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启蒙读物对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影响

2015-06-23 03:26何英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弟子规读物

何英

一、问题的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幼儿教师的质量影响着幼儿身心发展,而幼儿教师的质量又取决于幼儿教师的培养机制。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是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未来幼师,他们的专业素养对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专业素养是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是衡量一名幼儿教师是否合格的依据。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要靠专业、优秀的幼儿教师来实现。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还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热爱和关心关爱幼儿、尊重和信任幼儿、公正平等地对待幼儿、严格要求每一个幼儿。可是近年来,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却被频频质疑。幼儿园教师虐待幼儿事件被曝光,激起社会对幼儿园教师虐童案的调查与追问。原本应该是活波可爱、温柔可人的幼儿教师形象,却变成了幼儿心中的恶魔。家长、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质疑。家长需要可以将孩子放心交付与之的幼儿教师,社会需要师德高尚、知识能力过硬、与幼儿能够进行高水平互动、与家长能够有效地沟通,可促进学前教育事业优质发展的合格幼师。面对幼儿、家长、社会、国家的要求,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应该从职前培养源头——学前教育抓起。

二、启蒙读物的内容及特点

本人是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导读》课程的教师,教授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这些读物都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缩影,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材体系薪火传承的物质载体。这些读物都兼备文化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的双重功能,并且在体裁、文字方面体现出中国古汉语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些启蒙读物具有以下特点:

(一)体现了德育为先的特点。这些历史久远的启蒙读物,它们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气息,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在知识教育中融入思想教育,按照儒家的道德理想塑造儿童心灵,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这些启蒙读物最核心的内容是教人学会做人和如何做人,如《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首孝悌,次见闻。”又如《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亲师爱友的道德品质和礼教规范的要求,对道德品质不仅提出具体行为要求,还讲解了其中道理。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即兄弟和睦,也是对父母的孝顺,点明了兄弟和睦的意义。又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即人类同生在天地间,因此人与人应互相关爱,阐释了“泛爱众”的原因。从“己有能,勿自私”到“恩欲扬,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一段,讲述的都是对人要仁爱宽容,怎样宽以待人,体现和谐为宗、仁爱宽容的精神。《弟子规》还强调要加强个人修养,并且做了具体可操作的要求,如“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千字文》内容相当丰富,虽然以儒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之道为中心思想,但涉及天文、地理、社会人生的知识较广,其中又不乏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

(二)句式短小,极具韵律美的特点。启蒙读物在韵律上保持行文的优美和规范,不管是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还是杂言,都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诵读。如《弟子规》为三言韵文,《千字文》则为四言韵文,且对仗工整,句式严整,文中会随内容灵活换韵,易于记诵而且构思巧妙,文采斐然,把趣味性和知识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体现了语言的魅力。《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千家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便于背诵,所选诗歌以唐宋诗歌为主,基本上按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的体例编排,每个部分又按春夏秋冬的目次编排,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理解诗意。古代启蒙教材多用韵语和对偶的形式,容易诵读和记忆,适合儿童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这是启蒙教材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学习启蒙读物对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作用

(一)有助于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礼仪规范。从启蒙读物中所涉及的“礼”的内容可以看出,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在现代仍旧作为人们交往的行为规范,无论是长幼之间、同辈之间都讲究遵循一定的礼法进行交往。如《弟子规》中就有诸多对如何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定。如“凡出言,信为先。作与妄,奚可焉”,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等有关行为礼貌的内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都有助于他们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礼仪规范。

(二)入情入理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利于道德规范的内化。启蒙读物为形成道德认识提供了适宜的道德知识内容,如“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对父母孝顺,对兄长行悌道,“凡是人,皆须爱”的平等博爱精神等。不仅提出了严谨的道德规范要求,而且对其中道理进行简要讲解。如《弟子规》中谈到的:“亲爱我,孝何难”,“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内化道德规范,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启蒙读物中对道德礼仪类内容的讲解并非简单提出行为要求,而是通过举例论证,为人提供榜样示范,利用流传甚广的道德故事中人物的优良品性唤醒人的道德情感。例如,《三字经》中对“孝梯之道”的讲解,就利用“孔融让梨”——“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和“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两个民间故事为人提供行孝悌之道的榜样示范。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的重要性,学生天性喜欢模仿,这样就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道德行为榜样,让学生观察和模仿,这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启蒙读物中以故事形式提供道德榜样的方法是符合道德发展特点的,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榜样的模仿获得品德发展。其次,启蒙读物对道德规范的讲解还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通过深入领会道德知识,唤醒积极的道德情感。例如,《弟子规》在“首孝悌”内容的讲解中,不仅提出应孝敬父母、兄弟和睦的行为要求,还指出其中道理。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意思是兄弟之间和睦相处,是一种孝的表现。并指出兄弟之间相处,应懂得轻财重义,言语之间互相谦让,心中不满自会逐渐消除,由此指出了兄弟亲睦的意义。又如在“泛爱众”部分指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指出共同生活在天地间的人们应当互相关爱。因此,对道德规范的讲解以“情”入手,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助于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并最终促进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启蒙读物的核心宗旨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精髓,对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启蒙读物可以打开学生情感世界的大门,并把他们引领到高尚的殿堂,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操。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道德观,规范学生的礼仪行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启蒙读物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包括道德、人格、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等,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综合素质基础,使得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明白在家、出外、待人、处事上该如何去做,如何才能与他人更加和谐地相处等,它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鹏辉.中国传统启蒙读物的现代审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3).

[2]陈良松.当代教学理论视野下的古代蒙学读物研究[D].延边大学,2011.

[3]陈霓,梁蕖.论《弟子规》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推广[J].科教文汇,2010,(09).

[4]吕苹.关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

(何  英  江西鹰潭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335000)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弟子规读物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