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根利 春联书法家

2015-07-09 23:50耿国彪
绿色中国·B 2015年5期
关键词:春联写字书法

耿国彪

在人的一生中充满了很多机缘。有的人因为一句歌声而脱胎换骨由街头商贩变成受人追捧的明星,有的人因为一次上街购物被某导演选中成为知名电影中的主角,还有的人因为一篇文章受到学术界的认同远渡重洋成为后世令人敬仰的学者。而他,则是因为写春联,走入了翰墨丹青的世界。

他叫张根利,临近知天命的年龄,生活在河北的乡村。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和泥土庄稼在一起探知生活的奥秘。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却因为写春联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清晨,伴着露珠和虫鸣他将自己完全放逐到翰墨的世界。他以真诚面对人生,以责任追求艺术,师古人更师自然,将悠悠乡风和细细地浮尘都浸润到手下的笔触中,在闪转腾挪间寻找着自己心灵的感觉。

在中国书法与绘画传统艺术中,讲究传承,大多从艺者都师出有门。而张根利则是独辟蹊径,在碑帖中研习书法的人生意境。不论是典雅细腻之笔,还是大气奔放之意,都来自千百年流传的古风。

“最初写字就是因为写春联。要过年了,村里找不到写春联的人,而农村又有贴春联的传统,尽管集市上有卖印刷的春联,但我总觉得不太对劲,于是自己拿起了毛笔,开始写春联。”张根利对记者说。

他最初只是给自己家写春联,后来邻居也找上门来请他帮忙。春联越写越多,他也渐渐地喜欢上了写字。张根利说,那时的春联字只能叫写字,根本谈不上书法,也就是那时他开始琢磨写字的门道。

在农村想找到一个能够学习书法的人很不容易,好在电视的普及让张根利找到了入门的法宝。他跟着电视中的书法教学节目学习运笔、顿峰、布局、启承转合。没有宣纸他就用旧报纸练习,渐渐的他进入了书法的世界,感知到了练字的快乐。

张根利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规规矩矩的性格在他的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几年的时间,他除了跟着书法节目学,还四处寻找字帖,进行了大量的临摹。临帖,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既是对文字的一种理解学习,也是与古人的一种对话。通过对名家名帖的临摹,张根利逐渐感觉到了心怀万山空灵却小溪微风那种南秀北莽、思涵稳健的大家雅韵,也使他书艺有了长足的提高。

生活在农村,做一名农民,身体被黄天厚土包裹,生活随遇而安随心所欲。这正与艺术家追求的散淡人生暗合。无欲无求的乡村生活,使张根利将情感投入到笔尖。通过他结满老茧的手让镰刀、斧头和狼毫、墨香有机的融合到一起,使每一个字都有了金属的质感。他的书法作品也许没有名家笔锋的圆润和恣肆,但字里行间透出的内敛而诚恳的乡野之风也往往令人眼前一亮。

艺术之路从来就没有定法,关键是通过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通道。张根利说,春联是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临帖是第二位老师;兴趣爱好是第三位老师。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的当桌椅,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为栋梁,养神积厚是他永远的功课。

现在,张根利加入了当地的书法协会,每周一次的笔会交流他都是雷打不动的参加。他告诉记者,通过艺术交流取长补短,不仅可以增进书法技艺,而且可以提高文化修养。而他对自己喜爱的魏碑和楷书、隶书也在交流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每天只要将宣纸铺开,拿起笔,蘸好墨,我的心一下子就静下来了,那种感觉真好。”张根利说到练字时的感觉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笑容。只有心底里的热爱才能催生出如此的笑容。

春联在中国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几千年传承至今。它更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张根利通过春联走向书法艺术的道路,应该说是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引领。在写春联的过程中,除了一些传统的对仗句式,他也注意收集一些具有时代感的新春联。“春晓不觉花前树,读书赏画自怡情”、“笔走龙蛇狂入草,丹青散尽是烟云”、“迎春入画彩添锦,梅花落红燕催畊”、“梅开小院传香远,文化大国载道长”、“龙腾虎跃歌盛世,大地春风书万家”等都是他多年来收集的精品。

由春联到书法,张根利在平静的乡村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将清晨的阳光融进浸透心灵的墨香,将自己放逐在黑白相间的纸上山峰,快乐的写字,超然的生活,着实令人羡慕。他也坦言,如今的乡村大多数人都急于致富,到处奔波挣钱,想找几个志同道合之人是很不容易的,自己有时也很苦闷。大概这就是艺术之路上的孤独与困苦吧。好在,他有书法,有自己的世界。

猜你喜欢
春联写字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我学写字
学写字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书法欣赏
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