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外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第二课堂

2015-06-23 18:15陈海良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麦田课外阅读笔者

“课外阅读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读书成为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读什么书?用什么方法去读?读的效果怎样?这些不再是仅仅影响学生学习,更将决定他们的未来。为此,笔者用了近两年时间对本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从“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关系”的角度,阐述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些许感悟。

一、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们要努力诱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型期,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有益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匪浅

(一)善用课堂,启动“需要”

提及课外阅读,一线的语文教师都能滔滔不绝的道出它N条好处,然后就由衷的埋怨学生的阅读量少、知识面狭隘等等,却很少去思考如何启动学生的这种“内心需要”。笔者在教学中悟到:“课堂”是课外阅读的前沿阵地。学生的“需要“能否启动,我们的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利用一切适当的可用机会,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笔者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没有向学生介绍有关鲁迅的生平,而是先让所有的同学都讲一讲自己曾读过鲁迅的哪些文章?交流之后就顺势向学生绘声绘影讲了《五猖会》、《藤野先生》,最后抛出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指明我们今天再学习此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这一做法让学生心中深深印下《朝花夕拾》的影子,同时也将若干个有关《朝花夕拾》的问题留给了学生。课后的第二星期,笔者发现就有许多学生借来或买来了《朝花夕拾》。一个月后笔者提出一个话题“我与《朝花夕拾》握手”,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都书心得,其结果不由得让笔者感慨:生不必不如师。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就越来越多,课外阅读量就在不自觉中累积起来。笔者想,这样我们自然就会少一些埋怨,多一份自我的提升。

(二)竞争活动,保持“需要”

学生的这种阅读需要容易被一时激发,但也容易消失,从而产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为此笔者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竞争活动,不断给予学生以适度的刺激,让学生能保持住这份“需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加以提升,还使笔者了解到学生因个体差异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为此,笔者在自己所教学的班级开展了:“课前五分钟之个性人评个性人”,利用每节语文课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评价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任意一位自己所欣赏的人物(为了避免内容太滥,笔者给学生限定了范围,但笔者想随着活动的深入,这限定是可以打破的)。这一活动目前已成为本班的一项常规,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积极性,而且也成为一项“软任务”,促使学生不得不去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结果学生个性的点评令笔者惊叹不已:一个被面子束缚的女子(评林黛玉之死因);自古红颜多薄命(评探春之敏);我是曹操我怕谁(评三国之枭雄);我为“八戒”抱不平等,这些点评不仅在学校师生中激起千层浪,也在区读书活动摘的大奖,从而证实通过活动来保持这种“需要”的价值。除此之外,笔者还让学生开展“古诗词大讲坛”等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的“需要”能不断得以保持,久而久之固化为一种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一)课外阅读要有计划

“未雨绸缪”乃大智之举,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外乎此理。为让学生有条不紊的进行阅读,笔者在既强调共性(必读书目)又关注个性(推荐书目)的原则下,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为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前对读本的篇幅、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无论必读书目还是推荐书目笔者事先多写好阅读指南。

比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梅益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0月5版。

这是一部激励了无数人的佳作,问世六十年来长盛不衰。究其原因,除了它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外,是它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用保尔的话来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塞林格 施咸荣译 译林出版1998年9月1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又名《麦田捕手》,是一种另类生活经验在文本上的体现,它源于无敌的青春,源于青春的躁动,也源于青春的不安和困惑。《麦田里的守望者》也许只不过是永远的“青春小说”中的一种,却总是令人怀恋不已。静下心读,就是翻阅自己曾有的体验,一切支离破碎的过往,所以疯狂和苦涩,彷徨和迷惘,穿越时空的荒漠重现,真实的在这一刻扎根。这本书,是青春的杯盏里热烈狂放的舞蹈,是黑暗的段落中四处冲突的烛光,是无语的麦田里,那随风呐喊的稻草人。

(二)课外阅读要有积累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准备一个笔记本把课外阅读来的好词好句随手抄一抄,把所思所悟随手记一记,能够加深记忆,扩大积累。时间一长,这种由读到悟,由悟到记,多读、多记、多思考的阅读习惯必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笔者硬性规定(每周不少于300字)入手,每周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计划,把阅读中妙句美段(学生自己认为的)摘录下来并给以简短的评语。开始时学生显得为难,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摘录变得有条有理,赏心悦目起来。渐渐的学生开始进入自觉状态,把记读书笔记当成一种习惯,再配合阶段性的读后感任务,让学生感受到随思随记的好处,读书重积累的意识也就形成了。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只有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课外阅读才有收获。

近两年的课外阅读教学,使笔者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说:“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决不能是一桶水,而应该成为涓涓溪流,那溪流之源头就是读书。而且笔者自认为:有机的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是向“轻负高质”语文教学迈出的重要一步,更是实现师生在教学中双发展一个推手。

(陈海良  衢州市衢江第一初级中学  324000)

猜你喜欢
麦田课外阅读笔者
老师,别走……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