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乡恋画意
——读《异乡的河流》

2015-07-13 12:19王劲玉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海口571100
名作欣赏 2015年15期
关键词:莱茵河席慕容原乡

⊙王劲玉[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海口 571100]

亲情乡恋画意
——读《异乡的河流》

⊙王劲玉[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海口 571100]

作为席慕蓉散文集《蒙文课》的最后一篇,《异乡的河流》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以深情笔调怀念父亲,又以欣喜愉悦的心情写到它多次往返的故乡,而父亲,故乡又是以一条浪漫美丽的异乡的河流紧密相连一起的,本文即从父亲、原乡、异乡河流三者来探寻其写作特色。

父亲 亲情 原乡之恋 异乡河流

席慕容是蒙古族人,早年以写诗著称,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展开她的原乡之旅,二十年间写下一系列展现故乡风貌和探寻族群文化的原乡散文。《异乡的河流》是一篇诗人回忆已逝父亲的长篇散文。作者以一种舒缓深情的笔调回忆父亲与“我”相聚在欧洲莱茵河畔的快乐时光。然后纵横笔墨,写到父亲漂泊的一生、父亲对我人生道路上的影响,以及父女两代人贯穿几十年的乡土之思、故园之恋。文章情感缠绵真挚,画意细腻浪漫、流转动人,确为一篇佳作。

一、亲情满溢,乐观俊朗的父亲散文中的父亲是俊朗又热情的形象。诗人首先回忆了年轻时的两件小事。让读者对“这个父亲”印象深刻。诗人在自己的婚礼上挽着父亲的手走向新郎时,不等待乐声的节拍,不顾父亲的一再提醒“走慢点,走慢点”,在乐曲结束之前早早来到新郎跟前,惹得父亲半是伤心半是玩笑地对“我”说:“从来没见过走得这么急的新娘子!怎么,有了丈夫就不要老爸爸了吗?”其实,当时的父亲器宇轩昂,相貌俊伟,一点都不显老,这样一说,让读者体味到父亲的幽默、帅气、热情,为新娘的急切失礼莞尔一笑。为再次强调父亲的年轻英俊,诗人再以读师专时候初次报到遭到教官训斥的经历来印证,教官误以为送席慕容来读书的是其男朋友,孰不知其实是她的父亲!

席慕容的父亲多年前在德国教书,晚年独居在德国波昂近郊。诗人以细微的笔触写及自己携家人到德国与父亲团聚的其乐融融的场景。诗人主要写了几次相聚。父亲赶来旅馆和亲人相会,“父亲踏着大步向前快走的身影是那样的挺拔矫健,那样兴高采烈。即使隔了一段距离,我好像也能感受到那种充沛的喜悦”,诗人总会捕捉父亲喜悦的镜头,让我们感受一幅幅真切朴实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的画面。或者是美丽的莱茵河畔的散步畅谈,或者是悠闲坐在服装店里,抽着烟斗,看着女儿外孙女挑选合意的衣服,然后高兴地对店员说:“都包起来吧,这是我要送给外孙女的礼物哩!”或者是一起坐船沿着莱茵河畔游玩。年逾古稀的父亲童心大发,在游玩结束上岸与亲人告别时,“一面微笑向我们挥手,一面假装非常卖力地跨着大步追着船走,惹得凯儿(诗人的儿子)兴奋地在甲板上不停地挥手呼唤:‘爷爷再见!爷爷明天见!’”勾画出的是爷孙俩逗弄嬉乐的画面。读者能感受到诗人七十多岁的父亲的慈爱,健朗,悠闲,欢乐。

再一次的探亲,恰逢父亲八十六岁生日,在祝寿宴上,有许多蒙古国和内蒙古的留学生来为其祝寿,“那天,父亲真是容光焕发,妙语如珠”。这让我们见识了父亲的潇洒健谈。而生日过后的第二年的夏天,诗人和丈夫同飞波昂,翁婿两人多年不见,竟然拼起酒来,父亲的健谈、父亲身体的硬朗、父亲翁婿多年不见的相见欢的场景,都通过“拼酒,我假意劝阻,他们假意充耳不闻”的叙述显示出来。两个“假意”极简洁地营造出那股充满温馨、爱意、浓烈的亲情氛围。

