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2015-06-22 11:41江植宏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防治对策

江植宏

摘 要:该文分析了稻曲病发生的原因,介绍了稻曲病的发生特点、流行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等,以期指导今后水稻稻曲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关键词:水稻稻曲病;发生;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67-02

近几年来,农业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和县水稻稻曲病的发生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面积也逐年递增,成为影响水稻产量、品质和效益提升的重大障碍。2014年和县迟熟杂交中稻及粳稻稻曲病发生面积达0.8万hm2,占种植总面积的23.7%,一般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的达30%以上,对全县粮食产量有较大影响,也引起了一些农资经销商和农户矛盾的不稳定因素。为此,笔者积极开展了田间调查,认真分析发病原因,并探讨了该病的防治对策,为今后水稻稻曲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 稻曲病的病原及症状

稻曲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生于穗部,主要为害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逐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开始外包一层薄膜,表面呈平滑,后显粗糙龟裂,最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在土壤中或谷粒上越冬的菌核是初侵染源,水稻孕穗、破口期至扬花期是水稻重要的感病期。病状表现在灌浆期,齐穗后的10~15d发病表现明显。稻曲病的发生,使稻谷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质大幅下降;此外,由于该病菌含有人、畜、禽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对人体可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伤害。

2 发病特点

稻曲病以菌核在土壤中以及厚垣孢子在稻谷病粒上越冬,菌核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均借气流传播,侵害水稻花器及幼颖。抽穗扬花期时遇连阴雨或田间使用过量氮肥则有重发可能。

3 流行条件

3.1 菌源基数 上年水稻发病重,菌源基数大,容易引起当年水稻较重发生。2013年和县稻曲病属中等偏重发生年份,局部地区在优质杂交中稻,尤其是迟熟的中稻或粳稻上,已有较大程度的发生,由于防治不到位造成危害,因而菌源广泛存在,菌源基数较大,引起2014年水稻较重发生。

3.2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2014年和县受到连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的影响,据和县气象局资料介绍,2014年7月份日平均气温27.7℃,总降雨量231.2mm,平均每日照时数5.25h;8月份日平均气温25.9℃,总降雨量234.5mm,平均每日照时数3.00h;9月份日平均气温23.5℃,总降雨量102.1mm,平均日日照时数2.63h。在水稻抽穗扬花的7~8月,日平均气温与稻曲病发生条件吻合,总降雨量达465.7mm,占全年总降雨量的46.28%,日照时数极少,其中8月份只有7d见到太阳。气温较低,雨日多,日照时数少,这样的气候适宜稻曲病的发生和流行。

3.3 品种类型 据了解,稻曲病的发生程度,粳稻重于籼稻,籼稻中优质品种重于一般品种。据田间调查,一般皖稻119、新强8号、新两优6号及Y两优2号发病较重,而且感病品种尤其是两系杂交稻种植面积大,对稻曲病抗性不强,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和流行。8月上旬前抽穗的较轻,8月下旬至9月中旬齐穗灌浆的发病重。但不同的品种之间差异较大,据黄熟期(11月9日)在粳稻品种比较试验田调查,各参试品种发生稻曲病反应不一致,有的品种发生还是较重的,尤其是嘉58、嘉育中科4号发病最重,病穗率分别为48%、26%,病情指数分别为21.2、11.8,武运粳23发病也较重,对产量有较大的影响;稻曲病发病最轻的品种为武运粳29和镇稻18,病穗率分别为3%、3.3%,病情指数分别为0.8、0.9,其余品种和武运粳24(ck)差不多,病穗率在1.6%~3.8%,病情指数在1.6~3.8(表1)。

3.4 栽培条件 水肥管理直接影响着水稻的生长发育和抗病抗逆能力,如氮肥施用较多或过迟,植株疯长,田间群体过大,叶片浓绿披散,通风透光不良,容易导致稻曲病滋生并不同程度加重。排水不良或长期淹水的田块发病重,反之,肥水施用正常和烤田适宜的田块一般发病较轻,或者没有发病。2014年在和县有些地方,同一地段、同一品种,由于施肥水平不同,有的农户水稻发病轻甚至未发病,有的发病就相对较重。

4 防治建议

4.1 选用优良品种 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市场供应情况,选择综合性状及对水稻稻曲病抗性较好的品种,这是防治水稻稻曲病的基础。

4.2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选用施保克、浸种灵等进行药剂浸种,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但要掌握好浸种药剂的比例,浸种后的种子要用清水淘洗干净,以防种子种芽受到药害。

4.3 加强栽培管理 在栽培管理措施中,要合理密植,防止水稻群体过大,影响田间通风透光。加强肥水管理,对防治稻曲病可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施肥方面,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水稻基肥足,追肥早,氮素化肥、有机肥、磷钾肥合理配合。防止过多或过迟追施氮素化肥,以防水稻在后期最易感病的生长阶段,其抗病力下降。水分管理上,要浅水勤灌,适时、适度放水烤田,肥茬、长势旺盛的田块要重烤,后期要活水到老,收获前10d断水。

4.4 适时药剂防治 在水稻破口前10~15d喷药防治,破口期再防治一次,以巩固和提高防治效果。一般每667m2用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g或75%亏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12g,加水40~50kg进行均匀喷雾防治。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防治对策
肛肠手术中肛管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与防治对策
海上风电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关于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思考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镉金属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马尾松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对策初探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及防治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