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时代

2015-07-15 02:47黄硕旻
就业与保障 2015年4期
关键词:创客经济

黄硕旻

创客:创新时代的引领者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要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离不开的是科技的创新和人才的培育。在经济下行的整体环境中,旧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创新、创业成为了一个崭新的突破口。

在传统的创新模式之中,创新所需的生产资料和技术人员储备有非常大的独占性,走的是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创新模式。这使得创新的成本提高,同时也让创新的效率取决于科研人员的灵感,使得创新的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作用于创新的资金的源源不断的投入使得沉没成本一步步的提高,一旦没有成效,势必导致一个巨大的浪费。

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创新模式无疑受到了巨大的局限。然而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只有做出突破才能够有新的出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了“众创空间”这一个词。创客,这一个开创了崭新的创新模式的群体,开始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Maker,指的是出于兴趣和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其著作《创客:新工业革命》中这样描述创客:他们使用数字工具,在屏幕上设计,越来越多地用桌面制造机器、制作产品;他们是互联网一代,所以本能地通过网络分享成果,通过将互联网文化与合作引入制造过程,他们联手创造着DIY(自己动手制作)的未来,其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创客最早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BA)发起的Fab Lab(个人制造实验室)。Fab Lab基于对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创意、设计、制造,到调试、分析及文档管理各个环节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发明创造将不只发生在拥有昂贵实验设备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也将不仅仅属于少数专业科研人员,而有机会在任何地方由任何人完成,这就是Fab Lab的核心理念。

面对不断涌出的新想法,创客们更倾向于直接将他们做出一个成品出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以及一些开源硬件的普及,创客们实现自身创意的成本变得更加的低廉。随着创客这一群体不断地扩大,创客的交流需求也变大,于是创客空间也巨应运而生。而创客来到创客空间的最大意义在于,每一个具有“长板”的创客,都可能在这个公益平台,找到另外一个创客的“长板”,强强联手,把奇思妙想迅速制造成产品。对于创客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尝试,也就是把自己的想法需要变为现实。在上海“新车间”的场地里,他们的意见箱是底部镂空的,下面是一个垃圾桶。在创客们眼里,这就是创客精神的一个体现:朋友,自己动手吧,别光说不练了。

创客机遇:万众创新、大众创业

“只要大力破除对个体和企业创新的种种束缚,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中国发展就能再上新水平。”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如是说。

众所周知,国力的进步离不开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创新更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对比当今的几个巨大的经济体。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在专利的总数上遥遥领先,以2 113 628项占据了全球第一的位置,欧盟占据第二,而中国排在第三。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过去靠的更多是整体生产总量上的数量优势。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这种粗狂式的增长模式也到达了瓶颈,产业的升级调整也成了迫在眉睫的压力,创新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突破口。

创新,劲往哪里使?是新能源、新材料、光电等新兴产业,也是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更是万千“草根”能量的集体释放。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创客,草根创新创业,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劳动力,7000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万千“草根”将会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大学生、研究生创业是“草根创新”的重要力量,不鼓励大学生、研究生走摆地摊、开咖啡店式创业之路,引导他们走“需求拉动、创新驱动”之路,开展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

据调查,中国的小型企业占了总企业数的94%。仅在经济中心之一的上海市,就有38.6万户小微企业,占全市法人总数的96.8%,从业人数占52.5%。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小型的企业带动了中国经济市场的活力。其中,随着创客理念的普及,科技创新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在过去,中国的创客们想要将用自己的创新产品进行创业是十分困难的,有着重重的困境。小微企业由于资质、信誉相对大企业大集团来说较低,同时,又缺乏必要的抵押资产,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个难题。特别是一些白手起家的80后、90后创业团队,创业点子很好,但在被天使投资看中之前,可能就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不得不放弃;也有一些项目相对成熟,更希望借助银行资金先做到一定规模,等待更高估值。但这些轻资产的小微型团队,要想从银行获得贷款无异于痴人说梦——他们拿得出手的资产可能就是园区内租借来的电脑和桌子。

相比较之下,美国硅谷的同行们要幸运得多。硅谷的创业者们可以带着自己的产品前往创业中心,中心老师会根据你的想法找到代理公司,代理公司继而寻找技术开发公司和风投。早在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经过60多年的发展,美国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内容覆盖初高中、本科、硕士,如今至少有1800个学院开设了约3200门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并建有100个创业研究中心。而教育部一项公开数据显示,中国高校只有不足3%的课程涉及创业教育。

随着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提出,政府也开始积极地为创客们提供资金的援助。国务院办公厅在3月11号发布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的知道意见》中,将资金援助、提供场地作为支持创客创业的重要政策;同时为创业者提供法律、知识产权等服务进一步完善科技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孵化中心和创业中心也在各地呈放射式的增长,给予创业者们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疏通他们与市场之间的阻塞,让创客们的创业之路走得更加通畅。

创客式经济:新经济下的活力新姿态

随着2014年达沃斯论坛的举行,“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崭新的阶段。“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中国经济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在创客运动掀起的创业潮中,的确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创业、互联网创业精英,为社会带来大量有益的新产品、新体验。创客运动所开发的新经济模式、新产业生态,能够缩短以人为基本单元的创造力到潜在消费需求之间的距离。原有的“【人(组织)】——社会”的结构,早已有进化为“(人,人)——【组织(社会)】”的趋势,创客运动有利于将这种趋势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加以转化,实现平稳过渡。

