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

2015-06-23 13:55邰蕾蕾张晓燕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中药材安徽省中医药

邰蕾蕾,张晓燕

1.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8;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安徽省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

邰蕾蕾1,张晓燕2

1.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8;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以安徽省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为条件,结合健康管理理念,绘制出了安徽省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构建示意图。指出: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与高校、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五个方面共同参与,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外部环境建设;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具有中医特色健康模式的构建——坚持中医“治未病”理念、进行中医体质学与健康现状评估、中医养生与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中医适宜技术与健康危险因素干预。

健康管理;中医药特色;产业优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健康管理的理念与实践起步较晚,健康管理表现为实践应用先于相关的理论研究。从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于2001年注册到今天为止,健康管理在中国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但是健康管理模式大部分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健康管理服务形式过于单一;健康管理的重心大多放在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上,与健康管理的本质意义还有一定的差距;健康管理的主要实施机构仍以医院的体检单位为中心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当前的健康管理方式很难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利于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中医中药作为我国“三大国粹”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把中医药资源与健康管理的理念进行结合,构建基于中医药产业的健康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中医药健康管理概述

1.1 健康管理概述

健康管理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研究发现,Bernard Sullivan关于健康管理的描述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健康管理是对个体的身体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分析以及评估的全过程,并据此对个体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和咨询以及对潜在的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全过程的干预[1]。健康管理的目的在于指导和帮助健康人群及亚健康人群建立健康的有序生活方式,降低健康风险因素,远离疾病,有效降低医疗支出。健康管理具体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需求、疾病、灾难性病伤、残疾以及综合群体六大方面进行管理[2]。它具有以下特点:

从健康管理的流程来看,健康管理具有个性化、系统化、长期性和动态重复性的特点。即在对个体实施健康干预措施一段时间后,需要评价效果,然后再调整健康干预措施,经过不断地循环来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

从医学角度来看,健康管理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不同,它是一种主动地健康管理方式,重点在于“主动预防”而不是“被动治疗”,针对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健康干预方案以预防疾病等风险因素的发生,保证个体的健康。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健康管理把社会医疗设备和技术作为有限的资源,针对每个人的健康需求对健康状况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协调控制。即健康管理从业人员运用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相应的医疗技术,对潜在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干预,从而达到增强个体健康状况和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的目的。

1.2 中医药健康管理理念

我国关于健康管理的思想可以追溯到2 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说法;《难经》中的“治未病”思想突出体现在既病防变的控制方面[3]。此外,中医的养生之道十分重视饮食和身体的锻炼,希望以此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关于“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说法是中医的膳食养生的基础理论。《吕氏春秋》中关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的说法是运动养生的一个巧妙的比喻[4]。健康管理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深入到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中,中医的“药食同源”思想以及“饮食是立命之本”的说法都是中医养生保健思想。中医药属于天然药物,迎合了当代人回归自然的消费理念,以中药材制成的保健食品,使用安全,在调整人体功能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将其融入到健康管理中来。

2 安徽中医药产业的优势

2.1 悠久的中医药历史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2.1.1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

安徽省作为中医药大省,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史书记载的名医大约有1400多名。出生于安徽的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创始人,中医学恬淡虚无的养生思想就源于老庄之学;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最早提出了“药食同源”的思想,对中医养生做出了贡献;东汉末年出生于亳州市的杰出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五禽戏”等,其中麻醉剂的发明比国外的麻醉手术要早一千五百年左右,华佗被尊称为“医圣”;明朝隆庆年间,安徽宁国府太平县医馆广泛使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此技术到清朝康熙年间迅速传播到海外。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群众性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成立于安徽。明朝初年至清朝末年,新安医学在国内外均有较大的影响力,新安医学作品颇多,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建国后,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安徽省的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安徽省中医药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中医经验,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为安徽省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有利条件。

