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全人教育理念与实践

2015-07-07 13:09郭志敏
世界教育信息 2015年9期
关键词:全人教育课程改革

郭志敏

摘   要:香港于2009年正式实施新高中课程,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突破是设立必修科目“通识教育科”,这是实践21世纪以来香港倡导的全人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的先行之举。均衡统整的课程设置、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重视过程性评价等措施,保证了香港通识教育科达成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其实践及经验值得借鉴与探讨。

关键词:通识教育科;全人教育;课程改革;香港新高中

进入21世纪,香港提出的全人教育理念为香港课程改革展示了全新的视野。香港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呈现出课程设计的多样化和综合化特点;高中阶段课程改革的最大突破是设立必修科目“通识教育科”。2012年,首届香港中学文凭通识教育科考试顺利实施,为学校及学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经2013年及2014年微调后,该科课程及考试平稳运行,成为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

一、全人教育理念与香港课程价值观

的有机结合

全人教育思想古已有之,倡导教育不应仅仅关注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应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香港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正是在结合全人教育的历史传统与现代思想的基础上,立足香港本地的实际情况,形成的致力于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新价值观。

(一)全人教育的发展及理念

全人教育思想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人的身心或个性的全面发展”“完人”等教育目标。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为全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源泉。20世纪70年代,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全人教育思潮在北美兴起,并传播到亚洲、大洋洲等地区,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1]

纵观全人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可知,全人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理念,从身心、智力、审美、情感意识、个人责任、精神价值等多方面整合人类个体知识,是一种对个人的终极关怀,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成为21世纪全新的教育理念[2]。这启示教育者应该首先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主体的人、一个有情感和智慧的人;其次,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知识、能力、视野与个性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完全的相对完善的人,而不是机器或者“半个人”。目前,受全人教育思潮的影响和推动,全人教育也逐渐成为各国各地区所倡导的新教育理念。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各地区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也不断融入全人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香港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香港21世纪的教育改革深受全人教育思潮的影响和推动。2000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提出教育改革蓝图,制定了“终身学习、全人发展”的教育目标,即让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得到均衡的发展,能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具有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发展作出贡献[3]。根据上述目标可知,教育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课程、选择和机会,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成败的关键。为了贯彻21世纪的教育目标,香港课程改革的大前提是以“学生为本”,通过制定以终身学习及全人发展为重点的课程架构,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帮助每名学生达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基于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香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开始逐步实施。其中,2009年的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此次课程改革打破传统的文理分流,为学生提供宽广而均衡的课程。学生可按照自身兴趣和志向,在20门选修科目及应用学习科目中,选修2~3门科目。此外,新课程还要求每名学生应保证不少于15%的学习时间放在“其他学习经历”上,以达成全人发展[4]。而作为核心科目之一的高中通识教育科的设立,尤为突出地融入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回应了香港21世纪教育改革的目标,为高中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更紧密地联系,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实现全人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景。

二、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

全人教育理念及实践概况

在“终身学习、全人发展”教育目标的引领下,香港政府开始了全人教育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使全人教育的理念与教育实践成为一脉相承的完整体系。香港高中课程改革,尤其是通识教育科的设置,在设计理念、课程、教学、评估等方面都积极探索符合学生需要、利于学生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科的课程设计理念

一直以来,香港社会各界对“通识教育”一词有不同的理解和期望,当中不乏宏大高远的愿景。这些愿景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具备广阔的知识、高度的适应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公民,让他们懂得从不同角度了解事物,确立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事实上,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学生确实需要具备上述知识、能力和态度。而想要在以学科为本的高中阶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设计一门学科来承担此任务。通识教育科就是以此为目标的课程。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以下简称考评局)于2007年出版了《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课程指引》),并于2014年1月进行了更新。《课程指引》详细阐明了通识教育课程的理念和宗旨:“通识教育科让学生探讨的课题,涉及不同处境下的人类情况,藉此帮助学生理解现今世界的状况及其多元化特质。本科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各科的知识,能从多角度研习不同的课题,从而建构与他们所处的现今世界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本科的独特性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跨学科思考技能” [5]。从以上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理念可以看出,它将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宽广及灵活的课程内容及安排,提供更多的时间及空间,致力于全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均衡统整:通识教育科的课程框架

