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英国食品

2015-06-17 16:30韩小蕙
鸭绿江 2015年6期
关键词:英国人英国

韩小蕙

那年我去西班牙古根海姆美术馆,采写《蔡国强烟花艺术展览》,被招待体验了一顿正宗的法国大餐。对那些食物的味道,我已全然忘记了,至今留在记忆深处的,是那一道道上菜的繁文缛节:整顿晚饭吃了三个半小时,刀叉不停地换,餐布不停地摆,侍者的服务极尽周到,精到,标准到,殷勤到,一句话,就是令我们“50后”一代中国人所不能接受的“仆人”的那种侍候。还记得的是,每一道菜都是盘子巨大,点缀着鲜花,内容却只有一点点,用中国人的话概括,乃经典的“山在虚无缥缈间”。

英国与法国恩恩怨怨数百年,历史上有“英法百年战争”,两国是老对头了。艺术细胞甚多的法国人在什么事情上都看不起英国人,就像上海人看不起市区以外所有的“乡下人”一样。在餐饮上,法国人根本就认为英国人“太土”,一个炸鱼排加一个炸薯条就“国菜”了,简直是土得掉渣儿的乡下人了,不可饶恕……

英国似乎的确没什么餐饮文化可言。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大量中国记者来英做采访报道,每个人都生出三头六臂,挖掘着英伦文化的方方面面,像扫雷一样把英伦三岛细细扫了N遍。可是我见到的报道中,关于英国菜,似乎也只是翻来覆去地介绍那道“1+1=1”的“国菜”。顶多还介绍了一道“下午茶”,其他就再也挤不出什么故事了——好可怜的英国人哪!

其实,事情倒也不至于这么衰。大英帝国,好歹也曾“日不落”了一把,难道当年的将士们只靠着“炸鱼+薯条”就征服了全世界?

非也,非也。

这回在英国住了小半年,我特地研究了一下英国的餐饮与食品,心得:惨是惨了点儿,可还不至于天天就吃那一道“国菜”。

咱们可以先从超市售卖的“饭食”说起,不妨按早餐、中餐、下午茶和晚餐排序:

一、“英式大早餐”之丰盛海量,彰显出昔日“日不落”帝国的雄雄霸气和经济实力,然而谁也不能天天吃。当代“家庭式早餐”传统经典,上班一族亦无缘天天享受

古老的“英式早餐”颇为讲究,共有四道菜,请看菜单:

1.第一道,水果或果汁。果汁又分为罐果汁、新鲜果汁两种。还有一种将干果加水,用小火煮至汤汁蒸发殆尽,干果丰软为止,以餐盘端上桌,用汤匙边刮边舀着吃。常见的新鲜果汁有葡萄汁、葡萄柚汁、番茄汁、柳橙汁、凤梨汁、苹果汁、番石榴汁、木瓜汁、胡萝卜汁、什锦蔬菜汁等。罐头果汁有蜜汁桃子、蜜汁杏子、蜜汁无花果、蜜汁梨子、蜜汁枇杷、什锦果盅。炖水果干有炖无花果、炖李子、炖桃干、炖杏干等。

2.第二道,谷类。 玉米、燕麦等制成的谷类食品,有玉米片、脆爆米、脆麦、泡芙、小麦干、麦片,通常把它们加入冰牛奶里,有时还要加香蕉片、草莓或葡萄干等,此外会加砂糖。还备有麦片粥或玉米粥,吃时自己加牛奶和糖。

3.第三道,吐司和面包。吐司通常烤成焦黄状,分两种,一种是把吐司和牛油分开,一种是把牛油直接涂在吐司上面。 此外还有各种糕饼,常见的有玉米面包、松饼、玉米松饼、英国松饼、饼干、牛角面包、压花蛋饼、糖衣圈饼、巧克力油煎圈饼、果酱油煎圈饼、素油煎圈饼、糖粉油煎圈饼、荞麦煎饼、枫树蜜汁煎饼、法式煎蛋衣面包片(将吐司沾上蛋和牛奶调成的汁液,在平底锅中煎成两面发黄的吐司,吃时可涂果酱或盐及胡椒粉)、肉桂卷、丹麦小花卷、牛油热烘丹麦花卷等。这些基本都是抹上牛油和果酱,不用刀叉,直接用手拿着吃。

