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索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5-07-06 16:58陈高秋
新课程·上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习题数学过程

陈高秋

我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既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也是培养自主探索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新课改下,如何把教学方法与自主探索能力相结合,应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本人对于自主探索能力导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做了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唤醒学生探索意识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命线,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精心策划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自主地探索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中,教师要注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取长补短,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在现代化数学教育中,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对广大教职工的要求。如何发挥自身在教学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1.多让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班级的团结共赢。讨论可以让每位学生融入集体中,积极探索,找到其在班级中的存在感,也是最有利于学生碰撞出思想火花的方法。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出“对称轴”的概念,带着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果学生提前预习过课本,就会对这个概念有简单的看法。教师要注意,面对全班学生时要让每位学生都融入课堂的氛围中,不管学生是否预习了这节课的重点,都必须让他们带着问题看课本,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自由讨论。教师再采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出“对称轴”的概念,对这个概念有了认识之后,让学生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对称轴,并让他们列举教室里有哪些对称的图形。根据学生列举的图形,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充分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并给予小组学习效果好或者学习积极的学生加分评定,使他们在教师的肯定中保持长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辅导,强化课堂教学的知识记忆。

2.多让学生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导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才会有疑问,才会积极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间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学生会质疑:能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那样计算吗?能否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通过剪拼来计算呢?能否像三角形那样拼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呢?学生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疑点。由于小学生对很多新生事物都有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对这个问题产生一系列的思考,这些问题的发掘是学生不断思考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重创造良好的氛围,逐渐培养学生勤问、勤思考的习惯,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探索能力,并给予小组学习中提出有效问题的学生加分评定。

3.多让学生动手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这种对数学知识系统的认知,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给予小组中积极动手实践的学生加分评定,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它们的展开图”时,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解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课前预习,各自拿出纸片亲自折叠长方体、正方体,小组讨论或是学生独立做实验,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原理。通过这个实践的过程,学生对这些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就会加深对立体图形的形象记忆,从而为以后学习立体图形面积的计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二、教师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习数学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总结,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培养自主探索精神,使学生终生受益。

1.让学生学会观察

数学观察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代数、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内在特征,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技巧,合乎逻辑地推理,准确无误地计算。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观察能力。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循环小数”的特点、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能从中发现蕴含的规律,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2.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最重要的过程是学会怎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为重点,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堂上边思考边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充分肯定和欣赏学生。对于上课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对于上课不爱发言的学生,要从启发的角度鼓励他们、关爱他们,公正对待每位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并把这种精神上的鼓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对在小组学习中能解决小组问题或者积极思考的学生给予加分评定。

3.让学生掌握探索方法

让每个学生掌握探索的方法,并不是让教师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法可循,具有一定的探索方向。教师只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问题,注意启发学生提出两个探索性的问题:(1)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算的?(2)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两个问题抛出来后,学生就会迅速进入状态,明白这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在旁边进行引导,第一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由圆联想到所学的图形推算方法,第二个问题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4.让学生掌握习题技巧

我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教师必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习题技巧,能够应对考试,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讲解知识重难点,强化习题训练,举一反三,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多讲多练。如,在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习题,让学生能够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并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出单元练习,对学生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加以考核,对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反复讲解。对于教育,我们要做到结果与过程并重,对学习结果优异或者积极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要给予肯定。

5.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归纳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学生要想做到学以致用,必须学会对知识系统结构进行总结和反思,然而归纳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如,学习“元、角、分”的转换时,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对这种规律进行总结,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小学数学是学生成长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首要阶段。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顺应时代的变化,把自主探索能力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蔡金香.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习题数学过程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抓住习题深探索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