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5-07-17 04:53苏岩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文阅读教学

苏岩

摘 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好阅读关,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着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个性发展机会,让他们通过与心灵的对话,与读者以及他人对话等方式,加深阅读感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73-01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语文教育界都非常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特别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阅读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究其原因,大多数小学生对阅读题提供的语段类型感到陌生,心里没底。学生更不善于通过关键词与句段的分析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另外,由于阅读题所提供的语段都较长,而小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慢,影响了阅读的质量。这些都反映出小学处阅读能力不高,其原因主要是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问题,在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活动的动力。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能使阅读变“苦”为“乐”,就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大大提高阅读的效果。

1、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小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能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

2、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演讲,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并不失时机告诉孩子: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推荐相关读物,了解更多知识。

3、穿插课堂游戏,培养阅读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中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或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4、开展课间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二、培养阅读习惯。

习惯作为一种动力定型是在多次实践或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其中离不开一定外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得到强化,趋于稳定,也就是“习惯成自然”;同时又摈除那些不合规范的不良阅读行为。由于良好习惯是习得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因而更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很重视阅读教学常规的建立,如规定每个学期开学前学生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固定的作业;还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叶圣陶先生在50多年前说的话对今天的许多学生来说是很有针对性的。由于升学压力大,各科题海挤占了大量课外时间,加上不少教师、家长担心课外阅读会冲击课内学习,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了很大削弱。课外阅读本是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掌握课本上的课文和有关知识,但仅有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因为它的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也就带有局限性;而课外阅读却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课本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播、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语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課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文”、“古诗”、“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写人记事”的文章,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有关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反复读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再例如:“写景状物”的文章,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文章,了解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了解写作顺序或观察顺序;第三步,读,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去体味感情。

四、让学生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勤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教师在这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