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冲动行为父母评与自评的差异

2015-06-23 13:55邵红敏徐改玲田红军刘晓华
四川精神卫生 2015年5期
关键词:年龄组冲动分组

邵红敏 徐改玲 孙 芸 田红军 刘晓华

儿童冲动行为父母评与自评的差异

邵红敏 徐改玲 孙 芸 田红军 刘晓华

目的 探讨父母和儿童对儿童冲动行为认识的差异和各自的倾向性。方法 于2014年5月在河南省唐河县第一小学二至五年级中采用抽签法抽取各年级二、四、六班共12个班级的750名学生,采用儿童自评和父母评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Barratt冲动量表测评。对儿童进行分组:6岁≤年龄<9岁为小年龄组,9≤年龄≤11岁为大年龄组;Barratt冲动量表总评分≤31分为低分组,>31分为高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父母评与儿童自评得分之间的差异。结果 小年龄组在注意维度评分上父母高于儿童(t=-2.23,P=0.02),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年龄组在各维度及总评分上父母均高于儿童(t=-4.95~-2.49,P≤0.01);低分组计划维度评分儿童高于父母 (t=2.54,P=0.01),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分组各维度及总评分上父母均高于儿童(t=-5.07~-2.29,P<0.05或0.01);男、女生除男生计划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评分父母均高于儿童(t=-3.42~-2.23,P<0.05或0.01)。结论 对于儿童的冲动行为,儿童的觉察弱于父母,而父母可能关注不当,更易受儿童的年龄、冲动程度因素影响。

冲动行为;儿童;父母;Barratt冲动量表

对于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父母的看法与儿童往往不一致,儿童无助,父母难以理解和应对,被动对待;科学研究上,也多倾向于以单方面为主导,如父母行为模式、教养方式等对孩子的影响[1],患病儿童对父母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等。而父母对于儿童的了解和认同度与儿童自我认识之间的关系,往往更为深刻地反映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的成长,且可从比较中了解儿童的成长环境及如何针对问题实施干预方案[2],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冲动是一种低秩序性行为特征,无计划性,不能坚持执行任务,易产生乏味、厌倦感,追求刺激,缺乏安全感,是儿童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对儿童冲动行为的研究不少,但通过对比儿童与父母对儿童冲动行为的评价而进行探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儿童冲动行为同时进行儿童自评和父母评,发现其异同并分析原因,以平衡之间的分离状态,促进亲子关系,为探讨儿童行为健康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于2014年5月在河南省唐河县第一小学二至五年级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该校各年级均只有普通班,二至五年级每年级共6个班,每班约60人。采用抽签法抽到双数,故整班抽取二至五年级二、四、六班共12个班7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要求参与者年龄6~11岁,智力正常,与监护人(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不低于3年,儿童及其监护人均愿意参加调查并能完成量表评定。按年龄和Barratt冲动量表(Barratt Impulsivity Scale,BIS)评分高低对儿童分组:6岁≤年龄<9岁儿童为小年龄组,9≤年龄≤11岁儿童为大年龄组;因BIS界值分为31分,BIS总评分≤31分为低分组,>31分为高分组。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BIS由Barratt于1959年编制。最新版于1995年修订[3],由30个条目组成,12个条目反向计分,分成三个维度:注意,运动,无计划性,高分分别代表注意不集中,多动,缺少计划。由李飞等[4]修订并引进,2012年李宁宁等[5]基于河南农村儿童对该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和常模制定,结果显示该量表信效度好,划界值为31,BIS总评分>31分提示可能患有冲动障碍。BIS没有限定填写者,国内的研究中父母评、自评均有。

1.2.2 调查方法 儿童统一在上午一课间活动时进行BIS评定,填写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学生填好后当场回收,并当天带一份BIS回家交给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填写,问卷附有填写指导语及调查者联系方式,若有疑问可询问调查者。父母填写的问卷第二天由孩子带回上交,最多可延后1天交还。将儿童及其父母的2份量表看作1份问卷,儿童及其父母均完整填写量表方为有效问卷。

