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音袅袅天地悠悠
——阿炳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

2015-07-13 12:19王秉清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450046
名作欣赏 2015年15期
关键词:阿炳二泉映月二胡

⊙王秉清[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 450046]

仙音袅袅天地悠悠
——阿炳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

⊙王秉清[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 450046]

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经典音乐赏析作品,对于有幸听到这首经典曲目的人们来说,这是难得的恩赐,是阿炳音乐才华的显露也是音乐史上的宝贵财富之一。在我校本学期的音乐赏析课中,笔者讲授了该曲目创作的由来和阿炳的身世,指导学生进行了赏析,曲子一开始那如泣如诉的调子就将学生带入到感伤的氛围中,课堂上寂静无声,只有这首乐曲悠悠飘扬在教室里,一曲终了,不禁使我们全体师生对音乐前辈阿炳肃然起敬,真是仙音袅袅,天地悠悠,这就是音乐本身所具备的力量。

《二泉映月》阿炳 二胡曲 音乐赏析

俄罗斯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谢洛夫说:“如果人心灵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世界上就不会有音乐。”

不可否认,音乐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维克多·雨果说过:“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笔者常年在高校讲授《音乐欣赏》课程,个人感觉《音乐欣赏》课程的重点在于音乐所带来的、人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尤其对于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高校音乐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并能沉醉在音乐家营造出来的情绪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感知音乐特有的舒适感、欢快感,才能体会到音乐本身具备的、用言语和文字无法表达的朦胧美。正如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所言:“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

我校开展的《音乐欣赏》课程深受学生喜欢,本学期讲授了几篇音乐史上的名作创作由来并进行了一定时间的课上赏析,《二泉映月》是其中的一首,赏析时曲子一开始那如泣如诉的调子就将学生带入到感伤的氛围中,课堂上寂静无声,只有这首乐曲悠悠飘扬在教室里,一曲终了,不禁使我们全体师生对音乐前辈阿炳肃然起敬,真是仙音袅袅,天地悠悠,这就是音乐本身所具备的力量。

一、《二泉映月》乐曲创作的由来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当之无愧地获得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江苏无锡的音乐奇才阿炳(1893年7月至1950年12月)一生极为悲惨,四岁丧母,自幼随父华雪梅当道士并学习音乐,其父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才,二十多岁时,阿炳患了眼疾,父亲又离开了人世,贫病交加,后眼疾恶化,双目失明,据说阿炳失明时年仅三十四岁,从此人称“瞎子阿炳”,他一直流落街头,坚持以卖艺为生,从不乞讨,历尽坎坷,一生创作和演奏过许多作品,可惜仅留下《二泉映月》等六首。

《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创作的作品。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颇为动人。阿炳纯粹靠演奏来维持生活,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自创的音乐反映出来,他并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十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因此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后来,此曲又被多次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弦乐合奏曲、小提琴独奏曲、弦乐四重奏等等。

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明的爱憎,曾经拒绝为国民党士兵演奏而被施以暴行,回家就不断地吐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用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仅存下了1950年夏录制的那六首曲目:《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乐曲的赏析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是北方的民间乐器。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而《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作为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人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叙述、倾诉和感慨万千的情绪。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人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讲述了好久,因此才会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在讲述一个老艺人在他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的故事。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发展,曲调变化丰富,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二胡的强有力演奏更是表现了阿炳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人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紧接着,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承受着、倾诉着……

音乐家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我们师生在赏析时也分明感受到了,创作者在倾诉着他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又充满坎坷的一生,这是毫不掩饰的真情流露。那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

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安静的画面:一把二胡,一脉清泉,一弯新月,一叶扁舟,这样的月夜下,二胡不绝如缕的旋律,表达着创作者真诚的情感,曲调时而悲伤、时而欢快,让人们感受到创作者跌宕起伏、沧桑悲苦的命运身世,苍天大地为之动容……

在乐曲停下来的时候,学生们仍久久地回味着那悠扬伤感的曲调,有人眼角已经湿润,应该说在这样的音乐之旅中,学生们真的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音乐,学习欣赏音乐对每一位听者来说都是使我们变得更为完美、更为丰富的提升途径和手段。

三、由《二泉映月》赏析所想到的音乐本质和高校音乐赏析教育

目前高等教育也好,中小学教学也好,都在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应该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其中音乐教育必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音乐赏析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的教育环节,恰恰在这一点上,许多高校做得并不理想,而这需要多方面的调整与机构间的协调。

河南是农业大省,综合类院校生源40%至80%来源于农村和乡镇,农牧业专业为主的院校这个数字显然要偏高。这些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小学阶段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全力备战高考,对于音乐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家长和考生都是忽视的。以我校为例,院校里十二个系部有三分之二是理工农医类的专业,这些学生很少接触赏析类的艺术课程,近几年,各系有一定比例的选修课,艺术教育在其中约占八至十六个课时。笔者认为这个数字还是不够的,2014年3月教育部教体艺[2014]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里也提到:“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在现今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推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进程中,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赏析教育是必须加重比例的教育环节。

高校音乐赏析教育要推进,还要借助经典音乐作品赏析寻找合适的路径将艺术教育落到实处。我们高校音乐教师也要将更多类似《二泉映月》这样的经典作品引进高校音乐赏析课堂,借助于音乐本身的力量,以期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秉清,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化妆造型设计。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为2011-GH-214;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严歌苓小说创作研究”,项目编号为2013-GH-571

猜你喜欢
阿炳二泉映月二胡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二泉映月》的对外传播
二胡悠悠
张帮主
张帮主
一把二胡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如泣如诉等
诗的精灵,海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