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视角的非遗保护
——安塞剪纸艺人余泽玲访谈

2015-07-12 13:33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710021
大众文艺 2015年6期
关键词:安塞艺人剪纸

王 敏 张 慨 (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 710021)

传承人视角的非遗保护
——安塞剪纸艺人余泽玲访谈

王 敏 张 慨 (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 710021)

作为地域单元的县域是中国数千年来极为稳定的行政结构空间,也是传统农业社会保持发展的基础权力层级。在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中,基于农业文明基础之上的非遗,也同样面临着濒临灭绝和适应时代的转型。由于不同县域非遗资源的差异,本文选取了近年来非遗保护成绩比较突出的安塞县剪纸艺术作为个例进行较为深入的调研研究。本文通过对安塞剪纸艺人的访谈,从传承人视角解读了安塞剪纸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安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2013年度课题《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研究—以安塞为例》(029)

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安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一、传承人视角中的政府保护

余泽玲从小跟着姑姑家的女儿学剪窗花,1999年开始正式剪剪纸,2005年搬到县城生活,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创作。现在单靠剪纸一年的收入大概是七八万,相比2013年1-2季度安塞县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月,收入非常可观。谈到非遗发展之初安塞剪纸的发展状况时,余泽玲开心的说:“以前文化馆可重视了,每年都办学习班,有时候一期就是一个月,或是四十天,我们就跟李秀芳等长辈在文化馆学的剪。”而在讨论到现在安塞剪纸发展的这么好,政府有何相应的政策支持时?余泽玲毫不避讳的说:“政府也不管,就是自身自灭。今年妇联、就业局办学习班培养,谁想学习就报班,一个班五十个人,报够了就业局就出钱进行培训。文化大楼在修建,文化馆这几年也就闭馆了,前几年还每年出去办展览,最近几年很少出去了。开会的时候领导说的是做大做强,说停当就没事了,都是走形式,光说不干事。”

从政府公布的相关信息来看,地方政府对非遗的传承高度重视。县文化馆多次举办县民间绘画剪纸传承人培训班,采取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介绍我国现代剪纸绘画的发展状况,认真分析各地剪纸绘画的风格特征,深度阐述该县民间剪纸绘画的艺术特色及保护传承情况。还邀请李秀芳等老艺人和艺术方面的老师指导年轻艺人学习剪纸技法并传授一些创作元素,引导他们的创作思维向新的方向发展。2009年的传统技艺盛会—中国非遗技艺大展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开幕,政府组织安塞三代剪纸艺人白凤莲、候雪昭和余泽玲在会上展示剪纸技艺并出售作品。在地方政府引导和努力下,安塞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荣获过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评审命名为全国“腰鼓之乡”“剪纸艺术之乡”“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民歌之乡”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政府单方面宏观上的保护同艺人微观上的创作需求相差甚大,在没有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各言所需的情况下,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对于由政府主导保护的非遗,地方政府应该对艺人和传承人的自身需求、非遗项目的发展动态以及对非遗项目自身的创新推广进行深入了解,并开展创新性的传承和发展活动,积极与艺人交流沟通来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因为他们是传承者,是体验者,也是产业的受益者,更是遗产的创造者。因此,余泽玲作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人,要肩负起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责任和义务,注意培养传承人,注重传统文化向积极创新的方向演化。地方政府要做好每一个非遗项目的宣传、引导、保护和外联等工作,为民间艺人们提供健康良好的创作发展平台。

二、艺术传承与时代变迁

非遗的保护不仅是要保护其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传承”。就安塞剪纸艺术目前的传承现状来看,余泽玲认为存在很大问题。她说:“当地四个女子开的‘红窗花’展览室,里面的陈海莉剪的很好,她剪的人物造型都很民俗。其他的三个人也就是临摹她的多。能坐下来剪剪纸的年轻人也少,他们都是学着模仿的剪,正式创作的时候难度相当大。年轻人不管是剪的剪纸还是画的画,内行人一看就能看出来,他们不管剪纸还是画画都很单调。虽然剪纸现在学的很多,可是真正学成的没几个。大多数人就是为了学会以打工的形式挣钱贴补点儿家用。”

有学者曾指出:“非遗是依赖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环境而存在的。因此,保护非遗不仅是要保护其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传承’。而缺少‘传承’又是目前非遗面临的较严重的问题。”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当地年轻人的吸引力远高于那张剪纸里蕴含的知识和象征意义,她们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憧憬和向往在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创作上根本得不到满足。而且年轻人在传承时更是缺乏新的创作,在对历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对现代文明领悟不透彻的情况下,所做的作品题材过于单一,难以将时代文化附着于作品中。对老艺人饱含热情创作出的民间美术品,她们根本没耐心去探究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所以,当年轻人面对附着传统元素的剪纸艺术,更多的是模仿,根本难以创作出独具特色、富含文化的作品。

