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狗,一位老人,一个时代”

2015-06-23 03:37张艳玲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包弟设计说明巴金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先后变化。

2.把握塑造小狗包弟这一形象的正侧面描写手法和以小见大手法,并学会应用到写作中去。

3.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感受特定时期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流真情的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自省忏悔意识。

二、教材分析

《小狗包弟》属于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记事抒情散文,选自其晚年巨著《随想录》作者巴金。

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表现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因而这篇文章对于包括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有一定的认识教育作用。同时,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这有利于引发学生对过去乃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也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三、教学重点

认识文革这一特定时代,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包弟的这一行为。

四、教学难点

感受特定时期作家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品质,学习作家敢于讲真话、流真情的无畏精神。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谈论法、演示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6分钟)

1966-1976(板书)——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注定载入史册的十年,也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的一段惨痛历史。巴金先生在世时一直呼吁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但遗憾的是,他的这个愿望始终没能实现。但是,记忆的博物馆可以建在我们每个人心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文革实录。

播放视频。(4分钟)

(追问:看完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吗?可以用几个词语或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个时代的特点吗?)

确实,“癫狂”、“混乱”、“是非颠倒”“人情殆尽”等词都足以形容这个时代的特点。十年文革,十年浩劫,然而面对这场灾难,许多人都不敢说真话,但巴金说了。他在四十多万字的《随想录》里回忆忏悔,自我解剖,也解剖那段畸形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随想录》中的名篇——《小狗包弟》。

(设计说明:利用文革实录视频导入旨在让学生对文革这一特殊时期有一个客观的了解,避免教师的主观介绍同化了学生对文革的认识,从而出现知识的硬塞现象。同时,在课文讲解之前插入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谈个人感受,能启发学生知人认世,更好地深入文本探究。)

(二)走进作者:(1分钟)

大家对巴金先生了解多少呢?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生于1904年11月25日,卒于2005年10月17日,享年101岁。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巴金先生一生创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他晚年创作的思想随笔《随想录》是一部五卷本的忏悔录,反映了巴金在经历十年动乱后对自己、对时代、对导致这场民族悲剧的深层原因的深刻思考和剖析,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坦荡而真诚的灵魂和他所自觉担负的神圣的历史责任感。《随想录》是巴金文学道路上的又一座丰碑,一部无比沉重的“忏悔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设计说明:与学生一起回顾巴金先生及其重要作品,帮助学生巩固了旧知识,同时能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三)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1.认识一条小狗(8分钟)(板书:一条小狗)

(请同学浏览全文,小组讨论完成简历)

包弟简历

姓名 包 弟 种  别 日本种

起名缘由 瑞典旧主人起名“斯包弟”,简化称“包弟”.

何时被巴金收养 1959年 何时遇害 文革期间(1966年8月下旬)

性格特点 可爱、聪明、通人性、有情义……

巴金对其的感情变化 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疚(至今心不得安)

怕生识趣

正面描写                           作揖讨糖

守候亲热

日本客人拍摄包弟

侧面烘托                            日本女士过问包弟

爱人讨骨头喂包弟

妹妹说起包弟

设计说明:

(1)此简历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照表格快速地从文本中提炼与小狗包弟有关的信息,完成对包弟这一形象的认识。

(2)在把握包弟的性格特点时,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具体描写包弟的句子来概括包弟的性格特点,在分析中顺势得出正侧面描写手法,能强化学生的写作手法意识,进而运用到写作中去。

2.认识一个时代——“文革”(10分钟)

追问①:巴金及其家人既然这么喜欢小狗包弟,为什么却要把它送走呢?请大家结合文本探究答案。

讨论明确:

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四旧”嫌疑。

包弟的特殊身份。日本种,瑞典旧主人,有“里通外国”的嫌疑。

巴金自保。

……

因此可以说包弟被送到解剖桌上,固然体现了巴金人性中自私的一面但更多地体现其自私是动荡不安、是非颠倒、人情殆尽的十年文革时期的产物。

追问②:作为一个闻名中外的作家,为什么巴金先生连一条小狗也保护不了呢?包弟之死,谁之过?

A.背景介绍:

依次展示图片,了解历史:

清华大学校门被毁。

1966年彭德怀被批斗,1974年含冤而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在文革中惨遭迫害,于1969年在开封含冤逝世,当时竟没有一位亲人在身边。他的遗体被当做烈性传染病人火化。

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文人:老舍投湖自尽、傅雷上吊而死、吴晗自杀。

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

B.巴金在这场浩劫中命运如何?

