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2015-07-01 02:19杨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

杨兰

摘要:为进一步贯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积极探索产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政府、企业、行业及社会各方参与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制。

关键词:政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02702

为进一步贯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的模式,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政府、企业、行业及社会各方参与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制。

一、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政校企合作领导机制

高职院校成立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项目领导小组,实施校长负责工程,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成员有市经贸局、科技局、发改局等主要政府部门负责人,镇区主要领导以及江阴市行业协会、商会主要负责人,大型企业负责人。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发挥政府主导功能为政校企合作提供支持、引导和保障,借助政府协调功能使企业与学院资源共享、人才互换、合作共赢、共同发展[1]。

二、实施“五业”特色办学工程,建立政校企合作动力机制高职院校应当贴近市场办教育,聚焦产业育人才,针对产业办专业,充分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需求和产业特色设置专业,逐步实现 “五业” (专业—产业—职业—学业—就业)紧密相连,产学研无缝对接。

按照政府引领、企业主体、学院主导的思路,积极与政府和大型主流企业合作,实现学校进工厂,工厂有学校。例如,学院今年与海澜之家建立合作,为学院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平台,从体制和机制上为政校企合作提供保障,使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更深入、更富成效[2]。

学院通过与镇、区政府合作办学,由学院提供优质的师资和设备,结合镇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双方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教学基地,创建知识产权孵化基地,政府和企业为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学院为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镇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实现学院、镇区、行业、企业多赢。例如,学院先后与100多加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三、实施“联镇”工程,建立政校企互动机制

作为探索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学院实施政校企合作专门人员开展“联镇”工程,从专任教师中选拔政校企合作专门人员与各乡镇对接。架起了沟通政校企三方的“立交桥。

政校企合作专门人员走进各乡镇,深入一线,了解政企需求、传递合作意向、联手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协助政府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建立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使政校企“联姻”更加扎实、深入、规范。学院对政校企专门人员出台专门的激励政策和措施,鼓励科技创新,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攻关科技难题,立项产学研合作课题。

四、实施“搭台”工程,建构政校企合作载体

1.设立合作中心。学院应在校区内设立合作中心,吸引了江阴市现代服务业协会、物流协会、化工学会等多家协会商会进驻,为开展深度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引入研究机构。学院应引进各研究院,借助这个有利的平台在计算机应用、电力电子、化学化工、物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开展前沿技术项目的合作研究开发,提升学院在高、精、尖的前沿技术研究与应用水平。

3.引进大师工作室。学院通过引进各类技能大师,在校内建立全国知名大师工作室,向相关专业学生亲授技艺、培养传人、培训教师、指导专业建设,使工作室成为校内技能性实训场所。

4.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工场。应成立创新创业(“双创”)中心,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在校大学生搭建了创新创业平台,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提升我院毕业生创业的比例,鼓励学生获得专利授权[3]。

5.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应与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重点孵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项目,吸引创业团队进驻。

6.在企业建立“厂中校”。我院应与紧密合作公司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并实践“厂中校”办学模式,企业为学生安排宿舍和教室,使学生的岗位实习、理论学习与食宿全部在企业进行,实现开放式办学和“厂中校”,将课堂移到企业,为机械系相关专业的学生开展认知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厂中校”采用“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车间与课堂合一,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技能与加工产品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从而对学生实行双角色培养,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快捷获取职业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实训、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五、实施“护航”工程,建立政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为确保政校企合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实施,学院应积极建立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管理和保障机制,制定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围绕一个目标(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构建两个体制(适应政校企合作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实施三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学分制改革);推进四项建设(专业建设、网络资源建设、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落实五个保证(组织领导、资金、制度、过程、绩效)。人事处牵头,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双转双换”师资建设新机制,即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在制度上相互转换挂职锻炼,调整相关专业教师驻厂工作,企业工程师或技师进校挂职任教。同时,扎实推进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教学部门逐步实行绩效管理,实行量化考核,行政部门将逐渐纳入到二级管理的范畴;教务处牵头,根据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全面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并扎实有序推进专业教师职教能力测评和项目化课程改革,使政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财务处积极筹措资金,为政校企合作提供了财力保障[4]。

六、进一步推进政校企合作的思路

1.进一步创新合作运行机制。在各系探索政校企合作三方共同组成的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怎样与学校办学实力相当的企业攀“亲家”?办法是,从信息库中寻找分析,从深入的市场调研中了解发现与企业之间双赢的切入点,主动与他们接触洽谈,最后由双方法人代表签订政校企合作协议,纳入政校企合作紧密型基地管理范围。

职业院校与金华经济开发区之间政校企的合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园区作为学校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二是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对学生实施订单培养,同时为企业进行职工培训、学历进修等服务,建立规范化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共建创新技术平台。三是学校在校园规划区内安排土地,作为科研、孵化基地和IT产业园建设用地,园区提供电子信息实验、科研等用房,用于安排学校实验设施和科研机构,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率。

2.进一步创新合作动力机制。实施由政府介入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载体,构建地方政府的保障机制、校企共生机制、二级管理的激励机制、良性互动的协调机制和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推进政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走出一条高职教育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之路。

这是共赢双惠的合作活动。政府为什么愿意来搭这个平台?目的有两点:一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有人才支撑、技术支撑的现状;二是政府认可职业院校现在的办学模式,办学模式与时俱进,与区域的发展息息相关,这种模式非常有活力。

以上述合作为例,相关院校要深入调查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情况,寻找和他们合作的机会和领域。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不妨紧紧抓住机会;专业不对口的,得考虑是否进行专业方向的调整。

与学校所处区域的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好处,一是节省成本,来往调研、师资互聘、学生实习都更好解决;二是容易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如果学校能很好地服务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会更好地激发政府和学校合作的信心和热情,这样政校企合作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总之,政校企合作是高职办学的必经之路,这种合作不妨更接地气,从身边做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高教探索,2004,(4).

[3]张恩祥,李春旺,黄标.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EB/OL].http://www.buu.edu.cn/home/05cg/webpage/zccl/gasolin/38.doc,.

[4]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EB/OL].http://www.tech.net.cn/yjyjs/cxhz/5395.shtml,.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