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成长

2015-07-17 20:12周永莲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美的图形情境

周永莲

摘 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关键词:探索;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39-0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主渠道”。没有探索,创新就成了“无米之炊”。数学是一门有探索的、动态的、进化的思维训练,而不是僵化的、静态的、封闭的规则体系。教学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探索,才得以将学生引进彩色、立体的数学“信息场”;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让人在“山穷水尽”时“柳暗花明”;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展露创新的锋芒。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以下便是笔者在多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谈几点认识和启发。

一、营造“探索”氛围

1、爱心,探索的“铺路石”

爱,可以使所有的教学手段增值。古人亦云:“和易以思”。融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记得在一次参加北师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中,在得知将与当地老师同上一节课的那几天,心理素质欠佳,心理压力太大的我忍受着“课前焦虑”的煎熬,整天忧虑重重。试想,课堂上,若把“忧”带给学生,怎能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有安全感的氛围呢?学生的思维“冷藏”,又怎会去探索呢?静下心反思后,我有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爱心,探索的“铺路石”。“师爱犹似母爱,又胜似母爱”。但,师爱应是从细节做起,自然流露,真诚的撒播在每个学生心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缺乏学习的目的性,向师性强,他们学习的动机往往直接表现为对老师的“喜欢”或“不喜欢”。朱永新在他的教育小語中也写道:学生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因此,教师应甘当“爱的天使”,多给学生些微笑和鼓励,多与学生一些沟通和帮助,多问问学生需要什么,让学生在“春雨”般“爱”的熏陶下激起“亲其师”的情感,产生愉悦、自由、轻松,安全的心境。

2、质疑,探索的需求

听过一句让人耳目一新的话语---“检验课堂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学生能否通过各种方式的活动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我不禁深受启迪。是的,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更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充满“爱”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更要善于通过设计新颖有趣的形式,创设认知需求,使学生在认知上或矛盾、或怀疑……产生一种积极、主动探求的心理。如教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课,课伊始便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1)导入:小朋友,“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让你们过一个难忘的节日,我们班准备在“六一”节那天布置教室,开展庆祝活动。今天,我们还准备向文具店的李阿姨订做这种长方形彩旗(师出示实物)。(2)质疑:多漂亮的彩旗啊!可是,订做彩旗时要让李阿姨知道些什么呢?你们能用什么方法知道?(3)引导学生尝试量:谁能用尺子试着量一量?(生展示)他量对了吗?这又表示多少呢?(生犹豫)(4)顺水推舟,导入主题:看来,要正确的使用尺子,就要先认识它。我欣喜的看到,课堂上,学生产生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与决心,探索意识也悄悄然萌生了!

二、体验“探索”的乐趣

1、在“游戏”中探索

教育专家芦咏莉老师评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是----看这节课“如何引发学生的思考”。就是看教师是否创设一种有挑战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低年学生尚未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做事缺乏持久性,“好玩、好奇”更是天性使然。倘若教学中尝试:巧设“游戏”激趣,定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回顾曾在北京培训时,上过的一堂一年级数学课《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一个巩固练习教学片断。运用 “小组合作”,设置“编题游戏”。(l)导入:小朋友,有一些数字朋友想请你们做编题游戏,愿意吗?让我们请出他们吧!(2)电脑形象出示数字:52 38 15(3)思考:请你们用这三个数字,编几道加减混合算式,编好了,请同桌的学习小伙伴算一算,还要说说是怎样想的。比比,看谁编得多、算得对。(4)学生编题。(5)组织汇报。生1可能说:老师,我编的题目是52+38-15。师:真棒!还有不同想法吗?一石激起层浪:38+15-52,52+15-38……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渗透到游戏中,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在这富有创造性,趣味性的游戏形式中交流,探索巩固了算法的多样性。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活了,巧了,学生喜了,乐了,探索便水到渠成了。

2、在“操作”中探索

思维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低年级学生,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他们的思维有所差距,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只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具体形式之中,让学生“摆一摆、辨一辨、争着说”,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航向成功的彼岸。如教学活动课《妙用火柴棒》,先(1)引导:摆一个□最少要几根火柴?(2)操作:摆2个这样的□怎样摆?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的摆法: ,(3)讨论:你认为哪一摆法最妙?为什么?(4)谈发现:合用一根,少用一根。再摆3个这样的 □ 怎样摆?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规律:合用几根,少用几根。接着,设计探索性题目:用9根火柴棒最多能摆几个△?看谁摆法多,摆出的△也最多?学生“动”了起来,他们积极、紧张、兴奋、执着……学生在操作中尝到了探索的“甜头”,燃起了思维的火花。

3、在“生活”中探索

新课改理念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数学”。小学数学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想,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时,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如那次在北京中关村四小所上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课伊始,创设生活情境(1)导入:小朋友,这是周老师第一次来北京,发现咱们北京道路宽敞,交通发达,是个美丽的城市。今天,老师来到我们中关村四小时,是从小西天站出发,乘座47路公交车,看,(电脑出示真实的情境图)(2)观察:到了铁狮子坟站,这时,你看到了什么?(3)看图,你们能提什么数学问题?(4)生发散提问题。(5)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提出的与本课相关的问题……我喜悦的看到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思维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初步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大胆创新、探索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算法的多样性。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饶有滋味。

4、在“美感”中探索

数学是一种智慧,一种美。是啊,美的事物能唤起儿童的愉悦,反过来又能激发儿童去创造。这就是启发我们如何应用美感促使学生探索。

(1)情境美:创造富有美感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对感知产生欣赏与共鸣。低年级学生活泼、可爱、天真、纯洁,在数学课堂,伴随着教师优美,富有童趣的语言,把故事、音乐融入课堂,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有了探索的热情。如教学《倍的认识》,我通过故事(动物王国开展数学运动会),并借助电教手段的优势(动、画、声),把山羊老师、猴哥哥、猪小弟等请进课堂,与小朋友们参与“数学运动会”,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学生个个赏心悦目,真是“别有风情在那边”。这样,在美的情境中探索,思维就得到了高度活跃。

(2)数字美: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练习中,我出示:10+30>(),20+()< 25,25+()=25-(),想一想,下面每个()里能填什么数?学生“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讨论开了:老师,10+30可以大于29。“真棒!”老师的肯定是最大的鼓舞,还有的更是不甘示弱,争着献策:38也行,还有10,还有……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览无遗,他们在探索中禁不住叫出声来:真神!想不到数字竞有这么大的威力。这时,我顺水推舟说:“数学知识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同学们去探索呢!”显然,同学们等待探索的心理,被数字的这种简洁美激活了,学习的主动性自然而然提高了。

(3)图形美:让学生在美的图形的驱动下去创造,将有事半功倍之效。如:教学“拼组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几组拼组图形: 观察说出它们象什么?各由哪些图形组成?学生享受图形美的乐趣后,自然而然激起创造的欲望,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剪、拼”,使人人成为创造之材。再让学生动手从学具上卡片上剪下 ,拼成自己喜欢的图案。学生在探索中创造,“争奇斗艳”——有房子,火车,运动员,鸭子……难道,这不是数学图形美的魅力吗?

发展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培养探索能力是发展创新精神的动力。只有从小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源远流长,永无止境;只有不断探索,才能使学生今天的学习终身受用。让我们一起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注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美的图形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好美的雾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