1968年8月,弃掉小狗,被关进牛棚改造;9月被抄家,经受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形式的批斗。

1970年,到农村劳动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

1972年7月萧珊在饱受精神折磨后患癌症进不了医院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三年以后,巴金把萧珊的骨灰捧回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沉痛地说:“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1973年,回上海,在四平方米的小屋翻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的作品,直至“文革”结束。

“在‘四害横行的时候,我在原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给人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我每天在‘牛棚里劳动、学习、写交代、写检查、写思想汇报。任何人都可以责骂我、教训我、指挥我。任何人都可以闯进我家里来,高兴拿什么就拿什么……”——巴金《怀念萧珊》

C.总结: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是一个缺少理性的年代!

文化大革命是发生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期间由主要领导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政治运动。这场政治运动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空前浩劫,是共和国永远的痛,是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在这场运动中,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一大批优秀的中央领导人、知识分子等惨遭迫害。人的生命尚且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何况一条小小的狗呢?

同学们,巴金保护不了一条小狗,是谁的罪过?(板书:一个时代)

是时代的罪过,是文化大革命的罪过。巴金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一条小狗的悲剧命运中,客观地暴露了那个非人时代的某些特点,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设计说明:

(1)由“巴金先生及其一家既然这么喜欢包弟,为什么又要将其送走?”这一问题过渡到对文革这一特定历史的解剖,深挖被送走的社会原因,自然巧妙,衔接得当。

(2)由一系列真实的图文资料反映文革对文物、高级领导人、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让学生对这一时代有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的行为。

3.认识一位老人——巴金(10分钟)

追问①:我们说,时间可以抚平心灵上的伤口,但是,多年后,巴金先生有没有忘记文革给他带来的心灵创伤?

让学生带感情齐读11-13段,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思考。

作者没有忘记。“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噩梦般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了,巴金终于回到自己的故居,但院子里的一切都变了,变得那么凄凉,没有草,没有花,没有葡萄架和葡萄藤,当然更重要的是没有爱妻萧珊和小狗包弟。眼前的物非人非使他陷入了对往事的追忆。他怀念爱妻萧珊,怀念小狗包弟,而这种怀念都带有深深的歉意。

在那个非人的年代,普通人的人性弱点在潜意识中变成了恶势力的推手和帮凶,这一切的一切像大石头一样压在巴金的心中,久久不能释怀。

追问②: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名作家,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表现了巴金怎样的品质?(板书:一位老人)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教师参与讨论。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这表现了他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作品所描述的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在那个动乱年代,人的生活都无所寄望,哪里还有心思顾一条狗?在那时,人的生命尚不值一钱,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失和,比比皆是,抛弃一条小狗又算什么?但作家并未因此解脱自己,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几句话,展示了作家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他是在用真诚和良知去感染读者。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引起人们对于“文革”的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也警醒着人们汲取历史教训。因而巴金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

(板书:以小见大)

(设计说明:

(1)此部分“认识一位老人”为教学重点之重点,充分体现了课文的价值——作家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我、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导学生对过去那个时代甚至是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2)此外,第11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别有用途。从内容上看,荒凉、衰败的庭院景象,实际上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留下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创伤,是对“文革”危害和遗毒的一种无声的控诉。从结构上看,这段环境描写放缓了叙述的节奏,也把读者的思绪从文革的岁月拉回到今天的现实。因而此段的分析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很有必要。)

(四)拓展延伸,关注现实。(4分钟)

请学生看图,就“勃兰特的下跪”与“小泉拜鬼”发表看法。

附:1.1970年1月25日,原西德总理勃兰特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竟然双腿下跪,向二

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2.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从来没有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勃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明,只有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

教师总结: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人唯有忏悔才能获得重生;

一个民族唯有忏悔才能远离偏执,走向理性与文明;

人类唯有忏悔才能和谐相处,互存互进。

(设计说明:此设计通过正反两个实例来强调反省精神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起到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意义,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八、结语留疑(1分钟)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荀子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海涅曾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确实,善于反省是一种智慧。那么,在座的你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值得反省、忏悔的呢?

(设计说明:此设计旨在由巴金这位老人的可贵品质引发学生的深思和自责,引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同时,留疑的设计避免课堂交流时学生的尴尬场面,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实现了教育目的。)

九、作业布置

请学生课后阅读《随想录》中另外一些文章,深入体会“一部讲真话的大书”的巨大价值。

十、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巴金

一条小狗         一位老人        一个时代

小 大

(张艳玲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81)

猜你喜欢
包弟设计说明巴金
海上日出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Section A 1a—1c
在忏悔中呼唤良知
——《小狗包弟》中“良知呼唤”的现象学分析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次氯酸分解的数字化实验”设计说明
Unit 4 Making the newsReading
小巴金“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