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课本习题的潜在功能

2015-07-17 23:50吴伟明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

吴伟明

摘 要::在新课程不断普及的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任务也更加艰巨,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开阔思维,轻松应对考试,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

关键词:挖掘课本习题;潜在功能;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45-01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非常关键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开阔学生思维、实现其他各学科联系、贯通的工具学科,学好数学,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逻辑感会更强,进而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会提升,对于地理、政治以及历史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会理解得更加深刻,从而在解题过程中也会游刃有余。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数学学家,他们不仅仅是数学这一门学科有所成就,往往在化学、物理甚至是文学方面成就也很卓著的原因。数学是培养人们思维能力的学科,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发散思维,从采用多种途径进行问题分析与挖掘,本文从课本习题潜的功能挖掘入手,分析如果利用课本习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希望能够为高中数学教师这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以此练习题:求过点P(4,3),同时截距在两坐标轴上相等的直线方程。为例子进行几点讨论。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探讨问题的解法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的思考,在数学练习中非常重要,数学习题的解题方法往往不只一种,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这样的思维方法,这样在做题的时候,一种方法行不通,同学们还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这大大增加了成功几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1:本练习题中的直线在两坐标轴上有截距,那么可知,此直线与坐标轴不是相互垂直的关系,这个时候斜率存在,可设为k,同时k≠0.那么该直线方程就可表示为:

y-3=k(x-4)

令x=0,那么y=-4k+3;令y=0,那么x=4-3/k

由题设可得-4k+3=4-3/k,那么k=-1或k=1/2

由此可知,该直线方程为y-3=-1(x-4)或y-3=1/2(x-4)

也就是x+y-7=0,x+2y+2=0.

分析2:从题意开设在两条直线x,y上的截距为a,如果a为0,那么求直线必然经过点(0,0),同时也会经过点(4,3),那么直线方程可表示为:

y=3x/4或3x-4y=0.

那么如果a≠0,那么所求直线可表示为:

x/a+y/a=1,而题意可知,该直线经过点(4,3),将其带入方程x/a+y/a=1中,可得:

a=7,因此,直线方程表示为:x+y-7=0,x+2y+2=0.

二、改变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数学命题中条件与结论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应该适当的对题目的条件进行变化,合理的进行知识的拓展,由一道学生熟悉的题目开始,加上一个条件或者多个条件,使其变成一个新的命题,然后从中找到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如果将本题目中的“截距相等”,改为“与两坐标轴正半轴围成的面积为32”,那么就可得出以下命题:

求过点(4,3),并且与两坐标轴正半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32的直线l的方程。

分析1:由题目可设直线l的方程式为x/a+y/b=1(a>0,b>0),又因为直线l经过点(4,3),因此可得:

4/a+3/b=1,也就是3a+4b=ab①

又题意可知三角形面积3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h可得:

1/2ab=32,ab=64②

所以,又①,②可求得a=16,b=4.

因此,直线克表示为x/16+y/4=1,也就是x+4y-16=0.

分析2:设所求直线l的方程表示为y-3=k(x-4),其中K<0,该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为A=(4-3/k,0),B(0,3-4k),题意可知三角形面积为32。

所以:S=1/2a×h=1/2∣4-3/k∣·∣3-4k∣=32,也就是(4k-3)2=-64k.

又因为其中K<0,所以,k=-1/4.

所求直線l方程可表示为x+4y-16=0.

三、引导学生总结问题的共性,能够举一反三

讲条件中之间所经过的点(4,3)改为(3,2),并且将“Y轴”改成“直线Y=4x”,那么这样一来,就有了新的命题已知点P(3,2),直线l1:y=4x,直线l过点P且与直线l1交于第一象限内点Q,与x轴正半轴交于点M,求使ΔOQM面积最小的直线l的方程,经过分析采用分割发较为简单。

如图1,作BP∥x轴交直线l1:y=4x于点B,作PA∥OQ交x轴于点A,则点B(2,2),∣BP∣=∣OA∣=1.因此平行四边形OAPB的面积=1×2=2(定值).设点Q到BP的距离为m,∣AM∣=2.

图一

所以SΔOQM=2+1/2(m+2n)≧2+√2mn=4.当且仅当m=2n时等号成立,此时m=2,n=1,则M(4,0),所求直线方程为2x+y-8=0.

由此可见,一道简单的数学课本练习题,可以引伸出很多解法,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这些课本习题,从课本出发,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打好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文一课本上一道数学联系为例,对如何挖掘数学练习题的潜在价值进行了分析,碍于篇幅有限,只作了三个,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经验,灵活的运用课本习题,随时进行变化,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学生学科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参考文献:

[1] 戴素琴.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课堂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 史卫林.高中数学习题使用及其功能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 贾蒙龙.提升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
对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策略的思考
浅析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教学设计研究
试卷讲解有效实施的冷思考和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