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商业信用研究文献述评

2015-06-26 03:19包婵静孟祥鹏张艳红周静宁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交易成本声誉信任

□文/包婵静 孟祥鹏 张艳红 徐 芬 周静宁

(嘉兴学院商学院浙江·嘉兴)

企业商业信用研究文献述评

□文/包婵静孟祥鹏张艳红徐芬周静宁

(嘉兴学院商学院浙江·嘉兴)

[提要]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融资受限等问题,发展受到桎梏。如何破解我国企业融资困局、寻找替代性的融资渠道,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总结国内外现有商业信用文献的基本思想与主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声誉对商业信用的影响,以为企业探索替代性的融资渠道、走出融资困境提供有益启示。

商业信用;声誉;信任

收录日期:2015年5月5日

一、引言

商业信用始于赊销赊购现象,是指企业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利用自身信用,从供应商获得推迟付款的许诺,包括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等不同的模式。这是一种直接的信用方式,是由于商品交易中的资金与货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而形成的,随着企业经营活动而自然产生的。企业供应方所提供的商业信用,能赊购所需的商品,延迟一段付款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特别是在企业面临突发性的资金短缺困难时能及时得到支持,获得短期融资,从而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推动了资金周转的运行速度。从购买方的角度出发,商业信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付账款。买方会针对各种商业信用模式在付款时间上的差别,采取不同的资金管理模式,进而产生了不同的交易成本。

Biais&Gollier(1997);Fisman&Love(2003);Burkart&Ellingsen(2004)已对企业利用商业信用来缓解融资约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由于银行信贷配给失衡,企业不得不转向使用商业信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景气或政府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之际,企业会较多地利用商业信用缓解融资难题,从而增加了生产资料的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文基于国内外商业信用理论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商业信用的概念、作用、影响因素等主要研究问题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未来研究展望,探讨企业家声誉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

二、商业信用的作用

(一)商业信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Katrien etal.(2102)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通过事实证明商业信用能够缓解危机、提高公司盈利能力。Wilson&Summers(2002)认为企业能够通过提供商业信用,间接地向客户传递出一种对自己公司产品质量过硬、财务状况良好的信息,从而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以扩大销售量。

Fisman(2001)选取5个具有代表性的非洲国家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他提出了商业信用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Guariglia&Mateut(2006)利用Data Stream数据库,选取1980~2000年英国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建模分析,发现商业信用能促进企业的库存投资、缓解融资难题。

Cristina et al.(2013)经过实证分析,发现商业信用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公司价值会随商业信用的增加逐渐上升至一个顶点,然后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商业信用的使用能提升企业的价值。

(二)商业信用对于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商业信用对交易成本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由Anastasia&Wilson在2004年提出,他们通过统计发现约有70%的美国公司和80%的英国公司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且相对于银行信贷而言更具有融资比较优势,即商业信用成本相对较低。

刘凤委等(2009)、陈运森等(2010)认为,企业通过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加强企业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等方式,能够缓解买卖双方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加强交易双方彼此间的信任、提高对交易过程的风险控制,卖方(销售方)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宽对买方(付款方)的一些限制条件,从而促使买卖双方选择交易成本相对更低的商业信用模式,即减少了预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使用,降低了交易成本。

石晓军和李杰(2009)研究发现企业普遍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若是上游企业愿意提供商业信用,下游企业通常都会使用,无论自身的现金流是否充裕,从而间接地证明了商业信用在我国是一种低成本的融资。因此,从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系统来看,商业信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循环的交易成本。

(三)商业信用对银行借款的替代作用。Danielson&Scott(2002)以关键性的测度指标为基础,建立科学的测量模型来探讨企业商业信用与其受到银行信用约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那些受到银行严格信用约束的企业会转向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进行融资,即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约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Love(2003)从融资的需求方出发,提出了替代性融资理论:由于信贷配给的存在是不均衡的,所以很多企业有一个巨大的融资缺口,商业信用已成为银行信贷的一种重要替代。Nielsen(2002)提出,当资本市场出现流动性短缺时,受资本约束较多的企业更多地依赖供应商所提供的商业信用以度过融资困难时期。Brahima etal.(2013)发现一些更多依赖于商业信用的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能实现相对更好的销售。Allen eta1.(2005)提出中国民营企业由于很难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融资,从而转向利用民间借贷、商业信用等替代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Ge&Qiu(2007)调研发现,我国民营企业较国企而言使用了更多的商业信用。从而间接验证了民营企业较难通过银行等正式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只能将商业信任作为自己主要的一种融资方式。

