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2015-07-13 16:29蒋丽云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民办高校

蒋丽云

摘 要:大学精神是高校的灵魂,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发展历史短暂,尚未形成真正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又恰逢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精神更为式微,因此大学精神的培育研究已成为民办高校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从七大方面论述了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培育的路径,以期为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塑造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精神;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021-03

“大学精神,是指赋予大学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其历史传统、观念形态、社会声誉、人际关系、师生心态、校风校貌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也是高等教育理念与使命的高度概括和显著标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将大学精神的重要性概括为“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令人警醒,发人深思。

二十余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已完成了从蹒跚起步到蓬勃发展的蜕变,其发展速度让人瞩目,东莞也不例外,目前,东莞已有五所民办高校,在东莞高等教育版图中牢牢占据了大半江山,但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在文化内涵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便是大学精神的缺失,因此,积极探究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培育的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念先行,定位大学精神

一直以来,民办高校“由于办学资金缺乏,精神建设不够重视;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精神底蕴不够浓厚;由于办学层次较低,精神氛围不够强烈;由于办学环境复杂,精神意识不够突显。”如今,民办高校的发展已经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高和内涵发展转移,作为民办高校的管理者,首先要有培育大学精神的前瞻意识和理念,充分认识到大学精神对学校的导向和凝聚功能以及对社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深入挖掘大学精神的内涵,将大学精神的培育有意识地纳入到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工作, 让大学精神能真正扎根校园并深入人心。

其次,要准确定位,打造出既有普适性价值,又能凸显民办高校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内涵丰富,不同的大学会因为自身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和办学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风采,但在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中,也蕴含了一些共同的精神内涵,如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这是所有大学精神的内核,因此定位大学精神时,既要保持对精神内核的坚守,又要凸显大学的办学特色,做到普遍要求与个性特色的统一。民办高校多为职业院校,且具有地域特点,在培育特色大学精神时,还应着力打造职业精神和区域精神。

二、制定校训,明晰大学精神

“大学校训指导塑造大学精神,形成统一的大学文化。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最集中的浓缩和体现。”校训不仅充分反映了大学精神,且因其形式言简意赅、语言通俗易懂,往往比其他宣传材料更为凝练深刻,更富有感染力。例如,张伯荃为南开大学制定的校训为“允公允能”,意在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众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充分展现了南开大学爱国爱群、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集中体现了其“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精神。

“彰显大学精神的实质,是大学校训特有的功能。”目前,东莞的民办高校也制定了兼具个性化、具体化和科学化的校训,如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自强,创新不息”就承载了全体创新人笃实励志、修德敬业、自立自强、创新不息、开创宏业的梦想与希冀。广东科技学院自升本后,将校训从“求索、求实、求真”重新修改为“精艺笃行,崇德尚学”,更好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点和精神内涵。民办高校应高度重视校训的制定,以此来明晰和展现大学精神,不能让校训人云亦云,流于形式,也不能盲目追求特色,导致其教育导向功能弱化,而仅成为一句口号。

三、完善制度,弘扬大学精神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构建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学校的良性运转和良好大学精神的形成。民办高校一般采用办学自主、经费自筹、人员自聘的办学模式,相较公办高校,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方面,更有优势。强化制度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保障自由入手。

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学校可建立校长遴选制度,增强校长的民意基础和权威性,董事会不参与学校的日常运作管理,由校长全权负责学校的日常运营,强化大学自治,实现专家治校;淡化官本位思想,将学校的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保障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自由;实行真正的导师制、学分制、选课制,保障学生的学习和思想自由,使渐已沦为社会世俗大观园的大学校园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净土和学生潜心学习生活的象牙塔。

四、优化校风,彰显大学精神

“校风是指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群体心理定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外在化的群体行为倾向。”校风建设的实际就是大学精神的构建,它能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师生的自我要求,从而起到规范行为、塑造品格的作用,既而形成更具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大学精神。

优化校风,要加强领导的作风建设。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作为学校的管理层要发扬民主作风,实现政务公开,尊重师生的权利,维护师生的利益,成为师生的表率。

优化校风,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都在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师资队伍不仅能提高大学的教学水平和整体实力,也是深化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建立健全师德学习教育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考评监督机制,大兴育人之风。

优化校风,要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学生是大学育人的成果体现,学校应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以教风促学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以教育促学风;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以管理促学风;严格考风考纪,强化学术道德,以考风促学风;加强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以文化促学风。

五、重视文化,繁荣大学精神

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它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具体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形成的基础,也是一所学校大学精神最明显的体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和繁荣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培养师生情怀,营造文化氛围;二要加强校园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文化发展;三要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保障校园秩序;四要加强行为文化建设,规范师生行为,推进文化传播;五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师生品质,提升校园精神;六要加强文化活动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净化精神环境;七要引入企业和行业文化,提高职业素质,丰富文化内涵。

六、依托专业,发展大学精神

加强专业建设,不仅能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声望,还能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起到弘扬大学精神的目的。依托专业建设来发展大学精神需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合理设置专业。市场需求是检验大学专业设置的试金石,学校要围绕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区域经济的特点设置专业,主动适应市场需要,寻求专业发展空间,体现大学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

第二,合理发展专业。具体而言,优势专业要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弱势专业要激流勇进,敢于改革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前景黯淡专业要果断舍弃,集中成本和力量发展更有前景的专业;特色专业要大胆创新,利用“人无我有”的优势,在凸显特色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使之更有竞争力。

第三,合理结合专业。将大学精神融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中,如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草原之子”精神、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海纳百川,坚韧执着”的工商精神、西安外事学院的“鱼化龙”精神等等,这样的结合不仅能体现学校大学精神的特色,也能加深学生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七、加强宣传,传播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且外延模糊的抽象名词,说起大学精神,人人都能略道一二,但却很难准确表述。因此,学校在培育大学精神时应将其具体化并加以传播,从而推动大学精神的弘扬和大学品牌的形成。传播大学精神方式多样,可设置人文景观,如校徽、校训的展示,于无形处展示文化、传播精神;利用网络阵地,建立一支精干的网络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好学校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引导学生关注大学精神,防止和抵制浮躁之风、腐朽观念、功利思想对师生的影响和侵蚀;利用展览馆,展示学校的发展史,让师生更加了解学校,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展示优秀师生作品,激发师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邀请校内外专家宣讲大学精神,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讲述自身经历,教育和鼓舞师生等等。通过各种宣传举措,为大学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大学精神成为师生行动的指南。广东创新科技学院自校训制定后,便积极开展了“我读校训”主题征文活动,倡导学院学生自觉学校训、用校训,激励自我健康成长,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大学精神的形成不是自发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经“倡导、践行、提炼、再实践、升华、发扬光大”的过程,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和努力逐渐浓缩而成的。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发展历史短暂,尚未形成真正的有特色的大学精神,与此同时遭遇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这双重困境使得民办高校的大学精神难以积累凸显,难成气势和亮点。因此,在培育大学精神方面,民办高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韩廷明.大学理念及其相近概念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 (7).

[2] AbrahamFlexner.UniversitieS:Ameriean,English,Germa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30.

[3]严秀娟.大学精神与民办高校文化建设[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谢美航.大学校训功能及其构建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 (3).

[5]彭方第.浅谈校训[J].理论导刊,2003 (11).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葛金国.校园文化建设导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民办高校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方向思考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探析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女排夺冠与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