祖孙乐,翁婿欢,父女情,散文如此不厌其烦细细道来,目的在于刻画一个有情趣、喜游乐、疼儿孙、潇洒从容的父亲形象,在于告诉人们,亲人之间溢满的亲爱幸福之情是多么值得珍惜和难忘!读者时时被这种亲情感染,心情变得无比愉悦。就如诗人每一次相聚时发出的深深感叹:“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

二、故土之思,原乡之恋散文里自始至终弥漫着着一股思乡情意。诗人于1989年首次归乡,探寻父辈梦寐以求回归的故乡。父女之间最多的快乐就是谈故乡。我们知道,诗人席慕容自1989年起,十七年间足迹踏遍了原乡蒙古高原的每个角落,为什么诗人一次次展开寻根之旅,那是因为她身为一个蒙古族人,对原初故乡的“如饥似渴”的思念、对无边无际的苍穹与旷野的向往、对生在南国从未到过故乡了解故乡的深深怅恨。父亲,正是引领诗人认识自己故乡的启蒙者和分享者。“我因此而累积了许多欢喜和困惑,长途电话里谈不完的,都在莱茵河边的暮色里一五一十地说给父亲听了。”“父亲总是耐心地为我解答,在他的记忆里深藏了半个世纪的故乡,不曾被污染与毁坏,还保留了由几千几百年的游牧生活所铸造而成的文化与社会的原型。”父亲珍藏着心中美丽的故乡,却未能了却自己的夙愿。相比起父亲,席慕容的多年愿望和遗憾达到实现和弥补。

父亲乐于分享女儿归乡的喜悦。但是,散文里也写及了父亲长久思乡的隐痛,漂泊半生做天涯游子的浓重乡愁。文章写道,在1998年的春天,女儿为父亲献上一本书《蒙古高原横断记》,那里边是日本学者1936年考察内蒙古出版的报告,其中父亲看到一张拍的正是六十多年前的家族敖包时,内心涌起的强烈的情感震撼。因为书中所有图片“从旷野到溪谷,从穹庐到寺庙,从马牛群到孤独的牧者,从衣裳简单的少女到满头珠翠的贵妇,从父亲的察哈尔盟到母亲的昭乌达盟……都是父亲曾经行过走过笑过哭过同时又无限爱惜过的故土家园啊!”故土家园只能在梦中回忆,在图片中展现,对于一个八十八岁羁留在天涯的漂泊者来说,该是何等深沉的怅惘和疼痛!诗人触摸到父亲灵魂深处的故园情思。而今日的内蒙古多有变化,席慕容回乡之旅也深深感到族群文化的诸多缺失,族群生存状态的危机,父亲同样也对此现状深表忧虑,读者就更能理解父亲面对过去家园的美丽景象所引发的怅惘和哀痛了!

席慕容写父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了解父亲的过程。她以一种熟悉的形象去定义父亲:他是位慈爱的父亲,是辛苦劳作、让一大家子儿女无忧无虑成长的父亲,是一位走到哪都不忘故乡的草原游子,却从来没想到该对自己的父亲做一番更深入的了解。直至父亲的追悼仪式上她才真正意识到,“父亲所代表的,不正是我一向尊崇的那种近代蒙古知识分子在政治与战争的乱流中挣扎求存、无限辛酸却又无比执着的典型吗?”诗人父亲早年颠沛流离,前半生为争取蒙古自治历经种种艰险。父亲家族中成员为此还付出生命代价。中年之前漂泊各地,重庆、香港、台湾,而后来到欧洲的莱茵河畔教书,生活终于驶向平静的港湾,他可以向人们尽情地讲述“古老而丰美的蒙古文化。让许多人从此热爱蒙古”。诗人对父亲的充满崇敬和感慨的历史叙述,实际上也是对一个本身原乡民族历史的追述。这种追述感性而又深刻,它不仅让读者了解到一个蒙族学者的一生,也让读者见识到萦绕在父女两代人身上的故土之思、原乡之恋,钦佩他们为外界认知族群文化,拯救族群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异乡河流呈现的画意作者对于父亲的回忆充满诗意和美感,因为全篇贯穿着一个绝美的意象:美丽、浪漫的莱茵河。作家本身也是画家,其散文描述风景、描摹父亲,均带有画意。文中写莱茵河的各种形态,都呈现了一种油画的色彩。而深沉的感情蕴含在油画般的形象描绘之中。

