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课堂教学形式 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2015-07-07 09:33邵亦英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民主性激励性实效性

邵亦英

摘要分析历史与社会传统教学中存在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忽视方法的指导、见书而不见人的现状,探究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寻疑、设疑、解疑并进而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激活社会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 教学合力 激励性 民主性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26-03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法国老太太种植了一大批葡萄,成熟时,因年迈无力料理,她写了一个告示: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随意摘一篮子葡萄上路。起初她很担心销路不好,可想不到与其它卖主相比,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外出散心的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深受启发,他最近正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方案而大伤脑筋。于是他立即回去让人在乐园里撒下草种,提前开放,再按游人在小草上踩出的宽窄不等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当年的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法国老太太和格罗培斯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为客人们创设了一个自由宽广的空间,任其选择。这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有着深深的启迪:新课程标准倡导要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的教师在工作中,必须为我们的学生创建一个自由开放的教学空间,使他们学会在选择中学习,让其自己往前走。

曾经在与学生们谈起,学习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感受与体会时,他们的普遍态度是对学习历史与社会没多大兴趣,感觉很枯燥,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考完了以后却是什么都没有留下。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一直以来,我们都说“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与社会是可以活跃思维,启动智慧,丰富生活。因此,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应试教育,特别是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我们教师自身把完成认知目标当成课堂教学的中心,以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认知性目标作为课堂评价的依据,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偏重于“学会”某个知识点,记住某个知识点,关注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会学”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和体验。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急需改变旧的固定的模式,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然后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并持久地留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才能更好地学习。作为教师,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方法,而能采用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社会课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也就是思维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师生角色的根本性转变,建立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和合作性学习中开发增值性教学合力。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知识的主宰者、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的角色从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探索者,变为积极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此,我力求在教学中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这是符合现代课堂教学特点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1.激励性。激励性的教学表现在:①目标激励,教师可以首先呈现课堂教学所需要完成的目标,让学生明白本堂课的任务和方向。②成功激励,首先要放低起点,跨小步子,并能有分层的问题提出,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觉到一种成功的愿望,教师也能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以成功的期待与鼓励。③评价激励,要求教师应该多采用鼓励和赏识性的语言来恰当地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体验一种成就感,刺激学生继续追求成功的欲望。但是,如果教师不管学生的表现是好是坏,而一味的寻找美丽的词句来表扬学生,或是一些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也避而不谈的话,那也是与新课程理念所不相符合的。 2.民主性。从本质上讲,教学不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间共同构建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是以师生间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教师在思想上应该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有更多理性分析和支持,但学生也会有一些独特的认识和感性材料,也是追求表现自我和塑造自我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情感需求和课堂话语权,尊重学生的选择,广泛采纳学生的建议,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

3.自主性。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自主的课堂中,每个学生自己围绕课题,按照自己的水平、能力、习惯去做、读、想,并在课上与其他同学一起体验交流,从而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针对问题来思考解决的方法。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指点与引导和帮助,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自己的成果。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考虑到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结合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实施。

一、寻疑、设疑,激发探究欲望

古人云:“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历史与社会学科有相当多的内容是过去了的东西,而且又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样的内容如果不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多样方法的教学,就很有可能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就是背背记记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诱导”学生寻疑、设疑。我以为“诱”就是体现为教师引领指导的策略,“思”则体现为学生的参与内质,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而指导学生寻疑、设疑,就是通过教师给予必要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究教材,发现并思考问题,学会学习。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以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产生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活跃思维,碰撞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形成创见性的观点;还可以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

