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的诗歌
——简谈《柠檬叶子》中的“果园”诗和“母爱”诗

2015-07-12 08:58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名作欣赏 2015年21期
关键词:温情柠檬诗集

⊙陈 烨[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重庆 400715]

温情的诗歌
——简谈《柠檬叶子》中的“果园”诗和“母爱”诗

⊙陈 烨[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重庆 400715]

傅天琳于2010年凭借《柠檬叶子》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人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诗意,用诗意来点缀生活。其中诗人延续了一直以来的“果园”诗创作,但多了一份沉思、从容,同时又有着不已壮心。关于地震诗歌,诗人从母亲的角度出发,从小爱走向大爱,用脉脉温情升华了震灾中人性的光辉。

《柠檬叶子》“果园”诗 “母爱”诗 温情

傅天琳的诗歌创作始于1962年,他1978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先后在《红岩》《四川文学》《星星》《诗刊》《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诗作。至今已出版诗集十部,分别是:《绿色的音符》《在孩子和世界之间》《结束与诞生》《傅天琳诗选》《星期天山就长高了》《音乐岛》《红草莓》《太阳的情人》《另外的预言》《柠檬叶子》。其中《绿色的音符》获1983年全国首届优秀诗集奖,《傅天琳诗选》获得2003年全国第二届女性文学奖,组诗《六片落叶》获2006年《人民文学》奖,《柠檬叶子》于2010年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还有两部散文集《往事不落叶写给流逝的岁月》和《柠檬与远方之歌》。傅天琳曾被评为《星星》诗刊“读者最喜爱的十位中青年诗人”之一,她的影响不只是在国内,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俄等文字,其中有日本翻译出版诗集《生命与微笑》,韩国翻译出版诗集《五千年的情爱》。吕进先生认为傅天琳是“新来者”诗人群的重要代表诗人之一。

傅天琳的早期遭际是坎坷的,然而这没有掩盖她的诗人天赋,艰辛的果园生活孕育了她的诗歌创作。在她的多数优秀诗篇中我们极少看到她对生活的抱怨、对命运的质疑,而是呈现出一种乐观、明朗、温情的基调。傅天琳的诗歌创作有两个重要的主题,诗人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她三十多年的诗歌生涯:“似乎只有两首——一首《果园》,一首《母爱》。果树精神和母爱情怀不知不觉渗透于别的诗作中。”①诗人自己最喜欢的两首诗也与此相关:一首是写于汶川地震时的《我的孩子》,另一首是带有诗人自喻的《柠檬黄了》。“果园”诗中,诗人更多地从个体生命出发,在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一座成熟的果园,在成熟的果园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女性的生命和心路走向成熟的发展史。“母爱”诗有一个从小爱到大爱的变化,这种母爱还包括了隔代的祖母之爱。

与之前的诗集相比,《柠檬叶子》“在艺术上更为圆融,整部诗集透出一股成熟的淡定味道”(诗人最喜欢的两首诗都出于这本诗集)。此时的诗人已花甲之年,“在经历了‘一生的爱和痛苦,沉默和挣扎,燃烧和熄灭’之后,心态上反而获得了一种洞悉世事的淡然和恬静”②。读她的每一首诗,我们能感觉到:前期的乐观开朗已沉淀为一种温柔敦厚的气质,读来有着生命的重量。吕进先生曾说:“《柠檬叶子》不仅是诗集,也可以说是用诗体写成的日记或随笔。她从生活的点滴里发现了诗,用自己从容、纯朴的诗歌给细碎的生活添加了独有的温情的诗意。这也是诗人自己所说的:诗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不变的是真诚,对生活对艺术的真诚。我从不为写诗而写,必须有感而发’。”③

“果园”依然是诗集的必要旋律之一,只是这种旋律中带了暮年的追思,多了“从容、镇定、优雅”。傅天琳是从果园走出来的诗人,在以后她走进过北方遮天的森林,走向过蔚蓝无垠的大海,但诗人最后“发现我更愿意回到果园去/曾经以为仅做你的诗人,太小/这是何其难得的小啊,我又是何其轻薄”,诗人渴望回到果园,果园才是她灵魂的故乡、心灵的栖居地:“我只有在树上/才能抵达真正的秋天/我的诗歌只有在树上,才可能是植物/而不是植物标本。”再写果园诗,当年的那颗青涩稚幼的“柠檬”已经黄了,“它就这样黄了,黄中带绿/恬淡,安静”,“它娓娓道来的黄,绵绵持久的黄/拥有自己的审美和语言”(《柠檬黄了》)。“恬淡,安静”是傅天琳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她把“一切喧嚣挡在门外/衣着简洁,不懂环佩叮当/思想的翼悄悄振动”。诗人自己也说柠檬很能代表她的性格和气质。

