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层次视角下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2015-06-15 03:21杜亚丽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工程咨询

杜亚丽

〔摘要〕项目间有效的知识转移对促进知识的高效利用、提高项目绩效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工程咨询项目为例,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构建了多层次的项目社会资本体系,界定了其测量指标,建立了项目社会资本对项目间知识转移影响的跨层次研究模型,以期为工程咨询项目间知识转移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项目社会资本;知识转移;跨层次;工程咨询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5)03-0016-04

一、引言

如何提高工程项目绩效是工程管理领域一个重要且永恒的课题,学者和实践人员基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都证明了知识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知识管理成为提高工程项目绩效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如何有效地促进项目间的知识转移是提高工程项目绩效的关键步骤之一。目前已有研究基于组织行为学、信息技术学、传播学等不同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随着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和专业化程度日益加大,工程项目的参建方越来越多,需要协调的界面也越来越多,加之工程行业的高流动率,知识转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给知识转移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往的相关研究却忽略了知识转移的社会化过程,而工程项目是一类特定的社会网络,由此带来的社会化问题为新形势下建设工程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因此,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以工程咨询项目为例,构建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理论模型,以期为工程咨询项目间知识转移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也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社会资本理论回顾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由Loury[1]于1977年提出,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提并论的概念。此后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研究结果主要有:资源说——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可以有目的地投资于社会关系中,并能够取得回报;机会说——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通过朋友、同事或其他联系,而获得使用或运用资本的机会;能力说——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可以获取某些稀缺资源。但是不管哪种学说,学者们都肯定了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和社会关系的属性,并对之展开了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将从社会资本的研究层次、测量维度以及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三个方面做相应的理论回顾。

1.社会资本的研究层次

最初社会资本的探讨是基于个体层面的,研究焦点是个体如何获取或使用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层次逐渐扩展到个体、小组、团队、社区、组织乃至国家等层面,尤其以组织层面研究最多,学者们认为组织社会资本反映了组织社会网络的整体状态,对组织内部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作用,强调社会行动者维持其社会关系以及寻求和使用社会资源的心理感知状态。基于不同层面的研究,Coleman[2]将社会资本按照为哪个群体带来回报的标准划分为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而Brown[3]按照关注的角度不同将社会资本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除此之外,Adler和Kwon[4]以组织内外为界线标准,将社会资本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尽管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学者们已经从以上多个层次入手,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5]- [7],也证明了社会资本对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但是这些研究还是只关注于某个单一的层次。近年来,有学者意识到社会资本的多层次性,并展开了相应的研究。然而,目前多层次的研究还仅在企业管理的范畴内展开,对于项目层面鲜有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社会资本体系对项目这个特殊的集体组织进行探讨。

2.社会资本的测量维度

研究社会资本必须有一个相应的理论框架,为此必须要厘清其测量维度。许多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对此展开了探讨。Nahapiet和Ghoshal[5]把社会资本分为结构维度(structural dimension)、认知维度(cognitive dimension)和关系维度(relational dimension)三个测量维度。这一划分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此后学者们在研究社会资本时,大都以此为基础研究框架。但是即使都在相同的研究框架下,对各维度下研究要素的界定依然存在较大差别。另外,虽然Nahapiet和Ghoshal提出的研究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他们所列的测量指标,在具体问题的应用中却难以直接或充分使用,因而后续研究在使用该研究框架时,都依据各自的研究目的和方向对具体的测量要素进行了简化或修正。

3.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对知识转移的研究,从社会学角度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学者们对此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展开了研究。