4.第四道,咖啡或茶等不含酒精饮料。在英国“一杯茶”指的是加奶的红茶(有时还加糖),有些人称其为“英国茶”。这种茶在英国是很受欢迎的热饮,甚至比咖啡更受欢迎。

除了这四道,“英式大早餐”还包括培根、香肠、蔬菜、干果、水果、酸奶等等。如此丰富和海量,别说吃,光“审读”一遍就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感觉,心想它彰显出了昔日“日不落”帝国的雄雄霸气和经济实力。不过,这也是最有负担的早餐,谁也不能天天吃——天天吃的话,一是太麻烦太劳累;二是不出一个月,保证吃出一个“三高”的大胖子;三是太过奢侈,严重超出了上帝所给予人类的标准,一定会使之败落的!

典型的“英式家庭早餐”有两种,一是牛奶+麦片吐司抹果酱+煎蛋(炒蛋、白煮蛋);一种是茶(咖啡)+培根(香肠、鸡蛋)煎西红柿+土豆饼(薯条)+吐司,但此两种都限于节假日和不上班一族。对于上班族来说,只加肉(或煎蛋)面包+一杯饮料,就等于一上午释放出的热量了,这才是当代英国人的经典缩影。

二、午餐是英国人最心不在焉的一顿,一般都是用三明治、热狗、汉堡、披萨饼、意面沙拉、快餐米饭等潦草对付了事

和我们中国人相反,午餐是英国人最心不在焉的一顿,一般都是潦草对付了事。证据是凡工作日里,超市里的全部三明治、热狗、汉堡、披萨饼、意面沙拉、快餐米饭等等基本卖光。

这里的三明治能有数十种上百种,最经典的有几款:一是起司片+培根,双高热量,我吃过一次,的确能撑一下午,直到晚饭时胃里还觉得满满的;二是三文鱼片+蔬菜+起司,也是十分茁实的;三是虾仁+起司+蔬菜,鲜而不腻,也够实惠;四是纯素的,蔬菜+起司+调料酱,为伊斯兰或素食主义者准备的;五是肉食类,如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火鸡肉、鹿肉等。三明治蔬菜的种类,无非生菜、番茄、黄瓜,还有我不认识的几种洋玩意儿,比如长长细秆的一种绿叶菜,有点像中国的茴香;还有像中国的刺刺菜然而颜色是紫红色的一种“类野菜”,我尝过,苦苦的,涩涩的,真不知道英国人为什么把它们也列在蔬菜之列,难道是没有其他的可吃?

热狗和汉堡的内质与三明治一样,只不过形状不同而已,此处不赘述。披萨的几十种馅料跟中国的差不多,但那毕竟不姓“英”,而是属于意大利的“国宝”。不过,我非常欣赏在英国有一人份的小披萨,直径也就不到三寸,装在一个小硬纸盒里,方便携带,两镑左右一个,价格有点儿贵,跟大披萨差不多了,但是却能方便上班族不浪费——从全人类节约地球资源的角度来说,这是更划算的一笔“大账”,应该点“赞”。

三、起源于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英式“下午茶”,如今成为英国人普遍的社交活动场合,传统、正宗、讲究品位是其最重要的因素

下面要说到“下午茶”了,可能要花多一点篇幅,因为这总算是代表英国餐饮的“国色”(国家特色),正宗姓“英”。

综合典籍上记载:“下午茶”虽是英国传统的精华所在,但它并没有特别悠久的历史。中国饮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而英国喝茶的风俗直到1660年代英王查尔斯二世时期才开始兴盛起来。“下午茶”的概念更是19世纪中叶才出现,是由第七任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在1840年创造出来的。当时的晚餐一般安排在8点钟才开始,但公爵夫人在下午4点钟多钟常常会感到饥饿,就命人把茶、黄油面包、蛋糕等送到她的房间里充饥。这渐渐成为她的习惯,后来她还邀请来访的女友们一起饮茶、吃点心。她们将印度或锡兰(现斯里兰卡)茶叶放入银质茶壶内,泡过之后,再将茶水倒在精致的中国小骨瓷茶杯中饮用,同时伴以英式奶油松饼、蛋糕和其他甜点。通常,“下午茶”会安排在起居室内,时间大约在下午4点到5点,那些上层社会的女士们会穿着长裙,戴着蕾丝长手套和帽子前来品茶。渐渐地,茶歇就成了英国的一种社会潮流。

