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年级》为例浅析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发展

2015-07-13 12:19张桓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5年15期
关键词:湖南卫视一年级真人秀

⊙张桓[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 030006]

以《一年级》为例浅析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发展

⊙张桓[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 030006]

作为一档热门真人秀节目,《一年级》引起了全方位的社会关注。本文就《一年级》的成功背景进行分析,提出当今国产真人秀节目主要有注重本土化原创、运用高科技手段拍摄、融合新媒体传播这三个主要发展趋势。

《一年级》国产真人秀 发展趋势

湖南卫视在结束了2014年第三季度电视节目收视冠军《爸爸去哪儿》的播出之后,在第四季度推出了全新打造的本土原创校园型真人秀节目《一年级》,据央视索福瑞提供的全国网数据显示,《一年级》首播收视率达到1.05,份额6.28%,在竞争激烈的周五晚上,以压倒性优势成为同时段收视冠军。与此同时,微博讨论数也在节目前后直线攀升,截止节目结束,“#一年级#”10.1亿庞大的阅读量令人咋舌,在当日的微博电视指数中,其阅读量、阅读次数、提及次数三个指标远远超过其他台的同档期节目,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一年级”贴吧里直播讨论也达数千条之多,给孩子送花活动更是引来了45万的粉丝前来互动。至今湖南卫视《一年级》已经播出四期,大数据的表现令人震惊,百度指数暴涨,从开播第二周同期的十多万涨到第三周的一百多万,移动指数暴涨1000%,增长迅猛甚至一度让网友产生对搜索引擎的质疑。除此之外,“#陈学冬该不该道歉#”“#马皓轩妈妈#”等节目话题也登上热门话题榜,节目主演之一的陈学冬粉丝量冲破1300万,短短几天内又激增21万。10月31日晚,微博电视指数在节目播出时以1219.3万的阅读人数一举夺冠,百度风云榜《一年级》也以1363743居高不下的讨论量惊艳收场,多项数据呈现井喷上涨,体现了原创节目巨大的潜力和强劲的增长活力。《一年级》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偶然现象,其恰恰体现了日趋成熟的国产真人秀节目市场带来的真人秀节目发展的新趋势。

一、由购买引进走向本土化原创

国产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发轫时便走上了借鉴与吸收的道路,纵观十几年国产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之路,照搬制作不在少数,成功的借鉴案例却寥寥无几,直到近几年,一种新兴的借鉴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各大电视台所采用——购买引进。2014年明星真人秀节目遍地开花,《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极速前进》等等,中国综艺节目迎来了井喷时期。然而,纵观以上这些爆红的综艺节目,几乎是清一色的海外进口。《中国好声音》源于荷兰著名电视节目《The Voice》,《我是歌手》原版是韩国节目《I am a singer》,2013年国产真人秀节目收视率冠军《爸爸去哪儿》就是湖南卫视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湖南卫视的老对手浙江卫视前不久推出的《奔跑吧兄弟》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也是由浙江卫视和韩版《Running Man》制作团队SBS联合制作,《极速前进》则引进自美国经典真人秀《The Amazing Race》。

《一年级》与英国Twofour公司的《国民师生——约克郡教育》题材相近。《国民师生——约克郡教育》第一季于2013年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第二季更是成为收视王牌。在2014年英国国家电视奖颁奖典礼上,该节目一举赢得了“最佳纪录节目奖”。但是这次湖南卫视的《一年级》却没有简简单单地购买引进《国民师生——约克郡教育》,《一年级》创作团队在题材上借鉴了成功的国外节目,但是在内容设置和人物设定等方面却是十足的本土化原创。

节目把普通的一年级小学生作为了节目的主人公,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自然会发生真实的故事,流露真实的情感。“还我普通人”纪实美学理念就这样在节目中得以诠释。秀,《一年级》可以说是一档没有赛制的真人秀。离开父母、熟悉环境、结识伙伴、信赖老师、独立自理每个环节都会擦出成长的火花。虽然没有赛制,节目却通过生活真实过程自然推动节目进展。节目中的矛盾冲突大多并非制作方刻意制造而是来自孩子们走出家门来到学校这个大环境以后所经历的种种不适与进步。人,“真人秀的任何形态模式只是铺垫,背后的人情人性才是看点”。人情人性,必须通过主人公的塑造来展现。《一年级》的最可贵之处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可爱向上的小学童形象。

