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节目“本土化”改造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2015-07-13 12:19杜兴华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5年15期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本土化真人秀

⊙杜兴华[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 030006]

真人秀节目“本土化”改造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杜兴华[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 030006]

真人秀节目作为近年来电视节目中的“新宠”,已经在中国电视栏目中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但真人秀节目毕竟是一种“舶来品”,所以在引进中国大地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本土要求,必然要进行一些改造。本文将以《中国好声音》为例,透视真人秀节目在我国“本土化”改造的一些特点。

《中国好声音》本土化改造 真人秀节目

在近些年,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阵阵热潮。作为一种十分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形态,其在中国成功的原因除了自身已有成功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进行了本土化的改进。《中国好声音》作为其中重要的代表,其成功就是因为进行了合适的改造。

一、广泛的包容性

1.参赛的人群与歌曲

大部分的观众都会在《中国好声音》中找到自己喜爱的选手或者歌曲,好声音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主要就是因为其选择的选手与歌曲范围比较广。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好声音来说,《中国好声音》的选手来自五湖四海。好声音的舞台不仅呈现出了比赛的激烈状况,更多的还是一场多民族音乐人的盛会。从第一期到第三期,这种广泛的包容性有增无减。就拿第三季来说,令我们记忆犹新的是帕尔哈提,这位来自新疆的歌手令那英和杨坤当场洒泪,还有人听完他的歌把他称作“灵魂歌手”。在我们的耳朵被流行歌曲包围的今天,一首民族歌曲给了我们回归感与亲切感。

首先,节目的核心思想,是为了更好地挖掘《中国好声音》中所提到的“中国”二字。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决定了节目制作时可以采用的资源是比较广泛的。并且,从文化的本身角度来看,民族的音乐更是世界的音乐,而真正的好声音是没有国界的。节目制作方通过广泛吸取民族音乐、世界流行音乐、通俗音乐来传达一种“好声音是没有国界”的理念。同样的,这与当下我们宣传的发扬民族文化的理念也是不谋而合的。

其次,从节目宗旨来看。《中国好声音》特别要求突出“好声音”。不管选手样貌如何,只要是真正的好声音就一定会在舞台上绽放光彩。据节目组说,从很早开始,节目组就大量地从全国各地搜寻好声音的人选,不管他们的身份、年龄、职业。后来,经过认真的筛选、仔细的比较,其中真正有潜质的好声音被挑选了出来。对于当今许多真人秀节目仍然注重“看脸”的肤浅形式来说,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所以,在这个舞台上,这些选手忘记了自己的各种标签,只是纯粹地去歌唱自己的情感,这也从一定意义上实现了选手之间的平等。

2.导师的选择

从导师的选择方面来剖析,好声音已经播出过三季了,导师也是一换再换。从第一季的那英、庾澄庆、杨坤、刘欢,到第二季的新导师张惠妹,以及摇滚歌王汪峰,再到第三季的新面孔乐坛老将齐秦,他们各自排选学员的标准就有比较大的区别,有的导师会从选手的音准上来把关,有的则会更多关注选手的潜质是否很大。比如第一季导师,中国著名的歌手刘欢,他的歌曲就整体上气势高昂,热情似火。而且,他凭借多年的经验、丰富的阅历,对于整体上把握选手的水平有更好的感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观众十分喜欢刘欢的风格。而相对来说,哈林哥本身就比较嘻哈,也十分富有幽默感,年轻的一代就十分青睐哈林的风格。同样的,节目组邀请的梦想导师也是为了更好地扩充节目的容量,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也是流动的导师。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王力宏,也看到了朴树和萧敬腾,他们为节目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谈资。

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很高地吸收了大量的观众参与,不管是年纪比较大的观众,还是年纪比较小的观众,在这个节目中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导师;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也可以更好地提高节目的整体水准,比如刘欢的加入,就从整体上拉高了节目的定位,不再单纯的是一种搞笑的选秀节目,而更多的是一种实现梦想的节目。

二、“人本”化改造

1.双向互动选择

社会互动的核心在于互动的双方权利平等、地位均等,只有把握好这一点,社会互动才会传递出温情的力量。在《中国好声音》里,社会互动不仅体现为导师与选手的“双向选择”,更体现在导师与选手的亲密互动上。比如,第一季导师杨坤与一位妈妈亲密互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许多互动并不完全是导师与成功者的互动,而更多的是与那些怀揣梦想、坚定不移的选手的互动。在这个舞台上,导师的光环被摘除,他们与选手的亲密互动,让观众体会到了一种暖暖的温情。这样,无形中也很快地拉近了选手与导师的心理距离,而这也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密切相关。不管比赛多激烈,依然把每一个选手看作一个个真正敢于追逐梦想的“人”。

