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2015-07-17 18:25蔡清溶
亚太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学科思维化学教学培养

蔡清溶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语言、化学原理、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让学生能以“事半功倍”的效率来掌握本学科知识。

关键词:化学教学;培养;学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032-02

从事多年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不难发现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到的“学科思维”。只要你把握了这一科的“学科思维”,学好这一科就变的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那么,什么是学科思维呢?简而言之就是:学这一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学好这一学科最精准的方法。就化学科而言,“学科思维”的培养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化学语言、化学原理、化学计算、化学实验。

一、通过化学语言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思维的周密性要靠语言的准确性来体现,思维的逻辑性要靠语言的层次性来体现,思维的丰富性则要靠语言的多样性来体现。总之,思维必须以语言为载体。

1、化学科里的语言有其非常独到的一面——就是可以利用“顾名思义”的方法来消化大部分的化学概念、定义等。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以这么告诉学生“通过发生化学反应,把原来多种的物质结合在了一块,这就是化合反应;通过化学反应把原来只有一种的物质分离成了好几种物质,这就是分解反应。再如高中有机物中的“取代反应”可以这么对学生说:把原来的某一个原子取下来,用其他的原子(分子)替代上去……化学科的学习中,这种“顾名思义”的化学语言特别多。这里明显地体现出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应用准确的、丰富的语言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2、语言的层次性也是化学语言的一大特点。有些化学定义隐含的内涵与外延,是要通过层层的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的。如“溶解度”这个概念,指在一定的温度下、100g的溶剂(水)里、溶解某种物质达到饱和时的溶质质量。第一层是温度,第二层是100g水,第三层是饱和,第四层是溶质的质量。稍不注意,就无法准确把握概念表达的真正意义,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层层分析、全面、准确,以达到培养思维的周密性。

二、通过化学原理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化学科的原理有一个最基本的骨架与线条——从微观(分子、原子)—→构成物质—→展示物质各自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性质的作用。这种线条分明的构建原理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1、元素、化合物突现学科的独特构建原理。通过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应在头脑中建立起元素、化合物类的学科思维——意识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化学变化不过是元素之间的重新组合;同种元素、不同种元素之间都可以相互组合,所以物质的种类就有千百万种,不同的自然就有不同的性质。种类太多、杂乱无序怎么办?想办法分类,根据什么来分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根据物质性质的相似性及组成的统一性来分。于是有了以下物质的最基本分类法。

这样构建的学科思维是简洁明朗、一目了然的,学好这一科也就轻而易举、事半功倍了。

2、应用知识的情景,展现学科的独特构建原理。例如,初中化学中“燃烧与灭火”。学生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认识到物质的燃烧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只要控制燃烧重要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防火和灭火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控制反应条件就可以控制化学反应快慢的化学基本原理。学生对燃烧的认识就能从学科角度去领会这是一种化学反应。另外,“燃烧”的实践性知识——如消防知识,会使学生对化学更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还能明白化学可以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达到学以致用。这种学科思维的引导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

三、通过化学计算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化学计算中常常会根据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模糊性、混淆性、或是学生思维中的盲点、易错点等薄弱环节,有意“挖坑布陷”,也就是常说的陷阱。计算中常见的陷阱有“隐蔽型”、“虚实型”“误导型”,学生若能跨越这些陷阱,就能达到学科思维的一个升华。

1、解决计算中的“隐蔽型”陷阱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所谓“隐蔽”就是题目中条件都已给出,学生却有些迷惑或压根没有发现。例如,30g质量分数为85%的酒精在密闭容器内与足量氧气完全燃烧,冷却至室温,求反应后容器内水的质量。这个题目陷阱就是容器内水的质量,而不是生成水的质量[1]。85%酒精本身就含有水,反应后水就有两种来源,即生成的水和原溶液中的溶剂。若能引导学生深挖题目,分析溶剂部分,再利用氢元素守恒求出生成的水,轻而易举地解出了这道题。

2、解决计算题中的“虚实型”陷阱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此类陷阱是用虚实结合诱使学生落入陷阱。例如,实验室用氢气还原Ag氧化铜,当大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冷却后称的残余固体质量为Bg,共用去氢气为Cg,此时生成水的质量为()[2]

A、9CgB、9/40Cg

C、9/8(A-B)gD、8/9(A-B)g

这里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词语“实验室”。如果能发现这个问题,就知道这是一个实际型计算,而不是理论型计算,氢气除用在正规的反应外,还有相当部分用在作保护气,这部分与计算是无关的,所以“共用去氢气Cg”是迷惑信息。本题只要根据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很快解出答案。学生在解题中若能经常注意到这种信息,那也是学科思维的独到之处。

3、解决计算中的“误导型”陷阱,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这种题目的陷阱是根据学生平常易出现的错误认识,有意进行偏轨诱导。例如,在一定温度下A克NaCl饱和溶液中含B克溶质,向溶液中再加入C克NaCl固体,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这一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是。这是以“充分搅拌后”与“固体全部溶解”做误导,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饱和”两字,把它当着纯数学问题而落入陷阱。[3]解这类题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充分搅拌”并不等于“全部溶解”,同时注意到“饱和”两个字,就能跨越误导陷阱。endprint

四、通过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实验是化学科的核心所在,实验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这一学科的掌握情况。从课程改革以来,实验更多地突出的是“探究”,也就是以学生的探求意识来完成实验,而不是眼观手不动的教师演示。从学科特点出发,不难发现,探究实验都有一个共同的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沿着这种思维,再难的实验题也能解决十之八九。例如,已知干燥剂碱石灰的成分是CaO和NaOH,在潮湿空气中极易变质,小明同学对这一瓶放置已久的碱石灰进行了如下探究:

1、提出问题:如果碱石灰已变质,则生成了什么?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

2、提出假设:A、已全部变质且产物是Na2CO3和CaCO3;B、部分变质产物是Na2CO3,还有末变质的CaO;C、部分变质产物中有Na2CO3、Ca(OH)2、CaCO3、CaO

3、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判断与结论

第一步:把固体溶于水并过滤有不溶性固体钠的化合物溶解,钙的化合物基本不溶

第二步:取第一步中的滤液分成两份,一份加盐酸;另一份通澄清右灰水1、有气体生成;2、澄清右灰水变浑浊1、有碳酸盐生成,说明已变质。2、说明生成物中有Ca(OH)2

第三步:取第一步中的滤渣进行加热,并收集生成的气体,通过生成的气体质量来确定固体成份1、若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固体成正比2、生成气体质量与固体不成正比,且固体质量偏大1、说明CaO已全部变质,由此知NaOH更是已全部变质;2、说明还有部分CaO没变质

像这样把一个实验题的所有可能都已分析在内,哪一种结论都不会被遗漏,这体现了学科思维的全面性与周密性;这种思维也是从事科学研究人员的必备思维。

总之,化学科的学科思维有其非常独到的地方,化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不仅能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学好这一科,同时也能为个别同学将来能从事科学研究培养了良好的思维方式,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尤溪第五中学)

注解:

①九年级化学练习册的题目

②九年级化学练习册的题目

③周光辉、构建思维程序、跨越题目陷阱[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0)

参考文献:

[1]周光辉.构建思维程序、跨越题目陷阱[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0)

[2]吴长才.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应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5)

[3]董海.促进知识理解的化学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思维化学教学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应培养怎样的学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