该问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73年,Granovetter[6]提出了弱联结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弱联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后续的研究中此后,很多学者对联结强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Uzzi和Lancaster[7]认为联结强度对不同知识的转移影响效果不同,为了促使不同性质的知识转移,需要尝试建立不同的联结类型。Hansen 等[8]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知识转移中,联结强度对知识接受方、知识源的转移意愿以及知识源的转移能力都有正向影响。随后的研究进展中,知识网络的概念被引入。Hansen[9]分析了社会网络内联结路径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路径越长,建立的直接联结数量越少,转移效果越弱。Coleman[2]研究了网络密度、与第三方的联系等对知识转移的影响。Reagans和McEvily[10]的研究表明联结强度、网络内聚性和网络范围对知识转移具有正向影响。他们又进一步研究了这三个维度与知识缄默性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只有联结强度与知识缄默性的交互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sai和Ghoshal[11]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和认知维度对资源交换与整合具有正向影响。

除上述研究外,还有许多学者对个人、团队以及企业间等不同载体的知识转移问题进行了理论或实证上的探讨研究,但对于项目这一特殊的载体间的知识转移研究还不足。基于此,本文试图对项目社会资本对项目间的知识转移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二、项目社会资本体系的构建

(一)项目社会资本的定义

根据以往研究可知,社会资本大体上可以分为个体社会资本和团体(包含小组、组织、组织间等)社会资本两大类,从这个划分上来讲,项目社会资本应该属于后者,但是又与组织社会资本和小组社会资本不同。

项目社会资本与组织社会资本不同,是因为组织的特性长期稳定,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强调的是作为一种独特资源的公司的社会关系,而项目社会资本强调的是某个特定项目内外的关系,而且可以直接给该项目带来利益,但是能否给组织带来利益则取决于组织在项目之外管理这些社会关系的能力。值得说明的是,如果项目的社会关系给组织带来了直接的利益,那么项目社会资本就可以转化为组织社会资本[17]。

项目社会资本与小组社会资本也不同,小组层面的社会资本强调的是小组成员的社会关系(不仅存在于小组内部,也存在于正式或非正式的小组外部),通过该关系可以获得一系列的资源[18]。项目与小组的组成类似,都是由一部分人组成的团队,然而项目更加强调情景化,项目的任务也是更加复杂的、创新的、有时间限制的活动,因而会具有更高的特殊情境的嵌入性[17]。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给出项目社会资本的定义为:嵌入到某个特定项目中的所有社会关系之和,通过这些社会关系,项目能够获得重要的资源。

(二)项目社会资本的分析层次

本文认为项目作为一个特殊的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载体,虽然是一个独立的行动团体,但其社会关系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第一个层次是自于组织的社会关系,这类社会资源主要集中在组织层面,是为了保持组织的竞争力和发展而建立并维护的,它主要反映组织或组织高层领导的资源运用能力,但是能够为特定项目提供帮助。第二个层次是来自于个人层面的、为完成情景化任务的社会资源,该类资源主要反映项目成员以个人名义能够动用的个人资源,运用该类资源的出发点是为了完成个人承担的任务,而非组织或项目目标。第三个层次是指作为一个独立的团体,项目又存在其特定的社会资源,以特定项目的名义而建立起来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关系,主要反映该项目或项目经理的社会资源的运用能力。因此,项目社会资本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工程咨询项目为例,将项目社会资本体系划分为组织层面、项目层面和个人层面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图1项目社会资本的层次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项目社会资本包括上述三个层次,但是这种划分为了强调项目社会资本的多层次性,其界限并不是绝对的,根据不同的项目环境,可能会有交叉甚至互换的情况。

(三)项目社会资本的测量维度

如前所述,即使在同样的研究框架下,社会资本的测量维度也会因为研究对象与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本文基于对项目社会资本的探讨,以工程咨询项目为例,对其测量维度进行分析。

1.项目社会资本结构维度的测量

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反映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联系程度,是指社会网络中的各种联系的总和以及其结构特性。由于工程咨询项目具有临时性、一次性、任务性等特性,因而本文按照联系的多少、纵向和横向的互动频率来考虑指标的选取。,具体而言:

