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 细节彰显卓越

2015-07-17 17:55罗传芳程绪权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6期

罗传芳++程绪权

摘 要:游子吟》一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伟大的母爱。教师在识字、朗读、理解等各个教学环节里,利用古诗精练的语言,让学生深情地朗读、背诵,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实际感受伟大的母爱。一个个匠心独运的教学细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彰显了课堂的卓越。

关键词:设疑激趣;点面结合;妙用变式;悟情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71-02

前段时间参加了江津区石门教管中心组织的“卓越课堂”研讨会,石门小学区级骨干教师古咸华所上的西师版二年级语文《游子吟》一课,教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在课堂上狠抓字词教学和朗读教学,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训练,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课堂容量大,各环节、各板块过渡自然、分配合理、重点突出,实现了高效课堂。尤其是精彩纷呈的细节,突显了教师精心的设计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让课堂更显卓越。

一、课前交流,设疑激趣

上课老师是借班上课,课前交流只有短短几分钟。老师从一幅“老妇缝衣图”让孩子们交流看到了什么?这个老妇是谁?老师适时用举手的动作示意发言的孩子要举手,用谈话法引入“母亲爱孩子,孩子爱母亲”的话题,顺势放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渲染了环境气氛,引导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静息。通过课前简短对话,使师生相互熟悉了语气、语调、动作、神态,有了初步的情感交流,为师生情感无缝衔接起了铺垫。

二、活用游戏,巧用故事

上课伊始,首先进行的是课题教学。教师从慈母缝衣图,提炼出板书“慈母”[唐]“孟郊”,老师写出课题“游子吟”。并且要求全班同学一起动手书空。看到全班同学口中念着笔画,齐刷刷挥起小手随着老师的书写书空笔画,觉得一个小小的课题教学环节,也被老师调动起了全班同学参与的热情,课堂上没有了瞎起哄的“南郭先生”,课堂效率自然得到了提升。

随后老师通过游戏环节“鱼儿吐泡泡”对“游”字进行拼音和识记的教学,从同音的“由”“油”到“游”比较,到“游”字的朋友“春游”“游泳”“游子”,在师生互动中,学生们知道了“游子”是远离家乡的人。在如何记住“游”字笔画时,老师用拆分的方法编了一个故事:方方的水池里,大人带着孩子游泳。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既有趣又形象的说法,让他们很容易地记住了写法。这种巧妙折分汉字的教学方法,成为本节课识字教学的一个亮点。

三、点面结合,张驰有度

老师在田字格中一笔一画写出生字“游”, 老师的字非常端正、漂亮,但老师却故意叫学生们评价写得如何,得到学生们一致赞赏――“漂亮”,老师也一脸幸福陶醉地向孩子们连声说“谢谢”“谢谢”。激起了学生们的羡慕和向往,老师适时要求同学们描红课本上的生字“游”,再在空田字格中写出“游”字。在巡查写字练习时,老师适时提醒姿势不对的同学要做到“一寸一尺一拳头”,老师的提醒看似随意,实则有心。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特别要随时培养孩子正确的说话、读书、写字的习惯。

看到孩子们写完后,老师要求同桌同学互相交换检查、评价,让写得好的孩子站起来接受大家的赞赏。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老师很多时候不可能检查完所有学生的课堂练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动学生参与检查督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消除了学生不参与课堂活动的现象。

对于其他生字的教学,老师则让学生“圈小红帽字宝宝”,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反复拼读。由学生来提醒每个字平翘舌、前后鼻韵,学生小老师反复教读,老师适时在某个点上强调教读,如“迟ch픓寸cùn”。学生们很踊跃地抢着来担任小老师,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体会,激发了学生的成功体验,更多的孩子勇于表现自己。这种做法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激发了学生热情,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状态。

四、拓展迁移,妙用变式

学生基本熟悉拼读后,老师呈现出去掉了拼音的生字,让孩子们继续认读。这是充分遵循记忆规律,让学生的识记能力发生迁移;老师继续增加难度,让学生从读生字到“扩词”,如“迟”→“迟到”;

老师继续使用变式,师生们玩起了“识字魔方”。老师将本课的生字打印张贴到魔方的六个面上,每4人小组一个魔方,让1个同学抛动魔方,其他学生随机识字。经过3种变式的巩固后,老师继续用生字卡片强化,学生情绪高涨,人人抢答,最后是全班几乎都站起来抢答生字。这几种科技含量并不高的教学手段,却达到了字词教学扎实高效的效果,老师由衷地称赞“同学们真了不起!”

五、情景交融中诵读,反复诵读中悟情审美

教师在词语教学后,又把“临别”“慈母”“恐怕”“吟诗”等词语还到课文中,从而引导学生诵读诗词和理解诗意。学生自由朗读、集体诵读后,老师像指挥家一样优雅地挥动手臂,用手势的快慢强弱引导孩子们与老师一起抑扬顿挫地“吟诵”课文。显示了老师娴熟的教学技巧,这一细节也让人特别深刻。

在深情的“游子吟”音乐中,老师饱含深情地叙述起母亲深夜缝衣、清晨临别送儿的情景,情到深处老师泪花闪现,一声“郊儿”催人泪下,让人不由肃穆,感染了学生和听课同行。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深情朗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老师引导学生们叙说生活中母亲的“爱” ——送饭、盖被、买衣、送伞……通过幻灯片展现母亲在生活中对孩子的关爱场景。虽然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积累较少,但孩子们所说到的都是母子情深的生活实际。对每一个场景老师都引导孩子们一遍遍自发地喊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会“母亲爱孩子,孩子爱母亲”的情感,表达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对这个重点诗句的诵读,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7次。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是二年级的孩子,但他们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上,却一遍遍诵读和呼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人不由感受到,这些小小的孩童多么具有“灵性”啊!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和诗词表达的意境。充分体现了教师对重点的把握,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能使学生由“乐学”到“活学”再到达“会学”的境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本节课诗意在流淌,是诗意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的是爱的流淌,学生生命的灵性。老师动之以情,学生深深被打动,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学生想到的是自己的母亲,成了感受母爱,感受亲情,感受生命的社会大课堂。

一个个细节,一个个亮点,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点缀了优质的课堂,成就了课堂的卓越!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 《唐诗宋词鉴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