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以法导学

2015-06-23 04:02李素娟赵玉荣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琴弦史铁生导学

李素娟+赵玉荣

12000字的文本,45分钟的课堂。人生目的本虚设的主题,不断规划目标管理梦想的校园氛围。一个残疾的中年人对人生困境的哲学思考,一群未经人生风浪、不谙世事的初二学子。

《命若琴弦》的教学存在着诸多可设计的点,作为初中提升类自选课程,笔者把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定位在以下方面:贴近学生的认知,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实现老师的高位引领,在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意识的同时走进作家构筑的生命意识的世界。并且,本着“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教学理念,课堂上采用品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实现课堂教学的个别化。

为此,笔者确定了如下设计思路:“以学定教,以法导学”。具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学生自读文本,写出阅读疑问。第二步,小组认领疑问进行讨论,解答同学疑问。第三步,老师收集共性疑问,示范解读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疑问。

在第一步,笔者收集上来10个疑问,经过小组的热烈讨论和同学们的积极补充,基本上解决了相对简单的关于情节等细节问题。经过筛选,阅读障碍基本上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为了突出问题的指向性,经过和提问者沟通,将问题表述如下:

1.文中多次写老瞎子“骨头一样的眼珠”,是重复吗?为什么?(王紫合)

2.怎么理解“你的命就在琴弦上”?(刘子川)

3.这篇文章和作者的生命体验之间有什么关系?史铁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严晚情)

针对共性疑问,笔者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人物描写和小说主题”的解读上。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以法导学”,通过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具体操作如下:

一、采用示例法带着学生研读问题1

研读方法提示:

1.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标上序号 ?……;

2.对比找出句子间表述的异同,体会人物所思所想和心情的不同。

经过小组研读、讨论和补充,学生研读出如下结果:重复的用意在于强化人物特征,突出人物情绪的变化:由期待激动到伤心痛苦到绝望无言。

二、运用研读问题1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问题2

怎么理解“你的命就在琴弦上”?

由于有了研读问题1的方法示例,同学们很快在文中找到了三处“你的命就在琴弦上”的描写,并且通过小组间的不断碰撞、质疑、补充,基本上能够结合上下文语境自主解读出如下理解:

“琴弦”是瞎子活下去的希望,虽然药方是一张白纸,弹断1000根琴弦就能复明的目的是不能实现的,是荒诞的,甚至是绝望的,但是也正因为有了弹断1000根琴弦的目标,才使老瞎子的生活叮叮当当有了生气,使老瞎子在为1000根琴弦奔忙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生活的快乐和满足,创造了生命过程的精彩。这也正是文章要表现的主题:目的是虚设,但非得有不可,不然琴弦就拉不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那么,史铁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生感慨呢?这篇文章和作者的生命体验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们自然就追问到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恰好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三、知人论世师生共同探讨问题3

问题3:这篇文章和作者的生命体验之间有什么关系?史铁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严晚情)

解读方法指导: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或者其他相关资料解读。

学生很快注意到课文前面的“作家简介”部分,有的学生还补充了史铁生《那一年我21岁》中作者的生病经历和心路历程。老师提供了史铁生“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辞: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学生们领悟到:

因身体残缺而对生活绝望的史铁生,曾经千方百计的寻找自杀的机会。多次自杀未遂后他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残缺的身体促使史铁生思考生命的价值,他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儿,而怎样活着比活着本身更重要。《命若琴弦》就是作者思考的结果:要创造生命过程的精彩,即便目的是虚设。写作就是作者追寻生命意义的生存方式。

通过不断的品读、探究,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不断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质疑、释疑,课堂也在“以法导学”中实现了教师的引领和“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理念。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深度,课堂还设计了“主题品评”环节,让学生在四个品评层级中自选适合自己的品评层级:

仿写类:仿照以下句式,再写一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示例:命若琴弦,只有绷紧了才能弹出美妙的乐曲。仿写:命若______,________。

解读类:用自己的话解读作品的主题,50字左右。

感悟类:结合文章主要内容,写出自己对希望或过程的理解和体会,100字左右。

评价类:表明观点,结合文章,联系相关事例或生活实际,对作品主题作出评价,200字左右。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解决的是“自己的阅读障碍”,而不是跟着“老师预设的解读思路”在跑;也正是因为疑问是“真”疑问,不是老师“预设”的疑问,学生探究、质疑、参与课堂的热情就很高;而且老师有“解读方法”的示范和引领,学生有了解决疑问的抓手,避免了盲目,提高了课堂效率。《命若琴弦》长文短教的教学设计也是我校“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教学理念,“三讲”“三不讲”的课堂教学原则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李素娟  北京市十一学校  100039  赵玉荣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中学  066500)

猜你喜欢
琴弦史铁生导学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我把雨丝当做琴弦
史铁生:心魂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