作者多次写及莱茵河畔的野花:“八月的莱茵河,河岸上开着一簇簇深暗的紫红色的野花,丛生的枝干有半人高,那花束有点像是丁香,却比丁香更自在更狂野。傍晚时分,河面映着斜阳逐渐变成耀眼的金黄,父亲停下脚步,回头向我们微笑。”这自在狂野热烈开放的野花带来的是畅快淋漓之感。蓬勃的紫红色野花与河面耀眼的金黄画面,这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同那位与亲人相聚游玩之后依然健步如飞的老父亲的身影相得益彰,在告诉读者,父亲是快乐的、健康的、热情的,那回头微笑,就像被画面定格。而画里的快乐也传递给了读者。第二年,作者又再次写到河岸的野花,写到异彩流光的莱茵河水:“又是八月,河岸上又开满了深暗的红紫色一簇一簇的野花;离岸稍远的坡壁上绿树成荫。船行越来越快,也逐渐靠近河心,隔着那两个越离越远却还在互相挥着手的祖孙之间,是夏日莱茵河满溢的一层又一层动荡着的波光。”尽管是同样的风景,读者读之并不觉得重复乏味,在作者稍加变换点缀的词语中间,我们依然感受到富有诗意意象的优美和欢快情感的流动,散文前段刚刚叙述祖孙欢乐逗趣的情景,此时又借助野花、莱茵河水烘托那份祖孙情,满溢的波光象征着亲人之间不绝如缕的亲情。

作者最后一次写莱茵河,便是着眼于莱茵河对岸的树林,“我”和弟弟护送父亲的骨灰盒回家。“我们几乎是在一片无止无尽的密林之中行驶,山路不宽,因而更像是一条缎带在林间迂回绕行,如果是在夏日,繁茂的绿叶可能会阻挡了所有的视线,但是,此刻是叶将落尽的初冬,树梢只有稀疏的细枝,透过这些深深浅浅的细致而又湿润的枝桠,不时可以瞥见林木深处幽微的美景。从来没有走过这样美丽的一条山路。”作者对山色的描述十分传神和精彩。这仍旧是一幅层次分明、色彩淡雅、布局精巧、曲径通幽的精彩图画,密林、细枝、雾气的洗浴、细致湿润的山林气息、无止尽的幽微山林,使得林中一改冬日萧索的感觉,尤似初春的林木,充满了生机,让读者随着作者身临其中,一起饱览秀美山色。

散文再一次提到了父亲。莱茵河的美景“我”和父亲常常看到,而河对岸的美景“我”看到了,而父亲却没有机会一睹河对岸美景。由此拉开回忆,在莱茵河畔,父女俩曾经在饱赏莱茵河风光的时候,也在分享和互相印证着故乡千里万里之外的山川的颜色和草木的香味。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这种美景让作者不由自主涌上一股暖流,“觉得有种微微的欢喜和平安,好像父亲还没有真正离去,好像他还在我的身边,在这条美丽的山路上,和我同行”。莱茵河畔的密林、山路以它的湿润、秀美最终化解了“我”的悲伤和惆怅。

总之,诗人对莱茵河这一极具魅力的物象赋予丰富的情感,莱茵河不仅承载着“我”和父亲相聚的欢乐,承载着“我”和父亲魂牵梦绕的故乡,也承载着我对父亲年老患病而离去的悠悠思念、忧伤和惆怅,正是因为有了这条异乡的河流,她的内心感悟和心灵诉说才有了依托,她的散文才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作家反复地诉说莱茵河的风光、反复地吟咏“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深情又委婉,激动又平易,使得读者流连其间,久久不愿离去。散文结尾,“山脚下,晨雾已散,安静地流淌着的莱茵河,远远地向我闪动着一层又一层温柔的波光”,“温柔的波光”象征着莱茵河流水中记忆里的父亲源源不断的爱。

[1]席慕蓉.蒙文课[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王文艳.试论席慕蓉的原乡书写——以《追寻梦土》《蒙文课》为例[J].民族文学研究,2011(2).

作者:王劲玉,文学硕士,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莱茵河席慕容原乡
原乡人·漂泊者·白面具
原乡组诗
治黄的挑战和对策:来自欧美治河史的启示
原乡诗二首
原乡(组诗)
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摄影作品
美文润声
莲的心事
莱茵河有多深
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