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端午

2015-06-24 01:02张怡
幸福家庭 2015年6期
关键词:绿豆糕红油团圆饭

张怡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节日似乎已经成为了假期的代名词和商家促销的噱头。直到今天走在南京的大街上,看见骑着自行车的大叔车篓里放着一把艾草,我才恍然意识到端午节就要来了。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每一个节日除了那些千古流传的民间传说和习俗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组成元素就是食物。元宵节自然要吃香糯可口的汤圆,清明节则少不了清香扑鼻的青团,还有吃了不会头晕的荠菜煮鸡蛋,中秋节便是各式月饼轮番轰炸,而到了端午节,粽子、绿豆糕和鸭蛋就成了南京人必不可少的“老三样”。

然而,固然喜欢南京的百年老店“绿柳居”的豆沙粽,总是馅料十足,放入的一小块肥肉也恰到好处的喷香;也嘴馋南京的清真老店“桃源村”的麻油绿豆糕,那沙沙的、入口即化的、掺杂着绿豆和麻油混合香气的感觉让舌尖欲罢不能;还有那高邮的双黄蛋,一刀切开,红油便从蛋黄里缓缓渗出,顺着蛋白自由流淌,可谓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不过,我最爱的还是儿时每逢端午,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的那顿团圆饭。

小时候,为了这顿团圆饭,爷爷奶奶总少不了一阵忙活。南京人端午节有一个习俗,当天要吃“五红”,即苋菜、小龙虾、红油鸭蛋、烤鸭和黄鳝。一般在端午节前一天,奶奶会带着我和妹妹一起去菜场购买新鲜蔬菜,挑选龙虾。奶奶每次挑选小龙虾时都很仔细,小龙虾必须是活的,个头必须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洗起来就更讲究了,必须拿刷子把钳子和肚皮刷干净,再将小龙虾剪腮抽筋,末了还要把虾黄塞回虾头里。洗干净之后是爆炒,配以酱油、糖和姜葱,再经过微炖和大火收汁,整个厨房里都弥漫着龙虾那种独特的鲜甜的香气,馋得我和妹妹口水直流。这个时候奶奶总会笑眯眯地从锅里把个头最大的小龙虾找出来,递给我和妹妹,一边嘱咐着慢点吃,别烫着,一边问着好吃吗,那时的我们恐怕除了一个劲的点头以外,再也腾不出嘴来说别的话了。

在端午节里,粽子也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奶奶包的一手好粽子,她将买来的新鲜粽叶泡在水里,找个小板凳一个人静静地在厨房里忙碌。记忆中,她将粽叶卷成一个漏斗的形状,拿搪瓷勺挖上一勺雪白的糯米塞进粽叶,用手轻轻刮去多余的糯米,随后用粽叶把“漏斗”上端遮盖起来,再一边熟练地用嘴咬着线,一边麻利地将整个粽叶紧紧勒住,最后放入锅中。有时,她会偷偷地在粽子里塞进一枚红枣,或者一个分币,等待那个吃到它的幸运儿。

在期盼中,大人们终于下班归来,此时的饭桌上已是冷盘、热菜琳琅满目,大家张罗着搬来凳子椅子,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笑着说着家事、国事、天下事,有时也拿我们孩子打趣,或是问问学习情况。每当这个时候,奶奶总是坐在一旁,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聆听。现在想来,无论是对食材的精挑细选,还是对烹饪的认真执着,那都是奶奶对整个大家庭深深的爱。这种爱平淡而真实,这种爱流淌在安好的岁月里,这种爱在舌尖上沉淀,这种爱在心间生根发芽。

如今,两位老人年事已高,再也折腾不动这桌大菜,但全家仍会在端午节雷打不动地团聚。虽然在饭店里是千篇一律的菜品,但记憶里舌尖上的端午节味道仍在,想到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全家人又可以围坐在一起,心里装的是满满的幸福和快乐。                 (摘自《食品与生活》)

猜你喜欢
绿豆糕红油团圆饭
团圆饭
采用安全层法对红油爆炸事故进行定级的探讨
红油色泽稳定性研究
团圆饭
红油抄手
你的和我的
健康饮食,从鱼虾蟹“称霸”团圆饭餐桌开始!
绿豆糕
红油变蛋
吃小团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