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绿了 职工笑了

2015-07-09 23:50
绿色中国·B 2015年5期
关键词:林业局林区林场

今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以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森林资源总量增加和着力解决国有林场国有林区职工就业和社会保障为主要目标的这项改革,像春风一样将吹遍中国大地。

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投入渠道不畅。国有林场主要承担保护培育森林资源任务,虽为事业单位却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费自收自支,“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没有明确的支持政策和稳定的公共财政投资渠道。国有林区产权虚置,政事企不分,林区经济发展长期过度依赖森林资源消耗,导致可采资源枯竭、森林和湿地面积减少、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产业结构单一、经济转型困难,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局面。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就到了盛夏。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情况如何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刊记者从北到南走访了部分国有林区,试图为大家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国有林改革

图景。

全面停伐的黑龙江国有林区

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在全国率先试点全面停伐。如今一年过去了,黑龙江林区产业转型进展如何,职工的生活怎样?记者近日来到东北边陲原始大森林深处一探究竟。

在柴河林业局九寨林场,记者走过山门,顺着河谷,在密林中一口气跋涉了40多里路,仍未走出林场边界。一个最基层的小林场尚且如此,黑龙江林区面积之广袤,由此可见一斑。无际林海不正是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吗?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就成为停伐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的一项战略抉择。

九寨林场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是《智取威虎山》故事发生地。为让游客体验《智取威虎山》电影中的震撼场景,春节假期刚过,柴河林业局旅游公司副经理马广君就带领林场职工,趁着旅游淡季赶建威虎厅。4月底时,威虎厅顺利竣工。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黑龙江气温大幅回升,林区森林旅游迎来小高峰。九寨景区门票实行半价优惠,允许开车直接进山,引来大批游客。人们兴致勃勃地涌入威虎厅,与栩栩如生的杨子荣塑像合影。在其他林区景点,“五一”人气也很旺。山河屯林业局凤凰山景区“早春登山赏雪游”,短短3天就接待游客6500多人次,创历年“五一”游客接待新纪录。

据初步统计,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仅黑龙江林区重点景区就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收入超过566万元。如今,数以万计放下斧头的伐木工人,纷纷建起家庭旅馆,架起观光雪爬犁,当起导游。

系列森林生态产品则是停伐后黑龙江林区奉献的另一份重礼。在海林林业局产业发展园区,记者见到营林工出身的焦孝营。今年42岁的焦孝营在上世纪末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就做起黑木耳、松子等林副产品批销生意。去年他投资上千万元,在园区建成坚果、菌类、谷类3套生产线,开展生态林产品精深加工。仅他一人就吸纳了50多位林场转岗职工就业。在山河屯林业局三木制药厂,记者看到林区常见的刺五加、五味子等中药材,被加工成片剂、胶囊。三木制药厂有27个中成药产品,全部就地取材。去年停伐后,制药厂扩大生产规模,又吸纳了来自林业局贮木场、纤维板厂的16名转岗工人就业。生产厂长吴旭国说,三木正与国内知名大药企洽谈合作,计划依托别人的销售网络,迅速将自家优质产品铺向全国。

在柴河林业局威虎山饮品公司自动化流水线车间,记者见到林区取之不尽的松子、野山核桃,被加工成松仁露、野生山核桃露等罐装饮料。公司负责人说,饮品公司“威虎山”牌3大系列11个生态产品已畅销全国。柴河林业局还以饮品生产为核心,培育了10个龙头企业,形成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现已开发出7大系列68个品种,取得了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总局旗下的黑森旅游集团共接待游客915万人次,创收50.23亿元;旗下的黑森绿色食品集团在全国建立“黑森”品牌旗舰店20个,绿色食品销售额达50亿元。黑龙江林区人不卖木材卖生态,依旧靠山吃山,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前靠山吃山,砍树卖钱,现在要保护生态,靠林区无际的林海致富。在黑龙江林区,停伐一年来,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加速向生态产业、非木产业转型,去年总产值完成477.7亿元,林区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通过向森林资源抚育、森林管护、林下经济、非木产业转岗分流,已逐步安置富余人员9.3万。停伐导致的不少新难题正被逐步破解。

积极转型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今年4月伊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结束了长达63年的采伐历史,各林业局开始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数十年的采伐,让林区人形成“木材就是资源,离开木材就没有了依托”的思维定式。停伐了,没有了木材资源,今后的路怎么走?林区人一时没了主心骨。