也就是说,英国“下午茶”既具有人文意义的形而上内容,也有纯粹物质性的形而下内容。形而上内容是“下午茶”渐渐变成了社交活动,并从上流社会蔓延到普通市民阶层。都说英国人性格刻板、孤僻,不怎么合群,其实他们外表虽然冷漠,内心也是需要慰藉的,这是人之常情,“下午茶”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场合——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身着正装的男女们聚会在一处,各自要了或丰或俭的茶点,一起坐上一两个小时,轻松交流。如今,这样的场合已遍布全英国,高端的在五星级饭店,茶点极尽精美,价格当然亦高;中端的在一些品牌老店、饭店、专卖店,不那么奢华摆排场,追求的是传统、地道、正宗,享受的是氛围;低端或曰大众的就太普及了,几乎所有商厦、大型超市里都有咖啡厅,有的连加油站里都有,以Costa最多最普及,最为退休老人们挚爱,每天下午都能聚起一大帮银发族男女,要一杯红茶或咖啡,加一小碟点心饼干,坐到傍晚,然后心满意足,各自回家。

我2010年第一次来英国是住在旅游名城巴斯。懵懵懂懂的还没倒过时差,女儿就带我去游览皇家新月楼、罗马浴场、巴斯大教堂、女作家简·奥斯汀故居。(顺便说一句:不知为什么奥斯汀是英国人最喜爱的作家?据说某年度的“读者喜爱作家”排名居然超过莎士比亚、雪莱、狄更斯、勃朗特姐妹、萧伯纳等等世界级大作家而名列第一。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世俗故事,没什么思想深度,远比不上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所以我不怎么喜欢奥斯汀,过她的家门而没有进去瞻仰)。之后,女儿带我走进一个名叫“莎莉露之家(Sally Lunns)”的小餐厅。它所在的建筑是一幢白色的三层楼房,始建于1482年,是巴斯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该店的创立者莎莉露是一位法国姑娘,1680年从法国逃难至英后在这里以烘焙为生。她制作的面包大而圆,蓬松柔软,具有特殊的口感和轻盈的质地,再搭配上不同口味的果酱或肉类食材,真是非常美味,当年狄更斯都是它的忠诚粉。餐厅古色古香,紫红色暗花地毯,米黄色木楼梯扶手,镀金色花枝灯盏,浅棕色镂空雕花高背椅,木头桌子上铺着浅黄纯色桌布和暗红纯色餐巾,壁炉上端的墙上挂着古老英格兰风景挂毯。不豪华,却讲究着品位,像陈年的老油画。有几位客人在安静地散坐着。女儿叫了红茶,我要了咖啡,又叫了它的代表作烤面包。当时我还不知道这就是经典的英国“下午茶”,然而我似乎感觉到了,因为即使叫了这么一小点饮料和点心,其刀叉、小勺、小奶油刀、白糖、黄糖、代糖,一应俱全,丝毫不马虎。刚烤出炉的焦面包上来的时候,同时还有樱桃果酱,是玫瑰红色的,像红酒一样闪着晶莹的光泽;还有一小碟鲜黄油,浅浅的蜂黄色,也蒙着一层润玉的光泽。我看着女儿以英式范儿,慢慢拿起面包,慢慢用小奶油刀刮上一层鲜黄油,慢慢抹在上面,再慢慢刮了一层果酱涂在上面,然后,慢慢地送入口中,仔细品味,惬意享受。整个过程,她都是从容不迫地慢慢进行着,还不忘嫌弃我的笨手笨脚——我也就真的感觉到自己是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了……

