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勤宝宝”是这样炼成的

2015-06-19 18:41陈知君曹晶晶刘楚靖
为了孩子(3~7岁) 2015年6期
关键词:宝宝家庭幼儿园

陈知君++曹晶晶++刘楚靖

让孩子每天都能健健康康、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心愿。但是,我们发现,不同家庭类型的孩子的“出勤率”差距很大,“全勤宝宝”的家庭是怎么做到的呢?

1.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全勤宝宝”的家庭基本上都有这样的共识:让孩子适度少穿和少吃。穿得太厚、捂得太严,孩子很难适应外界冷空气,并且容易捂得出汗,出汗受风后反而容易着凉感冒。而孩子也会因为吃得太多,造成积食发烧的情况,因此,“全勤宝宝”的家庭一般不会让孩子吃得过饱。另外,这些家庭都会对孩子的零食摄入进行控制,不会把零食当饭吃、饮料当水喝。

2. 生活规律,早睡早起

这些家庭都比较重视睡眠和休息,他们当中有的家庭都会在晚上八九点钟就强制熄灯,并能做到全家配合,严格按照、配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安排孩子在家的作息。关键的是,节假日期间也能坚持!

3. 生病不乱用药,功夫花在平时,“预防”、“保健”意识强

孩子生病是最让父母揪心的事情,但是相比之下,面对孩子常见的病症,比如发烧,这些家庭一般都处理得比较冷静,而这些都是建立在他们平时对儿童疾病和保健知识的积累基础上的。此外,他们还会经常给孩子保健按摩,让孩子用热水泡脚、多喝水、勤洗手、注意室内空气通风、食疗保健等,防患于未然。

4. 培养运动爱好,亲近大自然

这些家庭都比较重视户外运动,如滑旱冰、玩球、跳绳、骑车等,有的还会专门让孩子学习一两项运动项目,如游泳、武术、跆拳道等。另外,这些家庭在周末和节假日,基本都会尽可能安排孩子走进广阔的大自然,爬山、玩沙、戏水……

5. 注重亲子沟通

不良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会积累成更大的情绪障碍,影响生活和健康。要了解孩子的情绪以及心理动态,首先要能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全勤宝宝”的家长除了注重沟通本身,还很注重技巧。比如,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但不会直接逼问孩子;在教给孩子如何处理问题(特别是处理同伴冲突)时,也不会采取施加压力的方式,更不会简单地教孩子“以暴制暴”。他们会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倾听他们的想法,关注他们的行为。

6. 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强的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特别是刚入园的孩子,平时在家培养的自理能力越强,“入园焦虑期”就越短,适应幼儿园的步伐也就越快。这些家庭都十分注重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自己吃饭、喝水、穿衣、上厕所等。不仅如此,还会让孩子参与到其他家务劳动中,给予孩子更大的信任和更多的锻炼机会。一位“全勤宝宝”的妈妈,她对孩子的培养是“放手不放眼”,看似无意,实则用心。

7. 持之以恒,保证“按时”、“全时”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幼儿园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习惯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配合。“一日生活皆课程”,所以,让孩子完整地参与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在看似“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良好习惯才能自然而然地“内化”。 “全勤宝宝”的家庭会让孩子明确,“按时上班是爸爸妈妈的职责,按时上幼儿园则是你的职责”。表面看来这是小事,但要做到持之以恒,并不容易,而且能无形中在孩子心中种下“坚持”的种子,这样的品质在他日后的成长中会愈发显出它的可贵和价值。

8. 设置底线,树立规则意识

很多家长崇尚“自由育儿”,凡事都按孩子的意愿来,怕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殊不知,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味的迁就,只会让孩子变得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实践证明,设置底线,让孩子自律,比他律效果更好。“全勤宝宝”的家长大都比较注重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以吃饭为例,他们会要求孩子吃饭自己吃,可以自己把握吃的量,但吃饭过程不得离开餐桌,一旦离开餐桌,就不再会获得食物,不会让孩子边玩边吃。一位“全勤宝宝”的妈妈说得好,“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实际是在试探家长的态度够不够坚决”。endprint

猜你喜欢
宝宝家庭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家庭“煮”夫
爱“上”幼儿园
恋练有词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可爱宝宝超级秀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