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盛开的太空

2015-07-18 20:27赵雁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亚平刘洋航天员

赵雁

引子

感到无助迷茫时,我通常会有意无意地望向远处的天空。好似能在那里能找到答案,获取力量。听很多人说,他们也有一样的习惯。高远深邃的天空因为未知和神秘,总被我们赋予了无穷的意义和力量。“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无止境的思索最终化为人类探天之路的切实行动。前苏联火箭之父科罗廖夫当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人类将成为自己星球的至高无尚的主人。

探天者便成了智慧、勇敢、力量的象征。

在2014年末雾霾和大风交替进行的寒冷冬日,我重访了中国女航天员——刘洋和王亚平。此时距离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成功飞天,在太空展露她亲切的笑容已有两年半。千万人一起聆听站在最高讲台的太空老师王亚平亲切授课也有一年有余。彼时,媒体追星族般的探访恢复了平静,两位航天员早已开始了新阶段的学习训练生活。地处北京西北部的航天城依旧带着它固有的宽广、宁静。

重访的意义何在?航天员是否也像明星一般,话题只在一时之间,之后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不,这个时代需要提振精神,是呼唤英雄的时代。航天员坚持梦想,勇于探索的精神永远不应该,也不会过时。

当对女航天员的解读从形式变到具体,从浮在表层到深入内心,她们的形象也从模糊变得清晰,从粗率变得精细,从一种认可变成更为深刻的认同。重访,便赋予了新的意义。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女航天员的世界,聆听她们的心灵故事。

刘洋和王亚平代表的中国女航天员,大概是中国女兵方队中,人数最少的阵容。少,意味着精和优。中国女航天员的人生的精彩度实在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她们可谓占据了人生旅途两种重要而牢固的关系:同窗之谊和战友情深,从飞行员到航天员延续了整整十七年。虽然两人从外形到性格都有着差别,一个亲切真挚如邻家姊妹,一个甜美与智慧并重宛若明星。但他们有着经历相近,共同的认知,追逐梦想的执着奋进更是如出一辙。

执行太空任务归来,两位女航天员除了正常的训练学习,还承担着一项工作,作为航天员代表去各大中小学校,弘扬宣讲航天精神,普及传播航天知识。在一场场与各级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学生对航天员的信任和热情深深感染着她们,为孩子们种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鼓励学子们打开追逐梦想的大门,让她们感受到了责任和力量。

从不收受礼品的她们,却每个人都珍藏着孩子们送给她们自制的小礼物:惟妙惟肖的卡通画,水彩画,祝福卡片,自制模型……哪怕一张小卡片也不会遗漏。不管简陋粗糙不管大的小的,一件件礼物代表着孩子们一颗颗纯净的心,每当看到这些稚嫩的笔迹,真切的语言,她们感觉只有自己做得更好,才不会辜负孩子的心意。

刘洋的桌上放着一只玻璃罐,那是在部队专门培养国防生的学校作报告时,学校的女学员送给她的。里面装着满满的各种彩纸闪光纸叠的幸运星和千纸鹤,打开看,每只千纸鹤上都写着学员们的祝福语:永远的太空、梦想起航,追梦人……

刘洋说她特别珍惜学员们的这种表达,因为她和她们一样走过青葱岁月,蓬勃的青春和热情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最为感动一次是到一所中学作报告,报告结束后一位初中的小姑娘有些羞怯地找到她,说,刘洋姐姐,我能不能和你说几句话?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小姑娘似乎受到了鼓励,向她最信任的刘洋姐姐敞开了心扉:“我是初三的学生,但我成绩不好,马上要中考了,我很害怕!”说着小姑娘的眼里含着泪水,一脸愁苦。刘洋拉着小姑娘的手,微笑着:“不要哭,要坚强勇敢一些。姐姐告诉你,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天,你都当做全新的开始,用心去进行每个小时每一天每一门功课的学习,考试结果怎样不要在意,只要尽力了,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改变,你肯定行。”刘洋的话似乎给了小姑娘很大鼓励。她说出自己的请求:“刘洋姐姐我可以抱你一下吗?”刘洋使劲地搂了搂她。小姑娘满是信任,认真地问:“我能行吗?”“我相信你,你一定能行!”那一刻,刘洋看见小姑娘眼睛里闪烁着信任和喜悦的光芒,这道光芒永远定格在刘洋的记忆中。力量的传递不只是给小姑娘的,也是带给她自己的。

在刘洋和王亚平的成长的经历中也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也曾有过犹豫和彷徨。

尽管刘洋羡慕军人这个职业,然而她最初的人生梦想从来没有把军人、飞行员纳入其中,航天员更是想都没有想到过。因为这些硬朗朗的符号与她的生活离得太遥远。她和无数学生一样,只想努力学习,考上好的大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刘洋的梦想来自《法网柔情》潇洒、独立、正义的主人公——律师,来自电影里生活中神情高傲,睥睨众生的白领丽人们。一切皆在1997年,她高中毕业的那年发生了变化。那年,碰上空军女飞行员招飞,这可是相隔七、八年才有的机会。机遇难得,班主任老师给刘洋和班里几个视力符合条件的女生都报上了名,而此时的刘洋并不知道。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样,招飞录取的比例太小,试一试就没有遗憾。

一路过关斩将下来,刘洋和父母都没想到,她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地区唯一的入选者。

同在这一年,招飞人员也来到王亚平所在的学校招收女飞行员,当时她所在的理科班有20个女生,只有王亚平一个人不戴眼镜。老师和同学们都劝说她:你去试试吧,说不定就选上了呢!在大家的鼓励下,本很犹豫的王亚平才去报了名。一轮轮筛选下来,当王亚平在二百多名从山东各地区选出的应届学生中通过大体检,满脸兴奋地从济南回到家中,父母却一句话都不问。王亚平有些失落,不悦地问:您们怎么一点都不关心我?父母说:问了也没用,体检过了也没用,全山东就几个名额,咋就会选上你这个农村丫头?父母没有抱一点希望。

当王亚平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这位出身农家的女孩告诉自己,只要做好准备,世界的朗朗晴天,总会出现。只要努力付出,就一定会在未来看到有更加美好的风景。

一个关于蓝天的梦想,开始在王亚平的心中慢慢萌芽。

然而,当刘洋和王亚平还沉浸在光荣成为我国第七批招飞的女飞行员学员的新鲜和喜悦中,最初飞行预校的学习,却扎扎实实给了她们一个下马威。

刚到预校的最初几个月,细豆芽一样娟瘦文弱的刘洋便遭遇了她人生中颇为重大的一次麦城——体能是她最大的弱项。作为中学时期的好学生,刘洋在文化学习和考试方面,从没有害怕过为难过。大量体能训练和考试却让她明显没了底气。刚上军校头一个月,每天都是队列训练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百米测试,她位列倒数,800米、1500米跑,别人都跑完休息了,她才跑了几圈,脚步便挪都挪不动。于是有跑完的同学,下来带她跑。这样的场景多了,让刘洋既感动又难过。引体向上,臂屈伸这样的力量练习,她一个也做不下来,看着别的同学轻松地在单杠腾跃的骄人身姿,她既羡慕又泄气。回想昔日自己上的是市里的重点高中,是在年级里“挂号”的好学生。而如今在预校完全变成了差生,变成了拖后腿的落后分子。巨大的落差感,压迫着刘洋简直透不过气来,她对自己失望透了,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样样不如人,从前的自信无影无踪。沮丧的她蒙在被子里悄悄地流泪,不断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这里?

刘洋出生在中国现代改革元年:1978年10月6日。虽出生成长在郑州,却是祖籍河南安阳林州市五龙镇泽下村人氏。林州市扬名,第一次是因为红旗渠20世纪六十年代修筑的水利工程。现在是因为来自红旗渠畔的女儿——刘洋,现在这里的名片也很耀眼:中国第一女航天员故乡。

据载,泽下村是一个被太行山四面环抱的村庄,有限的土地被用作耕地,玉米和小麦是主要的农作物。而刘洋的老家曾是当地有名望的大家。曾祖父刘佩英,其碑文上刻:民处士刘公佩英之墓。“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历史上齐有处士曰钟离子。而刘佩英在20世纪五十年代,带头捐赠,曾和县委书记一起上京城出席全国人代会。而刘洋的爷爷少年加入民兵组织,成为年轻的民兵队长,是八路军地下交通员,为家乡解放做过很多工作。就是他带领家人在郑州安家落户。刘洋对老家的印象唯有六岁那次探望老家的经历。

刘洋自小最爱读文学书,说得上是一位标准的文艺女青年。说起好读书,源自父亲刘士林的影响。刘洋的父母都是普通职工,却望女心切,非常重视对女儿的培养。刚上初中,她便读完了父亲为她推荐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在她的家里至今保存着那套“中国古典名著普及文库”的四本名著,其中的《红楼梦》磨损最为厉害,不仅用透明胶纸粘贴,还拦腰缠上了几道医用胶布。可见刘洋的喜欢。她还最喜欢的金庸的全套武侠小说,她几乎全认真读过。

直到今天,《倚天屠龙记》中开篇的那首丘祖长春真人的梨花词《无俗念》: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刘洋依旧背得出来。她也由此开始了对古词的热爱和迷恋。

文字优美意蕴悠长的散文,富有哲思的杂文,还有彼时热门的小说成为她业余时间的最好伙伴,唯有运动是她不擅长的,很多项目都没有练过。而她现在的同学中有很多都有体育特长,有练中长跑的、跳高的、打排球的,甚至有专业证书。和她完全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但好强的刘洋没有让这样的犹豫迷茫持续多久,因为她无法辜负上天给予自己的机会和舞台。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自己在运动上没有天赋,要想和别人平起平坐,甚至超越别人,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有多练。

从此,刘洋早上跑,晚上练,周末也加班练。常常操场上只剩她一个孤独的身影,哪怕跑得再晚,哪怕跑得再慢,她永远是在跑的状态,绝不会耍滑偷懒,少跑一步。长春冬天动辄零下二十多度,而她和伙伴们就穿着绒衣绒裤,带着帽子围脖在冰天雪地里跑。很快汗水就把衣服打湿了,哈出的水汽把眉毛睫毛帽子围脖边沿染成了白色,结上了冰碴子,一个个跑成了圣诞老人。有很多同学长了冻疮,晚上睡觉的时候又痒又疼,滋味难捱。而在炎炎夏日,她们的衣服则跑成了盐碱地。力量练习,让她们细嫩手掌打满血泡,破了长,长了破,后来起了厚厚茧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练,半年后,刘洋终于脱下了落后的帽子,一年零八个月的预校学习结束,测试800米,刘洋就跑在前面了,成绩达到优秀。引体向上,单双杠都难不住她。刘洋很深地体会到,当一个人为一件事吃了很多苦的时候,就会越发热爱它。四年下来,刘洋一直坚持体能锻炼,从未停止。

在刘洋和王亚平的军校学习中,第一次跳伞的经历是抹不去的记忆。

要进行跳伞,仅地面训练就要一个月。跳伞训练的基础是体能训练。5000米长跑,练臂力,仰卧起坐,俯卧撑……当别人入了梦乡,姑娘们还在练。一个月下来,刘洋、王亚平和她们的同学们晒的个个像小煤球。进行离机着陆动作训练,一个方方正正2米的柱子,突兀立在一个很大的空地上,没有了周边建筑的参照,它显得特别高。刘洋第一次站在这个台子往下跳时,眼向下望,两腿直发软,她感到了怕。耳边是教练亲切的鼓励,地面上同学们大声喊着为她加油。为了蓝色的梦想,必须跨过这道坎,如同每一个困难来临时那样,她不能去躲闪,不能顾忌害怕。于是眼睛一闭,心一横往下跳去。她成功了。

正式跳伞的日子终于来了。那天,蓝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似乎绽开笑脸,向这些年轻的女孩子打着招呼。大部分学员们都是第一次坐飞机,兴奋之情难掩。大家开玩笑说,第一次坐飞机就要往下跳,那个感觉一定很奇妙。即便坐上飞机,分量不轻的伞包将她们的身体坠着微向后仰,并不舒服,也挡不住她们叽叽喳喳的声音。贴心的教员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摄像机,他要为大家留下难忘的影像。飞机在慢慢升高,当第一圈镜头扫过,每个姑娘都笑脸盈盈,她们对着镜头比划着胜利的手势,各种可爱的表情,沉浸在即将跳伞的新鲜中。飞机离地面越来越远,地面的景物好像变成了一点点在缩小的袖珍模型,此时,出现在教员镜头里的姑娘们的表情也在一点点变得凝重,座舱开始安静,没有人说话,只剩下很大的噪音,耳朵随着上升高度的变化有了发闷疼痛的不适,一切感觉都有些木木的。飞机升到800米高空时,教员打开舱门向外探出头,这正是今天跳伞的高度。只见他脸上的肌肉被风吹得抖动,有些变形。回头望向坐的端端正正的姑娘们,有的正在默默流泪。此时,头顶的黄灯闪烁,准备跳伞。姑娘们都站起来,抱着伞,默默低头排队往舱门方向走,紧张的她们谁也没有勇气四处打量。等绿灯一亮,每个人跳出中间本应该间隔3到5秒,但大家一个紧跟一个跳下去,跟急行军一样,恨不能踩着前面人的后背。极富跳伞教学经验的教员惊叹道:只见过把着舱门不敢跳的,没想到女飞行员个个都这么勇敢!

其实并不是姑娘们沉着不紧张,而是此时的人完全处于懵懵懂懂的,根本不敢停顿,就害怕一停下来就没有勇气往下跳了。直到主伞“嘭”的一声打开,伞绳把人呼往上一拽。空中小黑点渐渐变成了一个个小蘑菇,蘑菇越来越大,黄色、绿色、红色、白色……顷刻间,天幕下绽开了朵朵伞花。当一朵朵伞花飘逸徐徐降落在大地上,此时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的脑子才清醒起来。如果说第一次跳得稀里糊涂,等到第二次跳伞时,姑娘们才感到真切的恐惧。

刘洋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情,跳完之后去找教练,表示不想跳了。教员说,你不跳可以,但这样的机会很少,如果你今天不跳,你以后会后悔的。

刘洋抱着伞坐在一边,教员的话一直在她心里翻滚。“决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点恐惧,让自己后悔!”打定主意的她便又背着伞上了飞机。当她终于战胜恐惧,纵身跳下,头脑极为清晰。一离机,她便开始按照规定读秒。数到开伞秒数时,伞并没有如期打开,刘洋镇定地又数了一遍,伞终于打开了。这一刻,刘洋有了伴着伞花遨游蓝天感觉,她是如此享受这个过程。当看见旁边的伙伴被上升气流带着往上飘,白色的云朵就在身边环绕,她甚至有伸出手去抓一把的冲动,真想试试把那白云抱在胸中的感觉。

跳伞训练成功了。

在回去的车上,姑娘们没有了来时的兴奋,甚至没有人多说话。大家还沉浸在刚刚过去的考验中,无限滋味在胸中翻滚。是啊,连平时见到虫子都会哇哇叫都会哭的胆小女生都勇敢通过了跳伞,她们要为自己的勇气点赞。

此时不知是谁起了头,唱起了《真心英雄》,起初一个人唱,接着大家都合着。唱着唱着,大家都泪流满面。这艰难而难忘的“一跳”就像一道分水岭,勇气在她们的胸膛从最初的微弱火苗一点点升腾为强劲的火焰,姑娘们勇敢地挑战自己,战胜了自己,多么令人欣慰和自豪。

飞行学院的学习训练辛苦自不必说,淘汰的压力也很大。不仅如此,封闭式管理也严格到令人窒息。当同龄人徜徉在街市商场,流连于华衣美食,自由自在享受时尚生活时,而她们却连周末外出的机会也没有,长长的秀发被剪去,每个人的发型都像嘎小子一样短。不仅每天饱受风吹日晒,人也因运动量大吃得多,变得又黑又壮,完全没有妙龄少女的美态。十七八岁的王亚平曾经羡慕过,迷茫过,和考了地方大学的同学们相比,人生当中最美好的四年就如此度过,是浪费青春。她甚至萌生了退出的念头。当她打电话和家人诉说,父母的一句话把她惊醒:你当飞行员难道是为了逛街穿漂亮衣服?你吃了所有苦,不都是为了飞行吗?