不过,时间稍长,经历得多了,我却对英式糕点完成了由喜爱——嗜吃——爱恨交集——嫌弃的转变。话说英式糕点的确有范儿,用料高大上,纯正不掺假,不克扣分量,实实在在,内外一致,没有虚假花活儿,新鲜(过期即扔掉,且绝不会涂改日期),也不过度包装再赚消费者一道费用。而且拥有成百上千品种,既在外观上用足智慧,把每个的造型都做得漂亮别致,独出心裁,比如做成蝴蝶形状、玫瑰花形状、大树形状、各种萌萌达小动物形状等等;又在内质上从不停下创新的脚步,比如今年就流行蓝莓、黑莓、红薯等有助于健康的新馅料。还有一个优点即“饱满”,比如说是葡萄干蛋糕,就一定一咬满嘴都是葡萄干,决不会像中国的穷表亲那样鬼影似的闪现那么一颗半颗……但英式糕点的所有这些优秀品质,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此即我为什么会面对着这么高品质的糕点,最终“嫌弃”的原因:英国的胖子虽然没有美国多,但英国人和美国人一样,太嗜甜食了。往往,已经是果酱夹心的面包还嫌不够甜,还得在外层涂抹上一层厚厚的糖昔;或者巧克力酱还嫌不够甜,还要往里面加一把小糖块;还有,奶油蛋糕已经甜得不要命了,还要再用糖做一层厚厚的“外衣”,整个儿把蛋糕糊在里面……仿佛不把人齁死绝不罢休!以至于我常常有一个冲动,就是想吁请联合国卫生组织做一项医学试验,测试一下世界各国民众对甜度的耐受量,我敢断定,英美两国一定是名列第一和第二。在这方面,我个人亲身体验到的,是台湾和香港做得最好,他们的绝大多数民众都已深知过度食糖对身体的危害,所以那里的甜品都尽量少放糖,有些则根本不放糖,用一句中国古诗来形容,就是“清水出芙蓉”。

并且,台湾和香港,对奶油、起司一类乳制品,对油炸食品,也有相当的警惕,饮食中尽量追求清淡,肉汤里的油基本上撇清了才喝。而英国人却抵制不了美味的诱惑,虽然政府做得不算差,严令每件食品上都必须标明“热量”多少、“脂肪”多少,英国的牛奶也分蓝盖桶(全脂)、绿盖桶(半脂)、红盖桶(低脂)三种,可是英国人的肥胖趋势还是一个劲儿地往上走。英国又是一个对肥胖人士不准歧视的国家,我常常看到块头大得简直可以用“方”来形容的胖男胖女们,依然举着大号的冰激凌或甜筒,招摇过街,旁若无人,奈何?

四、晚餐是英国人最重视的正餐,也是吃得最不健康的一顿饭,两倍三倍四倍的热量,好恐怖,这不啻“自杀”啊

英国人的晚餐一般都是晚上8点钟才开始,这既是古老的传统,又是当代上班族的无可奈何。晚餐是英国人最重视的正餐,同时,也是他们吃得最不健康的一顿饭。

首先,他们是“食肉动物”,每天都要吃进大量的肉类、鱼类,鸡鸭鹅火鸡类荤食,可以说无肉不成餐。他们穷尽智慧,把肉做成各种花样,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就是肉中套肉:比如肉香肠外再裹上培根,猪五花肉里面再塞入肉末,鸡鸭鹅肚子里再填满海鲜,三文鱼片还要裹进火腿……什么都像是双份的,似乎唯恐辜负了上帝的美食。又比如他们把肉馅、鱼肉馅塞进起酥点心、牛角面包、大饺子、烙饼、米饭、面条,甚至蛋糕里面,用油炸熟,再装盒冷藏,吃的时候用烤箱烤一烤,就直接当饭吃,这又是双份的热量。有的还是三份热量:鱼和肉+黄油和起司+加油炸。还比如,他们的烤鸡一般都是整只鸡放在大长盘子里,旁边再配上培根裹肉肠、炸土豆块、炸蘑菇以及一些生菜、西红柿等,这等于是四份的热量了,也就是“双倍的双倍”!你说,就这么放开了肚子狠命吃,焉能不胖?