不仅仅是生产制造,在这个新的时代,它甚至影响了整个新的商业模式,“创客经济”这一概念开始悄然的带给市场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其中有一些甚至成为了新常态经济的推动力。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现在我需要一支牙刷。对于传统的经济模式来说,有需求的消费者会选择到超市去买一支批量生产的牙刷,供需的关系呈现一种简单而明了的状态。而在创客经济的模式下,这个过程是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创客经济的模式下,如果我需要一支牙刷,我可以自己画一个牙刷(假如你是一个创客),或者到网上去下载一个牙刷的设计。然后由我自己或者成本合适的制造中心通过3D打印技术来把它变成实体,再通过物流递送给我。这个过程中,创造性的劳动是设计。制造是一种基础条件,并且很可能不需要任何人的参与。

在这个例子中,创造性劳动消费第一次独立于制品消费,许多创客将这一行为戏称为“灵魂和肉体分离”。这是创客经济的基本模式之一。读者们可能会提出许多异议,比如单个制造的成本远高于批量制造,或者设计牙刷是否能赚到钱,的确存在这些需要通过市场来平衡的问题,但是总会有一部分产品适用于这种模式。这一方式同时使得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生产者与创造者,将创新这一理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从而更容易产生贴合我们生活的产品。

同时,这样的制造模式将会让创客们在小型市场的敏感度上要远远高于大型企业。传统企业在开发创新的时候,前期的研发资金的投入通常是非常高昂的,因此新产品的产量与市场的规模是他们研发前所必须考虑的。假如生产一个新的产品,它的成本是100万,那么随着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每一件产品的成本会逐渐下降,越大的市场,也就意味着越高的利润,这使得大型企业不能够针对较小的客户群体来进行研发。而创客们则选择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的产品,每一件的成本低廉而固定,当产量不断增长的时候,总体的成本也呈现于一个递增的曲线,这使得他们在面对一些小型市场的时候,能发挥出超乎想象的活力。

这种模式,使得市场的范围扩大,对于一些新兴创业者来说,开拓新的市场,其潜力要远远大于在旧的市场之中分一杯羹,同时也激发了经济的新活力,完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掘。

(2)一个玩具工厂需要给他们的产品进行增加一个新的功能模块,但是这个工厂不具备重新设计产品的能力。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这家工厂通常会选择与有能力设计开发这一模块的企业进行合作,或者聘请能够设计这一功能的工程师。这种开发模式,将开发一个具有新功能的玩具作为一个整体的项目,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资金。

而在创客经济模式下,我们可以把这些功能和设计看做一个独立的商品。就如同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全球化战略一样,将整个产品进行分割,每一个零部件都是一个独立的商品。在这种新的思维模式下,我们可以选择通过创客交流的平台进行发布任务,将这一新功能模块进行外包设计。这样使得开发的经费和周期得意于大大缩短,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成本和生产资料的浪费,提升了生产效率,从而从侧面加快了生产的脚步。

反过来看,一群创客组成小组,通过互相交流,将自己的设想变为产品。考虑到小组的长处是技术而非经营,他们并不打算自己亲自量产。一家商业代理公司了解到了这个信息,主动找上门来,要求代为经营。他们很快达成一致——由商业代理公司负责全部的生产经营事项,并支付给小组一次性授权费和销售额提成。两者各取所需,将合作博弈发挥到了极致。

(3)小强有一个很好的想法,他想通过这个项目进行创业,成立一家公司来销售自己的产品。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之下,想要达成这一目的,主要是靠自身出资,或者向投资者展示自己的商业计划来获得资金的资助。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投资往往会带来经济的巨大泡沫。对于传统的风投资本来说,利润是其最大的需求,这往往使得经济的发展趋向失衡。泡沫是永远不会结束的,任何时期都有,而是它的终点是什么?第一代的互联网泡沫至少做了个科普。

在过往的高GDP增长率的年份中,我们可以看到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巨大的泡沫。时至今日,根据彭博新闻社报道,中国市值近50万亿人民币的股市中,科技股近段时间表现抢眼,平均市盈率(PE)达到了220倍,为同一领域中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纳斯达克综指在2000年3月份见顶时,美国科技股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56倍。

面对这样的状况,新常态下的经济想要做出突破,势必要挤掉这些经济泡沫。对于创客们来说,他们也需要资金来完成自己的创造,但他们的筹资的对象不是传统的投资者,而是通过一个平台来进行筹资。正如“新空间”的创始人之一李大维所说的:“你跑进来告诉我说,你这个东西会很有市场,我哪知道你说的这个小众市场是什么样,所以我们选择对双方都风险很低的方式。”

创客们通过众筹平台发布自己的设计,吸引感兴趣的投资者对他们进行投资,这其中的大部分投资者是产品的潜在用户,他们的投资目的是冲着预购产品来的。这使得许多产品在设计阶段就卖出了成千上百套。这种筹资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险投资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泡沫,减少了产能的过剩,从而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这些例子有的是国内已经出现的,有的与国外的创客模式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当然,创客运动更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良之后才能够生根发芽。只有真正的适应国情,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由“创客”主导的商业、就业和社会模式率先在互联网上成熟起来,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知识创造体系,各类视频、图片、信息、文学分享虚拟社区等,基于财务盈利、广告推介、扩大影响、分享思想、相互沟通等多元动机,参与人数众多,无需特定盈利模式,对就业和知识型经济增长的意义重大。

互联网的“创客”现象会不断从网上移植到线下,形成社会化创新和创业的浪潮,带来创造力驱动的经济发展。提倡“创客”创业、就业、择业方式,是把握时代机遇、解决结构性问题、实现新型经济增长的主动性策略。李克强总理指出,在网络效应溢出的“互联网+”时代,“创客”的活力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

猜你喜欢
创客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小创客”有法宝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一位创客的“1分37秒”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