危机就是转机,转机就有生机。绰源林业局转变发展思路,在中草药种植、畜牧业、森林旅游、矿泉水开发等绿色产业上下功夫。

在林下中草药种植方面,绰源林业局在原有1000余亩种植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返魂草、芍药等中草药产业发展,计划利用两年时间重点在育林林场至乌丹村总长22公里的公路两侧再打造林药间作基地3000亩,实现林下中草药的规模化种植和市场化运作。林业局鼓励职工自投资金开展中草药种植,并根据实际情况为有种植意向的职工提供种植区域。同时,内蒙古森工集团计划投资50万元,在绰源林区建立林区中草药种源科研示范基地,助推绰源中草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绰源林业人还把发展目光投向森林旅游业。绰源林区有国家AAA级森林公园,有乌丹河、摩天岭、青岭湖等著名景点,可开展高山湿地生态游、历史文化游等特色旅游。今年,绰源林业局结合自身优势搭建投资平台,加快国家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进度,并根据自然环境和林区人文风俗,增加一些具有林区特点的观赏、游玩项目,打造综合性休闲娱乐餐饮基地。绰源还以梨园山庄为中心,做好周边道路提升和绿化美化生态环境工作,并选择适合的空地养殖家禽,供游客参观和食用。前不久,绰源国家森林公园还迎来了呼伦贝尔唐朝户外俱乐部的40余人旅游团前来开展登山摄影采风活动,成为绰源林区停伐后的首批森林旅游采风团。

在绰源林业局的支持下,林区各单位也纷纷转变思路谋求转型发展。贮木场主任陈振义说,贮木场今年购进8000余根柞木段栽培黑木耳,并利用贮木场区的空闲地种植芍药和返魂草,还计划搭建日光温室大棚发展反季节蔬菜。育林林场也从河北省购进麝香鼠,搞起了特色养殖。

绰源林业局还依托岭西水草丰美优势大力发展牛、马、羊养殖,打造养殖基地,鼓励翠岭林场干部职工饲养牛、马、羊。林业局为翠岭林场提供25万元无息贷款作为启动资金,5年后还本,并为其提供了3年优惠越冬饲草,促使以木材生产为主的翠岭林场部分职工通过养殖基地的建设,实现转产分流再就业。

部分林区职工在林业局的鼓励和支持下,还开了饭店、林家乐、雪糕小作坊等,有的还当上了林政检查站的管护员。绰源林业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实现分流就业、转产转型,确保企业停伐“停得住、不反弹、能致富”。

生态旅游搞活了白云山林场

在江南的春色里,浙江省丽水市白云山生态林场万木葱茏、清流潺潺,迎来了又一个生态游的高峰。这个已近“九十高龄”的国有林场,历经兴衰变迁,乘着国有林场改革的春风,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白云山生态林场创建于1927年,是浙江省最早一批建立的国有林场。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成立了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事业单位,经营总面积3.95万亩。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林场停止采伐,这个自收自支型的国营单位断了经济来源。

“因为资源锐减、人员增加,林场职工收入朝不保夕,生活难以为继,许多职工不得不另谋出路。到2007年改革前,林场已负债290多万元。”回忆当年,现任林场场长毛小荣依然心情沉重。

“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国有林场的定位不清。”丽水市市长黄志平说。不事不企、不工不农、不城不乡的尴尬身份,使国有林场长期处于边缘化境地。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成为当时林场境遇的真实写照。

2007年,白云山林场成为浙江首批进行改革的林场之一。“国有林场改革的关键就是‘定性定编定经费,财政兜底解决林场后顾之忧,释放发展活力。”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幼平说。

本着保障林场生态、改善职工民生这个出发点,浙江省在国有林场改革过程中,从功能定位、财政投入、理顺体制等多方面一路开绿灯,为林场改革创造条件。借助改革政策,根据生态公益林占比94%且地处市郊的实际,白云山林场被确定为公益性国有林场,按照准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发展目标由“解决职工基本保障”,转变为“培育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提供生态产品,建设生态屏障”。林场职能也由发展“砍树经济”转变为“看树经济”。

改革过程中,林场采取定编不定人的灵活方法,通过自然减员逐步过渡到核定编制。201名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职工遗属、计划外职工均得到妥善安置,没有人因改革而下岗。