余明桂和潘红波(2008)指出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越多,则其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贷的金额就越少,即商业信用对企业的银行借款有替代作用。此外,在信用期限内,企业对商业信用融资额基本不需要付利息,除非是带息的应付票据。因此,商业信用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融资成本更低的渠道。石晓军和李杰(2009)认为我国企业通过商品交易来获取商业信用融资,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向银行借款。因此,商业信用与短期负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替代关系。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期间,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之间的关系符合替代性融资理论。张明新等(2012)还进一步指出这种“替代关系”在市场地位高的企业中更为突出。商业信用已成为大多数企业在银行信贷配给、歧视现状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资金获取渠道。

三、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内部因素。影响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进行融资有各种不同的因素,国外学者Petersen&Rajan通过建立NSSBF模型来分析美国企业获得商业信用情况,统计结果发现,不同规模的企业从供应商处获得的商业信用各不相同,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容易获得供应商的信任,从而能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谭儒勇(2004)、张捷(2002)、谭伟强(2006)研究发现,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容易获取来源于外部的融资,且其融资资金的利用程度较高。因此,商业信用与企业规模显著正相关。

蔡吉甫(2014)认为企业能凭借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赢得供应商的信任,从而获取更多的商业信用。徐虹等(2013)则从企业的内控出发,指出有效的内部控制和较高的会计稳健性能帮助企业与供应商形成信任,获得交易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张新民等人(2012)提出企业市场地位的高低会影响其获得商业信用。市场地位越高的企业,其获得的商业信用也就越多,拥有较大的融资主动性。Cem et al.(2010)研究发现那些处于高风险行业的企业会受到较为严苛的信用约束,也很难从供应方获得商业信用。赵宇翔(2008)还发现,企业特质、行业、经济类型和其他因素都会影响企业获得商业信用。

(二)企业外部因素。黄俊(2010)、刘凤委(2007)则从外部制度因素出发进行研究,认为地方保护主义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产生显著影响。具体来说,若某个地方存在一些保护主义政策、制度时,会增加买卖双方间的交易成本,从而导致企业会考虑采取改变企业运行模式(如转变为集团企业等)、增加地方关联交易等方式;在商业信用模式的选择方面,企业则会更多地考虑采用低交易成本(如应付账款等)进行商贸结算。更进一步地,刘凤委等(2009)发现,一个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影响不同的企业获得商业信用,当信任程度较高时,企业会获得交易成本较低的应付账款等商业信用,而当信用程度较低时,企业就只能采用交易成本较高的商业信用模式(如应付票据等)。

刘凤委等(2009)、陈运森等(2010)发现市场竞争环境并不激烈时,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企业的上下游客户群呈现固定化、单一化的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提高企业间的信息透明度和信任程度提供了保障,因此企业会给予熟客提供商业信用,即延迟付款的期限,从而降低付款方的资金管理成本,减少了彼此间的交易成本。

不同的经济环境,尤其是不同的货币政策是影响商业信用模式的重要外部因素。祝继高和陆正飞(2009)认为在不同的货币政策影响下,企业商业信用使用情况也会随之变动。因为不同的货币政策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管理层作出投资、筹资等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决策,而商业信用的提供与否与整个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息息相关。因此,外部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信用的使用。

综上所述,无论是企业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都会影响交易双方的信任程度,从而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商业信用模式。

四、未来研究展望:企业声誉与商业信用

根据第三部分的研究,我们可知,信任会影响商业信用,而声誉则是信任的来源,那么声誉是否会影响商业信用呢?

(一)声誉的概念。声誉是社会公众对某主体对象的总体评价。在声誉交易理论中则将声誉定义为一种资本,认为声誉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美国学者Sanjay Mudnane(2002)指出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对其的评价总和就是该企业的声誉,而且利益双方间的信任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声誉的高低。Davies(2003)认为企业声誉是由内外两大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指内部员工对企业的感知;另一部分是指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看法。此后,Manfred等人(2004)则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来阐述什么是企业声誉。他们认为不能只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认知、看法来确定声誉,还应该考虑情感这个重要因素。不能单从认知方面对声誉进行主观理解,还要从情感方面出发来评估产生的内在影响。

郑志刚(2002)认为企业声誉是指企业家对物质资料所有者(即卖方)做出的一项承诺,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充分、合理地利用其相关资本。黄群慧和李春琦(2001)认为企业家能通过建立良好的声誉,获得众人的口碑、崇高的社会地位、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这种种满足感是高回报难以实现的。缪荣(2008)将企业声誉定义为企业的行为方式被社会高度认同,从而实现更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并能够以此获得所需要的资源和机会来抵御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能力。

(二)声誉产生信任的机理。Herzig&Lorini认为声誉是信任产生的关键因素。Zucker(1986)也认为声誉是信任产生的最为重要机制之一。Sztompka(1999)认为企业声誉会影响公众对其的信任程度。郑也夫(2001)提出声誉是信任的重要来源。张维迎(2003)基于三种不同的来源:个性特征、制度和信誉来定义信任,还提出声誉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所面临的信任危机。在这些不同的信任理论中,声誉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若是企业拥有较好的声誉,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该企业的一项独特资源,能够大大提升企业在经营、投资、筹资等各方面的竞争力。企业通过创建、维护等机制来促进声誉的管理,可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从而与社会各界维持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

因此,良好的声誉能够增进交易双方彼此间的信任,同时拓展了信任空间。声誉机制能够发挥融资作用,即企业声誉有助于获得交易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未来可在这方面做一些实证研究,这对于激励企业培育声誉、缓解融资困境等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宝贡敏,徐碧祥.国外企业声誉理论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7.5.

