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宜兴均陶堆花工艺

2015-06-30 06:18朱峰海
佛山陶瓷 2015年2期
关键词:贴花浮雕宜兴

朱峰海

(宜兴 214221)

浅谈宜兴均陶堆花工艺

朱峰海

(宜兴 214221)

宜兴均陶堆花工艺在传统上称为贴花,它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当代艺人的创新,特别是创造出“半浮雕堆贴法”和“立体浮雕堆贴法”技法后,堆花工艺及作品具备了全新的时代特征。

均陶;堆花;时代;结合

1 前言

中国陶都江南宜兴,早在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的先民们就开始烧制陶器。随着文明脚步的前进,宜兴陶瓷在各个历史时期和朝代,都从未间断窑火,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精陶五个品类。

2 均陶堆花工艺

宜兴均陶堆花工艺在传统上称为贴花,它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当代艺人的创新,特别是创造出“半浮雕堆贴法”和“立体浮雕堆贴法”技法后,堆花工艺及作品具备了全新的时代特征。

传统堆花是纯粹采用“平贴法”,有别于现代堆花是传统“平贴法”与创新的堆贴技法有机结合,进行作品的创作。现在堆贴花面的立体感明显增强,已呈浅浮雕或立体浮雕的艺术效果。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现有考古发现,宜兴均陶,或称宜均的创造阶段在明初或宋元,至于那时的实物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到明代中期,宜均的生产已处于成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典型的是“欧窑”,它是宜均成熟时期的代表,其品种繁多,按用途分别有盘、钵、瓶、盂和洗等类,尤以洗类为多。历史上,宜均又称为仿均陶器,所谓仿均,是指它的釉彩是仿制河南汝洲钧釉或类似钧釉而已,然其胎骨、工艺,特别是器形等基本要素是宜兴陶器自有之特色。宜均虽是宜兴陶瓷发展史上又一个蜚声中外的陶艺名品,并未自成宜均独特的器型、胎骨和工艺等。

1955 年,我国第一套均釉蟠龙圆陶台在丁蜀镇西庄陶业生产合作社(均陶工艺厂最早前身)由魏洪春、赵金扬设计制作成功。到六十年代初,丁蜀镇的建筑陶瓷厂、大新陶瓷厂也相继生产均釉陶台,销势十分看好。1972年,宜兴均陶厂为朝鲜金日成主席的60寿辰承制均釉成套大花盆,在花盆上堆贴了朝鲜国花“木莲花”图案,与青瓷厂承制的大花盆一道,合成双璧,运送朝鲜,代表国家祝贺金日成主席的60寿辰。

随着社会的进步,均陶堆花的创新创优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83年均陶工艺厂生产的50套均釉陶台首次进入中南海,其中一套被安放在钓鱼台国宾馆。翌年,均釉蟠龙陶台陶凳作为景点被中国园林“燕秀园”采用,为“燕秀园”获英国利物浦国际园林节大金奖金质奖章、最佳亭子奖和最佳艺术造型永久保留奖作出了贡献。

均陶产品以釉色瑰丽多彩而闻名,在它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与之相匹配的贴花装饰技法也在明代后期开始形成,现存于宜兴陶瓷博物馆的“龙头荷花缸”就是早期平贴技法的代表作,作品周身外表贴有牡丹、茶花、菊花、梅花,寓意吉祥平安。至清末民初,艺人们一直沿用细浆色泥,先搓成条状,再用大拇指在坯体外层,分别以捻、捺、贴、揿、撕、撂等动作,或手抹、或垒叠,浓淡深浅,疏密曲直,扭动自如,首尾相称。细微处再用竹、木制的小工具进行加工点缀,可构思堆贴名山大川、奇花瑶草;亦可设计堆贴飞禽走兽、古装戏文,无不争奇斗艳,栩栩如生。大拇指堆花是均陶独特的装饰手法,堆贴的画面不仅有单纯的纹饰,也有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题材的图案,不仅注重堆贴画面与坯体造型的和谐统一,而且注重泥色的选择和小工具的应用,即所谓的“拇指堆出大景致,竹尖点出龙虎睛”。

3 结语

陶瓷,是中国的名片,陶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均陶艺术的发展使陶瓷更加完美实用,更受到人们欢迎。均陶创作和欣赏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泥性、水性、气性、火性、人性的自然有机融合,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经巧功雕琢,入窑火锤炼。

猜你喜欢
贴花浮雕宜兴
宜兴釉陶
浮雕圆圈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合同签订时,需要贴花履行印花税的纳税手续吗?
过年啦
出错的浮雕
延迟贴花技术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