说起蔬菜,英国人吃得不多,为什么呢?太贵了!比肉贵,甚至比海鲜都贵。一棵两拳头大的白菜,1.2英镑,也就是12块钱人民币。两棵中等大小的油菜1.4镑=14块人民币。1根黄瓜0.5镑=5块人民币。8根小小玉米笋1.5镑=15块人民币。1个柿子椒33P=3.3元人民币,1个啊,不是1斤。1斤西红柿2镑=20块人民币。1斤菠菜也是2镑=20块人民币……这么贵的蔬菜,要是一炒就更显少了,所以英国人不炒菜,多数时候是生吃或水煮成汤。故此,超市里的蔬菜很多都是加工好了的,比如胡萝卜削好皮切成片,土豆是炸熟了的块或片;生菜是已洗干净的,撕成小块,回家倒进盘子蘸上调料就能吃。其他所有蔬菜都是择干净、洗干净以后,装在塑料袋或随形塑料盒里,打上日期,封好口袋,才有资格摆上货架售卖。这样大的人力、物力成本,价钱可不就上去了?

当然,说英国人“因为蔬菜太贵才不炒菜”,只是我的一个“政治幽默”,不过英国人也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有钱。在当今世界上,就算在最富庶的国家里,富人也只是少数,普通老百姓哪儿能天天过土豪家的随心所欲的日子?世界离“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大同社会,还有相当的距离呢。

客观地说,英国的蔬菜贵是贵,但价格超级稳定。我2010年来英国时,那俩拳头大的白菜就是1.2镑,今天,四年过去了依然是这个价格,这在全世界汹涌澎湃一片“涨!涨!涨!”的怒吼声中,简直太令人难以置信了。同时,因为这些年中国物价涨得快,工资也跟着涨了几次,所以一年一年过去,我也就一点儿一点儿地慢慢觉得英国物价不是不可接受的“天价”了。今年居然发现,有些食品甚至都与中国的持平了,比如普通鸡蛋,英国这里是6块钱人民币1斤,前些日子北京的蛋价也已是6块多人民币1斤。至于那些大牌的奢侈品,更比中国便宜了成千上万块,使得中国人涌到这里,像买白菜一样排大队抢购,让英国人觉得“疯狂得太不可思议了”!

英国人的晚餐还有一大类重要内容,就是沙拉。大概他们每天必吃沙拉,所以超市里售卖的沙拉有极其丰富的品种,比如蔬菜沙拉、意大利面卷沙拉、水果沙拉等。蔬菜沙拉是把各种蔬菜切成细丝儿,拌上各种口味的沙拉酱,有一人份、两人份、全家大份,装在塑料盒里,回家打开就直接吃。我买过几次,咸的,淡的,甜的,辣的,酸的,还有苦的,都挺好吃的,我基本都能接受。意面卷沙拉连菜带饭,有的还加上肉和海鲜,好吃又能果腹,还不算贵,俩镑多就能吃饱,因而拥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

说来英国也算是个老牌的移民国家,历史上,罗马人、丹麦人、央格鲁一撒克逊人、诺曼人,都打进来过,统治过,留下了不少外来者与原始土著的混血后代,所以英国白人的血统也是多元的。近一两个世纪以来,又从非洲、美洲、亚洲过来了大量移民,他们也带来了各自的餐饮品种,逐渐为英国人所接受。所以英国人的餐桌上,也就添加了印度咖哩饭、日本寿司卷和生鱼片、土耳其炒饭、星洲米粉、巴基斯坦烤翅、意大利面和披萨……这些在超市里,已经跟三明治一样,成为热卖的大宗食品。中国食品也开始进入英国超市,比如豆腐,配上调料,就可以很容易炒出麻婆豆腐。其他卖得好的是中国香油、酱油、醋、腐乳、辣酱等调料;但正正经经的中国快餐,比如饺子、包子、馅饼、汤圆、馄饨、烧卖、烤鸭、煎饼、粽子、火烧等等一切中国好吃的,基本上还没有冲出唐人街,走向广阔的英国大市场。

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也说不上来。直至现在,在英国凡上点儿档次的中餐馆,基本上还多是香港人开的粤菜馆,来不来就是虾饺、粉蒸排骨、白灼菜心、萝卜糕、奶黄包一类。不过可喜的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兰州拉面馆、河南烩面馆等,也陆续开起来了,虽然规模还都是小小的,只能坐下几十个人,但我相信,它们都是朝阳产业,今天算是初露晨曦,明天,肯定会将金灿灿的光芒普照英伦大地的。

五、英国食品重“形式”不重“内容”,英国人最在乎“品相”的美观,好不好吃不管,要的是赏心悦目,以便保持别人的好心情

最后再讲解一下,什么叫“最形式”英国食品?