调查由2名儿童精神科医师进行,1名主任医师指导。调查前对3名调查者进行过社区儿童问卷调查方法和一致性培训。调查者在调查前宣读指导语,向被调查儿童解释研究意义,并说明所有调查资料均保密,以消除其顾虑,能如实作答。调查过程中不施加任何影响,儿童如有疑问,研究者以中性的态度给予解释。对年龄小、答卷困难的学生,可给予逐项念题解释。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 果

收回儿童自评和父母评均完整填写的有效问卷共694份(92.53%)。男生341人,女生353人,平均年龄(8.45±1.27)岁。

2.1 儿童与父母的BIS评分比较 小年龄组注意维度评分父母高于儿童,大年龄组在各维度及总评分上父母均高于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男、女生除男生计划维度评分,其余父母均高于儿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低分组计划维度评分儿童高于父母,高分组各维度及总评分父母均高于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见表1。

表1 儿童与父母之间BIS评分比较±s,分)

3 讨 论

对于儿童的冲动行为,本研究呈现出父母评分在较多项目中高于儿童,说明父母往往发现或者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较多的冲动问题。Lobel等[6]调查了12岁以下的儿童,发现父母比儿童报告出了更多的儿童行为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儿童予以否认,如同伴问题等,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报告的不够,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父母与儿童的关注会出现分离。下面从年龄、性别、冲动行为程度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

年龄:本研究小年龄组在注意维度评分父母高于儿童,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Smith等[7]认为,注意的维持与学习问题关系最为密切,可能因此家长对注意问题较为关注,而对于无计划性、多动等,在家长看来更接近小年龄儿童的自然状态,较为包容。大年龄组在各维度及总评分上父母均高于儿童,缺乏计划性和坚持性,是学习执行问题的唯一预报器,且预示着好斗行为和危险行为[8],这一点在大年龄儿童身上表现更为明显,他们因此经常受到外界的提醒和教训,年龄越大,冲动行为得到的关注越多。可见,年龄是影响父母评价的一个因素。

性别:对比父母与儿童的评分,除男生计划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男女生评分父母均高于儿童。可见父母或儿童评价受性别因素的影响有限。刘晓华等[9]BIS自评的研究发现,儿童冲动行为在10~11岁阶段性别差异明显,男生高于女生;梁友芳等[10]采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评定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现男生的品行、冲动-多动和多动得分均高于女生;说明冲动行为有一定的性别特征,而这种特征与中国的传统观念相符,比如,认为男孩好动、女孩安静才合理,计划维度的这一评分结果可能与传统上父母在条理性方面对男生要求低有关。本研究中性别因素影响不大,可能因为儿童自身的特征与父母对其的观念一致。

冲动程度:本研究低分组儿童计划维度评分儿童高于父母,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而高分组各维度及总评分上父母均高于儿童。Tackett等[11]认为,在内在化问题上,父母儿童评价的一致性较低,而外在化行为上,父母儿童一致性倾向是适中的,可以推论,在行为问题上,可能会出现一致性,但这主要发生在行为问题不太明显的儿童。因为冲动行为的异常特质是持续的寻找刺激、追求新奇、喜欢令人兴奋的或使人激动的甚至是危险的行为,这往往能引起家长的关注,甚至寻求医生帮助,这些行为也可能使家长解读为与更多其它的负性事件相关,如适应不良、学业问题、负性情绪,从而可能会将冲动行为的严重性扩大化[11]。而本研究中高分组儿童更倾向具有这种行为特征,这可能是父母评分较高的一个原因。

可见,父母与儿童对儿童冲动行为的评价明显不同,儿童自身可能觉察不够,而儿童的冲动行为进入父母的视野,可能多是因为冲动行为的外显性并产生了不利影响,甚至是造成破坏,说明父母对儿童行为问题虽较多关注,但被动且认识不够,这些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更多的问题。有研究也发现,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着儿童冲动行为的发生[12]。因此,应重视儿童与父母对儿童自身问题如何认识,并以此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1] 邓远平,戴海琦,刘明矾,等.我国有抑郁症状人群父母教养方式的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9):1625-1628.