“改革之初林场作出承诺,一定不能让一个林场人失业。他们在林场最艰难的时期不抛弃、不逃避,几代人为林场建设付出了努力。如今改革完成,承诺兑现。”毛小荣说。得到财政保障后,职工工资由原来的年均2.1万元提高到7.6万元;基础设施、森林培育、机构经费、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等全部纳入市财政预算。看到林场改革的变化,在外打工的老职工何苏茂第一时间赶回来竞聘上岗。

收获了改革的红利,白云山人却没有就此满足。他们设定了新的目标:建设成为生态林场、城市林场、平安林场、民生林场、活力林场“五型林场”。按照这个发展方向,白云山林场凭借区位优势,积极营建森林公园。林场通过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年森林采伐量从10年前的3000立方米,到目前完全停止经营性采伐,森林蓄积量从2007年的18.6万立方米提高到目前的28.3万立方米。2006年以来,林场各项资金累计投入2.3亿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成森林公园入口综合区免费向市民开放,每年吸引80多万市民前来旅游、休憩。

“既然确定了国有林场的公益属性,那就要让更多群众能感受、共享林场的生态效益、绿色福利。”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林云举认为,国有林场既要改革也要发展,开发森林旅游是林场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浙江,像白云山林场这样明确公益性质定位的林场已有86个。

保障民生的抚州国有林场

走进江西抚州,从地方党政领导的欣慰,到改革参与者的释然,再到林业干部职工的笑脸,你可以随处、随时感受国有林场改革带给这里的积极变化。

羊年春节,对于东乡县甘坑生态林场的干部职工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元月,退休职工领到了改革后的社保工资,瞬间从之前的405元,提高到2000多元。3年的危旧房改造有序推进,70平方米的楼房、90平方米的平房,相继入住。医疗保险也全部落实。

新年的鞭炮燃放得热烈而持久。73岁的吴才生,退休工资从800多元调到2870多元,提笔写下春联:拆危房不忘好政策、住新屋感恩共产党,横批:共产党万岁。

与他一样欢喜的,还有林场69岁的退休职工黄元生。他在林场干了44年,2003年退休领起了每月120元的生活费。生活艰难,职工们就到县里上访,“闹一次工资加20”;他还曾3次到省林业厅上访,认定那是管他的最高部门,“要上吊也去找棵大树”。

黄元生的退休工资现在是2030元,老伴每月拿到1800多元,生活顿时变得宽裕。老两口住着改造后90平方米的房子,过起了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

一项涉及近万人的改革,社会满意、林场满意、职工满意;一项支付了7.4亿元成本的改革,没卖一棵树一亩地一片山一间房;改革前职工频频堵门上访,改革后干部职工握手言欢。每一天,抚州58个纳入改革的单位都有好消息传来。心定才能谋事。后顾之忧解除,干部职工一心一意保生态、培资源。

改革前,抚州国有林场成了社会的边缘群体,不城不乡、不事不企、不农不工,不要说发展,生存都困难。国有林场有事业性质、没事业编制,工资要自收自支,累计债务约4.9亿元,1748人没有参加养老保险,2168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东乡县甘坑林场连续13个月不发工资。

“要想保住一方生态,必须善待这批职工。”抚州市常务副市长于秀明说。

始于2011年4月的这场改革,2014年9月强势推进。抚州市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下辖发展改革、财政等11个部门。目前,改革已实现重组、定性、保障、减员、剥离、转换、安全、稳定8个到位。全市国有林场从47个重组为28个,其中公益型24个;公益型林场核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583个;纳入改革的9351名职工,实现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全覆盖;妥善分流安置职工4379人,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623人;场办学校和医务所剥离移交地方;公益型林场编制内人员和机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生产性用工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没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没有出现群访等重大信访情况,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林场满意,职工满意,社会满意。抚州市林业局党委委员、调研员傅明说:“各方的担心怀疑,变成了皆大欢喜。”

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刚刚拉开序幕,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是本次改革的根本目的。从记者的观察中不难看出,政府承担改革成本,林区职工分享改革红利,社会收获生态保障,确实达到了多赢的效果。也只有这样,这项涉及千万林区职工和国家生态安全的改革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猜你喜欢
林业局林区林场
记游哈林区(节选)
省林业局举行系列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浅谈大杨树林业局森林防扑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林场住宅
温室桃树周年管理历
黑枣树周年管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