寻疑、设疑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得经历一个养成过程。根据初中学生能力发展的差异性和教材编排复杂程度的差异性,可以安排这样一个过程:教师提纲、方法示范(“扶”)——师生共列寻疑提纲(有“扶”有“放”)——学生独立寻疑提纲(“放”)。具体操作包括四环:第一,要经学生感知教材,感知是认识和理解的开始。在新课开始时,教师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看课题、节题、框题、引言,初步阅读全文内容,了解节次和框题、内容之间的联系。第二,教师对学生自学教材提出“三到”要求:眼到、心到,即要求边读边思考;手到,即要求阅读时运用各种自学符号点、划、摘、记以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促进思考。第三,教师提纲示范,紧扣教材,眉目清晰,线索分明,重点突出,前后贯通,富有启发性,现实性。第四,激发和指导学生在自学教材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尽量要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有思考价值,注意科学性,启发性并兼具趣味性.提问的方法可以有许多,可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如问“是什么一一怎么样——为什么”,步步深入;也可逆向提问。如教学《知识改变命运》时,教师首先第一步:向学生呈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要求自主研读;第二步:师生共同探讨阅读方法,总结历史与社会学科独特的阅读方法,即“看引言一一看标题(往往是一课的论点,即重点)——找论据(子目之间的关系)——找联系(梳理本课的知识结构)——列问题”;第三步: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让各小组围绕学习目标提出2-3个有质量的问题;第四步:小组各亮观点,再由全班学生选出其中最佳十题在课上讨论解决,余下题目师生课后交流,同学间自评互判;第五步:奇思妙想,展望20年后的生活。初中学生表现欲望很强,期间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思维也常常在这时候迸发出绚烂的火花,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问题一:“为什么知识能改变命运?”问题二:“知识会带来哪些利益?”问题三:“本课中的三个小标题和大标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的提出必须经过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组内间的讨论,后才能够达到的深度,也可以说是本堂课老师所事先没料到的学生的智慧的显示。在课堂教学中提倡、鼓励、肯定学生的求疑、设疑,特别是对那些不善言辞、成绩中下的同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二、议疑、解疑,疏通知识脉络

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疑问应该得到解答和疏通。当学生的疑惑解决之时,就是学生知识增长之时,也是学生获得成功之时。议疑、解疑的作用就在于能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从而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进行。议疑、解疑也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谈提供了场所,使能力、性格等方面各有差异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在讨论中可以发现别人思想火花,从而启迪自己的思维,产生共鸣。这种由讨论一石激起的浪花,由于它的持续进行,浪花形成波澜,一石撞击出来的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渐可成为大家共同收获,促使大家共同成功。

在操作上,通常采用三段式:①小组讨论方式。采用四人小组形式,参照自学时提出的疑难问题或寻疑提纲进行议论,激发每个人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②集体讨论方式。在四个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教师收集,提出在小组讨论中共同性的重点问题或学生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要求学生充分运用课本中的理论,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例展开,并让学生作中心发言。③教师点拨疏通。在集体讨论地基础上,教师须对重点、难点、易混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思想误区加以点拨疏通。如在进行《宋元的对外关系》-课的教学时,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如“为什么宋元时期对外交流主要通过海上?”“为什么马可·波罗这位意大利人能在元朝做官?”等等。这些问题立足于本节内容既能联系已学知识,又能对知识进行更深入地分析了解。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不断讨论回答,有时也可要求教师作答,有的同学的回答虽显稚嫩,但也让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中初步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喜悦,更重要的是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能做到集思广益,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渡。

三、辨析、评价,拓展学习空间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尝试角色转变,让学生当老师进行评判。这一步不仅能使学生的课堂知识得到巩固运用,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社会现象,真正使自己成为知识的主人。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热情更高、投入更多,也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但这种方法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对教师来说,不是光靠自己备好课就行,而是更需要担任一个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对学生来讲,过去纯粹以听为主,而现在是需要自己独立地来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当然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教材、对设疑解疑的辨析,主要是为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并不意味教师可采取“放羊”,完全置之不理。鉴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在辨析、评价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少困难,教师就应主动伸出援手加以指导、点拨。要联系实际,根据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实践煅炼的机会和环境;要注重方法,采取以组为单位发挥集体智慧,营造团结和谐氛围,防止那些“挑刺”的学生随意又无意义地评价。要辩析导行,在评判中肯定优点,及时指出问题,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和行为方式,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素养。

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产生。”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学习动机也是由问题情境激发,任何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学生能够自己解答的疑问,教师绝不干涉。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成败。当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能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才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猜你喜欢
民主性激励性实效性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
地方立法民主性的空间、内涵与路径——以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为切入点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依托激励性评价提高低学段口琴口头作业效度的实践研究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试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程序的完善——提高程序的民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