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县庙讹坑铁矿普查的靶区圈定及成因分析

2015-07-16 01:37黄晓伟陶敬忠王成
地球 2015年9期

黄晓伟 陶敬忠 王成

[摘要]区位于连阳岩体与泥盆系地层接触部位,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老虎头组(D2l)和第四系,由于前期在矿区东侧发现的三条矿体地处省级自然保护处。根据矿区高精度磁测成果,推测矿区西侧的GC2号异常是由磁性地质体引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前期地质工作收集的资料的分析,认为矿床成因类型为与燕山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铅锌)矿床。

[关键词]阳山县 GC2号磁异常 矽卡岩型矿床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132-2

1引言

由于前期在矿区东侧位于省级自然保护区,属放弃区块。故本文重点通过本矿区矿床的产出特征,结合区域范围内与本区矿床地质条件和矿体特征相似的矿床进行类比研究,预测引起GC2号异常的原因,为后期勘查工作提供地质依据。

2矿区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

2.1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概况

矿区位于连阳岩体与泥盆系地层接触部位,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老虎头组(D2l)和第四系(Q)。中泥盆统老虎头组(D2l)主要分布在矿区的中部,以黄灰色细粉砂质角岩为主,局部夹有灰岩透镜体,角岩具角岩结构,岩石呈致密块状,以中层状为主,该层厚大于300m,岩层产状一般为105°∠65°;第四系(Q)分布在矿区中北部的低凹冲沟及庙讹坑溪流的河床一带,主要为冲积卵石、砂石、粘性土等,成分复杂,多为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碎块及风化物,次为角岩、大理岩、灰岩等。

矿区内构造较简单,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位于矿区的东侧,编号F1,沿走向长约2300m,呈SN、NNE走向,倾向南东,断裂带内除了有破碎花岗岩外,大部分为矽卡岩以及不规则脉状石英,基本上控制了区内矿(化)体的分布。

本区广泛分布着燕山第三期(γ52(3))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连阳岩体),局部见有后期侵入的细粒花岗岩小侵入体及石英脉。

2.2变质作用

勘查区位于连阳岩体与泥盆系地层接触部位,主要是接触变质岩或是接触交代变质岩,岩体与砂岩类的接触变质大部分为角岩化,形成的岩石主要有角岩化粉砂岩、角岩化石英砂岩或角岩,角岩是燕山第三期(γ52(3))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直接侵入中泥盆统老虎头组(D2l)砂岩的接触产物。角岩化岩石中的石英可见重结晶与再生现象,胶结物普遍重结晶,往往可见到棕色黑云母矿物出现;角岩中的石英则全部强烈重结晶,黑云母、电气石等新生矿物会大量出现,往往生成含电气石黑云母角岩或石英黑云母角岩。而花岗岩与灰岩透镜体接触部位往往形成大理岩、矽卡岩。

2.3围岩蚀变

受岩浆侵入影响,本区接触交代作用较明显,区内发育的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磁铁矿化、黄铁矿化、矽卡岩化、硅化等,一般产于花岗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或其附近部位。局部地段见有绿泥石、绿帘石化等蚀变现象。围岩蚀变主要表现以下4种:

(1)角岩化:广泛分布于泥盆系碎屑岩中,岩石一般具变余结构,形成角岩化砂岩或角岩,呈灰色或灰绿色,致密坚硬。

(2)矽卡岩化:多出现于老虎头组灰岩透镜体与花岗岩接触部位或碳酸盐岩夹层附近的钙质砂岩与岩体的接触带或其附近,一般呈透镜状、扁豆状,长数十米,宽度不等,形成岩石呈灰绿、草绿或暗绿棕色,一般呈细粒结构,主要由透辉石、透闪石、绿帘石、石英组成,多属透辉石矽卡岩,少数为透闪石透辉石矽卡岩。

(3)硅化:硅化在区内比较普遍,呈宽条带状、舌状。Ⅱ号矿化体附近围岩硅化强烈,硅化条带的宽窄与其离矿体的距离有密切的关系,由远而近,硅化条带由宽变细,由疏变密,并逐渐变为条带状黄铁磁铁矿化。

(4)大理岩化:大理岩化多出现于老虎头组灰岩透镜体与花岗岩接触部位地层中,呈透镜体状、似层状。大理岩粒度可分为粗、中、细粒三种,近岩体者以粗粒为主,远则以中~细粒为主。于老窿中可见大理岩化与铅锌磁铁矿化有一定的关系。

3地球物理特征

3.1平面异常特征

根据本区的地层磁参数的变化情况和磁场特征,我们把正常场作这样的划分:即正常场的变化区间在-50—75nT范围内。场值大于75nT则为正异常,场值小于-50nT则为负异常。按照这一原则,可以从平面数据等值线图上划分为3个异常区,将其分别编号为:GC1、GC2、GC3。由于GC1位于矿区西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属放弃区块,故不作说明。

GC2:分布在测区的中西部,即12线~16线,各剖面ΔT异常同样表现为较强的“锯齿”状跳跃,反映磁性体总体埋深相对较浅。平面等值线异常为较明显的长带状,走向为北东向,有多个峰值区,负异常分布在正异常的两侧,正异常最大值574nT,负异常极值-393nT。异常梯度大,连续性较差。

GC3:分布在测区的东部,即9线~10线大号区,异常规模较小,强度较弱。

3.2磁异常的地质解释

GC2异常所处的地质背景与GC1异常有相似之处,前期调查的情况未见有岩脉的穿插活动,而从异常的表现形式来看,与单个岩脉引起的异常形态相似,由此推断GC2异常与后期的未被发现的岩脉有关,岩脉的走向为北东向。根据磁异常的分布范围(长轴方向约400m,宽3~30m)。同时不排除岩脉的存在或岩浆的活动会带来其它的矿物质。

GC3异常规模较小,所处的地质背景与GC2异常相似,但规模比GC2异常小,可以认为其意义不大。

综上所述,勘查区内成矿有利地段为GC2异常区,圈定GC2异常区为进一步地质工作的靶区。故后期勘查工作的重点为验证和揭露GC2异常区,其次可以对GC3号异常进行初步的检查和揭露。

4矿床成因类型及找矿远景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勘查区均出露燕山三期花岗岩。但经过前期的普查工作,在原勘查区中西部发现有泥盆系中统老虎头组下部(D2l)的地层,并在原勘查区地表发现有(Ⅰ、Ⅱ、Ⅲ)3条矿化体。初步推测泥盆系中统老虎头组下部(D2l)的地层为燕山期花岗岩在侵入的过程中形成的捕虏体,含矿岩浆热液的侵入交代作用为原勘查区地表发现的(Ⅰ、Ⅱ、Ⅲ)3条矿化体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前期地质工作收集的资料的分析,认为矿床成因类型为与燕山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铅锌)矿床。磁铁矿的成因类型按其产出特征属接触变质矽卡岩型矿床。磁铁矿的形成与矽卡岩关系密切,成矿有利地段为花岗岩与泥盆系中统老虎头组下部(D2l)的含钙碎屑岩接触带。

另一方面, 类比原勘查区(Ⅰ、Ⅱ、Ⅲ)3条矿化体的成因和成矿类型,推测GC2矿致异常区存在有泥盆系中统老虎头组下部(D2l)地层的捕虏体,由此推断GC2矿致异常体(Ⅵ号推测矿(化)体)的成因类型为与燕山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铅锌)矿床。因此在本次填图工作中,应认真检查区内地表是否出露泥盆系中统老虎头组下部(D2l)的地层、与成矿相关的岩脉或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