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培养

2015-07-17 01:59张少英
亚太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意识

文/张少英

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本文所指的贫困生是指经济困难,经济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成员接受教育、医疗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据统计目前我国贫困大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的14% -28%,其中特别贫困的占7% -14%,我国贫困生大多来自于偏远山区或单亲家庭。为了让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党和政府郑重的提出了“绝不让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缀学”的承诺。国家教育部规定各高校必须建立和施行“绿色通道”制度,即在学生入学报道时,经学校指定部门审核,确认经济确实困难无法缴纳学杂费用的,可以批准暂时缓缴或减免学杂费。

感恩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据调查,我国贫困大学生总体的道德素质是良好的,有感恩的意识和行动。但由于受社会功利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部分贫困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感恩缺失现象。据报道,湖北有5 名受过资助一年的贫困生,在受助期间因为没有主动给资助者写过一封信,打过一次电话,更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而被取消了继续受助的资格。经常有学生举报:贫困生用国家的奖助学金去买高档的化妆品,手机,电脑甚至请客等。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在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贫困生感恩心理的培养。

一、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错误认知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偏弱,部分贫困生没有正确理解贫困和资助,有些学生迫于无奈接受了资助,甚至有些学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使其拒绝接受资助。错误认知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并且直接影响到他们感恩意识的树立。

1. 对贫困的错误认知。部分贫困生对贫困本身的理解有误,认为贫困是种耻辱,在人前难以抬头,甚至怨恨自己的父母,心理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情绪,不良的心态、精神及经济压力造成了他们脆弱的心理,对贫困错误认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2. 对资助的错误认知。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贫困生获得了资助后却无动于衷,完全没有回馈祖国、回报社会和学校的意识。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因贫困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国家贫富差距大,是国家欠他们的,是对他们的补偿,根本不需要回报。有的同学则认为自己成绩好,受到资助也是应该的。更有的同学认为,国家资助的奖助学金取之于民,理应要用之于民,不拿白不拿。甚至有的同学把接受资助看成是屈辱,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不得已而为之,主观上不愿意接受。更有甚者拒不接受任何资助。种种情况表明,当代相当一部分大学贫困生对资助的认知存在着误区。

(二)封闭自己

贫困处境使得一些贫困生自卑、嫉妒和猜疑心理很强,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经常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攀比,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害怕与同学接触,远离班集体,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人沟通,不表达自己的思想,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即便对于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心存感激,也不会表达,不知道该如何感恩。也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他们乐观向上,心态较好,能努力学习,但却与前一种同学一样,有感恩的意识,却不知道以何种方式去感恩。

二、贫困生的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造成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心理缺陷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严重的影响到贫困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同时阻碍了他们感恩意识的树立。

1. 自卑心理。贫困生在高校属于弱势大学生群体,由于家庭经济窘迫,不愿意与人沟通,远离同学和老师,在人际交往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2. 嫉妒心理。高校大学生,尤其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大部分学生以省内地区为主,不乏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群体,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得贫困生心生嫉妒,心理不平衡,易产生偏激的想法,会把学校或他人的帮助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和侮辱。

3. 多疑敏感。多疑敏感主要是由于自卑心理和嫉妒心理派生出来的附属影响,心性多疑的贫困生总是认为其他同学看不起自己,不相信任何人,包括学校和老师,时刻提防别人,把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严重地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二)社会功利的影响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处处充满诱惑,经济的繁荣、人们日渐强烈的消费欲望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使得物质缺乏的贫困生心理严重失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更让部分贫困生对物质的追求也日渐强烈,长期的囊中羞涩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加剧了对金钱的欲望。然而,丰富的物质生活并非是一个在校贫困生通过两三年努力就能解决的,生活、学习中时常碰壁使得贫困生更加自卑和嫉妒,甚至怨恨父母的无能,埋怨社会的不公,怀疑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只是同情和怜悯,错位的心态,导致了贫困生很难对恩情产生想回报的想法。