二、结合时代科技创作电视节目

《一年级》这档节目的片头有浓郁的卡通动漫风格,完美契合了主人公们是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清新的卡通画风配合顽皮的字母,甚至是汉字上的拼音,无一不在给观众们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可以帮助观众自然进入节目所营造的天真无邪的小学世界。和之前所有国内真人秀节目不同,《一年级》是一种对主人公们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正因为追求全方位、无死角的真实记录,光是日均素材量就达到1000小时以上,预计整个拍摄周期内的素材总存储量将达到4000T。面对如此海量的素材,创作团队采取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为节目的后期制作保驾护航。《一年级》团队专门与某大型后期软件公司共同研发出了一款适合管理海量素材的“独门神器”,使后期剪辑系统能够做到对于未归类的海量素材一键自动整理。除此之外,前期拍摄到的画面也能马上通过光纤直接传输到机房,实现真正的“边拍边剪”的实时剪辑效果。为了使后期能更加顺利,湖南卫视创作团队还购置了一系列专业设备,并专门为《一年级》搭建九百多坪的新机房,还设立了四十五个剪辑站点,每一个可以容纳五十多人的庞大后期团队同时作业。据节目组透露,《一年级》预计最终成片比能达到1:2000,可以说每一个镜头都能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拍摄过程对真实校园生活的干扰和影响,摄制组采用了全程封闭拍摄的模式。在学校教室、宿舍和学生家中安置了百余个摄像机,全天24小时不停机的拍摄,为的是在完全不打扰孩子的情况下,能“全方位、无死角”捕捉记录他们每天在校园里学习玩乐的身影,不错过任何一个成长瞬间。除此之外,《一年级》节目组还专门引进了配合电控轨道使用的、能够打造“微缩模型”视觉效果的移轴摄像机,在极限运动领域大放异彩的高清运动摄像机以及多种隐形摄像机等。

可以这么说,《一年级》所体现出的科技含量在之前的真人秀节目中是前所未见的。这也正是国内真人秀节目发展另一大趋势的体现,节目制作越来越高科技化,真人秀节目与时代科技结合,不仅可以方便节目的前期拍摄、后期制作,也能使创作者的思维表达更加自由,使观众进入一个崭新的视听世界。

三、融合新媒体平台创造娱乐话题

从《一年级》开播到现在,“一年级”这三个字变成了新媒体的宠儿,百度贴吧中的“一年级吧”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便聚集了上万的粉丝关注,发帖总量也达到15万,这些庞大的数字仅仅来自官方贴吧,更不用提那些小小明星及两位老师的个人贴吧了。而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一年级”作为热门话题早已获得了过亿的点击量并且连续半个月一直处于火热的讨论状态中。微信平台上《一年级》也是热门话题,人们根据小明星特点所起的外号在微博上火速传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百度搜索中搜索“湖南卫视《一年级》”所显示的结果已上百万,《一年级》第一集在网络点播的次数也超过三千万次。以上种种表明《一年级》与新媒体融合十分迅速,充分利用了新媒体为自己造势宣传,不仅为其吸收了海量的关注,也使其成为一种可以渗入茶余饭后的社会热门娱乐话题。真人秀节目与新媒体相融合是真人秀节目在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官方微博,也就是俗称的“大V”、微信、百度贴吧、网络电视,这些新媒体使得真人秀节目的节目时空得以大大拓展,节目的传播不仅仅局限在周五固定的播出时间,观众们可以全天候关注收看节目,同时,对于节目制造话题的讨论也持续不断,远远超过了节目播出的八十多分钟。

《一年级》电视节目和新媒体的融合传播,其节目在电视上的火暴和在网络上的热议表明,电视娱乐节通过网络平台利用官方微博,以纵横交错的多层级传播,将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与网络媒体的全天候多屏互动优势互补,共同营造出一种关于节目多维视角的“文化联盟”。事实证明,这种“电视媒体+网络微博”的叠加传播模式,是微博时代建构电视娱乐节目传播机制,实现节目最大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传统媒体宣传自我、提高收视率、培养核心受众的重要手段,也是吸引各个年龄段受众、对受众进行二次传播的关键平台。越来越多的观众在看电视的同时刷微博、发微信,这些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反馈使得观众回流。与此同时,融合新媒体平台对于国产真人秀节目走出国门无疑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年级》从本土化的创作、高科技的应用和与新媒体的融合三个方面向人们展示了国内未来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趋势。对于《一年级》所带来的娱乐现象的研究也应当更加深入,相比于购买引进的真人秀节目,我们可以在《一年级》的身上看到更多本土化节目发展的动力与希望,看到更多对电视媒体功能的全方位诠释。

[1]《一年级》五个第一彰显责任使命业界良心获赞[OL].搜狐,2014-11-11.

[2]荧屏难觅中国味道《一年级》扛原创大旗[OL].新浪,2014-10-31.

[3]从《一年级》看湖南卫视综艺布局高瞻远瞩[OL].网易,2014-10-29.

[4]石磊,郭思忱.电视娱乐节目与官方微博的融合传播[J].中国电视,2014(9).

作者:张桓,山西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湖南卫视一年级真人秀
谜语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胡歌《猎场》仍于湖南卫视首播 日期待定
一年级数量关系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原创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大学季》特色分析及发展趋势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案
调查
湖南卫视《一年级》第3季立项
时尚真人秀节目《女神的新衣》的成功之道
湖南卫视 持续创新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