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话语“你懂的”语用功能及其顺应性分析

2015-07-13 12:19钱敏贤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23
名作欣赏 2015年15期
关键词:人际话语语境

⊙钱敏贤[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23]

附加话语“你懂的”语用功能及其顺应性分析

⊙钱敏贤[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23]

本文基于语言顺应论,以日常会话为主要语料来源,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对附加话语“你懂的”进行语用功能分析。本文认为,附加话语:“你懂的”语用功能主要包括1.拉近心理距离;2.降低驱使性话语的语用力度;3.巧妙的引导;4.暧昧的隐语;5.警示性的告诫。其人际顺应性主要体现为社交因素制约下的不平等关系和亲疏关系的顺应,心理因素制约下的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的顺应。

附加话语 顺应论 人际关系 语用功能

在当今网络、电视、报纸以及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一些新颖、活泼、生动的词句,它们丰富着我们的汉语词汇,沐浴着人们的视听感觉。如:“逆袭”“躺枪”“坑爹”“有木有”“重口味”“土豪”“你懂的”“神马都是浮云”等等。它们大多始于网络,又与现代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能很快被人们接受并流行。学者周志雄(2014)认为网络文化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表征。网络社会脱胎于现实社会,并逐步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的交际形式、思维方式,因此对流行话语进行研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研究回顾

按照Grice(1975)的合作原则以及Sperber&Wilson(1995)的关联理论,人们交际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或传递信息,因此,听说人总希望说话人能提供所期待的相关信息。然而,在日常会话、网络语言及电视访谈中,却经常能发现说话人在表达了相关信息之后,还附加一定的额外信息,这多出来的信息一般认为就是冗余信息,也有学者如冉永平(2008:53)称之为“附加信息”或“附加话语”。对于冗余信息或附加信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早在上世纪60年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就将它应用于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中。在我国,陈新仁(2004)从句法关系和提问者的信息需求角度对此进行过深入论述;杨铭(2002)从修辞与翻译角度对冗余信息进行过分析研究;魏在江(2000)、王德春(2002)研究过附加信息及其所引起的言外之意;徐义云(2014)、张璐(2011)、曾祥娟、田踊(2000)等也对冗余信息进行过语用功能分析,但它们大多聚焦在宏观层面,而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分析还很少见。本文拟从顺应论的视角,在以往文献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借助冉永平(2008)“附加话语”的概念界定,对具体语言现象“你懂的”进行人际语用功能分析,试图揭示其语言使用背后的运作机制。

二、“你懂的”语用功能分析

交际中确实存在许多说话人提供的附加话语、冗余信息,如“求解锁”“越监教程”“你懂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想要苹果手机的破解程序,增加非官方免费应用的软件,但为什么要加一句“你懂的”?袁周敏(2014:91)认为它们大多是为了执行亲和类人际功能,旨在建立双方的一致性,创造轻松和谐的会话氛围。“你懂的”虽然字面、结构都很简单,就是“这你是知道的,我就不多说了”,但它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交际双方已知的,又往往涉及交际双方的社交地位、权势关系、身份特征、心理因素等,因而存在语用理据。具体分析如下。

(一)拉近心理距离

(1)[语境信息]政协发言人吕新华就周永康传闻答记者问。

我们所说的不论是什么人不论其职位有多高,只要是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的追查和严厉的惩处,绝不是一句空话。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

具有较高职位和社会身份的政协发言人,针对记者提问海内外高度关注的敏感传闻,在答记者问时,一方面,他有责任向公众通报有关信息,另一方面,又要注意话语的尺度,即遵守话语交际中的质和量原则。“你懂的”,说明中央反腐取得的成果,反映了中央一定会打“大老虎”的决心。发言人吕新华一句“你懂的”,似乎什么都没说,似乎又什么都说了,含而不露,尽在不言中。这样活泼、幽默的语言,令人心照不宣,拉近了政府和民众的心理距离。

(二)降低驱使性话语的语用力度

向听话人表示批评、谴责、反对、不满等的直接话语,都属于消极类言语行为,对人际关系具有负面效应。为此,说话人会选择恰当的言语形式和策略来体现自己对听者认知状态的关注,以减少其负面的交际效应,做到既实现了特定的交际目标,又能维护人际关系。例如:

——王经理,这个用户提的问题怎么答复啊?