诗人虽已花甲之年,“果园”辑也多恬淡、宁静,但依然不乏生命的活力和“不已”的“壮心”。“从来没有挺拔过/从来没有折断过/当天空聚集暴怒的钢铁云团/它的反抗不是掷还闪电,而是/绝不屈服地/把一切遭遇化为果实”。这是一个经历过坎坷挫折依然坚韧的生命,是在苦难面前仍不放弃未来和希望的生命。“飘在空中的落叶”最后的生命姿态是“从容,镇定,优雅”。“这双空空荡荡的手/不干活就会生病的手/被休闲、旅游排斥在外的手/即将被考古的手!”手的主人终生在果园辛劳,她一生勤劳,不甘于闲适的生活,不愿意在悠闲的日子里慢慢地被其他人忘记,所以即使年过半百,这双伤痕累累的手仍要“紧紧抓住根里的阳光”。把一生奉献给果园的人,果园也回馈着他们,果园里的八十岁生日,在诗人笔下成为一幅“新生”之画,“风吹过历史成为花朵/生命正从一片新叶返回”。即使最后死亡,“芬芳的尸骨上升为虹/我手心里的石头也将重新萌芽”。

诗人对于生活有着高度的敏锐力,他能从细微的事物中见出一个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充盈着他对生活的体悟和个人生命的言说。傅天琳的诗人天赋在小事件中充分地表现出来。黄了的柠檬、寄望远方的信件、老姐妹的手、果园中的水滴……诗人虽从小处着眼,却让读者读来有种“一花一世界”的感受。

读傅天琳关于母爱的诗,不同的“母爱”能带给我们不同的细腻感受。她的《夏夏把生命给夏天带来了》能轻易地让读者想到自己和母亲或者自己和孩子有关的成长经历。《星期天山就长高了》是一种隔代的血缘之爱,成为外婆的诗人从“妹妹”的童心世界里发现了看世界的另一个角度,在诗人转述“妹妹”的世界时我们也体会到“外婆”的慈爱。而在《柠檬叶子》中,受到特殊大环境的激发,诗人从对小家的爱走向了大爱。

第一辑“我为什么不哭”的七首诗其中有五首是写给地震中的孩子和母亲。诗句依然干净、澄澈,可读来却字字带泪。汶川地震是国难,每一个经历过2008年的中国人都无法忘记。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日子里,傅天琳以她女性的温柔和母爱的天性再次淋湿了我们的记忆。“我唯一的母亲,那么多母亲被掩埋/我唯一的孩子,那么多孩子被掩埋/我唯一的兄弟,那么多兄弟被掩埋”,这样的灾难,让悲痛变宽,让爱也变宽,“我得加紧刨啊/偶尔打个小盹/我也在用梦的爪子来刨/用大把大把的眼泪来刨”,在这些化悲痛为力量的诗句中,读者和现实再一次贴近。《我的孩子》和《黎明》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诗中没了第一首《我为什么不哭》的激动,更多的是一种脉脉柔情:“我的盛开的花朵/我的蓓蕾/我的刚刚露脸的小叶子”;“我肉嘟嘟的干干净净的孩子啊/你一定要保持露水一样的晶莹”“你冷吗/妈妈正细心剪裁一小块一小块黑夜/作你棉衣的衬”(《我的孩子》);“我感到身体正在变薄/已经托不住我弥留的翅膀/让我最后一次为你掖好被窝/宝贝啊,你才是我花苞里的天堂”(《黎明》)……这些诗句的诗味是轻柔的,在沉重的灾难面前,这样的轻却有了生命不可承受的重量。正如诗人所希望的:“一定要让读者读了之后与您(诗人)一起疼痛、战栗。”④

傅天琳的诗歌语言一直有着一种纯朴的味道,《柠檬叶子》在纯朴之下多了一层温情,是诗人“拥有自己审美和语言”的证明。诗人从生活出发写诗,又通过写诗回到生活。“果园”诗中,诗人是一位重归果园的老者,她用果园的成熟和坚韧娓娓叙述着自我生命审视之得,从这段经过岁月激荡、沉淀的生命语言中我们看到诗人对生活的感恩、对希望的坚守。“我为什么不哭”辑中,诗人的母亲身份得到淋漓体现。诗人从一位母亲的身份出发,她看到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亲和失去母亲的孩子,这样的悲痛是作为母亲和外婆的诗人最心痛的,诗人所写的诗歌也最能代表灾难中母亲的感受,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是独有的。但是又不同于其他地震诗歌中呼天抢地的悲伤,作为一位早已成名且成熟的诗人,傅天琳没有让感情肆无忌惮地宣泄,她用温情的诗语笼罩了悲情,悲伤得以压制,但诗味更浓,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法诉说和纾解的痛,这种痛才是更容易被长久地记忆和缅怀的。

傅天琳,其人是真诚的,是“一片薄薄的干干净净的叶子,永远与土地与时代血脉相连”⑤。我们能从她的诗歌中切身地体会到这一点。她的诗歌正如“鲁迅文学奖”颁奖词所说:“她的诗关注现实,思考生命价值,寻找心灵方向,率性而真诚,感情真挚而丰厚,语言优美而朴素。她眼光向下,感觉向内,精神向上,亲切真实中达到一种超越境界。”⑥

① 吕近、熊辉:《诗学》(第一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372页。

② 吕进:《单纯而丰富的柠檬黄》,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日第024版。

③④ 蒋登科:重庆诗歌访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6页。

⑤ 傅天琳获奖感言,重庆评论,2010年版。

⑥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词,重庆评论,2010年版。

[1] 傅天琳.柠檬叶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毛瀚.蓝天一条波音鱼——傅天琳诗歌印象[J].涪陵师专学报,1999(4).

作 者:陈 烨,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温情柠檬诗集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旧柠檬
自制柠檬汽水
诗集精选
忠实的柠檬
诗集经典回放
温情美文两则
温情故事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