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途径探析

2015-07-17 09:54张文文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大学生

张文文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休学、退学、自杀和凶杀等恶性事件越来越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讨论焦点,并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分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的问题入手,着重探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06-02

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际关系愈趋复杂,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导致不少大学生产生心理困顿、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自身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却不容乐观,从“马加爵事件”到“药家鑫事件”再到“林森浩投毒事件”等一系列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惨痛案例令人心痛,在我们深感惋惜的同时更要反思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刻原因。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休学、退学、自杀和凶杀等恶性事件越来越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讨论焦点,并引起广泛关注。但是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拓展,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着教育者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方面的社团活动欠缺等主要问题。

1、教育者重视程度不够

当今的高等教育,智育和就业率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未能引起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足够重视,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由于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争论,观点不一致,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不少老师和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有时甚至简单地认为他们不正常、心理有问题、存在人格缺陷等。[1]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律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力量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够。因为缺乏高校系统的心理辅导,一些学生长期积压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调适、宣泄和释放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更有甚者走上了歧途和不归路。

2、课程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各类高校各类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但是部分高校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有些高校通过开办讲座或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心理健康知识不够系统、全面,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尽管有些高校把该课程纳入了教学体系,但是由于选用的教材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常变成了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程,而且教学缺乏活动性、互动性和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比较单一,致使课程教育流于形式。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已不能适应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教育需求。经调查发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类: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咨询工作者、医务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等。一些高校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严重不足,而兼职教师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担任。这支工作队伍中很多人没有系统地学过心理学知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清楚心理咨询应遵循的原则和应具备的方法技巧。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规范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结构、娴熟的心理咨询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由此可见,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高校社团缺少相关活动

大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团组织,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但是从高校社团的类型上看,涉及学生兴趣爱好的社团较多,而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方面的社团数量较少,甚至没有,没能把社团活动变成大学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上的重要平台。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人才质量培养的重要问题,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类问题,笔者尝试着提出以下几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正处于少年向成人转变的心理断乳期,一方面失去他律,另一方面自律又尚未充分形成,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势必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大学生应该享有的基本权益,要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工作体系,校级成立由专职人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院系级成立由辅导员、专业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班级有寝室长或班干部同学担任的心理委员,建立心理危机动态预警库,对重点人群持续关注,及时化解危机。

2、设置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使用教材、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并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具有自身特色和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专用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可灵活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小组活动、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不仅传授给学生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此外,由于心理健康涉及的问题较为隐私和敏感,不少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问题与苦恼告诉老师,因此,高校可以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学平台,通过开办相关论坛、网上心理测试、在线咨询与辅导等提高网络心理教育的效果。

3、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教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高校应建立一支由专业教师为骨干、专职兼职相结合、专业发展背景互补、人员相对稳定、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对于专业教师,要坚持专而精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对于兼职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干部,要经常采取集中培训和进修的方式不断扩展他们的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咨询方面的技能,鼓励他们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在注重提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队伍的教学技巧和业务素质之外,还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只要教师队伍具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熏陶和榜样示范的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社团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是由对心理学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共同开展心理活动的心理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大学生心理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阵地,是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面向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弘扬个性、缓解压力的舞台,同时也让大学生感受到爱的关怀与美的熏陶。这种以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指向,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情感体验,改变了谈话、授课的刻板模式,更为大学生接纳和喜欢。通过开设心理辅导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健康剧演出、心理健康游戏等方式,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辅导。同时,这些活动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蒋 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

[2] 张晓荒.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M].广西社会科学,2010(1).

[2] 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河南大学学报,2006(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大学生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大学生之歌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