2.1.2 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

安徽省自然条件优越,大别山区中医药资源丰富,亳州市居四大药都之首,中药市场较为繁荣。安徽省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居华东之首、全国第六。安徽省内已查明中药材品种达3600种,其中植物类药材品种最多,有2904种,动物类药材有526种,矿物类药材有近百种,其他各类药材品种近60种[5]。安徽省中药材种植面积遍及全省各地,已形成皖北(亳州、阜阳),皖西大别山(六安、安庆)和皖南山区(黄山、宣城、池州、芜湖等)三大中药材生产区域。除此之外,安徽省中药材量多质优,四大皖药(亳州白芍,铜陵丹皮,歙县贡菊,岳西茯苓)和霍山石斛、宣城木瓜闻名全国;铜陵牡丹、歙县贡菊、霍山石斛、宣城木瓜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书;石台县获“山茱萸之乡”称号,旌德县获“灵芝之乡”称号[6]。如此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为安徽省中医药健康管理事业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除此之外,安徽省是我国中药材和中成药的重要生产和加工省份之一。改革开放后,安徽省的中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到2013年为止,安徽省已经建成了以亳州中药材市场为核心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了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园。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的地位在国内越来越突出,其中中药材上市品种、经营范围、交易量均居中药材交易市场之首。交易中心内建有中华药材网和药通网等中药专业信息网站,国内大多数动植物药材品种价格均参考亳州药材市场价格。近几年中药材成交量都在增长,成交额每年也以20多亿元的幅度递增,占全国市场的份额已超过20%,到2012年全省中药材销售额已达200亿元左右。除亳州之外,安徽在黄山、六安、安庆、宣城等地区也拥有了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除此之外,安徽省中药材种植项目、中药饮片加工项目、中药材提取物、中药材粉项目、中成药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推动了安徽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有利的政策和人才支持

2.2.1 政策支持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当地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能够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2009年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办中医诊所,鼓励开展药浴、药茶、保健按摩等传统养生保健服务项目。2010年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此后又发布了《关于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建立三方补偿机制,具体包括:投入政策倾斜、专项经费补助、中医药特色补偿,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鼓励使用中医药。同年又出台《名老中医工作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这为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2.2 科教与人才基础

安徽省中医药产业科研优势明显: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大学生命学院、安徽省药物研究所都有一支很强的研发队伍。安徽省拥有60余家专门从事中药生产和技术研究的单位,还拥有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省现代中药工程研究中心、省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其中皖贝母综合研究、天麻有性繁殖技术、霍山石斛的系列研究等不少成果均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青阳的安徽益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牡丹酚还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生物检验所的“牡丹酚标样”专供权[6]。由此可见,安徽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雄厚的基础。

3 基于安徽中医药产业优势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

健康管理模式是一个系统化的循环的动态管理过程,随着社会和人们的需求而变化。而安徽省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以安徽自身的优势为支撑,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做好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工作,构建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安徽省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

3.1 外部环境建设

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外部环境建设主要涉及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与高校、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个人五个方面。

3.1.1 政府引导与支持

各政府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促进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建议政府部门做好中医健康管理的宣传工作,通过户外广告牌、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做好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的宣传工作,发挥科普宣传作用,以帮助广大市民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其次,中医药健康管理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深化政策改革,建设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牵头,通过贷款贴息、项目扶持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向中医健康管理产业流动。最后,安徽省应出台相关中医健康管理政策,做出相应的中医药健康管理发展战略规划。

3.1.2 科研机构与高校参与

安徽省内教育资源丰富,应完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的共享。首先,应从战略角度出发,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与高校合作,共同协商制定教学和科研的合作计划,确定两者间的合作领域,寻找合适的合作项目。其次,高等院校需要转变办学观念,实现高校间图书、课程、师资、科研等资源的共享。科研机构给高校提供实验基地、技术平台和支持,利用科研网站和医学协会促进师生与科研机构的交流,推动中医健康管理知识和先进医学技术的交流与传播。

3.1.3 医疗机构实施

中医健康管理的实施与发展需要依附于医疗机构的平台,医疗机构拥有专业的医务技术人员,可以提供疾病的预防与检查服务,也能提供健康咨询以及健康维护等帮助。其中,中医所独特的望闻问切的诊治方法,有利于广大群众对个体的健康状况的检测。另外,医疗机构拥有大量高端的医疗设备,可以帮助广大群体进行健康体检,从源头上了解体质特征和现状,做好预防工作,减少后续的医疗成本。医疗机构具有获取健康资料的优先权,应做好个人档案工作,方便个体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查询。医疗机构在健康管理执行过程中,要重视疾病的预防工作,切勿把重心倾斜在疾病的治疗上,否则与健康管理的性质不相符。