等王亚平真正飞行后,每当她自由在蓝天翱翔,望着山川美景在脚下穿过,每当完成一次任务,每当完成一个漂亮的起落,那种无法比拟的成就感,那种自由如小鸟般的欢畅,她一下明白了飞行对自己的意义所在。自己确实失去了同龄人有的很多东西,包括自由舒服的日子,长长的头发,漂亮的衣服,但自己从飞行上得到的幸福和快乐却是别人永远无法体会的。

自从开上飞机后,王亚平就再也没有迷茫犹豫过。王亚平的第一次飞行在1999年,她永远记得那一天。飞行教员为了让她感受飞行的魅力和魔力,居然带她去飞最考验飞行员功力的超低空。几十米的低空,当飞机俯冲低飞贴着村庄飞过。王亚平感到兴奋和刺激,她甚至看到了村上那些仰头看着飞机村民的脸。她紧张地捂着嘴,害怕自己忍不住叫出声来。她甚至能看到村户家的鸡,被惊动的飞来跳去,激动的大黄狗张嘴咧齿冲着他们叫嚷的样子,此时飞机又迅速拉高,村庄、农人、牲畜,地面上的一切渐渐变小,终于再也看不见。如此神奇而欢乐的飞行让她沉醉,再也不愿离开。等到第一次单飞,当她坐在主驾驶的位置上,看看空空如也的后舱,她终于相信,自己可以成为驾驶飞机的主人,一个人飞了,高兴的她忍不住大叫了一声。从一心想要见到飞机,坐上飞机,到真正开上飞机,几年间的辛苦付出,心血和泪水,就在今天酣畅淋漓的一声呐喊中消解了。年轻的姑娘已经明白,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可是擦干眼泪,努力向前,就会离梦想近一点,再近一点。

飞行带给刘洋和王亚平的不仅有快乐、成就、荣耀,也有危机重重,惊心动魄。也培养了她们严守规则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临险不惧,沉着果断的处置能力,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飞行时中的突发情况,每一名飞行员都会过多或少或早或晚遇到。而刘洋和王亚平从不把这些归结为自己运气不好,而是把这些特情险情,从一次次冲击磨练中,吸取经验,寻找启示。

一次刘洋驾机刚刚结束了起落训练,飞机最后落地的姿态和机位都非常漂亮。飞机缓缓从跑道滑到停机坪,这时飞机突然发生急剧偏转,起落架一边只收起一半,飞机发生倾斜。飞机的螺旋桨和机翼在水泥道路上摩擦打出了一大串火花。刘洋非常镇定,严格按照规定的距离、范围和速度进行刹车处置,才未酿成事故,保证了飞机安全。后来查明,这是一起飞机故障。但这件事对刘洋的影响深切,如果着陆点不漂亮,如果速度不适当,如果提前或推后踩了刹车,如果……无论是哪一项如果,都极有可能造成飞机偏出跑道,发生碰撞的严重事故。多么可怕的如果,如果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按照原则程序办事,就会造成血淋淋的后果。所以刘洋在工作学习中养成了按程序,守规矩的习惯,办事从不打折扣。说是几分几秒就是几分几秒,不会抱着早一点迟一点错一点没关系的侥幸。一次不出现事故,不等于次次不出现。任何大的事故都是很多细微的失误累积而酿成的。这些习惯和认识也令她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不算长的飞行生涯,刘洋遇险的次数可谓不少。在她的记忆中,飞行中最危险的经历,要算2009年去西安执行人工降雨任务。正常飞行是捡天气好的时候飞,而消云降雨却需要逆势而动,专门要找天气不好的时候飞。对驾驶员飞行经验的考验和时机的把控非常重要。那天机组接到命令,让在可能情况下,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此时天气已十分不好,飞机刚起飞就入了云。天空开始下起淅淅沥沥的雨,进而越下越大,雨水哗哗地打在风挡玻璃上,好像水洗。飞机就在一点点变厚的云层中小心穿行,过了没多久,飞机就开始结冰。这对飞行来说,非常危险。驾驶员刘洋小心翼翼保持飞机状态,一边想办法除冰,但冰还是越结越多。冰块像一层厚厚的被子加重了飞机的负担。飞机的速度在一点点往下掉,飞机的自动驾驶系统已不敢用,油门加上也不见效果。刘洋不停打着驾驶杆,修正各种气流,使飞机减少晃动,保持高度。避免飞机发生偏转和抖动,导致飞机失速。怎么办?如果即刻返航,旱区群众盼着降雨,所有人都在等。如果不返航,天气情况太差,出现危险的可能性在增大。机组仔细研判云层情况,云层似有变薄迹象,机组决定,只要有一线可能,就争取飞往目的地。他们密切观察天气情况,做好备降准备,她们甚至连中途降落的地点都在地图上得到确认。

此时,螺旋桨甩着冰块打着飞机舱壁上发出咣咣响声,一声声叩击着每个人的耳膜,惊心动魄。飞机奋力向前方飞去。刘洋一边飞一边在心中祈祷默念,云儿呀,赶快变薄吧!太阳快出来吧!快出来吧!她这辈子都没有像此刻这般渴望过见太阳。

老天爷像是听到了刘洋和战友的呼唤,几分钟后,刚刚还灰暗厚重的云层像是被撬开了一条缝,云缝似乎透出了线光亮,云层真的开始变薄。天空一点点亮堂起来,阳光一丝一缕洒下来,太阳出来了,飞机风挡玻璃的冰在一点点融化……幸福!对,就是幸福的感觉在刘洋心里充盈凝聚,此时的阳光是她这辈子看到的最美阳光。

这次经历给了刘洋一个重要启示:坚持,再坚持,也许就是再坚持的那一刻,胜利就在眼前。

无独有偶,刘洋历经艰险着陆,王亚平也遭遇过云中穿行的惊险。她参加的第一次降雨任务是在重庆,当地大旱,这也是当地第一次启用军航降雨,对她们抱了很大的希望。那天天气情况很糟,强行飞行可能遭遇很大的危险。最后机组还是决定飞,不能辜负重庆人民的期望。飞机飞上去,才发现云分了很多层。一般人觉得浪漫的云,可能潜藏着雷电,暴雨,气流等危险。飞行员有辨云识天的本领,雷暴云,浓积云,淡积云,积雨云、层积云、碎层云等几十种,哪一种云会出现什么情况,他们全都了解。平常飞机飞行都是躲着云飞,但是人工降雨飞的是边缘天气,就得哪有云就往哪儿钻。

映入王亚平眼帘的是先是一层浓雾飞渡的云,再往上爬升一个高度,中间的水气层厚厚的,云屯雾集,什么都看不见,机组都十分紧张,精神高度集中。飞过那层峦叠嶂后,瞬间又是晴空万里,但竖着无数云柱。云柱不能进入,里面有非常危险的旋涡,飞机一旦碰到,后果不堪设想,只能绕着云柱飞。云柱相距间隔不远,这非常考验飞行技术。胆大心细的王亚平驾驶着飞机好像在布下的迷宫云阵中穿梭往返,左旋右突,全神贯注喷洒增雨剂,不敢放松一点警惕。飞机好几次都是贴着云柱子的边在飞,煞是惊心动魄。那次飞行持续了很长时间。等飞机刚一落地,雨哗地就下来了,非常及时。而刚刚在鬼门关门口绕了一圈的王亚平和战友们,还惊魂未定,直冒冷汗。听见地面上人们的欢呼,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喜悦,成就感带来的暖意让他们的紧张后怕心情慢慢平复下来。王亚平历此惊心动魄后,升华出了几多豪气:为了担负起军人的使命,无论付出什么,都在所不惜。这正是她的梦想,她的追求,她所热爱的生活。

这次降雨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市政府专门接见他们,第二天当地报纸推出醒目报道《美女飞行员大闹天宫》,赞赏勇敢的女飞行员。

勇敢不代表鲁莽,飞行员还必须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决断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王亚平和战友们奉命执行消云减雨任务,保证奥运期间的好天气。飞机升空往预定区域飞行时,天气情况越来越糟,雷电交加,飞机颠簸得很厉害。机组紧急打开雷达观测前方天气情况,眼前闪现一片红,红色意味着危险天气。他们经过研究判断天气将持续变坏,飞机如果继续飞行会有解体的危险,最终机组决定放弃任务返航。后来的事实证明机组的判断正确,飞机降落以后天气急速恶化,远远超出了飞机飞行所能承受的范围。如果不及时返航,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件事对王亚平的触动很大:不管当一名飞行员还是一名机长,不仅要勇敢坚韧,还要懂得进退。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蛮干,要有周全的决断力。

“幸运”是刘洋和王亚平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是的,回顾她们的成长足迹,她们真的非常幸运:七、八年一遇的招女飞行员,她们赶上了;几年后,她们又赶上了2009年国家选拔首批女航天员,加入到航天员队伍;两三年后,两人先后飞天,执行上重霄九的任务。可以说,她们赶上了人生关键的每一步。她们对“幸运”的理解是感恩和珍惜,感恩国家发展的好时代,感恩中国航天发展的好时代。她们的回馈就是努力,做到最好。

2010年5月,刘洋和王亚平与另外五位新入选的男航天员一起,走进了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中国航天员中心。

对于外人来说,航天员生活非常神秘。是令人仰慕的职业,生活中充满鲜花和掌声。对刘洋和王亚平来说,之前对航天员职业的认识除了神圣就是仰望。2003年,神舟五号杨利伟执行首飞任务时,她们和飞行部队的战友一起守在电视机前看发射。火箭升起,杨利伟敬军礼的那一刻,她们和大家一样,内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中国第一个冲出大气层的航天员杨利伟成为她们心中的英雄。

当真的当上航天员,刘洋和王亚平才明白从天空到太空,不只是一步之遥。

说到飞行员和航天员的特点,他们的相同之处在于,两种职业都需要很坚强的意志,过人忍耐力,和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品格。而区别在于,航天员要比飞行员的准备时间要长很多,职业要求对身体素质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等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学习过程更加复杂,艰苦,训练更为严格。飞行员一旦完成了前行的学习准备,飞行会变成一种常态。但航天员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长期都处于任务准备阶段,是磨砺的过程,可能为任务准备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最后都没有飞上太空,实现梦想。所以航天员更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

在航天员大队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四年训练中的艰辛、快乐和感悟,刘洋和王亚平都用心珍藏着。

到了航天员大队,一切重新开始。刘洋将它比作“一个高三新生的起跑线”,这个高三,不是一年,也不是两年,而是不知要持续多少年的漫长过程,没有边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人永远要保持冲刺再冲刺,选拔被选拔的状态,所以航天员承受的压力很大。

不仅如此,作为已成长为飞行员的中坚力量,刘洋和王亚平完成过大大小小很多任务,成功和战果实实在在摆在那里,她们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和褒奖,人生价值得以体现,令他们有成就感。而如今作为航天员,她们一切从零起步,训练的艰辛自不必说。能最终飞上太空的人总在少数,即便有机会飞上太空,可飞行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在地面准备,是在等待。所以刚到航天员大队她们也有心理落差,也有惴惴不安,也存在不适应带来的困惑。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她们完全没想到会有如此多的挑战在等待,完全没有料到光鲜职业背后要付出多少汗水和心血。

挑战来自方方面面。

当时来参加航天员选拔体检,有一天晚上王亚平和几个战友散步碰到杨利伟。面对偶像,王亚平问他,当航天员最难的是什么?杨利伟就说了两字:学习。这让王亚平完全没想到。她以为他会说各种艰苦的训练。等来到航天员大队,王亚平意识到学习是她们面临的第一关考验,也是颇为重要一关。

第一年时间,航天员要系统学习空气动力学、天文学、航天医学、心理学、电工学、电子学、飞船设计原理、航天技术、航天环境以及英语、哲学、高等数学等30多门课程。此时,航天员里年龄最小的王亚平也都30岁了。当初考上飞行学院才十几岁,身体精力都是最充沛的年龄,学东西也快。如今大家都离开学校参加工作十多年,书本也搁置了多年。猛然间要把书本捡起来,重当学生,在一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众多陌生艰涩的学科理论,要写作业要考试,考验无疑严峻。

刚开的第一门课是高等数学,授课的是清华的一位60多岁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第一堂课,她就跟航天员讲:给你们上课可真把我难住了。大家问为什么?她说:因为你们学的课程要求在三个月内完成,但在清华,这应该是一年时间才能学完的课程。而你们不仅要全部学完,还要考试。你们不止高等数学这一科,还同时开着四、五门课,都要考核。不是所有时间都属于我的,我怎么教?真难住我了!

感到难的何止是老师,作为学生的航天员更感任务艰巨。他们白天的课程排得满满的,有时周六也有加课,晚上还要做作业、预习、复习。每个人书桌上的台灯从没在12点前熄灭过。高深的专业课,课上不明白的,课下还要想方设法四处请教。那段时间大家的生活就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好容易等到周末和家人团聚的日子,王亚平的固定装备就是一个学生双肩包,和高中生一样书包里背着电脑和课本,她要利用周末把一周的课做消化,还要预习复习。难怪杨利伟曾开玩笑说,要是像航天员这么用功学习,清华北大都考得上。

作为女性,美丽是天性;作为妻子,和爱人常相依伴,是儿女情长;作为女儿,回家看看父母亲人,体贴尽孝,更是人之常情。然而,两年多来,女航天员却不得不苛刻地舍下这一切:曾经爱美爱时尚的女子,没有外出逛过街,甚至连航天城的大门都几乎没有出过。穿在身上的衣服不是过去的旧衣就是家人代劳购买。没有陪爱人看过一次电影,更谈不上照顾家庭。对父母亲人的牵挂思念只能系在小小的手机上,即便如此,电话也不是经常。她们完全放弃了普通女孩子应该有的生活,应该有的享受。

除了单调枯燥的生活,各种身体适应性训练依然是横在刘洋和王亚平面前的挑战。刘洋进入航天员队伍,体能依旧是她的弱项,所以每天无论多忙,她都要挤出时间进行长跑和器械训练,增强体能。

增强航天员前庭功能的转椅训练,要求航天员能够在高速转椅上连续旋转15分钟,其间,还要不断增加头部运动的刺激,一般人连1分钟也承受不了。前庭功能是人固有的功能,有天生的基础打底。其实,转椅训练过去当飞行员刘洋也训练过,但只要4分钟即可达标。

第一次转椅训练,刘洋坚持到5分钟。5分钟好像是她的极限点,5分钟时,突如其来恶心,眩晕袭击了她,说不出的恶心,瞬间浑身汗透,脸也惨白,整个人都在崩溃的边缘。但她不能吐,她记得教员提醒过,一旦呕吐身体就会产生记忆,下次再上转椅就会出现条件反应式的记忆,下一次就很难坚持了。虽然在训练规定中,航天员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可以随时按下红色按钮中止训练,但从第一批航天员参加训练到第二批航天员训练至今,还没有人中途叫停过。好强的刘洋也没有喊停。

转椅训练对身体的刺激是有后效应的,难受会持续一天,让人吃不好休息不好。所以每次连续几天的转椅训练结束,航天员都会变瘦。那天训练回来,刘洋身体难受的什么都干不了,什么也吃不下,身体状态不好。但是比身体更糟糕的是心情。躺在床上,她哭了。她想,今天才5分钟,自己就快坚持不住了。明天要做8分钟,后天12分钟,最后一天15分钟,我能坚持下来吗?我是否真的选错了职业吗?我真的不适合这里吗?

无数个不再自信的问号盘旋在刘洋脑海,令她沮丧至极。心中两个声音在激烈博弈:“我确实不适合!我要怎么办?无法改变前庭功能不如人的事实,还能怎样?”

“不,肯定不是这样。我已经来了。不是脚选择了路,而是路选择了脚。既然时代给了我机遇,就要认真走下去。如今已走到这里,就要努力珍惜,就一定要热爱!”

当夜幕沉沉,天色就要黑尽时,刘洋做出决定:咬牙挺,怎么也要把训练坚持下去。她挣扎着起身到盥洗间洗了把脸,望着憔悴的镜中人,两手轻轻把嘴角往上拉提,努力做了一个笑脸。连续几次后,她发现自己真的笑了。

第二天,不知是调整了心态,还是因为有了第一天的刺激,刘洋欣喜地发现,这天做8分钟时反而没有之前那么难以忍受了。这个变化极大地鼓励了她。她拼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幻想自己站在美丽的海边,看夕阳,看浪花。幻想中的美景伴随她度过了一次又一次难熬的训练,一次比一次顺利了。她终于闯过了这道难关。

此后,为了提高前庭功能,增加耐受力,刘洋开始练习打地转,坚持的时间在一点一点加长,她的感觉越来越好。如今她的前庭功能保持在一级。

刘洋觉得自己的幸运在于总是遇到好的师长给她最正确的知道和意见。而每次遇到困难,遇到徘徊犹豫时,自己总是幸运地找到突破点和坚持的理由。

我想这不仅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能力。

火箭升空和飞船返回时,航天员会承受巨大过载,离心机训练是提高航天员抗过载能力的重要科目。当机械臂高速旋转时,人的全身就像被巨石压住一样,丝毫动弹不得,体液分布也会发生变化。通过观察镜头人们可以看到,随着过载的增强和过载受力方向的不同,训练中的航天员脸部有不同程度的变形,航天员训练的艰苦可见一斑。

离心机训练对女航天员是个巨大的挑战。男航天员都是歼击机飞行员出身,飞行会有载荷,所以在飞行员训练时,他们就对离心机有过接触。但对运输机飞行员出身的女航天员来说,这不仅是全新的体验,更是一个令人心慌恐惧的训练。当初女航天员选拔体检时,上离心机的前一天,教员知道大家有恐惧心理,专门召集开会做思想工作,安慰大家。

刚开始,刘洋和王亚平都不知道该如何用力、如何对抗,甚至连头发丝都在使劲。刘洋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离心机从启动到停止不超过3分钟,但我下来的时候,两条腿就像跑了万米,抖个不停。”

离心机超重训练,分别有头盆向和胸背向的考验。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条件,没有恰当适度的对抗动作,很难过关。按照评定标准,航天员不仅要保持头脑清醒,视物清晰,还必须能按照提问回答问题,做操作。不仅如此,心率还要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太快。可是因为有巨大的载荷,好像数倍于体重的重物压向自己,做对抗动作必定会使心率加快。动作大了,心率就会超出范围,使劲小了,对抗失效,身体就会有异常反应。比如被压受伤,视物不清,眼前变灰黑视,便无法完成训练。训练不仅要求有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一定技巧。刚开始的两年,王亚平始终突破不了二级。

做对抗动作需要有很好的腹肌背肌力量。体型偏瘦的王亚平腹肌背肌不够,为此,王亚平在增强心血管和肌肉力量和训练方法上想办法。她除了正常体训,还每天加班针对性做有氧运动、游泳、抽空就是多组仰卧起坐、练各种器械。她虚心向教员请教,向首批做得好的老大哥们讨教经验。还自觉把训练时间延长,把休息时间压缩,两年来,王亚平一直没有放弃,为了这个训练,吃苦最多,下功夫最深。

至今说起2011年底大考核,王亚平还是一脸兴奋。那天,她终于突破二级成为一级。在那晚的日记上,高兴的她写下大大的几个字:超重考核是一级。这远不是一项好成绩那么简单,而是不懈的坚持带给她的力量,又战胜了一个挑战,完成了一个突破。

人们都说,航天员训练是严格的。但在刘洋看来,仅有严格是不够的,必须要严苛。几年中经历了多少考试,两位女航天员已记不清了。选拔从航天员来这里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因为职业备受瞩目,航天员要比其他人更谨言慎行。他们也在各种场合中,锻炼自己,完善自我。

