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文本多元化解读方法探析

2015-06-26 11:38陈月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6期

陈月兰

[摘 要]新课标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共同决定了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必须多元化。 以《甜甜的泥土》为例,从阐释词语、展开想象、诠释主题等方面论述了文本多元化解读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文本 多元化解读 多重意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11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关注学生个人独特的体验。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反映社会生活的,而语言文字具有模糊性、多义性等特点,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体验、知识储备、审美情趣等不同,对同一文体往往会做出不同的解读,对作品主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解读,这有助于更好地发现文本的意蕴。本文以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2课《甜甜的泥土》为例进行探析。

一、阐释词语,分析字词的多重意蕴

语言文字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除了有宣示义,还有启示义。宣示义是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往往是本义,没有半点含糊。启示义是以语言和形象暗示给读者的,允许有一定范围内的差异。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时同一词语的意义是不同的。因此,对文本的解读,首先要从词语阐释入手,通过探讨词语的多重意思来探讨文本的多重意蕴。《甜甜的泥土》中关键词“泥土”就有多重含义,其宣示义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其启示义一可以指母亲,在西方古代希腊神话中就把大地比作母亲,我国历来也认为“坤为地,为母”,“万物生于地,人生于母亲”,地生万物,没有偏袒,母亲胸怀也像大地那样宽广、慈爱、公正;二可以指社会,社会是所有人类赖以生存的泥土,其文化品性决定着人类的生存质量。由此可得,所谓“甜甜的泥土”一是指泥土中有糖果渗入,二是指王小亮母亲对他至纯至情的爱,三是指由传达室老头、老师、同学所构成的社会对王小亮的关爱。这些都是单亲孩子王小亮感受到生活美好的因素。

二、展开想象,形成文本的多重意蕴

文学是一种切割的艺术,作者往往想方设法以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内容,从而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开放性,给予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进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不仅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联想和想象,文学作品的阅读同样也需要联想和想象。仅限于文字所及范围的解读,所得的体验、知识往往是肤浅的、有限的,仅是基本的认知需要,如果能够触发联想和想象,就能进入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了。文本解读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才能形成个性化阅读。《甜甜的泥土》中有诸多可以让学生紧扣文字展开想象的地方,比如开头对“她”的描写:“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可以让学生根据前后文字补充关于“她”的相关信息:她是谁?有多大年纪?长得漂亮与否?从哪里来的?什么时候来学校门口的?来多久了?又如中间对王小亮“梦”的描写:“他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真高兴。”可以让学生试着把梦境补充得具体一点:过去的妈妈回来时有什么样的衣着、表情?爸爸有什么反应?王小亮有什么反应?现在的妈妈为什么会垂着头走了?现在的妈妈对王小亮态度如何?对于最后的结尾:“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接着续写:后面王小亮在上学路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种由此及彼的品读方式,不仅可以打开学生封闭的思维,还能从更深的层次去挖掘课文内容。

三、诠释主题,挖掘思想的多重意蕴

主题是与艺术形象交融在一起的饱含着作家审美情趣的一种意蕴。文本意义都有哪些可能的倾向呢?一般说来,它具有多个层面,比如伦理道德层面上的,社会历史层面上的,审美层面上的,心理层面上的,文化层面上的,人生层面上的,哲学层面上的,等等,因此也就带来了解读方式、解读视角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主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会有不同释义。越是内容丰富的作品,给读者提供的审视角度就越多,主题的多元性就越明显。《甜甜的泥土》一文虽然短小,但也蕴含丰富的主题,如果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可以得出不同的主题思想。从家庭伦理角度看,课文无疑是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王小亮能感受到泥土的甜,感受到母亲对他的爱。从社会伦理角度看,课文表达了社会环境对单亲家庭儿童成长的重要性。王小亮能感受到泥土的甜,是因为有了传达室老头、同学、老师所构成的社会对他的关爱。社会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课文还表达了对善良人性、美好社会的呼唤与渴望。课文中的王小亮虽然单亲,但是他不自暴自弃,很懂事,天天早起做家务,他心中充满爱,会把妈妈给他的糖果分发给同学吃。王小亮之所以能感受到泥土的甜,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爱生活,爱他人。课文通过写妈妈的输送爱、老头传递爱、王小亮分享爱等情节,表达了对善良人性、美好社会的呼唤与渴望。

多元化解读构建了中学语文文本的丰富意义,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方法,以上分析仅是一隅。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