3.1.4 有关企事业单位配合

中医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还需要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积极配合,企事业单位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注重研发工作,增强企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从事健康产业的企业应把中医药应用于健康保健和营养品的开发上,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需求。第二,以质求胜,重视产品的多样化。目前人们对保健品以及营养品的质量要求更高,企业应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保健营养品。第三,不断开拓新市场,以满足消费者的潜在健康需求。企业应主动开拓新市场以及高端产品市场来满足顾客的需求,这些产品的开发应以中药材为基础,中药材具有天然无副作用的优势,有利于人们的健康与保健。

3.1.5 个人重视

中医药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最终目的在于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所以需要个体对健康管理具有正确的认识。首先,个体应对健康管理有充分的认知,认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参加中医健康知识讲座,观看健康管理知识视频等,了解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健康管理观念。其次,树立正确的健康消费理念。大部分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知识的认识不足,对健康保健产品的功效了解不全面,混淆保健品与药品功效,部分消费者盲目使用保健品;还有部分消费者将保健品当作药品使用,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导致病情的恶化。因此,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应事先了解保健品的功效,“对症下药”方能达到最佳疗效。

3.2 管理理念的融入

3.2.1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管理的融合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主张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日常饮食习惯、运动锻炼等方法来维护身体的健康。其核心理念是“防”,“治未病”思想能够指导健康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使中医药的预防保健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健康管理的重点在于对个体的身体状况进行积极主动地管理,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过程的干预。中医“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与健康管理理念在理论体系上是一致的。首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健康管理对个体健康状况进行主动管理的主旨思想是一致的,中医体现的是一种对健康状况进行全干预过程;其次,“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健康管理两者之间具有相融性,两者均以预防为原则,最终目标都是维护个体的健康。因此,可以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管理结合起来,以中医思想指导健康管理。

3.2.2 中医体质学说与健康现状评估

中医体质学说以人类体质和健康的关系为出发点,以中医学的各种医学理论为指导,对个体的体质特征和类型、以及生理、病理等特点进行研究,据此分析个体的病变情况、性质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制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7]。健康管理以中医体质学说为基础,后者所提倡的养生保健方法能够帮助群体减少健康危险因素,能够指导个人对身体健康状态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估。

中医体质学在个人健康现状评估中具有以下作用:

(1)个体的健康状况信息搜集: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对人体作全面的健康检查。通过望诊观察人的神色和形态以及面部各器官、脉络,舌苔等;通过闻诊了解人的气味和声色;通过问诊了解个体的饮食生活习性、家族病史、当前症状、既往病史等;最后通过切诊了解个体的肌肤、脉象等。这样通过望闻问切能够从整体上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对个体的健康状态进行全面评估。

(2)个体的健康状况评价:根据以上搜集的健康信息,可以判断出个体的体质类型。关于中医体质类型有不同的分法,各分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王琦的九分法。他把人类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淤血质、气郁质、特禀质几种类型[8]。后来,王琦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辨体—辨病—辩证”论治的“三辨”模式,为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1]。

(3)个体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在对个体健康状况评估完成以后,由医师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质制定出相应的健康干预措施或计划。比如生活习性的调整、饮食方式的改变、运动方式及作息时间的调整等。

中医体质学在对个体健康现状评估时,借助纯自然的观察方法和非药物自然疗法等,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确定个体的健康现状,进而通过相应的干预措施改善健康状况。

3.2.3 中医养生与健康危险因素干预

通过中医养生保健来对个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个体能够对自己健康进行评估,医生对个体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因素、运动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调整,减少潜在的影响健康的因素,从而实现 “不治已病治未病”,提升人们的健康状态。中医养生保健对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辨证施治。随着对健康要求的提高,人们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中医对危险因素的干预能够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调气养血,完善脏腑功能,对降低影响健康的潜在因素以及恢复健康状况具有良好的效果。个体在体检中,身体中的各种指标或许正常,或虽然不正常但是症状比较轻微,以上均没有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不少人存在吸烟、饮酒、缺乏锻炼、作息生活无规律等各种不良情况,对于这部分人群发生疾病的风险会高于健康人群。为了保证这部分人群的健康状况,需要根据所存在的危险因素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法。比如,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危害比较大,肥胖易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过于消瘦会导致个体的抵抗力较弱,脏腑功能欠缺者也会感染各种慢性疾病等等。这时,采取的干预措施主要是调整不良生活方式。