面对无处不在的选拔,随时随地的考核,长期枯燥艰苦的训练,刘洋一直用“尽力而为,了无遗憾”来鼓励自己。飞行员职业带给她严谨工作作风,对她成为航天员受益匪浅。航天员工作要求是零失误零差错,人非圣贤,怎么能保证不出错呢?看似苛刻的要求,任谁也觉得“压力山大”。所以面对成百上千次的重复训练和操作,虽然枯燥,但她不会厌烦,也不敢厌烦。因为只有让所有的训练,所有的操作都入脑随心,完成起来像呼吸一样自然流畅。小闹钟故事给了她启示。故事中的小闹钟听说自己的工作要一年滴答3.1536千万次时,小闹钟感觉很害怕,说这么大的工作量我肯定完成不了。同伴告诉它:没那么复杂,你只需要每秒滴答一次就好。小闹钟说,这个很简单我可以做到。

刘洋的生动也体现在细节上。她的头脑里总是会随时蹦出来又有意思又有寓意的小故事,鼓励宽解着自己,也激励着别人。小闹钟的故事就是如此,以后做任何事,她都坚持做“醒悟的小闹钟”。

刚开始考试时,刘洋总在做着操作同时,脑子里想着别出错别出错,这样一来杂念就多了,反而容易出错。后来她就改变了,只关注要操作的程序,只关心这一秒钟该干什么,在意下一分钟要怎么干,只去想操作的目的意义所在,而不去考虑这个操作能得几分,那个操作会不会失误。她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做好每一次每一天的工作,拼尽全力考出最好的成绩。

杨利伟对航天员说的一句话,对刘洋的影响和启发特别大:“你们要进行阳光下的竞争。你只需要一分一分抠,把自己的成绩考到最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极致,尽力弥补自己的缺点,这样就足够了。”为了这个“极致”,为了完成海量学习,刘洋永远让自己保持的状态最佳。每天早上洗漱时,她会对着大镜子喊,“加油!加油!”不要小看这好似孩子气的举动,每次喊完之后,她会像上满发条的斗士,浑身充满力量。

“我不会因为某项训练、某项考试只占小数点后零点零零零零几分就不用功。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最好,无论什么结果,我都不会后悔。”刘洋的话很朴素。

有人问她,想过付出不一定能成功吗?她说:这句话的答案是肯定的,我想过。但不付出,一定不会成功!如果因为没尽力,没能实现梦想,我会遗憾。

刘洋坦言当航天员最轻松的时候,不是自己被选为神九航天员的时候,而是在最后一门综合考试考完之后。那天,她走出考场,就给爱人打了电话。爱人说,该你做的努力你都做到了,下面就等着组织的挑选。回想那段时间她的心态非常放松,心底通透。每晚爱人陪着她一起锻炼,让那段时光更为甜蜜清晰。直到2012年3月份宣布她作为首飞女航天员成为神九任务乘组人选,任务的压力随之而来。

作为神九任务的焦点人物,作为中国第一位执行航天任务的女性航天员,刘洋已不可能再普通。她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

早在2003年神舟五号刷新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后,全球首位女航天员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就曾评价说:“我知道中国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说法。我充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空将迎来美丽的中国姑娘。”历史总是呈现出非常有意思的巧合,刘洋和捷列什科娃飞天的日期居然是相隔49年后的同一天,6月16日。这个日子也充满了中国式的吉祥如意。

捷列什科娃听说中国女航天员刘洋飞天的消息,表达了由衷的祝贺,她坚信刘洋能成功着陆,因为怀着激动与兴奋之情等待航天员归来的不仅有他们的亲人,还有中国人民,所有人都在热切期待着刘洋成功着陆的那一刻。她认为中国科学家所做的一切,将对整个空间领域的研究带来巨大贡献。

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之日起,航天员一直是个尖端的小众职业,而女航天员更显神秘。从第一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以来,目前全世界共选拔了900余名航天员,其中女航天员90名;中国有航天员21名,其中女航天员2名。单从数量看,大约十分之一的比例与“半边天”的称号还有些差距,但重要的是,女性已经在太空探索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天员中的女性一直较少。苏联解体后的第一位女航天员于1994年到1995年在“和平”号空间站工作,1997年还搭乘过美国航天飞机进行过太空飞行。而第二位女航天员叶莲娜·谢罗波娃将在2014年下半年前往国际空间站。

女航天员到底是怎样一个群体?我翻阅了资料,得出的结论,这是一个有梦想,品格坚韧的优秀群体。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人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载人飞船上天,成为世界上首位女航天员,永载航天史册。

捷列什科娃是跳伞运动员出身。由于当时飞船软着陆技术还不成熟,捷列什科娃在返回着陆时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打开舱门时已经昏迷,被紧急送往莫斯科进行抢救。第二天,她化了妆,在着陆地点补拍了一系列照片,向世人宣告前苏联航空事业的胜利。

捷列什科娃回到地球5个月后,与一名男航天员结婚,第二年生下一个健康的女孩。她获得过联合国和平金奖、列宁勋章等,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她曾在自己70岁生日上表示,依然渴望飞往火星。

1984年7月25日,前苏联人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离开“礼炮7号”空间站进行太空行走,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她是前苏联运动健将和航天员,同时也是世界第二位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返回地球一年半后“喜得贵子”。

1999年,美国女航天员艾琳·玛丽·柯林斯第三次进入太空,驾驶“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完成飞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航天飞机女机长。她驾驶过30多种不同的飞机,累计飞行时间达到6280多小时,其中有537小时是在太空度过的。

美国首位女航天员是萨利·赖德。她于1983年6月18日乘“挑战者”号进入太空,是美国最年轻的航天员,也是世界上第三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

此外,美国人梅·杰米森于1992年9月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航天员。杰米森1987年6月入选美国航天员,在太空实验室中和日本科学家一起,合作完成44项生命科学和材料制造实验任务。她一共在太空中呆了8天7夜。

2008年4月8日,韩国人李素妍搭乘俄罗斯“联盟”号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成为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韩国女航天员,同时也是首位韩国籍航天员。她经过严格选拔,从韩国3万多名志愿者中被挑选为韩国的航天员,并在韩国和俄罗斯接受各种训练。李素妍进入太空时随身带着韩国泡菜。她曾表示,小时候的愿望不是当航天员,而是当韩国总统。

日本首位女航天员是向井千秋,她曾于1994年和1998年分别搭乘“哥伦比亚”号和“发现”号航天飞机前往太空。

加拿大首位女航天员是罗伯塔·邦达尔。她于1992年1月乘美国宇航局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前往太空,是第一位前往太空的神经科专家。她8岁时就梦想成为一名航天员。

1992年9月12日,美国航天员简·戴维斯和丈夫马克·李一同乘“奋进”号升空,两人在太空站呆了8天,成为第一对同赴太空执行任务的夫妻。

据悉,简和马克是在航天员培训中相识,随后秘密结婚。他们在“奋进”号飞船升空前夕才将婚讯告知美国宇航局,宇航局已经来不及换人。两人在太空中共同度过的生活曾引起外界种种想象。

而美国的香农·露西德于1996年3月22日,乘坐“亚特兰蒂斯STS76”号宇宙飞船抵达“和平”号空间站,同年9月26日乘“亚特兰特蒂斯STS79”号返回地面。她在空间站呆了188天,成为在太空呆得最长的女航天员。

这位曾在上海出生的女航天员在谈到太空生活对女性生理的影响时说,“除了因为没有穿鞋,脚上的老茧消失了以外,我没有发现我的身体状况有明显变化。”

按照国际惯例,在太空用水的分配上会特别照顾女航天员,水量会多一些,另外还允许女航天员带一些无毒无污染的化妆品。但在女航天员使用化妆品这个问题上,美、俄有关当局曾有分歧。俄罗斯专家认为在太空完全没有必要打扮,而美国专家却认为香水、润肤液和口红等对女航天员必不可少。实际上,女航天员工作繁忙,留给她们化妆的时间寥寥无几。

神九任务是中国航天员首次驻留天宫一号,要主动参与和开展大量的科学实验和试验技术验证,还将首次创下在太空工作生活十三天的纪录。女航天员上去能否顺利完成所担负的任务?身体状况能不能经受太空环境的考验?她是否真的具备执行航天任务的能力?她会有怎么样的表现?乘组合作怎样?产品状态怎样?……

种种疑问和顾虑围绕着刘洋,她能感受到包括领导,身边的科研人员,医监医保医生尽管无言,却挡不住他们关注担心,内涵复杂的目光。毕竟我国女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整个选拔训练体系是否科学?东西方人的差异究竟如何?在没有验证之前,谁心里也没有底。

面对压力,刘洋想:在如此庞大精密的选拔体制面前,大家选择了我,是对我多么大的信任和激励,一定不要辜负,我要全力以赴。我只有圆满完成赋予的任务,才能充分验证中国女航天员选拔训练的成果,才能让大家放心!

其实,这并不是刘洋职业生涯中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顾虑和疑问。

1997年,她作为空军第七批女飞行员来到飞行学院。在这个男性占绝大多数的职业群体里,女性可谓凤毛麟角。空军成立50多年中,国家培养的女飞行员只有300多人。所以一到部队,她和同伴们就被要求消除性别意识,也正因为如此,女飞行员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让别人看轻。当年毛主席在接见女飞行员时说的一句话,以后成为让刘洋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要当人民的战斗员,不要当人民的表演员。这句话成为她在成长道路上时时提醒自己的职业训诫。

在飞行预校,女飞行员参加部队组织的拉练,第一天就全副武装地行军37公里,5天时间,天天如此。学员们的口号是: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艰苦严格的训练让男学员都吃不消,也让大家对这群刚进入军校的女学员有了大胆的预测:肯定坚持不下来,一定有掉队上收容车的。然而结果出乎预料,没有一个女学员掉队,也没有一个上收容车,倒是男学员有。五天的拉练下来,刘洋的脚上全打满血泡。就每天晚上艰难脱下沾着血肉的袜子,和同学相互搀扶着,上了药再出发。她咬着牙忍着泪,一路忍着疼痛,坚持下来。女学员们的出色表现令所有人刮目相看。回来后,院领导专门来看望她们,表扬的话一出口,一直憋着一股劲儿的女学员们顿时哭成一片。而在拉练的五天时间里,却并没有人哭过。那泪水里饱含激动、喜悦、兴奋,还有一点点委屈,谁说女子不如男呢?

从那后,刘洋清楚,要用百倍的努力和付出去证明你的实力,用事实来消除别人的顾虑。

航天员的每一项训练都充满挑战,每一项训练都要克服重重考验。航天员的生活就是日复一日不停地挑战极限,不停地对抗负荷。如果没有对飞行的热爱,很难坚持到底。作为航天员这个承载压力很大的职业,有一样是航天员必备的——超强的心理素质。

在刘洋来到飞行部队,刚刚单飞不久,有一次她驾驶战鹰进行仪表飞行,飞机离开地面不久,她刚发出“收起落架”的口令,便听到“嘭”的一声,只见一股鲜血直喷到风挡玻璃上,紧接着越来越多。

座舱内瞬间充满焦煳味,刘洋凭直觉判断:飞机撞鸟了。紧接着机械师报告:“右发动机温度升高,动力下降。”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大家都捏了一把汗。着陆已没有可能,唯有争取高度,建立小航线。争取处置时间,尽快着陆。刘洋沉着冷静,集中精力保持飞机状态。和机组人员密切协作,11分钟后,终于使飞机在跑道上成功降落。下飞机一检查,才看到飞机上被鸽群砸的大坑。飞机一共撞上了21只鸽子,有两只被吸进气道。飞机发动机损坏,再也启动不了了。想到如果发动机早停车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大家都心有余悸,连连说着,好在……很幸运……之类的话。刘洋却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猛劲,根本没想到后怕恐惧。下了飞机,居然很焦急地找到教员讲:赶快换飞机,我们还有两个起落没飞完呢!

虽然以后刘洋飞得越多,越注意安全,不会如此“傻大胆”了,但这次经历凸显出她极佳的心理素质和临危不乱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经历过生死考验,经历过航天员训练的艰苦磨砺,飞行令她无比向往。刘洋坦陈,无论是女飞行员还是女航天员,这两个职业都是让人越来越爱。刚到航天员大队时,第一批航天员的话深深打动了她。“只要祖国让我去飞,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义无反顾!”每一名航天员都把出征太空当成人生的最高追求。如今,机会摆在她的面前,没有理由不去珍惜。

从第一天当飞行员起,教练就对女飞行员说,你们要漠视你们的性别,不要拿性别当借口,得和男性战友一样飞。所以,无论是当飞行员还是航天员,在训练中,刘洋总是淡化性别意识,不愿得到战友额外的照顾。神九飞天,她要把安全交给自己,不去依靠两个师兄。要把飞船的状况,所有的可能出现的特情,都烂熟于心。

训练时,教员会在航天员不知情的情况下,投放一些突发或故障情况,考验航天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有次乘组正在进行模拟交会对接,此时仪表盘上显示数据异常,作为承担手控交会对接辅助工作刘洋看到,马上判断是设备故障,果断提示正在做对接准备的两位乘组人员,“减速、停止前进、撤离”。指令长向她竖起大拇指,表扬她判断正确,果断。

我问刘洋,作为训练时间仅两年的航天员,不怕自己判断失误吗?刘洋告诉我,她在训练中,不会因为考虑经验不足而犹豫,而会在第一时间说出来,供大家讨论分析。这样的信心并非盲目,而是成百上千次的训练磨出来的。

“以老带新,男女配合”是神九乘组的特点。大家必须做到1+1+1远远大于3的努力。刚开始,指令长景海鹏和刘旺两位师兄为了让刘洋尽快地适应情况、熟悉任务,经常会在刘洋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提问,让她说说某个工作原理,背一下某个工作程序。即使在课余时间见了刘洋,他们也会抛出一堆问题考刘洋。比如正常的环境参数是多少,哪个阀门在哪里,某个开关怎么用等等。他们对刘洋说,在地面多掌握一门技能,多掌握一点知识,就会为任务增加一点安全。他们更要让她明白,女航天员上天不是被照顾的角色,而是飞行乘组的一员,要共同完成任务。刘洋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师兄向她翘起大拇指:你就是战斗员,完全不需要被照顾。

神九任务期间,刘洋果真做到了,把最好的状态展现在世人面前。通过电视屏幕,人们认识了拥有自信、明亮笑容的刘洋。作为第一位出征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中国7亿女性的优秀代表,刘洋不仅展示了中国女性坚韧、勇敢,亲切、大方的美好形象。还带给了中国人最多的感动,最多的豪情。她像一道闪电,照亮了国人探索求真的热情,她和整个飞行乘组完美的任务表现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将自强自立自信的中国精神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然而,当刘洋真切地坐在你面前,她更像一位亲切随和热情的邻家姐妹,纯真透明,她的真诚时时感染着你,感动着你。她会说,我不是钢铁侠,我就是一个能坚持、容易被感动,容易流泪,爱笑,也有幻想的普通女性。

我很想知道能支撑她做到这一切的力量何在?

刘洋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却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高高的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幼小的百合仿佛杂草的模样,只有她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它只有一个念头,开出美丽的花朵。于是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百合很高兴,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嘲笑着百合: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飞过的蜂蝶鸟雀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因为在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百合没有理会闲言碎语,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并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年年春天,百合都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洁白的百合开满山野,此地成为百合谷。所有的百合都记得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当冬日窗外凛冽的寒风敲打在窗上,发出阵阵呼啸的哨音。听了刘洋讲的故事,我心里有温暖有感动。刘洋告诉我这个故事是一位女飞行员前辈讲给自己女儿的故事,刘洋每听一次,都会为之感动,常常用这个故事激励自己。不仅因为故事本身,也为讲故事的人。那名女飞行员用人生的两个十年,一步步完成自己的梦想,如今又战胜病魔重返蓝天飞行,是空军英模。

优秀自有优秀的道理。这一切都是源于坚定执着的信念。

13天的太空生活,如浓缩的人生,令刘洋百感交集,收获颇丰。

太空给人带来的挑战并不会因为性别而有所区别。事实的确如此。入轨初期,由于操作动作多,刘洋出现了短暂的不适,空间定位不准确。她没有惊慌,因为之前听飞过天的航天员讲到,可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因此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她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仔细回想在模拟器训练时的方向,以它作为方向基准。于是,脑海里一个正向一个假象交替出现,她就不停自我调整,终于克服太空给自己设下的第一道障碍。

刘洋第一次飞入“天宫”时,由于之前没有进行失重飞机训练,她对失重环境没有切实感受,身体的姿态掌控欠佳,像莽撞的鸟儿撞了几回头。第一个太空跟斗也没有成功,然而,善于总结的她很快掌握要领,不仅很快像鱼儿姿态优美,自由穿梭,第二个太空跟斗也已很有模有样。

在太空,三名航天员各自都承担了大量工作,相对独立,等着别人来照顾是不可能的。13天里,大部分工作是科学实验,工作安排异常紧凑,有很多技术都需要得到空间验证,有利后续航天任务,所以神九乘组尽量抓住难得的宝贵机会,加班加点工作。有个风速测量项目,有44个测量点,每个点都要测量三次。地面的工作人员知道工作量大,就将实验分级处理,按照设计,只需做一个级别即可满足要求。但当班的刘洋全部都做了,这意味着仅这一项实验就多了三分之二的工作量。指令长为此夸刘洋,你不光认真,还很好强!