[2] Ginieri-Coccossis M,Rotsika V,Skevington S,et al. Quality of life in newly diagnosed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ies (SpLD) and differences from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a study of child and parent reports[J].Child Care Health Dev,2013,39(4):581-591.

[3] Patton JH,Stanford MS, Barratt ES.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J].J Clin Psychol,1995,51(6):768-774.

[4] 李飞,苏林雁,耿耀国. Barratt冲动量表用于儿童的信度和效度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115-117.

[5] 李宁宁,徐改玲,甄龙,等. Barratt冲动量表河南农村儿童常模的制定[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9):2353-2356.

[6] Lobel A,Granic I,Stone LL,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children's video game playing and psychosocial health: information from both parent and child reports[J].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2014,17(10):639-643.

[7] Smith GT,Fischer S,Cyders MA,et al. On the validity and utility of discriminating among impulsivity-like traits[J].Assessment,2007,14(2):155-170.

[8] Zapolski TC,Smith GT. Comparison of parent versus child-report of child impulsivity traits and prediction of outcome variables[J]. J Psychopathol Behav Assess,2013,35(3):301-313.

[9] 刘晓华,徐改玲,甄龙,等. 儿童冲动的性别、年龄特征[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2):99-102.

[10] 梁友芳,农清清,韦宏旷,等. 南宁市青秀区小学生行为问题现状[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6 (1):126-128.

[11] Tackett JL. Parent informants for child personality. Agreement, discrepancies, and clinical utility[J].J Pers Assess,2011,93(6):539-544.

[12] 戴升太,朱立毛,肖依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与冲动行为[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2): 5049-5051.

Differences of evaluation to impulsive action of children between children and parents

SHAOHong-min1,XUGai-ling2,SUNYun2,TIANHong-jun2,LIUXiao-hua2

1Hangustreet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inBinhainewarea,Tianjin300480,China2TianjinAndingHospital,Tianjin300222,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evaluation and tendentiousness on children impulsive ac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parents.Methods Total 750 children who recruited randomly from NO.1 primary school in Tanghe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were measured with Barratt Impulsivity Scale(BIS), and their parents completed BIS to measure them at the same time.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elder age group and younger age group according to age, high score group and low score group according to total score of BIS, respectively. Independent-samplesttest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Results The parents’ scores of BI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hildren (t=-4.95~-2.49,P≤0.01) on elder age group, and only on attention subscale (t=-2.23,P=0.02) on younger age group. The parents' scores of BI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hildren on high score group (t=-5.07~-2.29,P<0.05 or 0.01), and the children’ score was higher than parents’ only on plan subscale for low score group (t=2.54,P=0.01).The parents’ scores of BI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hildren except plan subscale scores on boys (t=-3.42~-2.23,P<0.05 or 0.01). Conclusion To children impulsive actions, children’ awareness were weaker than parents’, and parents may be pay attentions inappropriatelyand were influenced by age and impulsive degree easily.

Impulsive action; Children; Parents; Barratt Impulsivity Scale

300480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邵红敏);300222 天津市安定医院(徐改玲,孙 芸,田红军,刘晓华)

刘晓华, E-mail:liuxiaohua0415@sohu.com

R749

A

10.11886/j.issn.1007-3256.2015.05.002

2015-07-28)

猜你喜欢
年龄组冲动分组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分组搭配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怎么分组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分组
冲动
历次人口普查中低年龄组人口漏报研究
在不同怀孕年龄组中头3个月的唐氏综合征联合检验效能:筛查方针调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