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仆义愤成家》中阿寄人物形象解读

2015-07-12 08:58李丽霞中原文化艺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名作欣赏 2015年21期
关键词:成家经商主人

⊙李丽霞[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徐老仆义愤成家》中阿寄人物形象解读

⊙李丽霞[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徐老仆义愤成家》(《警世恒言》卷三十五)中阿寄这一形象备受赞誉。阿寄卖身葬亲,成为徐家老仆,为主人家赚来万贯家私。冯梦龙在塑造阿寄这一形象时,写出了这一人物人格的丰富性。在其身份特征中,既强调了他作为仆人的奴性,又写出了他辅助徐家时经商致富、买田置地、捐纳监生体现出的思想独立性。在性格特征方面,既写出了他忠心耿耿,有情有义,又写出了他富有远见,头脑灵活。阿寄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赞誉。尽管在文中冯梦龙宣扬了一种忠仆义主的思想,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世人对依靠勤劳智慧致富之人的尊重。

《徐老仆义愤成家》 阿寄 人物形象

一、引言

《徐老仆义愤成家》中的阿寄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在明嘉靖年间,义仆阿寄之事已广为流传。田汝成曾撰写《阿寄传》,表彰阿寄一心为主的精神。阿寄的献身精神同样也受到了李贽的大力颂扬。《徐老仆义愤成家》则是冯梦龙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徐老仆义愤成家》较之《阿寄传》不仅情节更为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也被刻画得真实自然、亲切可感,同时通俗语言的使用,兼有偶尔的韵散结合,使作品的语言真实生动,充分体现了明代短篇白话小说在艺术上的成就。

在《徐老仆义愤成家》一文中,作者宣扬忠仆义主的思想,旨在“劝谕那世间为奴仆的,也学这般尽心尽力帮家做活,传个美名;莫学那样背恩反噬,尾大不掉的,被人唾骂”。但在细致描述阿寄“曾独力与孤孀主母,挣起个天大家事,替主母嫁三个女儿,与小主人娶两房娘子,到得死后,并无半文私蓄,至今名垂史册”的经历中,其形象呼之欲出。

二、阿寄人物形象塑造

徐家也非望族,按照朱元璋时期的法令“庶民之家当自服勤劳力作,故不准存养奴婢”的规定,本不能养女婢。阿寄本为良民,按照明朝当时的法律,禁止良人自发的奴仆化,但一纸禁令,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显得苍白无力。经济的窘迫,使阿寄在父母去世无力殡殓的困境中,选择了卖身葬亲。一旦为仆,就成为了主人的私有财产,命运掌握在主人的手中。但老主人和徐哲相继去世,徐言和徐召谋划分家后,使阿寄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年老被分到三房后,孤儿寡母维持家计的艰难,使阿寄挺身而出,外出经商,独自撑起家庭重担。除奴性之外,作者也展示了阿寄个体的独立性。阿寄的行事做派,也使其性格特点跃然纸上。简言之,阿寄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忠心耿耿,无私奉献。

阿寄一出场就是一个忠实仆役的典范。“为人忠谨小心,朝起晏眠,勤于种作。徐言的父亲大得其力,每事优待。”同样对主人忠心耿耿,但阿寄与萧颖士的仆人杜亮截然不同。杜亮对主人萧颖士言听计从,在遭到无理毒打时不但不反抗,甚至在听到萧颖士“叱喝一声,恰如小鬼见了钟馗一般,两条腿就跪倒在地”,奴性十足,最终被殴打致死。杜亮对萧颖士的忠为愚忠,他对主人的盲目崇拜使他丧失了思想的独立。阿寄对主人忠诚,但并非愚忠。他身为奴仆,遵守仆人的应有礼数,但并未丧失独立思想。他对主人行事不到的地方,常常加以干预。老主人对于阿寄的这一点是肯定与理解的。为报老主人的恩,阿寄也对新主人时常规劝。但在徐言与徐召认为阿寄“不达时务”,“怪他多嘴擦舌,高声叱喝,有时还要奉承几下消食拳头”的情况下,他听从老婆的劝告,三缄其口。他此时的明哲保身,并非失去了是非评判的标准。在得知徐言兄弟分家时,阿寄表示“他们分的公道,便不开口,若有些欺心,就死也说得,也要讲个明白”。他听到颜氏在房内哭说自己比不上家里的牛马时,“揭起门帘叫到:‘三娘!你道老奴单费你的衣食,不及马牛的力么?’”他马上告诉颜氏一套经商致富的道理,强调自己的价值。阿寄还是个吃苦耐劳的人,他在徐家尽心尽力服侍那么多年,豪无怨言,到自己命归西天了还是一心想着主人家,未曾为自己打算。徐老仆已经把他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了极致,几乎没有为自己真正活过。作者从侧面写出了阿寄为徐家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徐宏等相信了徐言与徐召的挑拨,怀疑阿寄藏了私房钱,“一齐走至阿寄房中,把婆子们哄了出去,闭上房门,开箱倒笼,遍处一搜,只有几件旧衣旧裳,哪有分文钱钞。徐召道:‘一定藏在儿子房里,也去一检。’寻出一包银子,不上二两,包中有个帐儿。徐宽仔细看时,还是他儿子娶妻时,颜氏助他三两银子,用剩下的。徐宏道:‘我说他没有什么私房,却定要来看!还不快收拾好了,倘被人撞见,反道我们器量小了。’徐言、徐召自觉乏趣,也不别颜氏,径自去了”。足见其一生精力与才能都奉献给了主人一家,自己并无半分藏私。

