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传承与守护下的醉美江南

2015-07-07 18:08陈康刘文书
文化交流 2015年7期
关键词:江南水乡西塘古镇

陈康 刘文书

古镇西塘,醉美江南。

六千年耕读文明汇天地之精华,三千载水韵文化纳自然之灵性。“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西塘宛若一部交响乐,奏响了千年长歌。

在这个素有“吴根越角”的古越之地,一条蜿蜒绵长的河道如匹练闪烁缠绕在西塘的蛮腰间,在这河巷交织的西塘,104座形态各异的石桥便是连接两岸的纽带,122条长短不一、宽窄各异的街弄,通街连河,过堂穿户,从古连到了今,将西塘的景致串连成一条琥珀项链,美得灵动。

清晨的西塘古镇苏醒,老街宁静而从容,女人们在岸边不紧不慢地淘洗着,老人们在廊桥中拉着家常……这就是朴实自然、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实景。

千年古镇 风韵绵长

橹声悠悠,流水潺潺,西塘人择水而居、因水而兴、依水而荣,西塘人的骨子里满是水的灵性、水的精华、水的传承。

西塘地处浙江水乡,与江沪交界,属嘉善县,素称“吴根越角”。大约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休养生息。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佐吴,兴水利、通漕运。唐代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1430)建镇后,一直是杭嘉湖平原的商业重镇。

“桥多、弄多、廊棚多”是西塘的特色。在西塘古镇区(包括重点保护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1.01平方公里范围内,水域面积占了17.8%。植根于“水”环境中的西塘,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活特征。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以水环境为主体的自然景观资源,形成了西塘古镇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

古镇区格局,基本延续了清代的风貌。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前店后坊,集商业、居住、生产为一体,在中国规划与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房子和园林多建于明清,至今仍保留着25万平方米的传统建筑群,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实属少见。这些传统建筑,被纵横的河道分成8块,又被众多的桥梁连成一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为方便商贸往来,逐渐在沿河的街面,自发建起了成片的棚顶,形成了西塘古镇壮观的“千米长廊(棚)”。俯瞰古镇,古色古香的建筑沿河沿街而立,造型精致简洁,色彩淡雅宜人,轮廓柔和优美。天井、长窗将室内外相连,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完美地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蜿蜒廊棚里,书写着美丽动人的传奇诗篇,不足一万人的小镇就出了19名进士、31名举人,著书立说传之后世的有103人。弯弯水巷里,哺育了勤劳智慧的西塘儿女,柳亚子、顾锡东、赵宪初、倪天增、朱念慈,他们从虹桥、雨巷中款款走来……西塘文化的滥觞,洞开了西塘人的哲学思维,砥砺了西塘人的人文智慧,小桥流水里凝结着厚重的人文渊薮。

古镇不光有几百年的建筑,更为宝贵的,是延续了几百年的生活形态。沿街而行,摇橹船、善酿酒、木刻版画、砖雕瓦当等随处可见。至今,尚有2600多户居民在古镇内生活,保存着往昔的民间风俗。逛圣堂、护国随粮王庙会,逢年过节或遇上庙会香市,还可听吴侬软语的嘉善田歌,看情深意笃的越剧……好一幅古镇文明、富足、诗意、和谐的理想画图。传统的江南水乡文化,渗透在居民的生活里,种花养鸟、吟诗作画、品茗下棋、收藏古玩,构成了西塘独特的风情韵味,延续着古镇的历史文化脉络。

2001年7月西塘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2003年11月,被建设部确认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03年12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3年度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6年12月15日,入选国家文物局最新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录。2007年,古镇西塘获得“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中国十佳古镇”的荣誉称号;2012年西塘景区以年接待游客470万人次入选中国旅游百强景区。

文化为魂 活态传承

西塘在进行申遗工作中确立了“一个基本认识”、坚持“两个理念”、处理好“三大关系”。

确立一个基本认识,就是古镇保护要原汁原味。西塘古镇首先是一个社区,其次才是有着生活内涵的景区。景区与社区共建共融,是西塘区别于江南其他古镇的最大特色,使得源源不断的游客追寻生活气息而奔向西塘……

坚持两个理念:合理追求GDP,保护文化DNA;古镇保护的核心是生活。当GDP与文化DNA发生冲突时,首要的就是保护后者。今天,这个理念已成为居民们的生活自律。经多年抢救性挖掘整理,西塘一直传承着古镇多彩的民俗文化,如西塘田歌、七老爷庙会、跑马戏、剪纸艺术等,原真性地保存在博物馆和本地居民的生活中。由西塘田歌改编的音乐剧《五姑娘》,还在中国国际艺术节上荣获大奖。

三大关系,是指“保护与开发、政府与群众、历史与未来”的关系,西塘人的正确处理,可谓榜样。只有保护好古镇,才能将“保护与开发”做到平衡补充;政府是古镇保护的主要责任人,居民是古镇的活体,以原住民为主体,不搬不离、和谐人居;文化是魂,传承好历史文化才有真正的未来,坚持传统文化与融合现代元素相结合。把保护放在首位,“修旧如初、以存其真”是坚守的原则。1997年以来,西塘已投资2.75亿元,用于古镇景区建设、立面整治、管线地埋、拆除不和谐的建筑、河道清淤等。先后完成西街、朝南埭、小桐圩街、北栅街等18条街道的“三线三管”地埋工程;西街、里仁街、塔湾街等14条街道的立面改造工程;修缮恢复了西园、薛宅、倪宅、根雕馆、千米古廊棚等;选择具古建筑修缮专长的施工队伍,采用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等,使古镇切实保护传统建筑的原真性、完整性……

“印象最深的是,乘船穿行时,岸边一位老妪正要将窗口的杜鹃花搬进屋。忽然她又从窗口探出,轻轻抖了抖花盆,一只蝴蝶从花上展翅飞开……”致力于古镇保护的作家冯骥才说,西塘连生活的诗意都保存下来了,这种和谐让他感动。

早在1986年,西塘就提出了“保护古镇、开发新城”的新思路,科学编制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优化镇域功能布局结构。2000年,西塘获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即又编制了保护规划……西塘把古镇开发和居民原地安居乐业一起考虑,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建筑协调发展。

让一代代的人在古镇生活劳动,传承文化,是不断传承古镇文脉的重要一环。西塘古镇核心区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今天的西塘,是专家学者们研究江南水乡风貌的基地、艺术家们描绘江南水乡风情的净地、游客们领略江南水乡风景的胜地,更是原住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猜你喜欢
江南水乡西塘古镇
《江南水乡》
游西塘
江南水乡
好一个江南水乡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家在江南水乡
同里古镇
Древний поселок Ситан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