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定位与建设初探

2015-07-15 14:58
学周刊 2015年33期
关键词:核算职业高职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530007)

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定位与建设初探

苏宗敏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530007)

高职院校的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培养的是掌握现代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会计和统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和统计信息管理、分析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开设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符合时代进步的诉求,准确定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开展以提升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建设,不仅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而且对于提高基层管理者素质也是非常必要的。

高职院校会计与统计定位建设

一、引言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高速信息化的轨道,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大数据时代对企业管理与商业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高效、准确的经济数据处理与财务核算工作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正是适应了这样的发展需要,生命力极强的传统专业。经济越发展,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越大。由于会计与统计工作涉及到几乎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就是说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单位都需要进行会计与统计核算,尤其在当前我国第三产业的中小型企业迅速增加,对这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同时,由于会计与统计核算具有经济量化分析、预测、决策以及正确选择经营战略等功能,对于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预见该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二、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定位

高职院校的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培养的是掌握现代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会计和统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和统计信息管理、分析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掌握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既能用手工方法处理日常业务,又能用相关软件进行业务操作,并能胜任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税务处理、统计核算与分析、出纳等工作,具备较强实践技能和较快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高职院校的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定位是搭建涵盖会计、统计、出纳等主要财务岗位的专业群建设平台,实现校企优质资源共享。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采用“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学生的“工”和“学”轮换进行,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基本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三、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将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计课程体系,形成了“职业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职业通用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专业实践技能学习领域”“专业拓展能力学习领域”“专业综合能力学习领域”“职业拓展素质学习领域”职业能力模块。通过职业能力模块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例如,“职业基础素质学习领域”以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写作等公共基础课程为主;“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由会计基础、统计基础、财务会计、统计分析软件、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组成。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职业教育必须加大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通过校内分岗、混岗仿真实训,使学生具备通过手工和电算化手段进行会计、统计和出纳的岗位业务处理能力;通过在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顶岗实践,使学生具备运用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知识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通过实践模块课程,有利于增强岗位就业能力,以达到培养能力过硬、素质优良、知识够用的职业人才的目的。同时面向社会,与企业合作,依托行业、企业,加强实训教学和基地建设,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三)以服务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

以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岗位基本技能需求为依托,积极探索以基于岗位工作过程为核心,“教、学、做”为一体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满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前提,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就业、创业为基础,技能考核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突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特色。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切实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课堂与实习地的一致性,在教学中可以将课堂设在实验室、实训基地,设在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工作环境中,将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融于教学中。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考会计从业资格证、统计从业资格证等。

(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1.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并定期开展学习业务学习活动,研究符合职业教育方法与研究思路。

2.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

3.加强教研、科研工作,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学服务能力。重点是专业与课程改革、特色教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等教改项目及应用技术研究。同时配合学院将科研活动纳入激励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科研素质和科技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4.采取培养与聘请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安排校内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鼓励专业教师在业余时间到企业兼任工作,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聘请专业里的行家里手担任兼职教师,形成良好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

5.继续依靠教学指导委员、教学督导组,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通过特聘专家指导进一步推动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建设,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五)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做好服务。高职院校将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相结合,以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主要的措施包括:

1.将学院的基本条件和产业、行业、地域等特点相结合,围绕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利用现有资源为行业、企业、社会进行专业培训;

2.利用校内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实训基地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考证工作;

3.教师利用自身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所长为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各项服务。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管理者提出了善加运用大数据、具备会计与统计核算的素养的要求。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目前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高职院校开设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符合时代进步的诉求,不仅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而且对于提高基层管理者素质也是非常必要的。

[1]张文春,鲍建青.基于能力本位的会计与统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2]祁金祥.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 2011(18).

[3]高鹏.谈会计与统计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J].现代会计.2013(5).

(责编 金东)

猜你喜欢
核算职业高职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