统计监测制度,提高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完整性。要根据人民银行货币信贷调控的需要,按照理财产品的风险性质和运作模式进行分类和汇总,实现理财业务发展“可知、可测和可控”。

(五)强化非传统业务内控机制,建立有效风险防火墙

目前,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开展与影子银行体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为彻底阻断影子银行向商业银行的风险传导渠道,必须建立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一是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对银行非传统业务设定较为严格的业务规范,要求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和非传统业务之间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严格禁止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参与民间金融活动,避免风险从影子银行传递至商业银行。二是及时监控金融机构之间非传统业务开展情况,督促其合作业务规范健康开展,避免系统性风险发生。譬如,银信合作等业务应严格遵守资产真实转让和洁净转让的原则;严格防范商业银行表内资金流向私募股权基金、民间融资中介等影子银行机构;严格控制小额贷款公司的银行融资比例。三是大多数基金、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民间信用中介机构等仍必须加强内部组织机构建设,按照公司治理机制要求,健全治理层、管理层和监事者的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其风险管控能力,以免风险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传递。

参考文献

[1]陈好孟.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青海金融,2010,(5):18-22。

[2]戴丽娟,汪叔夜.中国商业银行从事非传统业务的决定因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5):48-54。

[3]强培铮.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的货币政策传导风险及其实践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张嘉为,赵琳,郑桂环.基于DSGE模型的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2,(1):1-7。

[5]张建群,潘鹏飞,杨志雷,鲁祥.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创新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9):37-40。

[6]赵建群,黎昌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批判[J].湘潭大学学报,2012,(1):30-33。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traditional Busines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 Financial Adjustment and Control Policies

HAO Xuan

(Operations Office of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02)

Abstract:From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non-traditional busines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Shaanxi province, using their basic data from 2010 to 2014, the paper establishes a panel econometric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traditional business and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adjustment and control policies,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non-traditional business on the financial adjustment and control policies by an empirical approach. The results fi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traditional business has a considerable impact up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djustment and control policies, whereas the influence of the adjustment and control policies on the non-traditional business gradually weakens. The paper as well puts forward several policy suggestions upon strengthen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financial macroeconomic adjustment and control for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the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financial macroeconomic adjustment and control policies and the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non-traditional business; financial adjustment and control

责任编辑、校对:张德进

猜你喜欢
非传统宏观调控调控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春到
如何调控困意
大数据实践客体的非传统分析
中学语文传统文化的“非传统” 教法
论在杭高校校园安全事件的风险防控策略建构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着力点
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