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吃新节与古代农业思想的关系

2015-07-12 18:39严二姑江西省安福县文化馆343200
大众文艺 2015年21期
关键词:安福粮食文化遗产

严二姑 (江西省安福县文化馆 343200)

安福吃新节与古代农业思想的关系

严二姑 (江西省安福县文化馆 343200)

安福吃新节(又叫尝新节),是安福民间特有的一种传统农事节日。是为了庆祝丰收并希望来年又有丰收的节日。它与民间神话、传说有关,更与中国古代的农业思想分不开。

吃新节;成果;农业思想;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的,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都从各个方面决定了其特点和传承,典型地代表了该地域的特色,是该地域的产物,与该环境息息相关,安福吃新节(又叫尝新节),是安福民间特有的一种传统农事节日。是为了庆祝丰收并希望来年又有丰收的节日。它与安福民间神话、传说有关,更与中国古代的农业思想分不开。下面我从安福吃新节与古代农业思想关系的角度来谈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向。

在各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反映该民族信仰的神话、传说,偶像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现象。安福吃新节的产生同样也烙上了神话传说的印记,但是在年青人不愿接受传统观念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去客观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要让蕴涵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表现民族的独特的智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保护和延续,而不能单单从神话、传说的角度去解释,它有其存在的客观因素。安福吃新节作为一个庆祝粮食丰收的农事节日,在安福现有的保护成果中,认为它起源于神话、传说,但是它与中国古代农业思想息息相关。

首先,吃新节与粮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分不开。在古代,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之称,并在全社会形成了重农重储的观念和风尚。我国长久的处在传统农业时期,农业生产单一化,长期以粮食作物为主。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百姓视粮食为生命。这就反映了农民生活的好与坏与粮食生产的好与坏息息相关。而拥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竟是一个“饥荒的国度”,翻开历史,几乎每页都可以看到“饥荒”的字眼,据统计,从公元前18世纪以来的4000年间,共计发生各种灾害有5500次之多,平均每半年即发生一次灾害,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人的吃饭问题。也就是没有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所以在古代,粮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常高,是神圣的东西,在人们不能主观决定粮食产量的那个年代,人们企盼上天能够赐予粮食给他们。所以吃新这天,有拿新米在村头的庙中祭拜五谷、土地、康王、梅山、福主神的祭祀活动,以感谢土地无私的奉献和恩赐、感谢五谷神带来的丰硕成果、感谢康王、梅山、福主神的庇佑和厚爱。为了生存,农民是多么希望手中有粮,在粮食丰收来临之际,农民又是多么的高兴。有了粮食就有了生存之本,就可以告别饥饿,真正体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其次,粮食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古语有“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的警句,而且百姓往往是靠天吃饭。这充分说明粮食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获得的,吃新节与粮食付出的艰辛和粮食所依赖的客观环境有关。

1.粮食的取得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粮食是农民种出来的,农民最知道稼穑之苦。一株秧苗长成稻穗,再变成碗中的白米饭,这其中要付出多少劳动,我们只知道和农民一起享受在吃新节过程中的喜悦之情。殊不知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用血汗换来的。他们起早贪黑,刀耕火种,半年劳作,辛辛苦苦。所以,古人教导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中国农民最苦、最累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在面对自己种出的稻谷的时候,那欣慰的感觉、神圣的感觉,便如冬天清晨的雾气一样,渐渐地浓起来。俗话说“牛歇谷雨马歇夏,人歇吃新不要哇(说)”。吃新时,趁着收割之前调整一下,吃新后的第二天,农民便挥镰收割,一年最辛苦的劳作开始。农民通过吃新节祈盼丰收,敬重粮食,也是敬重自己的劳作。

2.吃新节与粮食所依赖的客观环境分不开。在我国,粮食生产的节气与自然条件往往不相符。春夏秋冬时期,当北方需要雨水浇灌、南方作物需要光照的关口,而夏季风集中于南部沿海地区,致使北旱南涝;夏季时节,北方作物需要充足光照,南方作物需要充足水分的时节,雨带却又推移到北方地区,出现北涝南旱的不利局面。因而在传统农业时期,自然灾害的高风险性构成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它随时会发生,在古代的中国华北地区就有“十年九旱”的说法。古语说: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很早以前古人就认为天灾的风险始终存在。在极端气候期间,如干旱,水灾,使得粮食严重歉收。粮食歉收会导致饥荒,农民面临的饥荒风险很大,加之灾荒期间地主阶级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愿意拿出更多的储备粮食赈济灾民,古代农民长期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中。所以,当人民在灾害面前无法解释并无能为力时,“天”成了原始人类的“衣食父母”。而这种感情逐渐演化为原始人类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故农民十分注重祭拜神灵。在安福县,建国前县城和四乡都有龙王庙,久旱不雨时,祭祀龙王,将龙王塑像或牌位抬至烈日下曝晒,祈其降雨。安福吃新节中就有祭祀龙王的礼仪。人民的主观愿望希望通过节日来实现,长期延续下来,它就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

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是这个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这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一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的地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有很大影响,进而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该民族的文化特征。离开了该地域,便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条件,也就谈不上保护、传承和发展。所以,对这部分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我们应该指出其积极性,并进行科学而适当的区分、鉴别和评价。安福吃新节有着极为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它的产生与传统的农业思想分不开,而农业思想又与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分不开。我们要让现在的年轻人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单纯从神话传说的角度去解释,更应该给传统文化一个科学的解释,因为他们不迷信,相信科学。只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用科学的、客观的方式去解释,才能将中国璀璨的文化保护、传承下去,才能让她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安福粮食文化遗产
珍惜粮食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安福槭物候特征及播种育苗试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安福寺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