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质疑,还历史真面目

2015-06-23 03:46夏卫苏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六国论六国秦国

一、案例背景

(一)新课程精神呼唤探究精神。《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职学生“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然而事实上,对古代作品的理解往往流于概念化。新课标要求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现实却是中职生普遍缺乏逻辑思辨能力,缺乏批判意识和探究精神。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过程中注重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现实中学生往往视课文、作者、参考书为不能质疑的权威。

(二)文言文教学期待拓宽视野。在教改大潮中,文言文教学领域的改革相对沉寂,大多还是被当作“古汉语”学习资料,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教学中很多功夫都花在深究、细抠散落在文言作品中的一个个语法知识点上,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对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进行深入的领会和探讨,往往由教师包办代替归纳总结,再让学生认同并记住结论。文言文教学要想呈现出勃勃生机,需要教学模式和方法从本质上突破机械串讲、咬文嚼字的传统套路,更需要在创新设计、篇章分析、对比延伸、研究性学习上进行探索,以令人振奋的姿态展现文言文教学领域前所未有的魅力。

(三)高中生心理发展需要理性。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也有所发展,往往带着警惕和怀疑的眼光评价周围的一切,乃至书本上的原理和定律。但思想带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关于秦灭六国这一段史实,他们已经在许多阅读材料中了解过,对秦灭六国的原因,也接触到不少观点,甚至部分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因而,在预习这一课时,他们纷纷质疑:六国灭亡,赂秦真是主要原因吗?作者的论证真像一些参考书上说的那样有足够的说服力吗?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标精神、思维训练的必要性以及学生主体都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对教材、对课堂、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于是,笔者选取了本校中语文总体水平较高的幼师专业高考班,设计了以批判性思维训练为目的的《六国论》第三课时,以下是课堂的实录片段。

二、部分教学实录

师:有一段史实,很受关注;有一现象,众说纷纭。关于秦灭六国的原因,有许多代表性的意见。除课文外,你知道的有哪几种?

5生1:苏洵认为“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

生2:李祯认为,当时其他六国也和秦国一样,想称霸天下,只不过实力都不及秦国,于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以致从散约败。

生3:杜牧认为是由于六国的统治者不懂得爱惜百姓。

师:还有哪些?学生沉默了,他们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老师。

师:王安石认为是由于六国没有像秦国一样变法革新。他们都用自己的理解探索六国灭亡的根源。那么作者苏洵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生(齐):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师:他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一女生回答:第三段里介绍齐、燕、赵国灭亡的不同情况,用的是有例证法;第二段引“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以增强生动性和说服力,属于引证法。还有对比法,第二段运用了四处对比,说明了贿赂秦国的危害之大。

师:很好。分析得很完整、很精辟,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4:“《六国论》借六国灭亡的史实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可为什么说中心论点却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生5:“我也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与写作的目的存在着矛盾,可否理解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后人要引以为戒。”

生6:“我对作者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看法不敢苟同,至少他的观点是片面的,就拿赵国来说,其灭亡的原因主要是赵王听信谗言,错杀良将。”

生7:“六国破灭的原因,应该有很多,诸如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就像明朝的灭亡不能单单归咎于崇祯皇帝或陈圆圆或其他什么的。”

生8:“我认为作者把六国的希望只寄于‘谋臣和‘奇才这些少数人身上,也失之偏颇,他忽视了人民群众这个最基本的力量。”

生9:“我认为,就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看,从‘赂的角度去分析去论证,是有它的道理——即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就像教育一个牙疼的孩子少吃糖,绝不会拿糖吃了会发胖、得高血压来警告一样。”

师:通过大家的论辩和分析,我们对课文涉及的史实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更深的认识。这节课我们从文学性、真实性、现实性等方面对课文进行了评价,力求“还历史以真实面目,察作者之良苦用心”。希望大家用这种眼光看待我们已经学过和即将要学的课文,读出问题,读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附:学生研究性作业

六国灭亡原因之探析

苏洵为讽喻宋仁宗勿“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但以我之见,六国灭亡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其一,经济决定政治。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其改革的力度与成效在诸侯国中最为突出,使秦国迅速壮大,经济相对繁荣,随之,秦国的政治地位,军事实力日益提高,一跃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这无疑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视人才之轻重。秦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人才的重视。而六国虽也频频改革变法,但都因统治者不能很好地任用贤能而失败,当局者没有聪慧的头脑和创新的胆魄,即使他国不灭之,也难免于衰败。

其三,不施仁政。六国的统治者大多好战,没有长远的眼光却一味为小利而互相厮杀。战争,劳民伤财,削弱国力,“失民心者失天下”。

六国的灭亡,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的溃败,是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历史准则的印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教学体会

这堂课作为公开课上过之后,在学生、教师中间激起了很大的反响。下面摘录几种有代表性的意见:

(一)学生意见

生1:我从来没想到我们竟然可以对课本的文章说“不”,我感觉学这篇课文是和作者平起平坐的。

生2:以往,我们对一种观点不认同时,往往不知道怎样有力地分析和批驳,这堂课教给我们一种很好的方法。

生3:想不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分析得这么有理有据。我有几次也想试试,又担心说得不正确、不全面而放弃,太遗憾了。

生4:平时的考试都是把课文当作勿庸置疑的真理。现在,我们却发现课本也不足为信,那么考试的时候到底以什么为准呀?

(二)教师意见

“文言文居然可以这样教,这堂课让我们开了眼界。尤其是对中职学校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这堂课展示了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是一堂丰富、生动而且特别的语文课。”“教师在这堂课里上出了新鲜的、合宜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无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思维能力的训练,都是有帮助的。”“这堂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发现和体验,是一堂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阅读课。”

(三)教后感

学会质疑。《语文教学大纲》阅读要求指出:“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六国论》一文教学中,设计近15分钟学生质疑,学生就课文一些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对作者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提出不少有见地的看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局面。诚然,要学生质疑,教师在课前应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诸如提示学生课外应去阅读哪些资料,提供一些思考的话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准备,去思考,这样,课堂上就不会“冷场”,学生也不会成为“听众”和“看客”。在培养学生质疑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如果将“质疑”理解为否定教材、蔑视他人的观点,那又会走进学习的误区。质疑的目的是为了拓宽思考问题的思路,寻求更完善更正确的答案,形成相互切磋的学习氛围。

学会比较。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相互关系和差别。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更好地发展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开拓。在学习苏洵《六国论》基础上,再学习苏辙的《六国论》和李桢的《六国论》,通过几个比较点的讨论,一方面更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同时还有利于养成比较的习惯。

对学生而言,这样的课堂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从中获得了一个观念——课本并非不证自明的权威,作者也并不是真理的化身,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无比珍贵的财富。此外,我还力求教会他们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即通过批判议论文的论据来达到对观点的辩驳。当然,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科知识的做法对激发并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不无作用。

总之,笔者觉得上这样的课不亚于进行一次教学研究,它对教师个人的语文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接受挑战,尝试学科融合基础上的探究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相当大的意义。

(夏卫苏  浙江天台职业中专新校区  317200)

猜你喜欢
六国论六国秦国
秦国的“拐点”
秦国的东进与东出
锅盔助秦灭六国
瞒天过海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开门见山,明明白白亮观点——从《六国论》学写议论文的开头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好肥“六国”造惠农喜事多
简析秦灭六国的“远交近攻”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