(三)家庭关爱及学校教育的不足

以广东省为例,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一般还有几个兄弟姐妹。还有一部分来自单亲家庭,甚至是孤儿,或是女孩从小被父母送人,在养父养母家中长大等。农村孩子的父母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过大,平时日夜忙碌,努力赚钱,为的是维持生计,从而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爱和基本的道德教育。学校老师除了在学习上传授知识外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甚至不十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和生活状况,虽然在生活上也尽最大努力给予他们帮助和关怀,缓解了贫困生的窘迫境遇,却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尤其是诚信感恩方面的教育,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因此,高校在给予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必须重视对贫困生获得资助后的思想、心理和诚信感恩等精神层面的正确引导。

三、如何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高校贫困生的感情冷漠,不知不会感恩的现象已经逐渐引起了国家的重视,高校对于这一弱势群体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教育引导,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开展好助学、筑梦、铸人等系列感恩教育活动,激发和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感恩心理。

(一)加强人文关怀

贫困本身不是错,如果利用好很可能成为将来的一笔精神财富,关键是要摆正贫困生的心态,这需要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多点给予贫困生生活、学习和情感上的关怀,帮助其端正态度,引导学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学校和师长的教诲之恩,感国家、社会和朋友的帮助之恩。

1. 密切关注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给予他们更多关注、尊重、宽容和理解,对他们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主动帮助并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2. 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正确认识到感恩是一种对生活负责的态度,是相当可贵的一笔精神财富。通过这种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打破贫困生的自我封闭和隔阂,逐渐的帮助他们消除戒心,慢慢地融入班集体之中,充分的感受真情的可贵及感恩的重要性。

3. 针对贫困生开展诚信感恩系列教育活动。比如,组织贫困生观看感恩视频,举办诚信感恩演讲比赛,要求他们为社会、母校和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引导他们不仅懂得感恩,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感恩,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和老师,感恩一切对他们有帮助的人。帮助贫困生了解感恩不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比如:多给家长打打电话,报一声平安,问候一下父母的身体。积极参加学校、系部和班级组织的活动,空闲时间多帮助老师,为班级同学服务。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去。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都是感恩的表现。

(二)创造机会,让贫困生学会感恩

感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做为高校的德育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机会,带领贫困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亲身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体验帮助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了解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例如:组织贫困生走进未成年救助站,体验流浪儿童的艰苦生活。慰问敬老院,做社会志愿者,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他们的爱心和热情,发自内心的给流浪儿童和老人们送去关爱,同时让贫困生们深刻感受到自己虽然家境比较贫困,但与流浪儿童和鳏寡孤独的老人相比,自己是幸福的。因为自己有父母的疼爱,有老师的关爱,有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资助,唤起他们的感恩之心,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志愿者服务,帮助有困难的人,在志愿服务中深切地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从实践中体会感恩,从而懂得感恩的重要性并学会感恩。

(三)把感恩教育纳入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是个大融炉,社会实践是提高贫困生自信心和树立感恩意识并学会感恩最直接和最好的教育方法。

1. 实践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学校可以针对贫困生设立合理的考核制度,把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的学分考核中,要求每个贫困生在大学期间一定要为社会服务一定的时数,包括走进基层,走进救助站、养老院、孤儿院等,让学生体验感恩,学会感恩,养成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好习惯。

2. 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重视贫困生的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组织贫困生到山区了解贫苦生活,通过义务支教等方式给贫困生提供实践自己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平台。

3. 开拓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可以给贫困生提供一些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在减轻贫困生经济压力的同时,增加社会工作经验,为毕业后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工作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纠正一些贫困学生的错误观念,改变其生活态度,让他们懂得除了知识以外,学会感恩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幸福需要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而不是父母留下的金山银山。

总之,贫困生感恩教育不仅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协同努力,也是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做好贫困生群体的教育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贫困生的诚信感恩教育,教育贫困生懂得并学会知恩图报,这才是高校资助工作的真谛,才能把贫困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有用之才。

[1]黄洁. 论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感恩教育[J].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6):103-105.

[2]刁艳红,高小华. 关于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培养的思考[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 (4):125 -126.

[3]丰根凤,刘家桂.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 教育与职业,2006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