在课程结构方面,通识教育科强调整合性的课程结构,强调课程的统整性、均衡性和选择性,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整个高中课程中,通识教育科约占10%(共270小时),课程内容基本上以单元的模式设计,课程架构大致包含“三范围、六单元”与“独立专题探究”(见表1)。[6]

1.融会贯通的“三个学习范围”

三个学习范围涉及了人类的处境和当今世界的重要关注点,为学生探讨相关议题提供平台,使学生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从而更清晰地理解当今世界的状况,加深对个人、社会、国家、大自然及人类世界的多方面理解,接受融会贯通的教育。但是,这三个学习范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知识领域,也不是自成一体的学科。学生可以将从一个学习范围所获得的领悟应用于另外两个学习范围的学习之中。

2.涉及不同价值观的“六个单元”

六个学习单元由三个学习范围发展而来,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与学习范围相关的中心概念而设计,且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富有争议的社会热点议题,使学生学会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和价值取向来探究社会时事,进而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和观点的尊重,养成独立思考及批判的能力。这些议题涉及不同的价值观,因此也具有持久性的特点。例如,在“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单元中,一个议题是“有哪些流行而显著的趋势会对时下香港青少年构成挑战和机遇?他们应如何回应这些趋势?”[7]。可以看出,通识教育科的课程架构并非六个独立的知识领域,而是一种同心圆的组织架构,议题的本质也不是纯粹以单元来分类的,而是要求学生首先应全面认识自我,进而加深对本地、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3.具有研究性特征的“独立专题探究”

每名学生都需要独立完成一个专题研习。首先,参考各种文献和征询不同意见;然后,选择研究方向和议题,确定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担当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同时,允许和鼓励学生进行协作和交流[8];学生通过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估探究的过程,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研究能力,掌握在不同范围探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在独立专题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个人的生活体验、从小学到初中所获得的基础知识、高中各科的学习等,通过不同的探究活动,培养有助于自身就业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态度和正面的价值观。

(三)灵活多变:通识教育科的教学方法

由于通识教育科的知识具有多学科性质,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课程的全部要求。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必须配合知识灵活多变的性质,并且要促进学生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识教育科所采用的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搜集和参考不同来源的资料和意见后,反思个人对问题的见解,提出建议或解决问题[9]。以“发展电动汽车”为题的议题探究为例,首先,教师和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电动汽车的资料,以及网上讨论区对在香港发展电动汽车的讨论内容,让学生对电动汽车的发展及香港社会对电动汽车的反应有初步的了解;其次,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简单比较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并分析若电动汽车在香港顺利发展,对香港环境和居民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最后,学生综合上述讨论,分析香港全面推广电动汽车的可行性,探讨科技对改善环境的贡献和限制,以及香港推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0]。在通识教育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单独、单向的,而是交互、双向的,且直接讲授法与师生间的讨论或学生的分组讨论交替进行,力求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四)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识教育科的评核方法

通识教育科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为目标,香港通识教育科建立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评核由公开考试与校本评核两个部分组成(见表2)。[11]

所谓公开考试,即通识教育科是被纳入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科目。香港通识教育科于2012年迎来了第一次公开考试,此次考试内容由资料回应题与延伸回应题两部分组成,针对特定的事件或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多角度地分析,展示其各种高阶思维能力。这类考题的设计充分反映了通识教育科跨学科和多角度学习的本质[12]。公开考试的首要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结果性和总结性评价,让学生在这个重要科目上所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果得到合适的评核、认可和回报。公开考试的内容指标是通识教育科在课程定位、目标和内容设置上的重要参考。