[2]蔡吉甫.财务报告质量与公司商业信用模式选择研究[J].财经论丛,2014.9.

[3]陈运森,王玉涛.审计质量、交易成本与商业信用模式[J].审计研究,2010.6.

[4]醋卫华.公司丑闻、声誉机制与高管变更[J].经济管理,2011.1.

[5]醋卫华.公司治理、声誉机制与权益资本成本[J].湘潭大学学报,2013.5.

[6]洪名勇,钱龙.信任、声誉及其内在逻辑[J].贵州大学学报,2014.1.

[7]江伟,曾业勤.金融发展、产权性质与商业信用的信号传递作用[J].金融研究,2013.6.

[8]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J].管理世界,2011.4.

[9]雷宇.声誉、债务与会计稳健性——信任视角的一项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2.5.

[10]雷宇.制度环境、声誉机制与会计稳健性[J].财贸研究,2013.3.

[11]李延喜,吴迪,肖锋雷,姚宏.声誉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与金融,2010.10.

[12]李延喜,吴笛,肖峰雷等.声誉理论述评[J].管理评论,2010.10.

[13]刘凤委,李琳,薛云奎.信任、交易成本与商业信用模式[J].经济研究,2009.8.

[14]靳庆鲁,孔祥,侯青川.货币政策、民营企业投资效率与公司期权价值[J].经济研究,2012.5.

[15]莫申江,王重鸣.基于行为认知视角的组织声誉研究前沿探析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

[16]皮天雷.国外声誉理论:文献综述、研究展望及对中国的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3.

[17]皮天雷,张平.声誉真的能起作用吗——逻辑机制、文献述评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9.11.

[18]饶品贵,姜国华.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与商业信用互动关系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2013.1.

[19]石晓军,李杰.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的替代关系及其反周期性:1998—2006年[J].财经研究,2009.3.

[20]石晓军,张顺明.经济周期中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替代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12.

[21]文建东.诚信、信任与经济学:国内外研究评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

[22]徐虹,林钟高,余婷,何亚伟.内部控制有效性、会计稳健性与商业信用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

[23]于茂荐.信任、声誉机制在虚拟企业治理中作用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5.

[24]叶初升,孙永平.信任问题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实践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05.3.

[25]余明桂、潘红波.金融发展、商业信用与产品市场竞争[J].管理世界,2010.8.

[26]张新民,王钰,祝继高.市场地位、商业信用与企业经营性融资[J].会计研究,2012.8.

[27]Andreas Her ig,Emi lia O Lor ini.A Logic of Trust and Reput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28]Al len F.,J.Qian and M.Qian.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

[29]Bob Riet jens,Ribbert Van Der Krof t.Trust and Reputation on eBay:Towards a Legal Framework for Feedback Intermediaries[J].Informat ion&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aw,2006.1.

[30]Burkar t,M.and T.El lingsen.In2Kind Finance:A Theory of Trade Credi t[J].Amer ican Economic Review,2004.3.

[31]Cul l R.,C.Xu and Zhu.Formal Finance and Trade Credit dur ing China'S Transi 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9.14.

[32]Fisman,R.rade Credit and Productive Ef ficiency in Developing Count ries[J].World Development,2001.2.

[33]Fisman,R.and I.Love.Trade Credit,Financial Intermediary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Growth[J].Journal of Finance,2003.1.

[34]Ge Y.and J.Qiu.Financial Development,Bank Discrimination and Trade Credit[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7.31.

[35]Guariglia,A.and S.Mateut.Credit Channel,Trade Credit Channel,and Inventory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UK Firm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6.30.

[36]Herbig,P&M ilew iez,,J.The Relationship of Reputation and Credibil ity to Brand Success[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993.10.

[37]Koufaris,M.,H.S.Will iam.The Development of Initial Trust in An Online Company by New Customers[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04.3.

[38]Lov e I,Preve L A,Sarr ia-A l lende V.Trade credi t and bank credit:Evidence from recent financial crises[J].Financial Economics,2007.2.

本文为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10354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F27

A

猜你喜欢
交易成本声誉信任
Top 5 World
交易成本对西藏青稞种植农户纵向协作选择行为的影响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试论工程采购合同谈判中的交易成本
从生到死有多远
声誉树立品牌
信任
阿里巴巴并购新浪微博的动因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
对新媒体时代应对声誉风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