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屠宰场直接就把猪牛羊的内脏、头、蹄以及禽类的头、爪等扔进垃圾桶。直到大批中国留学生来了,英国人才惊奇地发现,这些“废料”居然也能做出非常美味的食品,还拥有市场。

英国人也许是世界上最讲究“食品形式美”的国民。以猪为例,比如猪排,必须剁成5寸长的一条,然后码整齐,装在一只透明塑料盒里,750克1盒,卖4英镑。猪五花肉,必须切成5寸长、1寸宽、0.8寸厚的条状,然后三四条封在一个透明塑料盒里,500克,1盒4镑,10镑可以买3盒。猪炒菜肉,必须切成2寸宽、3寸长、0.5寸厚的块状,然后4块封在一黑色塑料盒里,蒙上透明塑料纸封住,3镑多。培根肉就更讲究,大约5寸长、2寸宽,薄如纸,几十片齐齐整整封在一起,乍看是一整体,封盒整卖,4镑。带皮大块猪肉,就是咱们做红烧肉的那种,则必须切成见棱见角的一大块,卷起来,用几道细绳捆成一只小“行李卷”,再用塑料纸随形套封,上面贴上日期、重量、价钱等的标签,根据重量6~10镑。牛肉羊肉也都照此办理。最讲究的是羊肩膀,必须切成手掌心大小、同样形状的两块,封在一黑色塑料盒里卖,不便宜,得4镑多,若一成年男子没有三五盒是吃不饱的。至于鸡类,整只卖的鸡必须去头去爪,用皮筋儿勒出四四方方一萌形,再用透明塑料袋随形封好,贴上标签,左面是重量多少多少克,右边是多少镑钱(顺便多说一句:英国所有的食品都得具有两种标签,一是货品本身重多少克价多少钱;二是这类货品1000克和500克分别是多少钱,以方便顾客比较、选择。中国人黑英国人,说这是因为英国人的算数都不好,也许吧,但这样做对购买者来说,的确非常方便,是为人民服务的善举)。

或曰:“不如此切割、塑形、包装,又能怎样?”

市场答:“那就没人买。”

英国人就这习惯,你不给弄漂亮了,他们就不买。你说他们“形式大于内容”也好,“本末倒置”也好,“形式主义”也罢,“唯美主义”也罢,反正他们就是不买账,习惯成自然了。

英国人这“恶习”,当年倒是救了不少留学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那些中国留学生,包括今天已非常“大牌”的巨星在内,当时大部分是中国穷人,哪儿有钱啊?据说有时就去到屠宰场,花很少的钱买这些“下脚料”解馋。这居然还推动了英国的市场,现在,像猪牛羊的内脏等,已经被封在塑料盒里,进入Tseco(在中国名叫“乐购”)等大超市里售卖了,销路还不错;虽然价格仍便宜,但比起当年屠宰场的价格,可是贵了许多倍了。是商人都精明,英国商人也不傻弱。

前些日子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英国人只在乎食品的造型,而非味道》,可把我乐坏了,虽然作者不详,但他也发现了英国人“形式主义至上”的偏执特性。你听,他亦是这么说的:“英国的甜点真的做得很好,尤其是卖相,五颜六色,让你就算不想吃,也会有收藏起来的冲动……这就是英国人饮食思维的缩影,首先一定要好看,优雅,不能影响别人的心情,好不好吃在其次。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真是有社会公德心呢!……”

哈,英雄所见略同。

责任编辑 叶雪松

猜你喜欢
英国人英国
英国的环保
英国人的姓氏
英国人的性格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年销过2亿英镑!!英国人竟然都在买这种玩具……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谈天气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