尽管工作繁忙,但乐观的刘洋也善于从工作中发现乐趣。有一个细胞实验,要求进入“天宫一号”就要马上开展。这个实验在地面模拟时,容器很高,需要刘洋踮起脚尖,一手高举盖子,一手操作,很费劲。然而在太空,由于失重效应,安装细胞时,她很轻松就可以攀上天花板,好像飞檐走壁的大侠,再不用垫脚尖。容器盖打开后,自然就立着,不用一直举着它。兴奋的刘洋颇受鼓舞,手感发挥很好,很顺利调好了细胞,清晰度居然是在地面模拟时也是难得见到的。

当刘洋在太空打太极的影像传回地面,所有人都感到振奋,因为此时,她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将古韵悠然的太极带上了太空。这是刘洋的自选动作。没有了重力的牵引,太极在刘洋的演绎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柔和,天圆地方,养心静心。在太空,太极不是作秀般只练一回,而是陪伴刘洋休息、锻炼的好帮手。

不仅如此,刘洋在天上还练了好几种“独门绝技”,一指禅,倒立,她都做得很轻松。这些,都不是刘洋在天上的率性而为。因为,人在中长期太空飞行中,人的身体和肌肉状态会发生变化,刘洋通过一切机会,去主动体验,去验证女性在太空中,身体能完成什么动作,保持什么状态,这本身也是试验的一部分。

回来以后,航天员中心的李莹辉副总师兴奋地告诉三位航天员,实验很成功,有的结果比在地面模拟还要完美。为了表达对航天员的谢意,科研人员为每位航天员献上一大捧美丽的鲜花。此时的刘洋特别自豪,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在太空中,女性完全能胜任工作。

在太空,生活料理是太空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太空环境让地球上简单的吃喝拉撒变得繁琐复杂。刘洋不仅完成自身承担的任务,还充分发挥女性优势,在日常工作中,主动检查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查看各种参数,做到心中有数。在工作之余,为乘组的生活料理多做分担。太空中,拥有活泼性格的刘洋也为师兄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手控交会对接前,刘洋在手册对刘旺写下:师兄,你是好样的!并向师兄伸出大拇指。她在以自己的方式,鼓励战友,增添战友完成任务的信心。刘洋的周到细致,赢得了两位师兄的称赞。

刘洋是个有浪漫诗情的人,在她眼中,太空中发生的一切都饶有兴味。在太空中,她尽情感受着失重带来的奇妙感觉:地面上许多沉睡的物件,上天后都一个个苏醒过来。所有的东西都在飞,航天服上束缚带伸着懒腰,摇摇摆摆地站立起来。装在口袋里的物品,像捉迷藏,按下去,安静一下,又急切而调皮地往外钻,悄无声息四处飞。这无形中加大了航天员的工作量,因为同样动作需要重复很多次,每一步操作都要保证物品安安稳稳,摆放妥当。然而,刘洋却在这样的“制造的麻烦”中体会快乐。

出征前,刘洋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多看看太空的景色,多记录太空的生活和感受。如今,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人说天上仙境,在刘洋眼中,地球比仙境还美!从太空俯瞰地球,阳光照在蔚蓝色的海洋,和湖泊河流一道,形成深深浅浅的蓝。地球的边缘永远笼罩着一层亮白的光晕,每次飞船从阴影区到阳照区,可以看见地球黑色的边缘都会慢慢变亮,一点点染成金色,然后从金色渐渐转变为明亮的白色。白色的浮云浓淡相宜,淡如披上轻纱的仙女,浓时,则是投射向地面无数个影子,层层叠叠。透过云层看地球,褐色的陆地,脉络分明,像人的血脉。清晰绵长的海岸线,所有的一切都像有生命一样。从太空俯瞰赖以生存的家园,想着自己就住在那里,就会对居住的地球充满感情,充满依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为了多看看祖国的秀美山川,只要飞临祖国上空,刘洋和师兄们都会互相招呼着,欣喜地趴在舷窗去看。太空就是如此神妙,它是一个涤荡灵魂的最佳所在,它让一些东西变得很大很大,比如祖国,也让有些东西变得很小很小,比如名利。她说:在遥远的太空,有许多感情会变得异常清晰。远离了地球,才更加珍惜地球家园的可贵;远离祖国,才能更加体会祖国的崇高无上;远离了亲人,才更加知道亲人的牵挂。

刚当飞行员时,教员对刘洋说,在天上飞行,千万不要忘记地勤人员的付出,他们是托举我们飞翔的“隐形的翅膀”。如今,刘洋对这话理解更深:“天梯漫漫,每一节都凝结着无数航天人的付出……”

在接触过刘洋的工作人员眼中,刘洋亲切随和,谦虚有礼,微笑如徐徐春风,时刻洋溢在她的脸上。

刘洋在训练中充分发挥了女性的细腻和体贴。和刘洋一起训练的同伴说,任务前搞组合体模拟飞行,早上七点半进舱,晚上十一点出来,吃饭、做实验、休息都在模拟舱内进行。“按照程序应该刘洋先就餐,但她非得让我们先吃。训练间隙短暂休息,她一定会把水杯端到我们面前。”

在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眼中,刘洋在训练场上,勤奋,认真,关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善于同教员沟通、和同伴交流。

还有很多人对刘洋的评价是阳光自信。

这些如多棱镜的镜面散发着不一样的光彩。而刘洋自己更愿意用温暖,懂得感激来解读和回馈世界。

温暖的力量是巨大的。她不能忘记,定选后,战友们为她祝贺,更不忘嘱咐她抛除顾虑和压力,心无旁骛只要想着任务,向前走。她不会忘记任务之前,由于乘组封闭训练,工作很忙,不容易和战友们碰面,战友们就发短信,给她讲一些好玩好乐的趣事,名曰:轻松一刻,为她解压。前往酒泉发射中心前,战友在短信中说:知道你们不能带手机,特别嘱咐一句话:一定要沉着、冷静、胆大、心细。

她不能忘记,回来后,战友相见更像久别重逢,关切的目光,饱含的泪水,都想送上一个结实的拥抱,却因隔离规定,只能紧紧握一下手。打开手机,她收到第一条短信,就来自战友:欢迎回家!航天员家的嫂子们,心疼地拉着她的胳膊,问她瘦了多少?隔离期间,战友们多次和队长要求探望,因为他们关心刘洋的身体……

十三天里,刘洋更时时体会着温暖和感动。当刘洋和同伴在天宫忙碌时,她没有想到他们在太空的一举一动,一点点变化无时不刻牵动着地面无数航天人的心。一次与地面视屏通话,一地面支持专家关切地问她:你昨天是不是不舒服?是不是工作量太大?刘洋有些奇怪,因为她自己并没有感觉!专家又问:为什么你看起来这么严肃,你一严肃,大家就很担心。刘洋还想起,一次她眼睛有些红,自己并没有觉得不适,而这一切却被时任航天员中心的陈善广主任通过下传的图像注意到了,专门让地面支持人员仔细询问。领导、专家、工作人员、战友的关切,令刘洋和同伴们感动不已。

当刘洋饱蘸深情在天宫写下:工作人员辛苦了!晚安!她在回复地面的短信中说,我们一起在飞翔。我们的心和所有航天人一起飞!她想用这样的方式向关注着航天员,关注着飞船,在地面24小时值守,不眠不休的工作人员表达心中的谢意。

除了天宫中温馨的装饰,天宫中的航天员心理支持包也为刘洋带去意外的惊喜,她从中越来越感觉到航天任务无微不至的人性化关怀。她曾在太空展示的小熊猫就是其中的惊喜,她把小熊猫绑在睡觉的地方,伴着小熊猫飘来飘去的可爱模样,踏实进入梦乡。包里还有画册,那里有她朝思暮想的战友,她的同事。每天有空,她就会翻出来看啊看。利用休息时间,她将包里一卷红丝绳,编织了好几个吉祥如意中国结,她想将所有美好的祝福都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她为之奋斗的航天事业,献给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全国人民。祝祖国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快乐,祝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大踏步前进,每一次任务都顺利圆满。那一刻,她是那么虔诚,丝丝缕缕中编织进她一切美好心愿。她将其中一只留在天宫,并在卡片上写下她对下一个任务乘组的心里话:祝任务圆满成功,祝你们太空生活快乐!

刘洋也愿意用温暖回馈世界。她是个情感丰沛的女孩,曾经因为眼泪,怕被人诟病航天员不坚强。然而首次太空之行,让她的认识有了转变。眼泪不是恐惧,不是不坚强,眼泪代表感动,一种感情,一种涌动的温暖。因为在太空,让感情变得纯粹。

当手控交会对接任务成功那一刻,刘洋的眼泪在眼圈里转啊转,她拼命在忍,只是激动地将手和师兄们拉在一起。她在为刘旺的优秀骄傲,她更为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突破自豪!那天,她在手册上写下:我真为祖国骄傲自豪!为了表达心情,她还画上了光芒万丈的太阳来表达她极度的激动。

当重返祖国大地,那种巨大的幸福感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在开伞瞬间,刘洋就知道乘组安全了。此时,舱体在快速旋转,翻滚、摇摆,外加强大的过载压力,几重叠加的力量,巨大压迫,仿佛要把航天员甩出去。刘洋死死抱着开关指令板,抬抬胳膊,动动手指都变得异常艰难。当刘洋将指令发出,报告航天员状态良好时,地面上所有人终于松了口气。

其实,刘洋的心情比大家更为急切,她想让所有关心支持她的人放心,她的状态非常好,中国女性有能力执行航天任务。当飞船返回祖国的怀抱,她的泪水情不自禁落下。出舱前,她又一次擦干了眼泪,面对大家,露出了笑容。她微笑着说:天宫就是我们在太空的家,很舒适,我们在太空生活很愉快,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此时此刻,她真正理解了诗人艾青那句著名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难忘的一幕幕,虽然已过去两年多时间,但已深深刻印在刘洋和很多中国人的记忆中。从默默坚守到一飞冲天,经过外界鲜花、掌声、关注、追逐的洗礼之后,如何面对荣誉?是对航天员这个群体的新考验。人们也更关心刘洋变了吗?她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未来她还有怎样的规划?

此时刘洋就坐在我的面前,周到的礼数,亲切的笑容,热切且闪着光亮的目光。热烈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和语言有极为强烈的代入感。讲话时,她会认真地望着你的眼,不闪烁,不回避。我恍若回到两年前的采访场景,我的直观感受是:依然如故。

此时想起她讲的一件事:神九乘组参加北航六十周年校庆,一位满头银发的退休老教授在礼堂找到他们希望一起合张影。当时台上正在演出,为了不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刘洋请老人活动结束后再合影。没想到,那天参加活动的人多,很多人挤上来要一睹航天员风采。为了保证秩序,临近结束时,组织方就安排航天员离场。在追随的人群中,刘洋一眼看到那位银发老人被挡在外围,正在喊他们。她越过保安阻拦,一把拉过老人……那天,她和战友完成承诺,和老人合影留念。此后,她几乎忘掉了这件事。一年后,她来到北航附小和学生做活动。结束后,一个小男孩拿着小信封过来说,刘洋姐姐,这是奶奶让我交给您的,打开一看,就是和那位白发阿姨的合影,后面写着一句话“感谢你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小男孩悄悄告诉她,自己也想当一名航天员。

这件事让又惊又喜的刘洋颇为感动,她感动于一个用毕生精力培养航天人才的教育工作者的赤诚之心,感动于他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感动于精神和事业的传承,感动于孩子的理想……每每想起,便注入了新鲜的力量。由此,刘洋也懂得了分享的意义是播洒理想的种子,传递进取力量,增加成功希望。

变,还是没变?不深入接触似乎没有更多发言权。但是关注他人感受,易被感动,懂得感恩,无论是承接还是给予,都愿意用温暖和阳光来注解的人,一定是有力量的人。

看看刘洋自己的回答:

“我没有变。我不会变。因为我还清醒。我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不是长翅膀自己飞上太空的。我知道这个系统有多庞大,有多不易,有多少人的牺牲和付出才成就了飞天;我知道我们的背后是多少双手的托举,我才到了太空;我知道这个事业带给我多少感动。我确实骄傲。我为这个事业骄傲,我为从事航天事业的这个群体骄傲,我为自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骄傲!这是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收获甜蜜和幸福,不是所有的荣光都是欢歌一路。”

刘洋的话,让我想起这些年来接触的航天人,提起他们对事业的态度,许多人选择了“忠诚”、“执著”。与航天人接触多了,了解多了,我不认为他们说的是大话、空话,简单的两个词意味着责任、力量,意味着精神和信仰。也许对星空的仰望,让这份崇高变得朴素亲和。几十年间,中国航天人在一次次火箭的升腾中,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高度,也不断提升中华民族自信的高度。这些高度不是凭空而来,正是由无数个加班日,无数次与东方晨曦得相伴,无数伴着生命里对亲情的伤痛和遗憾换来的。他们简单的话语便是中国航天人的灵魂密码。

在网上搜索“王亚平”,出现最多的就是王亚平在太空授课的视频和图片,那出现在“水晶球”的美丽倩影被传播到互联网所抵达的任何地方。王亚平被网友赞为全宇宙最美的航天员。

像很多中国人一样,王亚平对太空的关注源自2003年杨利伟飞天那一刻。那时,23岁的王亚平是刚到飞行部队两年的运输机飞行员,正憋足了劲儿,准备在飞行事业大显身手呢。看发射直播时,当火箭升空的那刻,激动和自豪的她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中国有男飞行员,也有女飞行员;现在中国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没有想过十年后,我自己也能作为一名航天员出征太空,回首这十年经历,也挺感慨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是紧密相连的。

她没有想到,一闪而过的念头会变为现实,她真的成了女航天员。十年后的自己会以中国女航天员的身份远征太空。而且站在最高的地方开讲,成为世界上第二位,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

王亚平是“80”后,也是航天员中年龄最小的。她出生于山东烟台福山区张格庄镇张格庄村,那里是有名的水果之乡。张格庄镇号称中国大樱桃第一镇,地处烟台市最大的水源地门楼水库的上游和南岸。那里山韵水秀、物华丰美,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山东省大樱桃示范基地”。张格庄镇的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涌现出了很多文化名人,如著名书法家权希军、玻璃画创始人赵文竹、鲁菜大师栾蒲包、民间根雕艺术家孙长青等。明清《福山县志》记载,今张格庄镇境域在明清时期分属东南保黑石社,西南保虎窠社。清末民国初,分属门楼区和权家区。1945年分属宅园区和门楼区,1951年分属二、四区,1962年成立张格庄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1996年改乡为镇。面积73.49平方千米,人口1.88万,全镇下辖27个行政村。王亚平的家就住在村庄山脚下,曾就读过的张格庄中心小学还在那座山坡上。她的父母都是种地为生的朴实农民,现在福山家中还有一些樱桃树,是主要经济来源。神十任务前夕,为了避开媒体,王亚平的父母提前离开村子到了航天城,其时正值樱桃收获的季节,都是村里安排人帮着收的。不打眼的家门框左上角钉着一块“八一”军徽牌子,还有“光荣人家”四个字,门上贴着对联:“勤俭能致富,善厚幸福多”。

小时候的王亚平很皮实,皮肤很黑,常满山遍野地跑。见过一张王亚平五、六岁时的照片,照片上的王亚平理着小平头,肉嘟嘟的小脸,十足小男孩的模样,底下却穿着裙子。长大后,望着出落得皮肤白皙亭亭玉立的女儿,她妈妈开心地说,小时候把你放在煤堆里都扒拉不出来,没想到还能长成这个样子!

就是这个皮实的小姑娘,小小年纪就知道为父母分担家务,干农活,早早懂事。在王亚平五六岁时,小小的她就不顾父母的阻拦,非跟着大人下地干活。人小心劲大,掰下玉米放在篓子里背着,把身体都压弯了。被地头边的邻居看到心疼地责备她的父亲:怎么能让孩子拿这么多,不是你家亲闺女吧?父亲无奈地辩解:是她自己非要整那么多,我们不让她弄还不行!

王亚平就是不惜力,不怕吃苦。放假了帮家里在地里拔草,掰玉米,种花生,粗活细活样样能干。到了果树飘香的季节,她就喜滋滋地和乡亲们一起摘苹果摘桃子,棚下守杏守李子,享受丰收的快乐,享受付出才有回报的快感。她也曾被草丛里的虫子吓得尖叫,也被草刺得手上全是血口子……庄稼地头的活计不是游戏,要踏下心去干,可她从没觉得苦。家中小她七岁的妹妹,也是在她怀里抱大的。有了小时候的经历打底,王亚平学会了坚韧,吃苦受累都不在话下。

在神十任务报道中,媒体报道她的家乡有“中国大樱桃第一镇”之称。于是朋友开玩笑老逗她:看,这么水灵原来是吃大樱桃吃的!其实,家乡真正种樱桃却是在王亚平上大学以后的事了。

王亚平原来并不知道自己能跑步。小学四年级时,参加学校举办的越野赛,从这个村跑到另一个村,她跑了全校第二名。也许从那时候开始,王亚平就爱上了奔跑。从肺活量讲,王亚平其实并不适合跑步。但她喜欢一圈一圈跑步的感觉,喜欢用奔跑的方式和自己较劲,喜欢听奔跑时带起的风声和呼吸的声音同频共振,喜欢在跑累的时候咬紧牙关,喜欢那种超越极限后酣畅淋漓的痛快。她参加了很多长跑比赛,同学们都说她跑起来不累,其实她当然累,但是她享受奔跑中的坚持,享受为了一个目标努力的执著。每每跑下来,战胜自我的成就感和快乐让她忘却了疲累和汗水。长跑之路磨砺出隐忍坚韧,她用对待跑步的态度对待学习,希望能以优异的成绩考出村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父母是王亚平人生道路的第一位老师。他们虽然只是普通的农民,只受过初中教育,但他们的朴实善良品格深深影响了她。在王亚平六岁那年,邻村有人得了绝症,生命垂危,需要很多钱治疗。虽然并不熟悉,虽然自己家的条件也不好,但听到消息的王亚平父母马上托人送去了省吃俭用攒下来的50元钱。在20世纪八十年代,这是笔不小的数目。面对女儿的不解,父亲说,我们家再困难,日子也比一个生病的人家日子强,起码我们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快乐生活,而他没钱治病就会失去生命,他的家人就会永远失去他。咱们能帮就要伸把手。

所以王亚平的第一个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医生。每当她想象自己身着白大褂,靠着一身本领,把病人治好,看着病人和家人团聚幸福,那该是一副多么动人的场景。

也因为父母的教导,王亚平小小年纪便有一颗敬老爱老帮扶济困的仁爱之心和侠义之心。她常去帮助村里的五保户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好吃的,陪他们说话解闷,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说起这个事,当年的小伙伴记得比她自己还清楚。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王亚平的梦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想过当一名律师,伸张正义侠行天下。也渴望当一名教师,尽享桃李满天下的幸福。唯独奔跑成了一种习惯,刻进了她的性格,就像那颗追逐梦想的心,无论何时,那份坚持,那份努力一直没有变。

初中毕业,家里人希望学习成绩优秀的王亚平读师范学校。早点工作,早点挣钱,是女孩子家稳妥的选择。一直有着大学梦的她第一次违背父母的意愿,报考了高中,知道录取通知书到了,才告诉父母。直到现在,她还记得父亲发火的样子。高中毕业那年赶上空军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原本想当医生或律师的她一路过关斩将进了军校。她和父亲开起玩笑:我自己做的人生选择,没错吧?倔强的父亲没有吭气,脸上的笑意却浓得化不开。

2001年,当王亚平毕业成为一名真正的女飞行员后,当时入校的37名姐妹,只剩下22名。她是第一批放单飞的,是重点培养的机长教员对象,这非常不容易。在9年驾驶运输机驰骋蓝天经历中,王亚平安全飞行1600小时,出色完成奥运会开幕式消云减雨、汶川抗震救灾、重庆山东抗旱等任务。

“幸运”是王亚平对人生描述的一个关键词,但她更明白这不只是个人梦想的力量,更是祖国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和一个公平严谨的平台给她的机会。所以她必须牢牢抓住机遇,她珍惜所有的机会。

2012年,成绩优秀的王亚平以微弱之差与神九任务失之交臂,面对人生路上的重要关口,一个人生转折,王亚平迅速调整状态,几乎没有停顿即投入到后续训练中。平和、坚强的表现令人赞叹。

这个看起来柔弱的女孩子究竟是怎样想的?怎么做到的?这几乎是采访中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王亚平真诚坦率的回答,让我对航天员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神九选拔之后,很多人都说没想到我适应调整得那么快那么好。我觉得这很正常,因为这是我们航天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无论是谁,都同样会做到。能早日飞上太空,是我的梦想,是我的动力,是我努力奋斗的目标。没选上一定会有失落。但面对这样的结果,如何去接受,接受的程度,以及之后心理调整很重要。在首批老大哥的身上,有一种特别伟大的精神,坚持。他们默默奉献了十多年,不断面临选拔,淘汰,长期处于被选择的滋味肯定不好受。一个个失望之后,再去重整旗鼓再准备的过程,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付出。但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承受这样的压力。他们没有消沉,没有放弃,继续经受各种挑战。神九和神十两次任务中,那些没进入任务梯队的老大哥,还是一如既往加班进行交会对接训练,不光自己训,还会教第二批航天员,将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他们带给我们太多太深切的感动。成功飞天是英雄,默默坚持也是英雄。老大哥身上体现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值得我和战友们好好学习的。他们在我心里永远都是NO.1。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尽快适应调整呢?”