虽然地方政府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县妇联多次举办剪纸培训班,“让妇女们进一步转变择业观念,自立自强 积极创业,真正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安塞县与陕文投就黄土风情文化艺术园建设项目进行洽谈,建成后广大游客可在这里 尽享陕北风情。但这些努力并非带给传承人经济生活上的保障,没有切实考虑非遗的传承需要“人”,非遗是“以人为主”的流动的文化遗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先满足金字塔底端的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的生理需求,才能够达到并稳固塔尖的自我实现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吃饭、穿衣等等。若不满足,何来的动力去推动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所以,好的物质生活需要更多的经济来源支撑,而对县城里普通的民众来说,他们更在乎的是能够看的到的眼前的利益,而不是政府所言的宏观的、长远的利益。

三、艺术接受与市场销售

安塞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致使交通上的闭塞和自然环境相对单调,塑造出风格独特的剪纸艺术。就目前剪纸艺术的销售发展问题,余泽玲说:“从外面来的人少,我们也走不出去,我们的剪纸都是传统的、民俗的,拿出去好多人都喜欢写实一点的,就搞艺术的人看见这个觉得好,一般人都看不懂。女儿在网上给我开了个网店,如果有喜欢这方面的就在网上订,远路的人就给邮寄过去。文化馆十年以前还常办展览,现在没有了,人家有时候邀请文化馆来参加个什么活动,他们都不管,谁想去谁去。

老艺人花时间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有学艺术的人喜欢,在普通大众中却没有市场;作为非遗的手工艺人,他们手里肯定要有绝活,如果这个绝活不能带给他较丰厚的利润,或是这个利润被别人侵吞,那传承对他们来说有何意义?如今剪纸已沦为赚钱的工具,并非还是过去不以挣钱为目的的民众娱乐艺术。政府在传承方面做了培训,在销售方面并没有做过多行动。那对于由南向北呈梁、峁、湾、坪、川等地貌,交通不畅的安塞来说,网络是一个主要的销售渠道,但这些艺人中没有人做网络销售,更没有人懂。因此就面临着不仅要创作,还要会生存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不仅在非遗的艺人中存在,任何历史时期包括今天,任何一个艺术家都面临着生存和创作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考虑生存一心只想着创作,就有可能像梵高一样最后被饿死。

既然是销售,就会存在营销手段和产品销售对象的市场定位问题。如果是卖给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接受对象更关注作品的原创性、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如果是普通接受者,就得考察其购买剪纸作品的动机,如若他们只关注剪纸的装饰性,那便可复制出售。所以,政府不能只单方面的补贴,还要在销售上下功夫,吸引当地一些懂网络、懂销售的年轻人,集思广益,开展一系列的运营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定制个性化创作和量化销售。作为文化产品,如果单靠走量没个性,则容易被抛弃;而单靠追求个性却也难保艺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所以在电子营销方面不能忽略,不仅作品需要包装,非遗艺人也需要包装,有人来给他们做品牌,做营销,他们便可在家里专心做手艺。这样既能降低营销成本,又能快速见利,并吸引年轻人加入。因此,政府需要在电子商务领域里对艺人和年轻人进行培训,或是政府开办电子商务网站帮助艺人推销,这样才能让民间文化得以传承,继续走下去。

四、对安塞民间剪纸艺术的思考

我国的非遗保护一直都是政府主导,可政府主导的这个投资,需要投多少?投入成本是难以估算的,但是投资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较深远,给他们发钱不如教他们如何挣钱。而政府主导型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资金的补贴上,应该在现代的营销方式上给艺人们更多的帮助。就文化产业而言,它的消费主体主要集中在四十岁以下的人群,所以必须要考虑到这个人群的消费方式、购买方式及其喜好。将传统产业和现代营销模式相结合,作品通过互联网销售,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中间只有一个庞大的物流系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也就越来越高,以前的需求是物质产品,如今是在物质产品上附加精神元素和文化元素,而到下一个阶段再消费时,就该更注重个性化的体验和产品。所以,如果非遗的发展想走产业化道路,且维持它的手工高端消费,尽可能降低成本的话,电子营销模式是很好的选择。只有这样,非遗可能才会原生态的、活态的传承下去,并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

[1]安塞县政府公众信息网.民建省委会调研组来我县开展调研活动[EB/OL].http://www.ansai.gov.cn/contents/18/11542.html,2013-9-25.

[2]陕西日报.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三代剪纸高手走京城[EB/OL]. http://www.sxdaily.com.cn/data/tpxw/06/20090306_9957568_1.htm.

[3]陈廷亮.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J].三峡文化研究,2008.

[4]张慨.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与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王敏(1989年—),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张慨(1970—),女,山东潍坊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立项号:091002)

猜你喜欢
安塞艺人剪纸
剪纸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文化·延安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安塞剪纸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花灯艺人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