独立专题探究是校本评核的主要内容。独立专题探究的内容包括专题预习(资料搜集和整理)、课堂表现、课业、专题研习报告等,主要采取作业、考试、报告、问卷调查等方法[13]。校本评核在本校进行,由本校任课教师评定。这种过程性评价是需要经常进行的,持续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虽然关注的是较小的学习点,但却关乎学与教的发展。

公开考试侧重结果性评价,校本评核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但两者并不是简单二分法的关系。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增加校本评核部分,充分显示了对过程性评价的重视。促进学生持续学习,需要全面的评价与教育,符合全人教育整全、平衡与多角度的基本原则。

三、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

全人教育实施效果

香港通识教育科实施5年来,经历了实施、修订、不断完善的过程。有效的措施和及时的调控,使新高中通识教育科在香港有序地推进,并于2012年首次列入中学文凭考试。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考评局在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期间进行了新高中课程及评估的咨询,以了解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运作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家长及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反应,约有1.7万人(包括校长、教师、家长及学生)参与意见调查。在促进学生全人发展方面,超过70%的中学校长及超过50%的中学教师表示,通识教育科的创造性改革成效显著。对于2012年的文凭考试能否反映通识教育科的评核目的和目标、考试的难度是否适中、课程覆盖范围是否均衡等,教师的意见大都是正面的。通识教育科对于拓宽学生在学术和学术范围以外的学习经历,帮助他们为日后的升学和就业发展技能,培养积极态度,建立共通能力,作出了贡献。[14]

在教学过程中,通识教育科的教师会准备很多资料,包括新闻剪报、片段,还会安排小组活动、带领讨论等。即使在课后,甚至假期,教师也很乐意回答学生的提问。通过这个过程,很多教师表示自己增长了知识,也增进了与学生的感情。有学生表示,在接触通识教育科之后,发现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无形之中会督促自己多看报、多思考,进而开阔了视野。还有学生表示,在学习“现代中国”之前,自己对内地社会存有偏见;通过在课堂上探讨改革开放、户籍制度、留守儿童等问题,对内地的看法渐渐发生了改观,不再从表面批评社会现象,而是学会从政治、经济,以至国家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一位曾修读通识教育科的大学历史系学生表示,进行通识教育科专题研究学习获得的搜集和分析资料的技巧,可以运用在大学的学习、撰写文章和作专题报告方面。曾学习此科的一名现任律师也颇有感触:“我在高中学习通识教育科时,学习到许多处理和分析资料的技巧,对我现在的工作非常有帮助”。[15]

对家长的调查显示,孩子自从修读通识教育科之后,从以前只爱留意娱乐、吃喝玩乐等方面的信息转变为现在会主动与家长谈论新闻,关心其他的人和事,如残疾人士、弱势群体等。这种转变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虽然通识教育科没有固定教材,但是教师善用新闻做素材,协助学生了解所学的课题。家长十分欣赏教师的敬业精神,并对通识教育科的发展充满信心。[16]

虽然通识教育科理念深入人心,实施效果显著得到社会的普遍支持,但当中仍有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各校对通识教育科课程深度与广度的掌握、校本评核给师生带来的工作量、是否需要给予教师更多弹性及支援以照顾学生学习的多样性。目前,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考评局正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力求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

四、思考与启示

为了全人教育目标的实现,香港通过新高中通识教育科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正在走出一条本土化的教育特色发展之路。香港通识教育科的全人教育理念与实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人的发展”的窗口,对内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内地素质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连贯完整的课程设置是前提

通识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发展终身学习的潜能,是实现全人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内地,通识教育课程一般仅在高等院校开设,基础教育阶段并没有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过于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能力和价值观难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开发,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