无论刘洋还是王亚平都对神九航天员出征之前的那个中午的场景记忆深刻。那天飞行前,航天员大队长将神九主份乘组和备份乘组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叫到一起,以茶代酒为战友送行。首批航天员张晓光对同为一批战友刘旺的一番话令在场的所有人动容。他举着酒杯,难抑激动。他说:“特别羡慕海鹏,因为即将两次飞天。也特别祝福刘洋,因为你很幸福,两年实现自己的梦想非常不容易。但我要特别祝贺刘旺,在这14年里,我和你一样一次次经历飞行任务,一次次经历选拔,一次次面对失败,这种滋味我们最清楚。今天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为你感到高兴。不知道我会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像你一样实现梦想,我会继续努力,继续等待!”

一番话令刘旺顿时泪流满面,也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几个人都落下泪。两位女航天员对航天员职业也更多了几分理解。那天沉稳、内敛的王亚平对着同伴真诚地说:“我想单独和刘洋说一句话,你是我们女同志的骄傲,希望你能带着我们俩的梦想一起去飞,我会在地面永远支持你!”说完,王亚平满脸泪水。下午发射时,站在航天员公寓“问天阁”的楼顶,当看到火箭喷着火焰缓缓升起,脚下的大地似乎也在微微颤动,王亚平的泪水便怎么也止不住。此时的她就一个念头:祝福我的战友,等着你们平安归来!

王亚平总是用军人的思维诠释自己对竞争对友情的认识:“这种感觉,就像打一战役,所有人都团结一心,勇敢拼杀,只要抢占了高地,就算赢了。至于是谁插上了旗子,是谁吹响了号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仗打赢了。我和刘洋是同学是战友,又在一起参加航天员训练,整整十七年。我们是朝夕相处的感情,是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结下的情谊。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我知道这其中的付出和艰辛。女航天员第一次飞天,会有很多未知,谁也不知道会经历什么。她非常不容易。我就希望她和战友们能平安回来。”即便已过去两年多,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亚平眼睛亮亮的,有些潮湿。沉浸其中,依旧有些激动。

2013年3月,王亚平入选神十任务乘组,在这次飞行中,她还受领了一个新的任务——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主讲人。

这让王亚平感到既兴奋又紧张忐忑。兴奋的是自己能够圆了儿时的教师梦。提起当教师的理想,就要说起王亚平的小学老师,那是个王亚平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的名字——靳凤春,这位用爱心和耐心教育孩子,对待孩子视如己出的乡村教师是王亚平理想的缘起。当了飞行员以后,以为自己离老师的梦想越来越远,没想到还能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站得世界上最高的讲台上为学生们授课,该是多么荣耀而有意义的事情。

让王亚平紧张的是,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是首次,很多情况都是未知,很多东西还要到天上验证后才能得到证实。能不能成功呢?王亚平忐忑的是,毕竟从来没有当过老师,更何况还要为全国的中小学生上课,她能讲好吗?

王亚平领受任务开始参与训练,已是任务前两个月。时间非常紧张。当时正处在整个飞行任务强化训练阶段,各种考核、训练和演练接踵而至,工作量本来就十分繁重。

无处不在的压力再次向王亚平袭来。

讲到这里,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神十任务和太空授课。

神十飞行任务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应用飞行的新时代。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在轨飞行15天。既需要航天员将以往载人任务的经验成果发挥到极致,又要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多的长期飞行经验,解决更多长期飞行问题。这次任务与神九任务相比,除了继续执行手控交会对接任务外,增加了太空授课活动,空间实验项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进一步开展了人在太空能力的拓展和研究。例如维修性验证、认知能力研究、施力特性研究等。神十飞行任务还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此后,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重要性可见一斑。

任务中,王亚平除了常规的飞行器状态监视与设置、设备操控、空间实验外,主要负责太空授课和乘组的生活照料。在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实施交会对接时,她作为备份操作手,不仅要能够独立操作,还要在每一条指令发送前准确判读数据,对战友的操作进行提醒和读秒,上千次的训练和三年多的等待,她终于迎来了一直等待的时刻。

太空教育是连接青少年学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最好桥梁,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宣布实施“教师在太空计划”,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科学和太空探索的热情,决定将挑选的第一名普通公民乘坐“挑战者”号进入太空的资格定为教师。

让教师来开创普通人航天的道路,是美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创举,也让教育工作者感受到承接使命的光荣。然而,正如大家了解的那样,当麦考利夫成为入选女教师,却在1986年1月28日,她所乘坐的“挑战者”号发射后不久,便发生爆炸,七名乘组人员梦断太空。本来在这次太空任务中,麦考利夫将在太空为几百万的美国学生讲两堂课。

此后,NASA取消了计划。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NASA开始开展一项持续性强的太空教育活动——“教育家航天员项目,教育家航天员不仅和其他航天员一样为专职,承担着同样的责任,还要作为教师和地面的学生授课,引导教育孩子们探索太空的兴趣。

直到2007年8月14日,同样出身中学教师的芭芭拉.摩根,在随“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国际空间站后,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太空授课”,圆了自己和麦考利夫的梦。

这次授课通过视频,实时传回地面。摩根和她的同伴们把空间站当作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课堂,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生活情景。地面课堂设在博伊西的“爱达荷发现中心”,那里距摩根曾经任教的小学有100多英里。

太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的问题五花八门,摩根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验项目,形象生动地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向太空的智慧之窗。这堂课持续了25分钟。

2011年,国际空间站的参与国决定将其运行寿命由2015年延长至2020年,美、俄、欧、加拿大、日本等成员国或组织都在努力拓展国际空间站的应用,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国际空间站作为教育平台的开发。航天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会尽可能抽出时间和学生交流,亲自做些实验演示。教育演示视频更是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甚至,在国际空间站还带上一些学生设计的太空实验。

而早在2010年,中国科协就推出了持续性的“开启天宫的梦想——全国青少年载人航天科普系列活动”。随着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不断推进,2011年9月,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升空之前,关于太空授课的想法已经开始酝酿。2011年底,中国科协首先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建议,以“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对接为契机,由航天员在太空为青少年讲授科学课。这一创意得到了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的积极响应。在“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完成后被采纳。2012年11月初,太空授课活动被正式列入“神十”飞行大纲。此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太空授课活动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是一次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的科普直播活动,为了确保它的圆满成功,凝聚了各个方面、多家单位、很多人的努力和心血,是载人航天工程大协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这次太空授课意义不仅仅在于王亚平所站讲台的高度以及我国青少年因此得到的太空知识,更在于它向世界传递了我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独特探索——正如此次太空授课围绕“微重力”这一太空科学重大命题所设计的实验活动,既是航空科技的基础,也一直是各国太空科技竞赛的主题。

为了达到太空授课“有兴趣、开眼界、长知识、通俗易懂”要求,授课的内容反复推敲、精挑细选。教案讲稿既不能深了,也不能太简单,意见提了一大堆,脚本也换了多次。实验选择的原则确定为科普性、可视性、教育性和可实施性四个方面。最终确定演示失重环境中的力学原理和液体表面张力。如何设计实验内容、准备教案、研制教具也是经历了一次次论证。

神十乘组的航天员在授课中每个人都承担着重要工作:王亚平担任主讲,指令长聂海胜担任助教,摄影师由张晓光担任。他们为此做了很多准备。每一次关于太空授课相关内容的评审会航天员都要参加,参与意见。为了尽快入老师这道“门”,王亚平不仅全程参与了脚本的拟定,负责太空授课的团队还专门请老师来为航天员讲课。

对一个完全没有授课经验的人来讲,授课中“度”的把握,授课的方法、状态、角度、表情、动作、语气、语速完全是从零开始学起。每次请老师来上课,王亚平都非常认真倾听,除了学科学原理学物理知识,更多的是学老师上课时的方式方法,学习他们的语气、动作和神态。

每天,王亚平考虑最多的问题是:怎样上课才能更自然,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理解呢?她想了很多办法,买了很多中学的物理书、辅导教材,在网上找国外航天员太空授课的视频,还对教育心理学进行了研究。

王亚平第一次站上讲台试讲的时候,浑身不自在。上了高中以后,王亚平和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一样,性格和小时候的活泼外向不同,变得沉静,不喜欢表达,公众场合爱躲在人群后。可现在,工作要求逼着她必须能表达,会表达,必须当众表达。她要先打破习惯,让讲变成一种自然的状态。于是,她抓住一切机会讲,给同事们讲,给战友们讲,院里的孩子们讲,回家给爱人讲,听不同听众的意见。爱人成为她最忠实的第一听众,一遍遍听下来,爱人也熟悉了,她说了上句,他接下句。

最开始试讲的时候王亚平完全是凭着感觉走,没有什么经验,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去讲,到底讲得怎么样。每一次试讲,都会有各路的领导、专家、老师提各种不同的意见。意见的洪流,有时让她难以把握。后来她又想办法,每次试讲留下视频,带回去自己反复琢磨。别人提意见,她还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给自己当观众,很多毛病就像被放大镜放大了一样,无处遁形。每次她都能给自己挑很多毛病。比如这个地方用怎样的语气能更自然一些?加个什么样的手势能更好表达意思。原来说话从不带手势的王亚平,现在说话会自然带出很多手势,她开玩笑说,这就是太空授课带给她的成果。

接着就是抠细节。包括手怎么放王亚平都会琢磨很久。刚开始她在没有实验操作时的授课动作是两手交叠放身前,试讲后觉得太像主持人,后来决定把手放在小桌板上,既姿态放松自然,又可以在失重环境中帮助固定身体。王亚平普通话本身还不错,但是为了当好太空老师,她的每个字发音都被细细抠过,比如从前不在意的“质量”、“晶莹剔透”两个词的发音就被反复纠正。一天讲下来,王亚平的舌头嘴唇似乎都被磨薄了,木木的有些疼。经历了这次授课,她开玩笑说自己可以去参加播音员考试。

怎样将太空授课的时间准确控制在40分钟呢?除了科学严谨的方案,天地协同的配合,作为主讲人的王亚平要根据自身语速对脚本进行时间上的演练,和反复的实验操作。练了多次,她在没有任何提示的状态下,时间卡得正到好处。

随着准备工作的深入,王亚平发现太空授课训练比自己曾经设想的还要艰难很多倍。讲稿被改了无数次,每次都会改出厚厚的一摞。常常是今天给的稿子,隔一天就要试讲。四十分钟的内容,再好的脑子背不住啊。王亚平又琢磨办法,死记硬背不成,就把脚本从头到尾捋几遍,原理性的东西必须记住,其他的就理解记忆,按照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在现场说。评审会开了无数次,每次都会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集思广益,一遍一遍地推敲,推敲到什么程度呢?会具体到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比如单摆实验里的小球是浮着,悬浮着?还是漂浮着?就这样一个词都会仔细斟酌,必须达到非常精确。

每次评审会讨论以后就意味又要改稿子,改完紧接着就要试讲看效果,往往刚刚熟练掌握的稿子又得重新记忆。就这样专家和航天员一边按计划开展任务强化训练和各项常规训练,一边编写、讨论授课脚本,不断进行试讲,不断进行模拟演示实验。为达到最佳效果,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脚本先后改了不下几十次。各种场合的试讲已记不清开展了多少次,仅仅地面全系统全流程的1:1演练就进行了好几次。在准备太空授课的过程中,王亚平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载人航天“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忙碌了一天的脚本编制组的成员在每天下午五点钟别人工作结束的时候,重新集结在一起开始紧张工作,脚本常常讨论到凌晨,他们需要保证在次日早上八点准时把修改后的脚本呈上去,然后一大早就按最新状态的脚本和流程进行演练。脚本上精确到每一句话,甚至连口气也做了说明,一个有意识的停顿都被清楚记录。

那段时间,本来就瘦的王亚平一下瘦了六、七斤。人在累到极点的时候真的吃不下东西,但是为了完成飞行任务,“吃够量,补足营养”也成为对王亚平的要求,是她必须完成的任务。

为了让孩子有兴趣,突出实验原则的科普性,可视性,教育性,可实施性。既要跟中学的有关知识原理相关联,还需要安全可靠、体积小、质量轻的教具。于是实验选择上费了很多心思。比如陀螺实验,选择它是因为这是中国的传统游戏项目,具有进动性,定轴性、章动性的力学特征。在失重状态下,陀螺的特性会否改变?运动状态是怎样的?有外力是怎么样,静止时又会怎样?对比起来会很明显,大家看起来也会津津有味。

还有测质量的实验。飞船上有质量限制,不仅对携带的教具重量有要求,也担心带上去操作不当会损害舱里的设备。所以教具尽量使用天宫的现有设备。于是就从“天宫一号”就地取材,用了航天员在太空上称体重的质量测量仪。

太空授课最大的考验在于,地面上做的所有演示,都只是理论结果,或是想象,没有在真实太空失重环境验证过,做不成功或是和预想有出入怎么办?很多人担心实验不成功怎么办?在神十飞行乘组与记者见面会上,王亚平做出回答:“实验做出什么样,我们就讲什么现象。面对浩瀚宇宙,其实我们都是学生。”太空授课的原则是真实性,把真实的太空现象展示给大家,即使不完美,即使失败。除了五个正式实验内容,当时还有两个备份实验——液桥演示和小球碰撞演示。万一不行就换上。再有,授课过程中飞船和“天宫一号”出现意外情况怎么办?一切都要想周全。除此之外,还有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几十种处置预案,每一种,王亚平和战友们都精心做了准备。

神十任务前,根据任务要求,对神十乘组和备份乘组的六名航天员在飞行模拟器分别进行了三人四天的密闭性训练。三个人的生活起居,简言之吃喝拉撒睡都在这个狭小空间里,这在以往的几次任务中从未开展过,无论对科研人员还是航天员都是头一回。作为一个飞行乘组,需要有高度的默契,而这样的默契正是从生活、工作、训练中一点点培养起来的。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空湛蓝,夏风轻拂。此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被世界眼光注视,发射场上,湖蓝色的发射塔架完全打开,神舟十号飞船和乳白色长征二F遥十火箭组合体向天矗立,格外精神。

随着一声“点火”的口令,这里拉开了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太空飞行的序幕。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震天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箭体上五星红旗图案鲜艳夺目,“中国航天”4个大字熠熠生辉。它承载着神舟十号飞船和王亚平和她的战友们飞向苍穹,飞向中国人的太空之家……

王亚平看起来文静秀美,性格里却有女汉子的成分,是个乐天派。说话直率,从不掩饰自己的所思所想。她常说,只要天塌不下来,就没有过不去的事。可能当过飞行员的人,常常面对蓝天白云,常常面对险情甚至生死抉择,心胸都很豁达。思维敏捷,说话幽默,爱开玩笑。作为航天员中的“少数分子”,王亚平和大家融合度极高。所以无论是第一批航天员老大哥还是第二批一同入队的战友,大家没有把她特别当女孩子来关照和对待。大家一起聊天吃饭开玩笑,都不见外。虽然当航天员的这几年很辛苦也很劳累,压力也大,但王亚平一直把心情调节很好,从来不会让坏心情过夜。

王亚平从没尝过失眠的滋味,甚至在太空,她也是能吃能睡的超级达人,每天都能保证8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最搞笑的是任务第一天,飞船还没有与“天宫一号”对接,航天员只能在飞船中休息。飞船需要有人值守,航天员轮流分段睡眠。第一天地面统计,王亚平整整睡了11个小时,超额完成任务。大家都知道人在入轨头三天,是太空运动病高发期,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但体重不足百斤的王亚平基本没什么反应。这让地面一直为她担心的科技人员,顿时心里踏实下来。负责航天员医监医保的专家李勇枝回来和王亚平开玩笑说,你在上面又能吃又能睡,看来你很适合呆在太空。王亚平调皮地回答:再适合我也得回来呀!