网络中心性反映的是在网络中行动者的位置与核心或重要节点的距离远近,该距离越小将会越容易获取与其他节点的联系。对于项目而言,在特定的项目环境中,位于核心或重要节点的项目成员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项目内外的其他成员,因而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因此,本文选取网络中心性作为测量项目社会资本结构维度的指标之一。

柯江林等[12]认为,互动强度反映了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在纵向层次上一段时间内的互动频率,他们没有选择关系强度是因为关系强度包含了情感因素从而对清晰地解释社会资本的维度不利。因此,为保证研究概念的清晰性和单维性,本文借鉴柯江林等的做法,选取互动强度作为测量项目社会资本结构维度的指标之一。

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在横向层次上的互动,体现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网络内各节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显而易见,紧密程度越高,处于该网络中的行动者就能够更多地与其他行动者相接触,信息也就能够更加顺畅地在行动者之间形成流动。在工程咨询项目的网络中,横向层次上的互动对团队的内聚力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本文选用网络密度作为测量项目社会资本结构维度的指标之一。

2.项目社会资本关系维度的测量

社会资本关系维度是反映社会网络存在质量的维度,该关系的质量越高,越能够创造和利用资源,其内容主要包括信任、规范和认可、义务和期望等。本文基于项目团队的考虑,选取信任和期望为项目社会资本关系维度的测量指标。,具体而言: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因素,对促进网络中成员互助合作和节点之间的顺畅沟通起到基础保障作用,从而提升网络凝聚力和竞争力。行动者之间的信任程度越高,知识转移的动机就会更加强烈,人们会更愿意交换知识和信息。在项目团队中,由于项目的特定化任务,项目团队成员的联系较其他类型的团队更加紧密,因而成员间的信任对于项目高效率地完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选取信任作为测量项目社会资本关系维度的一个指标。

义务和期望起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反映未来从事某项活动的承诺或责任。Coleman[2]认为如果行动者A为B提供了帮助,而且相信B会在将来有所回报,即A对B建立了一种期望,则B会对A建立起一种偿还的义务,从而A和B形成了一种相互服务的关系。因此,义务和期望是一种社会资本。由于项目临时性的特征,在项目中团队成员关系因特定的情景化的项目而产生,因而义务和期望在项目协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义务是一种责任关系,并且是在特定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各种期望,因而本文选取期望而非义务和期望作为测量项目社会资本关系维度的另一个指标。

3.项目社会资本认知维度的测量

认知维度是反映意识层面的维度,是指能够促进认同和凝聚意识的资源,如共享的各类语言、符号及行为范式等[5],该维度能够影响交换能力,拥有越多的此类资源,就拥有越丰富的社会资本。柯江林等[12]用共同愿景和共同语言作为测量团队社会资本认知维度的指标。共同愿景是指社会网络内的行动者具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不同于柯江林等从团队内部的角度,本文从项目的角度出发,而项目本身的特性之一就是完成共同的特定任务,因而本文不采用共同愿景这一指标。共同语言是指在社会网络中各行动者共享沟通语言或方式,而群体特有的沟通语言或方式是有价值的资产,能够促进行动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项目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共同的沟通语言和方式对项目成员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的作用更加明显,能够减少沟通成本,促进项目成员之间的协作。因此,本文选取共同语言作为测量项目社会资本认知维度的指标,反映知识转移双方在知识方面的相通性。

综上所述,本文划分的项目社会资本的测量维度如图1所示。

图1项目社会资本的测量维度

三、研究模型与假设的提出

由已有理论分析可知,社会资本对个人、团队、组织等载体间的知识转移具有正向影响,那么,对工程咨询项目这个特殊载体而言,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是否显著?项目社会资本各层次之间是否存在影响关系?其具体路径是怎样的?本文对此提出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图2项目社会资本对项目间知识转移影响的概念模型