(2)对于身体健康状况已表现出轻度不适的人群,比如出现头晕目眩、精神紧张、轻度无力等状态者可以采用中医的望闻问切以及察言观色等方法进行干预。通过这种方法对个体的异常特征进行定性和定位的诊断,利用中医制定干预措施。首先通过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开展初级诊断,再配以中药内服或中药外用来加强干预。非药物疗法有饮食、针灸、推拿、按摩、运动、武术等,通过非药物疗法实现调节气息,疏通经络,强筋健骨,缓解精神压力的目的。与非药物疗法不同,药物疗法主要是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及动物骨骼等中药材为主,吸取其中的中医营养成分来缓解身体的不适状况。

(3)运动养生主要指的是通过加强运动的方式,活动筋骨、调节气血和气息、静心宁神从而增强体质和抵抗力,减少潜在的健康危险因素。运动养生“内养正气”(康健形体、调动气血、安定神志、固摄真精[9]),结合“外防措施”(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10])是各类人群长期保持“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主要手段。“动则不衰”体现的就是运动养生对健康的作用。运动养生对身体和心理健康均具有正向作用,通过运动既可治未病,又可促进病愈后早日恢复。

3.2.4 中医适宜技术与健康危险因素干预

中医适宜技术又称“中医传统特色疗法”,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具有“简、便、效、廉”的显著特点,对现代人的健康状况具有指导作用[11]。中医适宜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种[12]:(1)针法类,传统医学对疑难病症的治疗常采用针药并用、内外同治等针法以获得最佳的疗效。(2)灸法类,主要指在身体穴位上用中草药类熏蒸,起到疏通经络、活血消肿等作用。(3)手法类,主要指按摩疗法,包括头部和足底按摩的按摩疗法、推拿疗法等。(4)中医外治疗法,包括刮痧疗法、灌肠疗法、火罐疗法等。(5)中医内服法,主要强调的是“药食同源”,通过内服来达到养生保健的功能。

对于以下常见病症: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偏头痛,牙痛、急性咽通、落枕、胃痛、痛经、足跟痛、腮腺炎等,均可以采用以上中医适宜技术进行治疗,对症下药来缓解个体的不适症状。个体在出现上述症状之前也可以采用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防治,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效果。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传统的中医特色疗法能够改善个体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健康质量。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在无副作用的情况下对潜在的健康危险因素有预防作用,适应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

4 结 语

中医药与健康管理具有相容性,符合人们对绿色健康的需求。安徽省作为中医药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广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有必要将中医学理念融入健康管理,结合中医健康管理的外部环境建设,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健康管理的融合性研究与实践,从中医体质学、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养生保健等方面将传统医学的健康理念与健康管理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

[1]黄建始.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挑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1):45-47

[2]王烨.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河北医学,2012(18):134-137

[3]中瑞华.《内径》“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的策略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05

[4]林江,刘强,杨继峰.浅谈中医学的健康观[J].中医杂志,2007(48):186-188

[5]孝雄.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0):3-7

[6]皖食药监局.关于印发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5-03-09].http://www.ada.gov.cn/webinfo/shengju/adaweb/ztbd/zxwyxdjh/zcgd/6406.html

[7]任小娟,王琦.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研究初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3

[8]黄绮丹,熊晓红.中医体质学说与现代健康管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7):5-6

[9]焦招柱,郑燕飞,王济,等.朱丹溪医案中“辨体论治”思想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37-41

[10]赵京.浅谈中医的适宜技术在实行健康目标管理中的作用[J].黑龙江中医药,1986(10):56-58

[11]王宇,董施秋.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院,2011

[12]周盛杰,林晓洁.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管理[J].中医中药,2011(4):159-160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7.011

2015-04-08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中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路径研究”(2014rw007)。

邰蕾蕾(1980-),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公共管理。

R211

A

1673-2006(2015)07-0037-05

猜你喜欢
中药材安徽省中医药
成长相册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