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新课改与学生发展的几点看法

2015-07-17 01:13徐洪泽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新课改语文

徐洪泽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9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个从教15余年的农村语文教师,在这种双重背景下,我认为务必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健康发展呢?本人认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更新语文理念初中语文教师要研究教学对象,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尊重学生人格,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中交往、互动、合作。

1、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当语文教师仅仅作为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时,他只是按既定的课程去教教材,考虑最多的是“教什么”、“怎么教”,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这种单边活动过程让学生的主体性受到遏制。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学的需要。师生双方平等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语文学习的“共同体”。

2、从“强调传承”向“创新教育”转变。以前语文教育教学由于过于强调传承,教师的创造性受到严重制约,机械、简单的重复劳动造成语文教师的“可替代性”。这种“面向过去”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因此,提倡创新精神,实施以实践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改变以往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还需要引导学生改变固有的学习习惯、方法、态度等等。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教师的任务不仅要继承,更重要的是进行创新,应努力创造条件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有见地、有创造性地学习。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由做“蜡烛”向做“长明灯”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下,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可谓高尚;却淡漠了教师劳动的自身快乐。教师是园丁,培育着祖国花朵的发育与成长;却忽略了园丁的工作有永远不可修复的季节性和只能按照园丁的意愿来修剪花朵的强制性。人们还津津乐道地信奉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有一桶水”的信条,在新课标下,主动、探究、合作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的合作进行学习,而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和新课程的建设者。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只做“蜡烛”燃烧自己,而要做“长明灯”。不仅照亮别人还要不断地自我“充电”,注重自身的发展。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需要和权利,学生的主体应在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并得到充分的发展。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以前的模式化的语文教育教学使教师成了有技术的“工匠”,只是按照一定的工作要求及方案进行程式化的操作。而学生成了批量生产的,规格统一的“产品”。然而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生命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语文教育应该成为“扬长”教育,教师不能因忙于“补课”而忽略,甚至压抑学生的特长。教师要研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根据,让每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长”。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结果、轻过程是语文教育教学最明显的弊端。教师往往只重知识的结论和考试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养成了用万能公式去套解学习中、生活中的任何问题的学习习惯,养成了不知变通的机械的学习方式。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将学生当作“容器”,只是一味地往里灌输知识、技能,却很少教给学生获得知识 的能力和方法;他们只会教“教材”,只会“教书”,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

1、教师由“训戒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获得多种信息的办法。运用多种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多样性的、有差异性的发展。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成为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的促进者,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教师由“传授者”向“创新者”转变。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优势,在继承和传播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的同时,给学生提供质疑和创新的空间,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所以,教师还要不断对旧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法与方法进行探究、改革和创新,尽快完成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教育“创新者”的角色转变。

3、教师由“独唱者”向“合作者”转变。语文课程模块化的趋势,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需要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多边互动,主体交流的合作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团队作用。

新课标下,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特点,然后转换理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在学习和发展上下一番功夫,这样, 才能有开阔的文化视野, 才能有充分的教育智慧, 才能以睿智的眼光、发展的心态去教育培养学生, 才能真正给学生有益的教育和影响, 也才能適应目前高中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的需要。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新课改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