其次,富有远见,心有韬略。

颜氏为女流之辈,不便抛头露面去做生意,少主人少不更事,三房的现实为阿寄展示治家之才提供了舞台。阿寄在内心之中打定主意要帮助颜氏,于是他确定了经商的主意。阿寄规劝颜氏在精神上先振作起来,对于未来要坚定信心,他相信只要主仆同心,一定能够振兴家业。徐老仆提出要做生意赚钱并不是信口开河,没有依据,他有准确的自我定位,正如他所言,“若论老奴,年纪虽有,精力未衰,路还走得,苦也受得。那经商道业,虽不曾做,也都明白”。在生意场中,他懂得依据市场灵活变换经营策略,“大凡经商,本钱多便大做,本钱少便小做。须到外边去,看临期着便,见景生情,只拣有利息的就做,不是在家论得定的”。他发现贩漆有利可图,于是他从杭州到苏州贩卖漆,又从苏州低价买米运回干旱缺米的杭州,只是这一来一回,就有了十分丰厚的利润。在此后的时间里,他用了同样的手段,进账数千两银子,从而成了大客商。而在这之前,他做生意的本钱仅仅是“颜氏一面整顿家中事体,自不必说;一面将簪钗衣饰,悄悄教阿寄去变卖,共凑了十二两银子”。

在做生意方面只是心有韬略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真知灼见。在生意场上,阿寄就表现出了远见卓识,他注重市场调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注意节约成本,通晓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善于把握商机,准确决策。在山中贩漆要排队等候,为了提早弄到货物,他主动与卖主联络情感。他赚到两千两银子,并没有停歇,而是心怀为主人兴家立业的愿望,与颜氏商量着买房置地。为了减轻赋税,还为颜氏的两个儿子捐纳监生。其韬略与见识,非一般仆人所能及。

三、结语

《徐老仆义愤成家》的作者冯梦龙通过对于阿寄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奴仆树立道德的标杆,号召天下奴仆以阿寄为榜样,忠心事主,以求“名垂史册”。小说中的阿寄有情有义,对主人忠心耿耿。他通过经商,改变了颜氏母子的命运,但却终身恪守自己的奴仆的卑微身份,用一生的忠诚与努力,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在死后获得了朝廷的嘉奖。他的努力,虽未改变自身的命运,但改变了自己子孙世代为奴的悲剧命运。虽然在作品之中我们看到了阿寄所表现出来的经商才能,但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仍旧是忠仆义主。徐老仆虽然风光大葬了,却也还是以仆人的身份死去。这体现了作品的局限性。

从小说文本来看,作者对阿寄经商致富持肯定的态度。我们从阿寄身上看到了勤劳致富的可能。冯梦龙对阿寄经商成功案例的书写,也体现了作者对商业行为较为深刻的认识。通过阿寄这一形象,我们可窥见明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商人态度的变化及市民的思想意识。阿寄所获得的尊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创作的财富,他所赢得的世人的尊重也体现了明代后期商人地位的提高。

[1] 褚赣生.中国古代奴婢文学述略[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2] 邓天杰,黄春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三言”中发迹变泰故事的创作[J].晋中学院学报.2010(4).

[3] 李维,杨冬梅.论“三言二拍”否极泰来的角色扮演及审美特质[J].江汉论坛.2007(6).

[4]李健秋.从史传与传说中走出的文学——论古代发迹变泰故事的文本流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

[5]王言锋.以意外和机遇构建的富贵之梦——论市民暴富心理与晚明白话短篇小说中的发迹变泰故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5).

[6]张健秋.古老而常新的模式化叙述——论“发迹变泰”故事的叙事艺术[J].北方论丛.2005(5).

[7]王言锋.明中叶商品经济发展与《三言》《二拍》的财富观[J].江淮论坛.2005(4).

[8] 张兵,李桂奎.论话本小说中的“女助男”母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9] 范立舟.“三言二拍”中的市民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

作 者:李丽霞,中原文化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成家经商主人
从部队到经商,从员工到老板,从200万到2个亿,看好润刘爱民三十载奋斗史
洞中防新冠
民工叹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六月农事
西湾村采风
主人有的我也有
六十岁最美好的年纪刚刚开始
弓的主人
我当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