2013年6月12日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三名航天员在太空度过了一个特殊的节日,他们通过镜头,向全国人民、全球华人致以节日祝福。在轨道舱内,王亚平吃完粽子后,开心地向摄像头展示粽叶,可爱的模样被网友惊呼“萌呆了”。

也是在这一天,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正在参加由联合国举办的纪念世界首位女航天员太空飞行50周年系列活动。出席活动的除了世界首位女航天员前苏联的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还有来自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国太空领域的女性航天精英。

刘洋对向正在太空飞行的战友发出了美好的祝愿。刘洋还特别对正在飞行中的战友和姐妹王亚平真诚祝愿:亚平,衷心的祝贺你在这次神十任务中能够圆满太空,虽然不能和你一起执行任务,但我的心是和你一起飞翔的,我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一定能够成功的圆满地完成这次任务,安全顺利返回。

在繁忙的太空工作之余,航天员们抽空进行太空授课演练。在太空中第一次做实验时,王亚平和乘组战友心中充满了新鲜、好奇和忐忑。因为所有的实验、所有出现的现象他们也是第一次看到,第一次体验。一些在地面上无法完成的实验在太空中就显得轻而易举,像水球实验。不过,太空失重环境也给授课带来了一些困扰。王亚平在授课时,要一边给大家演示,一边讲解,还要想办法固定好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的平稳,还要根据摄像的要求,找好位置。没有“一心多用”的本领很难完成。在太空演示也确实和地面有不小的差别,主要在操作方面,操作的技巧、用力的大小都很关键。关于水的演示实验是最难做的。怎样让水膜做的不厚不薄?怎样让水球看起来又漂亮还不能破?其中度的把握确实很难。王亚平在多次尝试之后,很快找到了感觉。

在这场太空授课背后有很多有意思的花絮。

在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后,神十乘组地面进行了天地大合练,这如同一场预演,一招一式全和真实状态完全一致。然而,合练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由于传输故障,地面上突然看不到天上授课的画面,而这一切王亚平并不知道,她还在如计划进行授课演示。她的耳机里传来地面老师的声音:我们先穿插一段录像。这与之前的程序不符,王亚平意识到地面出现了问题。

紧接着耳机再次传出地面老师的声音:“亚平老师,刚才我们的同学没有看到刚才的演示,请你再给大家演示一遍。”此刻,王亚平便知道地面已经可以看到她的图像,提醒她重新做刚才的演示。

精彩演示继续进行。

面临这一突发状况,从地面老师到王亚平的表情镇定自若,天地各系统协同非常默契,衔接完美。这样的镇定来自他们磨合,来自预案的完备。

太空授课当天,地面飞控大厅气氛非常紧张,因为这是神十飞行任务中一个重要事件。又是中国人的首次太空授课,谁也不知道最终呈现在时任面前的究竟一个什么样子。这天,三名航天员早早做好了准备,地面看他们在太空的各种动作表情都显得轻松。更没想到,在太空授课之前半小时,三名航天员还自发打了一套太极拳。看着他们镇定的表情,舒缓的动作,地面上所有人心情跟着轻松起来。其实,三名航天员想用这样的方式让地面的人放心,也让自己有良好的状态迎接下面的工作。

神舟十号的飞天传奇正在继续,中国人终于有一天把上课的讲台延伸到了太空,到了“天宫一号”上。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主讲……”天籁之音从远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实验舱里传回地面大课堂,所有人凝神屏息。弯弯的柳叶眉、清澈的双眸、甜美的笑容、高扎的马尾辫,王亚平的形象让人眼前一亮。

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亲切问候,王亚平轻轻一跃,和她的两名战友一起,向天宫一号舱内的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有史以来内容最神奇、教室最高远、观众人数最庞大的一课开始了。

神十任务在这一刻达到高潮。从十多天前的期盼,到穿着蓝色舱内工作服的3名航天员亮相,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会讲什么?

此时设在北京人大附中的太空授课地面课堂里,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小学生,睁大了双眼。

没等大家平复兴奋的心情,指令长聂海胜先展示起了“绝技”。

“我来个悬空打坐吧!”只见聂海胜轻盈地在半空中盘起了腿,好似有神功。“那我来一个大力神功吧!”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摇晃地飘出很远,形象地展示了太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的奇妙特性。“在太空中,我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王亚平的话引发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欢笑和掌声。

轻松拉开大幕之后,王亚平变起了一出出“戏法”,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雾弥漫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妙语连珠后,王亚平从饮水包里挤出一个水珠,水珠悬浮在空中,然后被她一口吃掉,“刚好润润嗓子。”

清楚的演示、到位的操作、生动趣味的语言和娴熟的操作手法,让这位漂亮和具有亲和力的太空老师深得学生们的心,让中国的太空第一课笑声不断,惊喜连连。

当一个美丽的水晶球在我们面前呈现,王亚平俏皮地从莹莹剔透中向我们望来,里面浮现出她温婉的笑容。

此时的天宫像极了这个美丽的水晶球,一头连着深邃的太空,一头连着我们的地球家园。在毛茸茸的黑色天幕中,借着星星的光亮,聚幻成热力四射,流光溢彩的水晶球,微笑着注视着我们——地球子民。

此时耳边传来王亚平的声音: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转而,她像一个梦似地飘出我们的视线……多想在这个宛若童话般美丽的梦中沉浸的深些,再深些……

寻声凝望那深邃的太空,这堂难忘的太空授课将给孩子们植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给青少年学子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大门。

此时,中国太空第一课的靓丽影像已永久定格,回味悠长。和六年前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摩根的授课从大家感兴趣的太空生活入手,随性,讲求趣味。而中国的太空授课备课精心,科学性强,注重知识阐释。两名太空教师同样优秀。航天员就像一个太空魔术师,完美演绎了一些奇妙的物理现象,真正感受到“眼见为实”的科学魅力,对所有公众都有启迪作用。

然而,作为太空女教师的王亚平,却一定要借此文的一角表达她最深厚的谢意:这次太空授课活动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是一次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的科普电视直播,为了确保它的圆满顺利,凝聚了包括工程研制、教育部门、测控通信、电视媒体等诸多部门,许多人的努力和心血,是一次载人航天大协作的完美呈现,感谢所有和我并肩作战的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们!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仰望星空,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伟大的科学精神在民众间生根发芽,使思想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

在这堂完美的太空授课背后,却是一些令人难忘的记忆。

太空授课那天做水球,王亚平做出的水球又圆又大格外漂亮。但她从太空回来才听说,当时看到王亚平还在往晃动的水球中继续注水时,地面的人揪心极了,所有人都望着大屏幕,眼睛也不敢眨一下,表情紧张,有些科研人员把两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捏得疼也浑然不觉。有人在焦急地小声做着徒劳的提醒:不要再加了,再加就爆了!

当那个完美的水球呈现,工程领导兴奋地说:这丫头绝对在上面做功课了,她是想给我们一个惊喜呢!

王亚平确实是“有备而来”。她在之前还做出过更大更圆的水球。完美的背后自然也有很多失败。在太空,最难做的水的实验。动作轻了重了,水量多了少了。都可能导致水膜破裂,或者是往水膜上贴中国结时,水膜破了,图案贴不上。但每一次失败,王亚平和战友都仔细查找原因。他们也确实找到了原因,比如水袋里的水少了,也有可能铁圈往外拉时,碰到水袋封条边沿。这些原因都会成为他们实验中的关键点。尝试了几次后,他们很快找到感觉。包括注入水球的颜料,航天员带上去了几种颜料红色、黄色、蓝色,航天员对每个颜色都做了尝试,最终选择了传统的中国红,这个代表喜庆和祝福的颜色。

在王亚平做的第四个实验里也有这样一个细节:亚平老师小心翼翼地把中国结嵌入“水膜”,水膜依然完好。曾经五角星、笑脸、青花瓷和中国结等都在嵌入图案备选之列,经过多次推敲和讨论最终确定嵌入中国结。中国结不仅有浓烈的中国元素,中国结中还包含着航天人的浓浓情愫,它更像航天工作,看似复杂却又井然有序,千头万绪却又牢不可破。

即便是第一次站在最高的讲台上,胸有成竹的王亚平也没有紧张。当她演示“大力神功”——王亚平把指令长聂海胜轻轻推出去,她听到耳机传来地面上孩子热烈的掌声,她真正强烈意识到在遥远的地球有那么多孩子在下面看着她。她一下就被激发,变得格外兴奋。

当她在航天员聂海胜用质量测量仪演示在太空如何测体重之前,问孩子们地面上有什么办法测体重?一个很小的孩子奶声奶气回答说:地面可用曹冲称象的办法!一下把王亚平和地面上的人都逗乐了。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孩子无穷的想象力,让她印象深刻也无限感慨。

网上,关于这堂太空授课的网站图片中,王亚平在水球中亲切笑容的倒影的那张照片被采用最多,而且高居居榜首,堪称经典。其实,“水晶天宫倒影”是三名航天员在太空实地演练后才发现的有趣景象,决定展示给大家看。要呈现出这副美丽的图景,不仅需要水球制作成功,还要航天员之间默契的配合,摄像角度的选择。摄像师、航天员张晓光要将摄像机、水球王亚平放在一条线上,才可能呈现如此漂亮的透镜成像。而在太空授课时,他们之间不能说话,各种不同的手势动作便成为他们的约定。指令长聂海胜戴着两个耳机,一个是地面老师的声音,根据他们的要求,他要做好配合授课演示和辅助工作。还有一个耳机是与地面飞行指挥相连,随时根据飞行情况,做相应应对准备。

太空授课结束之后,三名航天员不约而同把手放在一起,每个人眼睛里满含热泪。为了完美的一课,他们和地面的各个系统的人付出了太多努力。

对神十任务,大众赋予它特别的意义,更寄予了更多美好祝福和期望。2013年是中国载人飞行第十个年头,神十任务后,中国已有10名航天员踏上太空。几个“十”,让人们更期待神十任务“十全十美”。

6月13日,飞船和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进入天宫一号。也是在这一天,世界第一位在太空授课的美国女教师给王亚平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她对乘组的问候和对太空授课的期望。芭芭拉·摩根在信中写道:“在你环绕我们的地球而行并准备从太空授课之际,我代表全世界的教师和学生向你致以荣耀和爱的问候。我们为你骄傲。你在那里一定非常忙碌,但请记得花些时间望向窗外,中国和这个世界美丽迷人。”

看到转来的这封信让太空之上的王亚平非常激动也很振奋,她一定会多去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好好看看自己的家——中国。

在繁忙之余,王亚平和战友们也充分感受着神奇的太空。翻跟斗,恨不能驾上祥云朵朵;追逐着空中飘飞的巧克力,用嘴来一个空中接食;两本书成为王亚平尝试“飞翔”的可信任秘器,扇扇扇,人真的可以飞,书成为给力的方向舵;三名航天员手挽手,头顶头,像美丽的花朵一样飘起来的感觉好美……

尽管工作紧张忙碌,但欣赏太空的美景仍然是王亚平最向往的。当为之奋斗,无限憧憬,在上过太空的战友的描述中多次领略,在照片电视中看到多次的太空,真切的浮现眼前,她还是被深深震撼了。她想起人生中遭遇的两次美丽的星空:小时候躺在家院里的平台上,望着远处的夜空,繁星闪烁,晶莹透亮,钻石般点缀在黑丝绒般的夜幕上,她像个馋嘴的孩子贪婪地仰望,那天的夜空也常常飘进她的梦里,让她有了甜蜜的向往。还有一次是在酒泉卫星发射场训练,仰望凌晨四点的夜空,远方的银河像一匹亮缎,蜿蜒向前,星星眨着眼稠密地铺满绸缎,化也化不开,汇成河被一层薄雾轻轻笼罩,好似仙境。

然而在太空中看星星更美更明亮,它就在你周围映照着你,置身其中,浩瀚的宇宙下,人显得太微不足道。于是有了更多纯净而严肃的思考。距离产生大爱,距离远了,很多东西会放得很大很重,对地球家园的依恋,对祖国的思念,对亲人朋友的牵挂被放的很大很大。有些东西又会变得很小很轻,比如功名利禄,比如放不下的得失,瞬间都可以忽略。

她能读懂那位美国同行的建议,在遥远的太空,早已跨越了国别、种族、唯留下重塑天地人心的浩然大气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

6月20日,太空授课结束当天,王亚平给芭芭拉·摩根回了邮件,对她的关注表示感谢,为她对世界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做出的努力和杰出贡献表示敬意。王亚平回信说:“今天,我们顺利完成了太空授课活动,与亿万中国学生一起分享了太空的神奇和美妙,收获了知识和快乐,希望您和世界各地的教师、学生看到后能够喜欢。飞行期间,我经常会通过舷窗遥望我们美丽的家园。太空寄托着人类美好的向往,知识是走向太空的阶梯。我们愿与您一道为开启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梦想共同努力。”

从太空到地球,两代太空教师的“天地飞鸿”辗转“邮寄”,传递着两位航天员对推动太空科普教育的热忱,传递着激发年青一代探索太空的愿望。

最让王亚平和战友们难忘的是6月24日上午9时许,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飞控中心同他们天地通话。当听到习主席说道:飞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看到你们各方面的状态这么好,我们很放心。你们为全国的中小学生举行了太空授课,很有意义,据我了解,有8万所学校、6000万名学生参加了这次授课活动。这对于他们培养崇尚科学、探索太空奥秘的兴趣,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在你们的身上体现了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这种宝贵的意志品质,对全国人民都是启示和鼓舞。我们希望你们精心操作、密切配合,圆满完成后续任务!大家都盼望着你们胜利归来!我在北京等候你们!

当航天员在遥远的太空听见习主席亲切的话语,分明感到背后强大的祖国,在关注着和支持着他们。

亲切的关怀和鼓励犹在耳畔,激励变成无穷动力。王亚平深深感到:在地面时,祖国是家,太空是梦。但在太空时,天宫是家,祖国是梦。

6月25日早上,在神十乘组撤离天宫一号,告别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前,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通过特殊的方式——手语和语音,向在太空飞行了三年,圆满完成赋予任务的“天宫一号”,向陪伴他们12天的太空之家依依惜别,向地面的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表示感谢和敬意。王亚平说:“梦圆天宫,心系祖国。我爱你!衷心地谢谢你们!”张晓光说:“谢谢大家12天的陪伴和支持!离开天宫前向您们致敬!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指令长聂海胜说:“我们的任务仍将继续,精彩仍将继续!再见!”

王亚平没想到,离别的时候会对天宫那样依恋。她和张晓光先出来,之后便不能再返回去。指令长聂海胜在里面收拾东西撤收与地面做最后联络。她和张晓光在飞船轨道舱望着“天宫一号”,想着他们在这个太空的家的美好时光:在那里看地球家园,在那里吃住锻炼,在那里搭建太空讲台……

要回家了!巨大的幸福感裹挟着乘组每一个人。他们朝着家的方向奋力飞去。

在落地前40多分钟时间,各个不同的过载排着队一个个造访,不同时间不同的身体压迫。二次飞天的指令长聂海胜富有经验,在每个关键节点和阶段提前提醒同伴,告诉他们会碰到什么,什么样的感觉是正常的。这些交流,让王亚平感觉分外踏实。回来以后,飞控大厅的工作人员感叹着航天员的镇定放松,说感觉三名航天员一路谈笑风生就回来了。

终于,脚踏上坚实的土地了。阳光欢快地洒满白色的航天服,四周一张张充满关切和喜悦的脸庞,带着露水的鲜花被捧上前,散发出无限芬芳。那是我们美丽可爱的家的味道!

祖国,我们回来了!