——跟小张上次遇到的一样,你懂的。

意思就是你应该还记得,同上次的回答一样。隐含驱使力:你就那样去做吧。如改成:“你怎么这么健忘,跟小张上次遇到的一样,笨死了。”就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为它威胁了对方的面子,容易引起感情对立,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三)巧妙的引导

也许大家都知道真相,只是谁都不想明说,或不便明说;又或者过多的话语,反而是画蛇添足,适得其反。但既然提及了又难以回避,这个时候一句巧妙的“你懂的”就是智慧的体现,把话题和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对方。你怎么想的是你的事,反正我就说到这儿,点到为止。例如:

——赵某上个月工作中出了点问题,老板会不会开除他呢?

——老板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懂的。

(四)暧昧的隐语

生活中很多事情,是只能想,不能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既然大家心里都明白,那么过多的解释反而显得多余。有时这三个字所包含的韵味,一解释反而无趣了。例如:

——女:在干吗呢?

——男:在想某人呢!你懂的……

——女:讨厌!你想干吗啊?

——男:——你懂的。

男生想亲近他的女友,但碍于面子或熟悉程度,并没有直接表达,而是用了这个附加语,凸显了他希望进一步表达爱恋的用意。附加语的类似用法,有利于降低彼此的认识冲撞,执行了亲近听话人,建立一致性的人际功能(袁周敏,2014),以提升积极的人际关系。

(五)警示性的告诫

无论在何种场合、出于何种原因,批评他人,给他人施压都很容易让对方丢失面子,并影响相互间的人际和谐。简略句“你懂的”具有这样间接性语用功能的策略。例如:

——大哥让我告诉你,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今晚就行动。要是出了什么差错,哼哼,你懂的——

意思就是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及该怎么做,不需要我再提醒你了,如果不这么做,你应该清楚后果的严重性。当交际双方的认识、思想出现不一致,甚至对立时,就存在对正面面子的威胁,说话人借助简略句的隐含用意,点到为止,既有利于表达不同观点,又能保住受到威胁的正面面子,同样有利于维护人际关系。

三、“你懂的”人际顺应性

(一)语言顺应论

Verschueren(2000)提出了语言顺应论思想,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语言顺应论包含三个重要的概念:可变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可变性意味着语言具有一系列可选择的可能性而且可发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它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形式的动态规划。商讨性意味着语言性质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在语境的制约下加以协商。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顺应性使人们能够从各种可能性项中做出商讨性选择,以满足人们基本的交际需要。顺应性意味着语言选择以策略为参照(袁周敏,2013:520),以满足交际需求为目的。这种顺应具有双向性:语言成分的选择要顺应语境;同样,语境的选择也要顺应语言成分。

虽然附加话语“你懂的”意指“你知道的”,但前者能给予对方更多的肯定和正面面子,内涵也更丰富,因此它具有维护和提升人际关系的语用功能。作为交际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的使用同样受到社交、心理、物理等三大语境因素的制约。人们顺应不平等的权势关系、社会地位等社交因素,目的是为了维持人际关系,实现更有效的交际,这说明附加话语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动机。由于本文主要探讨“你懂的”人际顺应性,故根据顺应理论,将集中分析影响该附加话语产出的社交因素和心理因素。下面笔者分别从社交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维度,分析在顺应论视角下附加话语“你懂的”的人际顺应性及其语用功能。

(二)“你懂的”人际顺应性

1.社交因素制约下的人际顺应

(1)对不平等关系或社交地位的顺应

在日常交际中,很多时候存在着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社会地位不等同现象,如高低贵贱、上下有别,这些都会影响说话人的交流方式和内容。例如:

[语境提示]十八位达人之一问求职者做了些什么,吸引多达四万多人来听她的豆瓣电台。

求职者:……我们有歌单,主打的是贱歌——就是男生追女生遭拒绝了,受到了情感的伤害,但还要唱、听那些悲伤的歌,如“突然好想你”等。

主持人:它哪里贱了?

求职者:我个人理解,也许这个词用得不恰当,是这个感觉,你懂的。(“职来职往”)

在求职场合,求职者是属于地位低下的人,在向地位较高的各位达人表达某种消极情绪或负面态度时,往往要注意措辞的委婉性及得体性,以避免产生负面的社交效果。她把一些描写失恋了,受到了情感的伤害的悲歌,如“突然好想你”等归为贱歌,可能会引起相关方的不悦、不满,产生负面效果,于是紧接着进行了“自我修正”:“我个人理解,也许这个词用得不恰当”,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批评的力度,通过贬低自己的“不恰当”,以维护指称对象“突然好想你”的正面面子和形象,有利于维护双方乃至多方和谐的人际关系。“你懂的”更是拉近了与主持人、各位达人还有现场观众的心理距离,以期产生共鸣,为自己成功求职打下基础。

