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路径探析

2015-06-26 03:19□文/张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区域化开放型全球化

□文/张 敏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陕西·西安)

一、继续发展内向与外向结合、以内需为主的开放型经济

当代世界各国开放、发展的战略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进口替代战略,即采取某些限制进口、扶植和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发展的措施,以便用国内生产的工业品代替原来需要进口的产品,从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二是出口替代战略,即采取促进出口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措施,以便用工业制成品出口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从而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应该说两种战略各有自己的短长。无论是进口替代的内向战略还是出口替代的外向战略都不是万能的,而且它们也不是非此即彼不兼容、相互对立的两极,两者中间有许多过渡形式。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不同的具体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以不同的组合将内向型与外向型结合运用,发展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是参与世界经济、世界市场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国民经济;开放型经济,其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通过各种渠道相互衔接,其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通过各种纽带紧密结合。开放型经济不等于外向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是相对于封闭型经济而言,而外向型经济是相对于内向型经济而言的。外向型经济固然属于开放型经济,而且由于其着眼于开拓国外市场、甚至“两头在外”的特点,是开放性更强的经济;而内向型经济不等于封闭型经济,它也属开放型经济,尽管是面向国内市场生产替代进口的产品,也需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也需要进口原料、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也需要通过出口换取进口所需的外汇。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兼蓄出口替代和进口替代的开放型经济,我国的开放战略是一个由内向和外向双向构成的战略体系。经过30多年的开放,我们仍将进一步实施这样的兼蓄内向战略和外向战略的开放战略。

就部门而言,一方面我国面向庞大的国内市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广阔的大国,要大力发展替代进口的产品、产业,以内需为主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未来一个时期我们特别要选择一批进口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制造技术,立足国内制造,以替代进口,满足国内用户需求;另一方面面向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工业制成品出口,以便更充分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进一步完善宽领域开放,注重开放领域的相互结合

(一)拓宽开放领域,特别是加快服务业开放。我国的经济开放是多领域且不断拓宽的开放。随着30多年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外贸、外资、外经等在内的多领域开放:通过对外贸易,同国际商品市场相互开放;通过引进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同国际资本市场相互开放;通过国际技术交流、技术贸易,同国际技术市场相互开放;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国际劳务合作、服务贸易、同国际劳务市场相互开放等等。正是通过各种领域渠道的开放,使得我国经济的开放性和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程度逐步加强。

我国服务贸易欠发达。近30多年来,世界服务贸易增长超过货物贸易增长已成为一个趋势,而且服务贸易结构在朝着高技术含量的“其他商业服务”比重增大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少、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主要集中在国际运输、劳务合作等传统领域,而国际金融、保险、通讯,信息服务等高档次、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领域尚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注重“大经贸战略”的各个领域的相互结合。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实行外贸、外资、外经等领域一体化的“大经贸”,打破部门界限,使对外开放的各个领域、各项业务相互渗透、结合和促进,以发挥多领域开放的整体合力、协作力的效用。

(三)加强开放诸领域与国民经济的结合,促进宏观经济平衡发展。从我国的多种开放领域的发展与开放型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关系看,要特别注重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这两个开放领域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三、积极在三个层次上发展对外关系

(一)积极参与全球化,发展WT0框架下的全球多边经济关系。经济全球化,即在跨国生产的基础上,经济资源愈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地流动和配置,并在组织框架上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调节的进程,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要参与全球范围的资源流动,以便在广阔的国际空间中,合理地配置自己的资源,有效地运用比较优势,得到发展本国经济的条件和目标,从而促使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加入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组织机构,是参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和不可缺少的体制保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是面向新世纪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我国已加入WTO这个最大的全球多边贸易组织多年,以这个“经济联合国”为标志,中国全面对外经济关系的组织框架已经构建完成。今后我们将在WTO的框架下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多边经济关系。

(二)积极参与区域化,发展APEC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关系。区域化是与全球化并存的一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而且这两个趋势本是同根生。经济资源愈益跨越国界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和配置的进程,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就是经济全球化,发生在各区域范围内就是区域化。不过,全球化在范围上比区域化更广,而区域化在一体化层次上比全球化更高。经济一体化的规律是:其范围与其内部差异成正比,而与其程度成反比。全球化由于其范围广泛、参与者众多、差异巨大、利益协调较难,从而一体化程度、层次不易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地缘经济关系密切,相对经济差异较小,从而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一体化以及相应的区域合作组织、机制蓬勃发展起来。

我国地缘经济关系的重点在亚太地区。一方面在客观的经济联系上,已经形成了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区域重点在亚太地区的基础,我国的商品贸易、资本流动以及其他资源要素的国际流动,大部分在这一地区;另一方面在区域一体化组织框架上,我国早在1991年就加入了APEC这个区域合作组织,是该组织的一个重要成员。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同亚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往来,在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上,充分发挥地缘经济的优势,更多地把着眼点放在本国所处的亚太地区。只有现实经济联系的紧密,才是经济区域化的实质所在,而且也才能够为组织形式上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亚太经合组织的框架内,也要继续努力发挥我国的自主性和积极作用,特别是要继续坚持倡导和积极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两个轮子”齐头并进。

(三)积极参与次区域化,发展中国与东亚合作框架下的更紧密经济关系。目前,我国有现实基础和地缘经济政治需要的、相对于亚太经济合作而言的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于东亚地区。加强我国与东亚地区有实质性内部优惠安排的经济一体化,主要体现在构建中国与东亚地区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次区域一体化组织。

[1]刘文革,崔日明,王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杨干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张泽慧,周望.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任仲文.大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区域化开放型全球化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职工代表区域化协作管理的实践探索
内陆开放型经济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难点及其对策:以宁夏内陆开放型实验区为例
粒子在二维开放型四分之一圆形微腔中的逃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