双向的选择,一方面拉近了导师与选手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节目的思想理念,那就是把导师与选手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不仅仅是导师单方面做出选择,台上的选手自己也有权利在为他转身的导师中进行自己的选择。这样,在“好声音”的节目中,观众感受到了另一种乐趣。比如,杨坤的“32场演唱会”已成为其争夺优秀选手的口头禅了。

2.对选手背后故事的倾听

大多数观众对于节目的喜爱,一方面是基于在这个舞台上有好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被许多选手背后的故事所感染。“好声音”不仅仅是好的歌曲,更重要的是有很多音乐背后的故事。《中国好声音》以“声音”为原料,以“故事”为佐料,赋予参赛选手充分表达的空间。这片聚光灯更多的是照射出人性的光辉与伟大。为了完成自己父亲的遗愿,徐海星坚持唱歌的梦想,带着父亲的希望,带着自己的梦想,站在这个舞台上,深情地唱起了自己的故事。最后,导师刘欢激动得流下了泪水。不仅仅是为了她的歌曲,而更多的是为她的执着与孝顺。

中国观众已经完全看腻了纯娱乐的电视栏目,而国家也大力提倡真正扎根于人民、发掘社会正能量的电视节目,这是外部的条件要求。从中国人内部的欣赏条件来看,中国观众更喜欢欣赏带有故事或者比较富有情感的电视栏目。娱乐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把握好娱乐与情感的关系就成了《中国好声音》主创团队的一个现实问题。最终,节目的改造是比较成功的。《中国好声音》不仅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好歌喉,更多的是还有这些好声音主人公的背后故事。这样,一档栏目就兼具了真人秀与情感故事栏目的属性。与原来的一些真人秀节目对比,好声音似乎与观众的感觉更近了。在这个舞台上,一种正能量的传播给予了观众一种正义的信念;从另一方面,导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人,而成为了一个梦想的引路人,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者。

三、主持人的优秀表现

令观众记忆犹新的还有那个语速飞快的主持人华少。节目一开始他就用流利的广告词与介绍词,将观众带入了欢快、激情的氛围当中。很多观众打趣说,虽然没有记住他说的是什么,但是充分感受到了他身上的那股激情。好声音三季已经过去,主持人却没有更换,这也是对华少的充分肯定。当采访到节目组相关负责人时,他指出,观众已经十分习惯华少的主持风格了,他也是我们节目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当然,好声音中主持人华少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他飞快的语速来增加激情,他在节目过程中也时时会扮演导师与选手的中间人,拿选手与导师开玩笑,或者补充更多资料使得导师更好地理解选手。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一般很容易被忽略掉。但是,《中国好声音》的主持人华少,却用一种比较另类的开场白来引导观众。尽管这一做法引起了许多观众的不满与嘲笑,但这也恰恰说明了主持人对于提高节目的影响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凭借其突出的表现,他也斩获了“最佳娱乐秀主持人”。正如他自己所说:“现在大家都不叫我华少,都叫我最快的人。”这样一种成功从侧面更说明了对于主持人的本土化改造,《中国好声音》是比较成功的。他们的出发点立足于创新,对于主持风格强调更快速、更激情、更能把观众快速地带入激烈节目氛围中。节目主持人的作用不可小觑,因为观众看节目,第一眼看到的是主持人,在节目中,调和各方关系的也是主持人。如果这个门面做得不够好,一个节目基本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并且,节目组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选用华少,很重要的原因是华少多年来在浙江卫视所积累的较高人气。从《我爱记歌词》到《华少爱读书》,他已经算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主持人。而且,华少对于场合的灵活转变也十分到位,到关键比赛时很少插科打诨。相反来说,《美国之声》主持人卡森达利的表现就比较中规中矩,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如果华少也沿袭这种风格,节目势必不可能具有今天的影响力。

[1]屈济荣.外购版权选修节目本土化的改造原则——以《中国好声音》与《美国好声音》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3(4):64.

[2]张艳艳.《中国好声音》成功原因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3.

作者:杜兴华,山西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中国好声音本土化真人秀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冬奥会背景下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价值研究
谜语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调查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时尚真人秀节目《女神的新衣》的成功之道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