家是温暖的港湾,拂去疲惫,温暖环抱;家是撑起一片荫凉的大树,遮风挡雨,休憩养心;家是永远的牵挂,珍藏幸福呵护亲情;家更是刘洋和王亚平事业进步的推进剂,让她们心无旁骛,勇敢去飞。作为女人,刘洋和王亚平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她们都有相互理解、相濡以沫的爱人,她们都有心儿永远和她们在一起,伴她们飞翔的亲人。天地人心,职业让她们更能体会爱的无私,情谊的珍贵。

飞天两年后的刘洋,确实有了不小的变化,因为她又多了重身份——几个月前她刚刚成为一名幸福的母亲。刘洋喜欢孩子,在她的公寓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孩子们写的卡片,当她聊起孩子时满脸幸福满足的光彩。曾经当飞行员的她和爱人计划在自己三十岁的时候当妈妈,能好好飞几年,多享受一下二人世界。然而,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恰恰在那一年她赶上了选拔航天员,于是要孩子的愿望被一拖再拖。2014年,他们终于如愿迎来了爱情的小天使——一个漂亮的小女儿。

从2001年底,刘洋和爱人相识恋爱,到如今两人已度过了11年婚姻生活。刘洋和丈夫张华结婚已有十一年,在刘洋眼里,张华永远是为自己付出最多,最无微不至关心自己的好丈夫。

“家庭对一个人的支撑力量真的非常重要,这点我的感触最深。如果没有爱人的支持,我不可能成为首飞女航天员。爱人既是我的亲人,也是我最坚强的后盾,还是我的老师和教练!”刘洋提到家庭,提到丈夫,每一次都充满深情和感激,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丈夫张华高大帅气,曾与她一起在空军部队服役。刘洋当飞行员时,张华的工作负责保障飞行员,现在刘洋成了航天员,张华的工作变成了保障航天员。他把支持妻子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他在刘洋刚刚成为航天员时,曾说过:我要做她生活上的好伴侣,工作上的好助手,我们要一起比翼双飞。

刘洋刚来航天员大队时体能储备不是最好的,为了帮妻子提高体能,每天晚饭后,张华利用晚饭后六点到八点之间的时间,准时来陪伴刘洋加训,训练完,刘洋再回公寓学习。散步跑步,练习前庭功能,练打地转,练习腿部力量,仰卧起坐……每一项训练,他和付出的汗水心血和刘洋一样多。几年来,航天员公寓旁那个高高耸立的逃逸塔成了夫妻同心同力最好的见证人。不管是寒冬酷暑,刮风下雨,他们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冰天雪地的日子,操场上被白雪覆盖的厚厚的地面上留下夫妻俩一圈一圈的脚印。专业考核前,丈夫张华是刘洋的第一个考官,她背,他听。后来,张华不用对着书本,就知道妻子回答的对错。他常打趣,自己也成了半个专业人士。

作为一名女航天员,面对日复一日的训练、苛刻残酷的考核、近乎乏味的生活,其艰苦和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作为女航天员的男家属,张华没少费心思,想各种办法帮助妻子缓解压力。他陪着刘洋在操场上对着天空大声喊来释放心理压力。碰上刘洋心情不好不开心,张华会最早给她鼓励,就像个知心大哥一般开导安慰她,让她能卸掉包袱轻装前行。每次都看到笑容重新爬上妻子脸上,张华才放心。无论是妻子是飞行员还是航天员,张华总是为家庭付出最多的人。张华本身工作也忙,在单位负责成绩非常出色。但他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刘洋全心全意投入飞行,他承担了所有家事。繁忙的训练和学习,刘洋有时连打给父母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张华会记得按时为她尽责。过日子,谁的家里都难免碰上事。张华从不告诉刘洋,避免她分心。这些年,刘洋的母亲住院父亲动手术,起初刘洋都不知道,家里人都瞒着她。爱人天天打电话向家里了解情况。因为刘洋住在公寓不回家,张华“骗”刘洋说自己出差,赶回去看望了老人。

在神九任务期间,张华几乎24小时守在飞控大厅,伴着妻子飞翔。别人倒AB班,而他除了吃饭,和刘洋休息,他一直守在飞控大厅。作为神九航天员乘组中的男家属,张华见到神九乘组的另外两名航天员景海鹏和刘旺的妻子他会主动安慰说,嫂子,没问题,多安全啊!其实,他也是给自己打气,他相信神九乘组能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归来。在飞控大厅的十三天,张华不仅看到妻子的坚强和勇敢,更体会到地面工作人员的辛苦和付出。有一次在安排的天地通话时,张华告诉刘洋说:你不知道地面上有多少人在关注你们。飞控大厅坐满了人,二十四小时在保障着你们,他们很不容易,非常令人感动!刘洋听后,非常受感动。从那天开始,每天晚上休息前,刘洋都会在工作手册上写:工作人员辛苦了!晚安!早上一起床便写上:早上好!把手册举到摄像头前向地面工作人员展示,她在用这一举动表示她和乘组对地面工作人员的感谢。也感动着地面工作人员,他们向刘洋和乘组人员由衷地说出:谢谢你们!

当神九遨游归来,三名航天员从内蒙古四子王旗飞抵北京西郊机场时,刘洋和张华四目深情相对,面对领导,面对欢迎的人群,两人还有着几分拘谨,但内心涌动的深情却不可阻挡。当听到人群中,有人喊出:“抱一个!抱一个”,张华终于破除“隔离禁令”给爱人一个扎扎实实的拥抱,这个坚强的汉子望着妻子不禁红了眼圈,在温暖的怀抱中,刘洋热泪滚滚,所有的爱都在此间回荡。

刘洋深深体会到,航天员这个职业不是一个人在奋斗。都说,女儿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当上航天员,繁忙的学习训练,让刘洋无法为父母做的更多,甚至连一周两次的电话也是匆匆。乘组定选考试那阵,她忙的给家里的电话不自觉少了,短了。当刘洋最后一门考试刚结束,便收到妈妈的短信:不管怎样,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刘洋很奇怪,自己没有和父母说过定选考核的事,父母都是传统内敛的人,也很少对女儿表达感情。再一想,她心里一热,豁然开朗。人说母女连心,自己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藏在老人心里,他们永远是女儿最坚实的后盾。当她在太空翱翔归来,刘洋的母亲和婆婆和她一样瘦了十斤,都是因为老人牵挂的一片心。

刘洋工作再忙,也会经常跟家里通电话,可是涉及到她工作的事情,只要她不说,父母就不问。当年,她开飞机撞鸟的事情,也是父母从报纸上看到的。父母当然关心女儿的安危,刘洋上飞行学院的时候,学校组织跳伞,刘洋当时有些紧张,给家里打电话,母亲就宽慰她说,没问题,有教员在,安全措施很好,你尽管放心训练。其实真到了跳伞那天,老两口就守在电话旁边,一直到了很晚,才等到女儿的电话,听女儿说跳伞很顺利,他们才放下心来。

刘洋出生普通工人之家,当时家里环境艰苦,一家三口挤在父亲工厂筒子楼的一个8平方米的单间里。为了能让刘洋有个学习的地方,母亲特意设计了一张特别的书桌:为了节省空间,这张蓝色书桌的桌面宽度只有10厘米左右,将正常应该横向开的书柜门,改为向下开。需要学习的时候,就把书柜门打开,门板就变成了一张桌面;不需要的时候合上,既美观,还起到节省空间的效果。如今,家里环境大为改观,曾经的书桌面也已斑驳掉漆,但母亲不舍得扔掉,每天都会把它擦得干干净净,看见它,就仿佛看见了女儿苦读的模样。

过去家里没有暖气,冬天非常冷,早晨起来家里的毛巾都冻得硬梆梆的,父亲就给刘洋做了一个暖手炉,于是,暖手炉成为刘洋学习时的贴心伴侣。

刘洋也用自己的孝顺回报父母恩情。刘洋的母亲对两双球鞋的事情记忆颇为深刻。

初二时,刘洋拿到了第一笔奖学金,10元钱。当时,对一名学生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刘洋没有用它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犒劳自己,而是去买了一双10元钱的回力鞋送给父亲。升入初三,刘洋再次拿到10元钱奖学金,给母亲也买了一双回力鞋。还贴心地和父母说,你们要锻炼身体啊。

谈到这两双回力鞋时,每一次刘洋的母亲眼睛都会湿润。在母亲眼中,两双鞋永远是那么暖心。

刘洋读军校有津贴,所以上大学以后就没有花过家里的钱。每次回家,她都会用攒下来的钱给家里购置一些物品,知道妈妈身体不好就买来各种理疗仪器为妈妈减轻病痛。家里的电视机、洗衣机、空调都是刘洋买的。

曾有人问刘洋,如何平衡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刘洋说:作为女性,我非常反对为了家庭牺牲事业,作为女航天员,我非常反对为了事业牺牲家庭。她在用心用真情去融入生命中每一个角色。在丈夫张华眼里,刘洋的身份如何改变,她都是多年前最初相识的样子,真切朴实,从未改变。回到家里,刘洋是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好媳妇。

在家的时候,刘洋喜欢收拾屋子,喜欢漂亮的餐具灯具,但凡去过她家的人,都会被她家里浓厚的家庭气息所感染。刘洋总是一脸幸福地说:整个房间的装修设计,都是我爱人一手精心操办的。家的每一盏灯,都是她和爱人精心挑选,优雅的美人鱼,浪漫的枫叶灯,古典的羊皮纸灯……在那些充满爱和温暖灯光的映射下,她的心变得更加纯净,辽远……

有时间,刘洋也喜欢像其他女主人一样收拾房间,给丈夫做一顿好吃的。刘洋会做的饭菜不少,也很现代。比如可乐鸡翅,会做寿司、石锅拌饭这些时尚的美食。只要做了,不管味道如何,张华总说喜欢,好吃。

就连小两口难免的争执,在刘洋嘴里都充满诗意的温馨。爱人跟她说,天空永远是小鸟的故乡,生活中永远有一些小浪花,我们爱的这条大河永远向前流淌。

但当航天员的头两年,这些普通夫妻需要日日面对的家务琐事,在刘洋和张华那里都变成了奢望。在刘洋飞天前,张华的心愿竟然是和妻子一起出去旅游。之前他们唯一的一次旅游还是在刚结婚时但不论在哪里,他们的心总在一起。

爱,不是索取,一个与爱人心心相印的人,总是会全心全意为了家庭着想,设身处地为爱人着想,关心他,孝敬父母和公婆。对待公婆,刘洋总是比张华做得更早,想得更细。天冷了,刘洋就惦记给婆婆买衣服寄过去,为了公公锻炼,又早早把锻炼器材准备到位。有什么好东西,就惦记着丈夫,惦记着公公婆婆。她很感谢公婆养育了这样优秀的儿子给自己当爱人。有了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他们家的气氛永远温馨,日子过得也红火。

生活中的刘洋的爱好曾非常广泛,小学时候拿过学校象棋比赛冠军,学过小提琴和吉他,从初一起,就是学校的广播员,喜欢演讲。高中时担任学校团支部组织委员、班级团支部书记,还是青年志愿者。同学们称她是“证书专业户”,各种荣誉几十个。还是到了部队以后,刘洋再现“文艺女青年”本色,喜爱文艺,爱舞文弄墨,还和年轻女生一样爱追星——兴致勃勃争着和到部队慰问演出的明星合影。还参加女飞行员乐队,学习黑管。还是部队文艺晚会的主持人,拿过广州军区演讲比赛第一名。被选拔为航天员后,当年就拿到了航天员中心演讲比赛第一名。现在虽然因为工作和孩子,让她忍痛割舍了很多爱好。不过爱读书的习惯不变,历史书成为她目前最喜欢的类型书。前不久她还抽空重读了《平凡的世界》,让她对那个时代那些人有了更多了解。因为女儿,她和所有的年轻妈妈一样,关注女儿的一切,会看很多育儿的书,关心女儿加什么辅食好,张口便是声情并茂的有趣儿歌。不管是做什么,刘洋融入和学习的本领都超强,现在她俨然是育儿方面的“知识达人”。

尽管各种文献报道都说,太空飞行不会影响生育。但有研究表明,国外也有过女航天员返回地球怀孕后流产或婴儿畸形的先例。这对于已经错过最佳育儿年龄,又极其盼望早日当上母亲的刘洋来说,从太空回来后确实对能否生下健康的宝宝多少有过顾虑和隐忧。此时又是张华“引书据章”的安慰让她定心。他积极帮助妻子调养身体,做好后勤保障。其实无论是科学道理还是国外女航天员的实践都不会让刘洋产生更多的压力,但和所有准妈妈一样,不亲眼看到孩子降生,心一直是悬着的。即便如此,怀孕六七个月的刘洋照样坚持和航天员一起上课。如今刘洋健康漂亮可爱的女儿已经七个多月了。别看这么小,在妈妈的带领下,小家伙也开始学游泳了。生孩子前,男航天员战友和刘洋开玩笑,说,生孩子的时候可不要乱喊乱叫,不要给航天员丢人。刘洋很认真地遵守承诺,从住院到生产,无论多疼多难受,刘洋一声都没吭。为了避免疤痕的影响她坚持顺产,全是为了再上太空。

做了母亲的刘洋,更加温婉沉静,脸上的笑容从心底漾出,整个人甜丝丝的。其实和每一位新妈妈一样,她也经历过手忙脚乱的日子,面对的新课题和考验一样多。但她还是用最好的状态去面对。女儿刚满月,她就开始锻炼身体,游泳。身形和状态很快恢复。刘洋总是强调用心做事和用手做事是两种境界和状态,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会取得很高的效应很好的成果。有了孩子之后,刘洋明显感觉时间紧张,分身乏术。一晚上睡不踏实,要起来喂孩子好几次,人也很疲劳。婆婆心疼她,总是抢着把孩子抱过去带,想法让媳妇多睡一会儿。她也心疼老人,尽量多干一些。尽管疲劳,刘洋把工作和家事分得很开,学会屏蔽,不互相干扰。虽然前一天没休息好,但第二天照旧神采奕奕。她自己也笑言自己: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精力充沛。别人羡慕地问她秘诀。她说除了锻炼,和心劲儿也有关。每天都用积极的心态去做每件事,从不抱怨去做一切。

多了一重母亲的角色,一如既往保持原来的状态,对刘洋是个最新最大的挑战。女儿尚小的她也常常会面临两难的抉择,但她笑言一切都是暂时的,做个好母亲和好航天员不应该是对立的。我还记得她说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时的一脸凛然:航天员永远是我的主业,飞行是我的天职,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和训练。

刘洋目前在清华大学攻读社会文化和心理学专业。因为未来航天员面临长期飞行,对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相互间的心理支持,相互融合和合作的要求更高。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希望能更好运用融合到未来的工作中。

谈到未来,谈到梦想。刘洋告诉我:我也要争取飞第二次,第三次,不为什么,因为它是我的职业,我的梦想!

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家,是每个人的心灵寄存处。曾经王亚平和爱人赵鹏的家曾是小小的驿站,是养息加油充电的地方。因为他们的爱情充满着飞翔的浪漫。

王亚平和爱人赵鹏都是飞行员,虽属一个单位,却分别在相距千里的不同城市。2005年,王亚平和赵鹏商定在国庆回老家举办婚礼,但王亚平的部队有飞行任务,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婚礼前一天,王亚平才执行任务归来。她马不停蹄赶往民航机场,不料却赶上了堵车。到机场时离正常起飞时间只有10分钟,眼看着误了飞机。天随人愿,老天似乎特别关照这对天上的恋人,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误了半个小时。王亚平如期赶回。后来赵鹏还经常和王亚平开玩笑说,“还得感谢天气不好,否则,那天你还当不成新娘了。”

关于他们的空中情缘,有许多不得不说的精彩故事。

因为相隔两地,两人平时只能靠电话互诉衷肠,也更珍惜两人一切相处时间。头天晚上,两人得知赵鹏驾机执行转场任务,恰好从王亚平所在的部队机场上空通过。几乎同一时间,王亚平也要驾机升空。即便看不到,也能在无线电的同一波段“相遇”。于是两人在电话里约定,如若能在空中相遇,就要用无线电“标准喊话”打个招呼。然而,许是赵鹏太激动了,居然将机号认错。“778”记成“788”,把呼喊信号转到了那天在一起训练的别人的飞机上。而赵鹏并不知道,还美滋滋地挺高兴。晚上电话里问妻子:你听到我呼叫你了吗?王亚平忍住笑问:你和谁说的话啊?

由于职业特点,赵鹏与妻子王亚平经常见不到面,2008年两人仅见过两次。而其中一次是夫妻二人同时执行任务在双流机场的匆匆一面。

2008年5月12日,王亚平在陕西执行了一个月的降雨任务,非常疲倦。回单位后请了两天假正在休息,那天突然接到电话,有紧急任务让她马上归队。到了单位才知道汶川遭遇大地震,部队24小时待命,随时做好升空准备。那时候王亚平和战友们每天通过电视了解灾情,心情十分沉重,迫不及待想为灾区人民做点事。到了5月18日,接到临时通知,有一批救灾物资要运去灾区。王亚平和战友紧急出发,到了成都双流机场后发现停满了飞机,不断有飞机落地起飞,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向灾区运输物资。机场地勤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为每一架飞机卸货,她和战友就自己动手卸,一直干到晚上11点多。整整12个小时,她们一口饭没吃,一口水没喝,但是机组没有一个人抱怨,反而觉得很宽慰,终于为灾区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婚后,王亚平和赵鹏约定:每次飞行降落后,都要在第一时间发条短信互报平安。然而,因为抗震救灾任务,两人都失约了。此时,赵鹏早已在执行紧急空运救灾物资至双流机场的飞行任务。从地震那天开始,他一个星期飞了60多个小时,不仅在天上飞,还要在地面自己去卸以吨计的物资,一天晚上赵鹏和战友在机场空地休息,当地又发生余震,战友叫醒睡梦中的他,他说地震就地震吧,然后倒头继续睡,人已经累到极限。那天,没想到正在机场准备卸物资的两人偶遇,有了2008年的第一次相会。王亚平终于见到了丈夫,激动地拉住丈夫左看右看,过了好一会儿才说:“老公,辛苦了,抗灾任务还很艰巨,任务多、强度大,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记着发信息给我,不要再让我担心!”二十分钟是那样短暂,他们因任务偶遇到一起,又因新的任务匆匆辞别。夫妻俩说得最多的话是:好好飞行,注意安全!在依依不舍和相互鼓励中,夫妻二人驾机再次消失在云海中。

虽然只是匆匆相遇,虽然只说了几句叮嘱的话,但那种幸福和感动却胜过了万语千言。作为飞行员,他们理解这个职业。爱情有很多种,飞行员的爱情注定了没有花前月下,但也有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体会不到的感动。

2010年,第二批航天员入队,航天员大队领导见家属第一面,大队长和政委就给两个男家属上了一课:如何当好女航天员的男家属。

这一课令王亚平和赵鹏记忆尤为深刻。他们能体会航天员大队领导良苦用心。曾经两人各自驾乘战机,互为飞行员家属,在天上比翼双飞,在部队是优秀的飞行员,执行过各种任务,都是空中骄子。如今要他们转变角色,当好女航天员的男家属。一切因为妻子的职业,改变了自己从前熟悉的生活,全力以赴承担起家的重任,做好妻子的保障,怕他们一下难以接受。

摆在赵鹏面前的确实是一个艰难的职业选择。要么放弃飞行,调到离妻子近的地方,方便照顾家庭。要么不离开飞行,但离家远,不能很方便照顾家照顾妻子。当听到丈夫说,他愿意停飞更多照顾妻子时。同为飞行员的王亚平非常理解赵鹏此时的感受,她更理解飞行员对于飞行的感情。直到现在,王亚平依旧对飞行充满感情,每当飞机从天空飞过,都会不自觉去看。回想当时自己飞行的感受,将心比心,王亚平不想让丈夫留下遗憾。于是王亚平问赵鹏:“如果抛开我的因素,让你放弃飞行,你舍得吗?”赵鹏坦诚地望着妻子,说不舍得。“那你就继续飞行吧!虽然这样我们大家都辛苦,不方便,但我们对飞行都有特殊的感情,不要放弃!”现在赵鹏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上班,回到家常常都晚上八九点了。路上要耗费四五个小时,非常辛苦。但王亚平和赵鹏非常知足,因为两人各自从事着热爱的职业,而且能每天见到,已比从前好了许多。