香港的通识教育在小学阶段对应的是常识科,初中阶段对应的是个人社会及人文、科技等科目,到高中阶段发展成为通识教育科,高等院校普遍开展通识教育[17]。这种有体系的课程规划,更能够保证课程的完整性、连贯性和前沿性,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能力、价值观的持续发展。因此,内地只有从实际出发,顾及和善用学生在基础教育不同阶段所获取的知识及能力,将通识教育课程统整、融入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才能让学生接受一贯、系统的教育,从而达到培养“全人”的目标。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保障

当今,获取知识的手段日益多元化,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善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保障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从香港通识教育科的教学实施来看,教师首先要掌握此科的课程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因学生学习的多样性,融合直接讲授和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在不同阶段充当不同的角色:作为资料提供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资料,以协助学生理解所探讨的事件;作为议题设计者,要首先找出议题的争议点,确保学生能通过讨论,在不同的情景中多角度思考,避免讨论内容不着边际或缺乏讨论空间[18]。教师需要思考通识教育的广泛性与课程目的,同时学校也应给予教师更大空间,让其重新理解教师的角色。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应以对课程和学生的理解为基础,这是教师必须了解且应在实践中善用的。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引入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培养具备整合知识能力、正确价值观、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的“全人”。

(三)多元化评估模式是重中之重

香港通识教育科的评核方式不同于传统科目以知识为中心的评定方式。通识教育科的考卷不以标准答题的方式来设计,作答内容也不预设标准答案。要在这科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一些理论和资料,而是在议题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思考和讨论,逐步深化对各单元探讨问题的理解,以及提升该科考评所着重的各种能力[19]。标准答案和详尽而精准的笔记对该科的学习和应试并无太多帮助。目前,内地基础教育的评价机制仍然饱受诟病,实现把学生看作整体的人、真正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仍任重道远。因此,借鉴香港通识教育课程评估经验,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全面评估学生的表现,改革考试评价机制需要长期的努力。

香港通识教育科的设置及成功实施,让我们看到如何在中学阶段培养健全的人与满足社会需要的公民,达成全人教育、终身学习的目标。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不能简单移植,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从一个课程的概念扩展至人才培养模式的范畴。而且,我们必须思考如何结合内地的实际情况,汲取全人教育的教育观念,把理念付诸实践,探索内地素质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进行一种本土化诠释与实践,切实地培养顺应个人发展与时代需求的人才,最终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2]陈时见,杨茂庆.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比较——侧重2000年以来的经验、问题与趋势[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10.

[3]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R].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4-16.

[4]香港教育统筹局.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投资未来的行动方案[R].香港教育统筹局,2005:8.

[5][6][8][11]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R].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7:2-7,8,110.

[7]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新高中课程核心及选修科目架构建议[R].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与评核局,2004:5.

[9][12]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通识教育科课程与评估资源—厘清课程、评估有方[R].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13:3-13,80-91.

[10]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EB/OL]. http://www.edb.gov.hk/,2015-03-12.

[13]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通识教育科的校本评核.[EB/OL].http://www.hkeaa.edu.hk/tc/sba/sba_hkdse_ core/dse_subject.html?3,2015-03-15.

[14]程介明.香港教育改革:理念、设计及实施[J].港澳研究.2014.(3):86-90.

[15][16]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为家长举办的讲座[EB/OL].http://www.edb.gov.hk/parentstalks/,2015-03-15.

[17]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通识教育科网上资源[EB/0L].http://ls.edb.hkedcity.net/,2015-03-12.

[18]香港教师工作委员会.教师工作委员会总结报告[R].香港教师工作委员会,2006:23.

[19]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新高中核心科目.通识教育——样本试卷及试题[EB/OL].http://www.hkeaa.edu.hk/tc/hkdse/hkdse_subj.html?A1&1&3_15,2015-03-15.

编 辑吴婷   校对 朱婷婷

猜你喜欢
全人教育课程改革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管理探析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高等艺术院校网球教学中塑造“全人”的探讨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论全人教育视阈下的高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