从概念模型可以看出,本文试图从跨层次的视角来分析多层次的项目社会资本体系对项目间知识转移的影响。

首先,基于本文建立的项目社会资本体系以及研究层次的划分,探讨三个层面的项目社会资本对项目间知识转移的影响。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假设各层面的项目社会资本都将对知识转移产生正向影响,即假设组织层面的项目社会资本、项目层面的项目社会资本、个人层面的项目社会资本对项目间的知识转移都具有正向影响。

其次,根据前文对社会资本测量维度和指标的分析,基于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的研究框架,具体考察各个层面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对项目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大小及路径。本文假设各维度对知识转移也具有正向影响,即假设组织层面、项目层面、个人层面的项目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对项目间的知识转移都具有正向影响。

再次,立足跨层次的视角,探索社会资本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本文假设三个层面之间是可以互相发生促进作用的,即假设组织层面的项目社会资本对项目层面、个人层面的项目社会资本具有正向影响;项目层面的项目社会资本对个人层面的项目社会资本具有正向影响。另外,考虑到测量维度的单一性,假设跨层次的作用也发生在同一个维度上,例如,假设组织层面的结构维度对项目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结构维度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对项目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不具有影响。

四、结语

项目是一类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特殊的群体组织,以共同完成项目目标为目的,具有临时性、特定情境性、边界模糊性等,除了以项目这一特定形式为载体的社会资本外,项目所属的组织和项目成员的社会资本都可能会对项目的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构建了项目社会资本的多层次体系,将项目社会资本划分为组织层面、项目层面和个人层面三个层次,在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的研究框架下,界定了项目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并建立了项目社会资本对项目间知识转移影响的跨层次研究模型,提出了理论假设,从而为进一步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知识转移的关键因子及路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Loury,G. C. A Dynamic Theory of Racial Income Differences[A].Women, Minorities,and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C].Lexington Books,Lexington,MA,1977.153-186.

[2]Coleman, J.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 194(5): 95-121.

[3]Brown, T. F. Theoretical Summary of Social Capital[R].Wa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Wisconsin, 1999.

[4]Adler, P .S., Kwon ,S.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1): 17-40.

[5]Podolny, J. M., Baron, J. N. Resources and Relationships:Social Netwoks and Mobility in the Workplac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 62(5): 673-693.

[5]Nahapiet,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2): 242-266.

[8]Beugelsdijk, S. A multilevel Approach to Social Capital[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2009, 39(2):65-89.

[9]王凤彬,刘松博. 企业社会资本生成问题的跨层次分析[J]. 浙江社会科学, 2007, (4): 87-98, 132.

[10]庄玉梅. 组织社会资本的跨层次衍生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5): 123-131.

[6]Granovetter, M. S.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3): 481-510.

[7]Uzzi, B., Lancaster, R.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s in Interfirm Knowldge Transfer and Learning:The Case of Corporate Debt Market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4):383-399.

[8]Hansen,M .T., Nohria, N., Tierney, T. Whats Your Strategy for Managing Knowledg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9, 77(2): 106-116.

[9]Hansen,M. T. Knowledge Networks:Explaining Effective Knowledge Sharing in Multitunit Companie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2, 13(3): 232-248.

[10]Reagans, R., McEvily ,B. 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he Effects of Cohesion and Rang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3, 48(2):240-267.

[11]Tsai, W.,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41(4):464-476.

[12]柯江林, 孙健敏, 石金涛. 企业R&D团队之社会资本与团队效能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知识分享与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J]. 管理世界, 2007, (3): 89-101.

[17]Oh, H., Chung, M., Labianca, G. Group Social Capital and Group Effectiveness: The Role of Informal Socializing Tie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6): 860-875.

[13]Di Vincenzo, F., Mascia ,D. Social Capital in 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s- Its Role, Structure, and Impact on Project Performance2011[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1,30(1):5-14.

(责任编辑:韩淑丽)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工程咨询
核电项目前期工程咨询总承包探讨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工程咨询中的应用探讨
公路工程咨询的开展实践与问题研究论述
工程咨询、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管理的若干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泰国交通工程咨询市场的思考
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方式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