赵鹏转变角色只快,变化之大还是令王亚平没有想到。王亚平是个操持家务的能手。以前在武汉部队,因为两人分居两地,家里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都是她张罗,赵鹏每次回家,王亚平会精心准备一桌饭菜等着他,家里来了客人,一桌酒菜都是妻子操办。他插不上手帮不上忙。王亚平觉得这是做妻子的本分,她也乐于为爱人做一切。但是自从入选航天员,到航天城四年多,王亚平再也没做过一顿饭,打扫过一次卫生,也没有陪丈夫出去玩过一次。而赵鹏从什么都不会的家务门外汉,变成理家能手,现在也可以像模像样做一桌菜了。王亚平知道丈夫为此付出了多少。赵鹏每天下班回到家本来已经很晚了,王亚平有时打电话回家,碰上电话不通。一问才知道,赵鹏在打长途向自己的妈妈或是丈母娘请教菜肴的做法,上网查找也是他掌握厨艺秘诀的好去处,就为了周末能给王亚平露一手。他还买了一本厚厚的菜谱放在厨房的微波炉上,随时看,随时操作。如今,赵鹏早已不用四处讨教厨技了,厨艺大长,煎炸烹煮烧样样都能来。不仅周末能给妻子露一手,而且家中来客人,也能烧出七六八碗,拿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待客。飞天前,王亚平回家的任务就是学习休息,家务活丈夫不会让她沾手。即便是飞天回来后,王亚平的工作量仍然很大,回到家里待遇依旧。这让原来一直认为自己才该是“家务一把手”的王亚平颇受震动。她欣喜地感受着爱人的变化,幸福地调侃丈夫说他是贤夫良父。品味着浓浓情意的“爱情大餐”,幸福满足。王亚平执行任务之前,赵鹏颇有感悟地对王亚平深情地说:“老婆,原来我们是各自开一架飞机。现在我们是一起开一艘飞船。”

神十任务期间,两家的父母,两个人的妹妹都来到王亚平在北京的家里。赵鹏每天一方面担心关注妻子在太空的情况,一方面要照顾好家人,安慰家里的亲人,缓解情绪。成了家里的“主心骨”。每天安顿好老人,赵鹏都要去看看妻子。赵鹏没有张华的幸运,因为非工作人员进不去飞控大厅,赵鹏只能向飞控大厅换班休息的科研人员了解妻子的状况,想办法看看从太空传来实时图像,每天只要看一眼,他才觉得心里踏实。当看了王亚平精彩的太空授课后,作为陪伴妻子一起经历太空授课训练艰辛的见证人,这名勇敢的飞行员激动地难以自抑。那天晚上赵鹏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躲着家里的老人,眼泪缓缓流下来。那是喜悦的泪水,他为妻子感到骄傲。

在神十飞行之前,王亚平有个当时看起来简单,却是奢侈的心愿:给丈夫做顿饭,逛逛街,好好看一场电影。如今,这些愿望都实现了。但繁忙的工作学习,让王亚平能陪伴亲人的时间依旧很少。回想起她从太空归来,因为担心自己的安全成宿成宿睡不着,止不住的泪水的母亲,想到性格内敛,独坐电脑前思念女儿满脸是泪的父亲,想到作为老大,却让妹妹分担了照顾父母的责任,想到六七年未回的老家,她总在自责自己不是一位好妻子,好女儿,好姐姐。航天员职业何止是一个人在战斗。

王亚平善解人意,总会用自己的体贴把周围的人照顾很好,和她在一起丝毫感受不到拘谨。从飞行员到航天员,战友情谊是她最为珍视的。

神十任务中,坚强的王亚平从出征到返回地面都没哭,当她见到父母爱人也忍着没有掉眼泪。但是当回到航天员公寓,远远看到在欢迎的人群中列队站立的战友们,她再也无法抑制住激动的心情,流下热泪。泪水越聚越多,再难止住。此时的王亚平也不想控制,任凭泪水恣意欢畅流下面颊,让奔涌的情感尽情宣泄。是的,只有一起奋斗过,一起经历过,朝夕相处的航天员兄弟姐妹才能理解其中沉甸甸的战友情谊。

记得出发前,乘组航天员收拾私人物品,王亚平带上去的是两张全家福,第一张是和家人的合影,第二张是航天员大队所有人的全家福。如果当时只能选择拿一张,王亚平会毫不犹豫选择战友们的全家福。因为,这张照片更像是她的护身符,护着她勇敢飞向太空,拥抱梦想。她要带着全体航天员的梦想飞向太空,她要用这样的方式向那些默默坚守了十几年,执着梦想却终将与太空失之交臂的航天员兄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王亚平把这张全家福放在睡眠区的袋子里,每天都会拿出来看好多遍。在“天宫一号”有一本相册,封面写着《we are hero》(我们是英雄)。里面装的是航天员大队所有人的照片,里面有战友们的合影,单人照,参加各种训练的,生活照一共39张。她的思绪随着照片的图景飘向地面,脑海里一幕幕回忆着他们一起的场景:在模拟器训练,一起登山,一起做拓展训练……一遍一遍,每看一次感觉都不一样,每翻一次,她和大家的距离就更近一点。在遥远的太空,放大了思念的半径,清晰,真切。

太空授课的第二天,王亚平和在地面值守的航天员通了话。当她听大队长说,航天员大队专门在会议室安了两个大电视,大家围在一起观看了太空授课,她在上面讲,战友们在下面热烈的讨论,反复咋摸着精彩的瞬间,会议室里响起一阵阵掌声,掌心都拍红了。大家都为她和乘组的出色表现骄傲。

那一天,大队长把王亚平代表乘组发给战友们的信息念给大家,屋子里静静地,一个个情真意切的文字叩击着每一位战友的心扉,与勇敢顽强坚韧为伍的太空骄子的情感同频共振:

“航天员大队的师兄们,战友们:今天是我们在太空飞行的第十天,此刻真的很想念你们,感谢你们一路以来的支持和鼓励,有你们的陪伴,我们从未孤单!在这条300多公里的轨道上,有我们大队所有航天员的梦,有我们全体航天人的梦,随着越来越多的战友由此飞过,我们的梦将更圆更远!祝福航天员大队,祝福我们美丽的祖国!——神舟十号乘组,来自太空的祝福”

十一

返回地面后,王亚平收到了很多孩子的信,孩子们饱蘸童真和充满生趣的话令她特别感动。有的说,王老师,看你在睡袋里睡觉,像一个会走路的大烤肠,很好笑。有的说,王老师,看你们在天宫里飘来飘去,像神话里美丽的嫦娥,好羡慕。还有的充满诗意,王老师,是您给了我梦想,而我会像一只毛毛虫一样,慢慢地爬向树的顶端,总有一天,会像您一样爬上去了,变成一只蝴蝶,飞向太空,实现梦想。也有的说,太空授课,使我对太空更加好奇,我也想飞向太空,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还有孩子说:我的梦想也是当一名航天员,你们不要以为你们后继无人哦,请放心地把接力棒交给我吧,我一定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其中有很多很多的孩子们在信的末尾都会说: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当一名航天员,去探索奇妙的太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每当看到这些,王亚平都会被孩子们的热情打动,真正体会到授课意义所在。能亲手为孩子们播种航天梦想,开启追梦历程,令王亚平由衷地感到幸福和欣慰。

神十任务后,王亚平去过几十所学校,面对面交流,直观感受孩子们对太空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他们无穷的想象力,也让他们产生无穷动力,去寻找答案,去学习知识,由衷地感到幸福和欣慰。

在珠海,当一位小姑娘听了王亚平的报告,含着泪告诉她,她来自遥远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她非常想念自己在西北大漠的家,如今看见王亚平阿姨仿佛看见自己的亲人一样。王亚平搂着小姑娘,动情地告诉同学们:“那里是我和战友们出征太空的地方,她的父母和所有航天人是送我们飞上太空的幕后英雄!让我们一起为她鼓掌!”在同学的欢呼和掌声中,王亚平分明感到了一种力量和责任。她喜欢孩子,特别珍视来自孩子纯真的情感,真挚的表达。在电脑里,公寓和家里,她像宝贝一样珍存着孩子们送给“太空老师”的心意和敬意:俏皮的“太空女教师”卡通形象是她最喜欢的;一方印泥精心制作的专属于她的印章;一个为了心中崇拜的“亚平老师”赶一幅满意肖像而整夜未睡,第二天盼着亲手将塑封好的画交给她,却在等待中睡着的女孩……每每提到这一切,王亚平都是满满的感动。她也用最大的热忱和努力回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多么疲惫,只要是孩子的要求,她都尽量满足。有时时间太紧张,无法在现场一一满足孩子们的签字要求,便带回来,认真签好再带给孩子们。她的电脑里保存着一张照片,在校园的青草地上,王亚平微笑着搂着几个孩子,还有更多的孩子围在她身边,双手都搂不过来。孩子们的表情热切兴奋,还有向往,就因为她是孩子们眼中亲切而神奇的太空老师。

王亚平没想到太空授课会带给孩子们那么梦想和动力,太空授课也改变了王亚平自己,她开始越来越热衷科普教育,她有时候甚至觉得,当一回太空老师的荣耀胜过了作为航天员本身的自豪。

尤其令王亚平感到高兴和欣慰的是我国对科普教育重视,许多学校和机构都给孩子们提供学习航天知识的机会。孩子们也为此付出很多热情和心血。当她得知北京人大附中创立了空间科学社团,建立了空间科学实验室,2013年8月,人大附中学生代表参加第二十届国际空间站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一举夺得亚军的消息,她高兴地在很多场合和大家分享了这个消息。

在神十飞行回来的记者见面会上,有记者问王亚平:你的下一个梦想是什么?

王亚平回答说:“与儿时的梦想不同,我已找到了一条值得为此奋斗终身的道路。我的梦想就是在这条道路上能够做的更多,走得更远。”她越来越真切感受到太空探索,对航天员这个职业是永无止境的。作为另一个身份太空教师,科普教育意义也更深远。

2014年9月11日,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简称ASE)在北京开幕,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等18个国家的93名航天员参加了盛会。第一个执行第一次载人登月任务的奥尔德林、人类太空行走第一人列昂诺夫、在太空待的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香浓·露西德、执行了三次航天任务的美国现役女航天员凯瑟琳·科尔曼,还有中国所有飞上太空的十名航天员都出席了盛会。

太空探索者协会会员均为已执行过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目前有由来自35个国家的近400名航天员组成。协会的宗旨是为全世界执行过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提供专业的对话论坛,增加宇宙科学与探讨对人类的受益,促进科学教育,启发青少年,增强环保意识,倡导以和平利用外太空的原则开展国际合作。今年是协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年会。

这次年会的主题是“合作:共圆人类航天梦”。在9月11日的ASE大会清华大学分会场,航天员刘伯明和王亚平代表中国航天员做了技术报告,和各国航天员分享太空飞行的经验。

在这次大会上,有三场技术分会,一共有来自多国的十几名航天员作报告。能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在大会发言,王亚平感到非常光荣。为此有较真精神的她做了精心准备。王亚平专门去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所在学校人大附中,请56个孩子和授课老师一起拍摄了精彩的视频。她还将为大会精心制作,写满老师和孩子们真切祝福的签名旗带到会议现场。她深情地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如同初升的太阳,对太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他们也愿张开双臂和其他国家的小伙伴一起,向着未知的太空领域,共同成长和探索。”

她还希望有一天能在太空和其他国家孩子一起互动交流,听听他们的奇思妙想。希望有机会和世界上首位太空教师芭芭拉·摩根女士面对面探讨载人航天科普教育的发展和合作。

王亚平在题为《太空授课,播种梦想》的报告中,以亲切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述,对科普教育的真知灼见和真挚动人的情感获得了与会专家和航天员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在大会闭幕式上,经过所有参会航天员投票,王亚平获得了唯一的最佳技术报告奖。王亚平谦虚地说:“并不是我讲得好,而是所有国家的来宾对于科普教育的的支持,和对于孩子们的热爱喜欢!”

大会秘书长安迪针对王亚平提到的国际合作,表示支持并将积极努力促成航天科普教育的国际间的合作。他和王亚平约定,要王亚平在中国积极推进这个事业。

目前,王亚平除了正常的学习和训练,还在北京大学上研究生,她选的是大众传播专业,她希望所学到的知识今后能对科普教育的传播有帮助。忙碌的学习生活令她充实,正如她在报告中讲到:我要用我今后所有时间,用我在太空授课的所有经历,和作为航天员这个特使职业的优势条件,为载人航天事业和科普教育事业做更多的贡献,永远做一名孩子心目中的太空老师。

生活中的王亚平亲切随和富有童心,走进她的公寓,有很多可爱的卡通玩偶,和回来后孩子们亲手制作送给她的许多小礼物,她都视若宝贝,不大的屋子里充满童趣和温馨。她悄悄告诉我,家里还有很多,摆都摆不下。书柜的门被她做成照片墙,上面都是她身着航天服和家人的温馨合影。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王亚平喜欢摄影,爱听音乐。音乐被她视为不可或缺,解决一切忧烦的法宝。她喜欢的音乐很杂,各种古典、流行、民族,中国外国,热闹的安静的,但凡好听的音乐都喜欢。家里买了了很多音乐碟片,如今音乐榜单只要有新歌,她都会下载,手机里一拨拨新歌换得很勤。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情肯定是用音乐迎接全新的一天,即便在太空,这个习惯依然保留。若在卡拉OK唱歌,她完全是音乐“大咖”,因为里面的歌曲几乎没有她没听过的,不会哼唱的。上太空时,王亚平就带了很多喜欢的音乐。其中有彭丽媛的《我的白发亲娘》,还有刘和刚的《父亲》,这些动人的音乐陪伴着她度过了在太空的难忘时光。2013年6月24日,正赶上王亚平母亲的生日。有心的她在那天专门和家人进行天地通话,并为母亲播放了《我的白发亲娘》,一个个动人的音符随着电流运行天地间,传递着女儿对母亲的所有牵挂和感恩之情。

王亚平还是喜欢运动人士,除了跑步,尤其喜欢如篮球、羽毛球、接力赛这类需要发挥团结力量的集体运动。在满是男选手的篮球场上,她还是进球率很高的优秀前锋。采访她那天晚上,她和第二批航天员组成战队和第一批航天员师兄篮球比赛,战绩骄人,不可小觑。

当聊到关于大热的太空题材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王亚平立刻拉开了话匣子。她非常肯定地告诉我说:这是必须要看的。她还特别讲到自己观看《地心引力》的感受。

2013年8月,著名大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的太空类科幻大片《地心引力》成为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影片。然而,故事情节的设置却成为世界各大娱乐媒体的头条:中国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拯救了美国航天员。天宫一号、神舟飞船都在剧中“闪亮出镜”,中国航天器最终成功帮助美国宇航员脱险。这让看多了“美国人拯救世界”的观众为之振奋。导演设置如此情节的原因也许在于,世界上美国、俄罗斯、中国这几个国家有或即将建设自己的太空站。

所以当王亚平的朋友发短信建议她看《地心引力》,短信上强调:也许你看了,会对你的职业有另一番感悟。于是王亚平特地抽空和爱人妹妹一起去影院观看。

王亚平完全没有料到,一向坚强不容易哭的自己在看这部片子基本是从头哭到尾。因为什么?因为感同身受。当片中的女主人公航天员历经种种磨难,经过重重险境考验返回地球,王亚平也将自己带入场景,将心比心,她会想到自己在太空的想法感受:太空体验失重的感觉,从太空看地球的震撼,想到对亲人战友的牵挂,想到如果自己回不来了会怎么样?想到面临生死抉择,自己会怎么想?一个个问号,一轮轮情感的冲击,让她无法停止流泪。虽然只是一部电影,但所从事的航天员的职业让她从中感受到了别人根本体会不到情感。影片结尾处,女主角历经千辛万苦回来了,当飞船落到海里,她从海里爬起来爬到沙滩试着站起来,第一下没成功,第二下终于站起来。她抓了一把沙子,笑着说了声谢谢。当镜头从脚部往上推特写,这短短的几个镜头几个细节一下击中了王亚平,她想到她从飞船返回舱出来,回到地面的感觉。摸到沙子,就是真切地感到回到地球了。她知道电影想告诉人们,回家的感觉真好,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曾记得神九航天员刘旺出舱时就是这么说的,其实每一个从太空返回的航天员都有同样的感觉。

这天电影结束后,王亚平半天不敢摘去架在鼻梁上的3D眼镜,等影院放映厅的人走光了,她才走,回去很久还沉浸在电影的氛围里。回去的路上,爱人赵鹏有些激动地对王亚平说:电影我想起你在天上,我们在地面的感受。但我现在有一个最大的感受。王亚平问他是什么?他说:我要对你再好一点,当航天员真是太不容易了。

此时的王亚平仰望天空,回想起了自己趴在舷窗口远远地眺望地球,那一刻心中油然而生的热爱,是一种刻骨铭心的陶醉。远处那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富有生命力无法比拟的醉人色彩,莫测变幻的表情,散发的独特气质,与所蕴含的生命蓬勃向上令人震撼的力量和美。令她对美丽的地球家园有了从未有过的亲近感。在地面时,祖国是家,太空是梦。但在太空时,天宫是家,祖国是梦。如今虽已回到地面的家,但是能够再次飞向太空,仍然是王亚平最大的梦想……

今天,中国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美国好奇号”登上了火星;欧洲航天局的“菲莱”追上慧星并擒住它。有了人类智慧的光辉,有了抵达梦想的翅膀,迷人的外太空未来也将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魅力无限的太空梦,将继续延伸……

责任编辑/魏建军

猜你喜欢
亚平刘洋航天员
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
我是小小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叔叔的一封信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刘洋作品
平抛运动潜能知识测试题
航天员失重是怎么回事
机械能潜能知识训练试题
一人分饰三角
王亚平的“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