(2)对亲疏关系的顺应

在交际中,一些表达消极情感,如实施干预、阻碍等言语行为的话语,往往威胁对方的负面面子,产生负面效应,有悖于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尽可能多给对方受益。而在听话人不受益的情况下,话语的驱使性越强就越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如丢面子等,进而疏远人际关系。如前例中,男生爱恋女生,但若直接说要干什么,可能会冒犯女生进而影响恋情。含蓄的一句“想某人了,你懂的”,表达了说话人的热情与意愿,传递了“邀请”的语用用意(冉永平,2008:355-357),以展示说话人的热情和积极态度,从而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有利于建立亲情关系。这是人际交往中亲疏关系制约下的一种情感顺应。

2.心理因素制约下的人际顺应

(1)对消极情感的顺应

语言交际中,信息和情感的传递是两个重要的因素。为了有效、顺利地进行交际,说话人除了关注信息的传递外,还要考虑听话人的情感因素。比如,当表示批评、阻止、否定时,可能会引起对方的愤怒、不满、悲伤、抱怨等负面情绪。而附加话语“你懂的”,能调节气氛,减少其负面效应的力度,如威胁面子、引起感情对立,进而维护人际关系。例如:

[语境信息]针对学生上课玩手机和游戏现象,某学校挂出了宣传标语。

进教室关手机不玩游戏专心学习你懂的

学校教育的职能就是教书育人,对学生上课玩手机和游戏现象,学校的态度是否定、批评甚至是禁止,出宣传标语是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方式之一。在教室这个语境中,“关手机,不玩游戏”,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玩手机、玩游戏行为的指责和干预。Brown和Levinson(1987)认为,反对、异议等冲突性和对立性话语是一种在本质上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因此,当预料到有些话语如指责、批评等有可能产生一些不期望出现的效果时,交际者会使用元语用话语以此来降低或缓和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而附加话语“你懂的”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它一方面可避免直接的说教引起的负面情绪如:不满、抱怨、感情对立,降低该话语的指令性驱使力度;另一方面,这样新颖活泼的语言对学生有更强的吸引力。它能增强其指示性话语的可接受性,有助于语言行为的实施,体现校方对师生人际关系的维护,以达到实施劝阻之目的。

(2)对积极情感的顺应

如上所分析,附加话语“你懂的”具有缓和对立、冲突等负面效应,它可顺应不同的交际场合和目的。它还具有“和谐类”言语行为的功能,即凸显该行为的利它性和可接受性(冉永平,2008:357),使听话人产生高兴、受到鼓舞、感到满意等积极情感效应。例如(1)中,如果发言人的回答是:“我们所说的不论是什么人不论其职位有多高,只要是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的追查和严厉的惩处,绝不是一句空话。”这也是一次完整的答记者问,因为他已经清楚地表达了政府的态度和决心。但一句“你懂的”,一改以往发言人的机械、生硬,让听话人感到亲切,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使人感到满意。这有助于改变大众对政府作风的成见,拉近政府与民众的心理距离,提升政府与民众的人际关系。这是附加话语对积极情感的一种顺应。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可以发现多数语境下说话人会主动增加一些附加话语,如“你懂的”。这是个很常见的语言交际现象,其目的是为了调节气氛,顺应一定语境下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实现人际语用缓和等功能。附加话语“你懂的”具有许多积极的作用,它能在“和谐类”语言交际中,创造更加轻松、友好的氛围;在“冲突类”话语交际中,降低驱使性力度和冲击力,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人们在日常交际中若能因语境而合理使用附加话语,将有助于交际质量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1]Brown,P.and Levinson,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 P.Cole and J. Morgen(eds.)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3]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4]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55-56.

[5]陈新仁.会话信息过量现象的语用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冉永平.自我充实言语行为及其语用理据[J].外语学刊,2008(5):53.

[7]冉永平,方晓国.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研究[J].现代外语,2008(4):355-357.

[8]魏在江.语境与冗余信息[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4).

[9]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徐义云.英汉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比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

[11]袁周敏,陈新仁.语言顺应论视角下语用身份建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20-524.

[12]袁周敏.商务话语中语用身份建构的功能性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4(1):88-91.

[13]杨铭.冗余信息、修辞格反复及其翻译[J].外语教学,2002(6).

[14]曾祥娟,天踊.论英语中冗余语言信息的语用功能[J].长沙大学学报,2000(3).

[15]周志雄.网络小说的类型化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4(3):131-132.

[16]张璐.会话信息过量现象的语用解释[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

作者:钱敏贤,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语用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人际话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画与理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搞好人际『弱』关系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如何提升人际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