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沉默的螺旋分析网络谣言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5-07-20 09:16张敏慧
戏剧之家 2015年15期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网络谣言

张敏慧

(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利用沉默的螺旋分析网络谣言成因及应对策略

张敏慧

(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大环境下,信息的真实性与否值得被关注。当不真实的信息(即谣言)产生时,我们需要了解其成因,并用合理的办法予以解决。本文通过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对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期望通过改变意见气候来对抗谣言。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网络谣言;意见气候

一、网络谣言的形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门户网站开始兴起,进入了网民消费信息的时代。在互联网中人们可以快速发布信息并将之传递,网民也成为了除记者外的第二大新闻信息发布者。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社交软件、聊天软件、邮箱、网络论坛等多种网络介质传播,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新兴媒体下,谣言也更容易滋生并快速地进行复制和再次传播,其速度较之语言传播更快速,范围也更广泛,同时传播方式也更为便捷。

二、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一)民众需求

谣言之所以会产生离不开其背后的问题,即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公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正如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当中所预言的那样,随着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便捷化发展,人们进入全球化社会,“地球村”不再遥不可及。大量的信息被快速的消费,人们渴望也需求信息。“广元蛆虫柑橘事件”是一则真实的新闻,但为什么会演变成为谣言,是因为没能及时满足公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公众渴望知道事情进展的情况,灾情是否得到控制,而在造成谣言之前没有相关的新闻媒体进行跟踪报道以及深度调查。当“广元蛆虫柑橘”的短信与照片在网上流传,便会吸引人们对其关注,这些未经调查的照片被公开流传满足了人们对事实真相的探求欲望。

(二)时间空间及受众心理的接近性

谣言在某一特定时期则更容易显现更容易形成。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过后,全民处于对地震的恐慌当中,大家“谈震色变”。此时,出现了“山西地震”的网络谣言,许多民众“等地震”以及“被地震”。在这种特殊时期的条件下,当出现了一则对地震预测的消息,人们便开始猜测其真实性并且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这一热点事件上。网络上预言未来地震的地点在山西时,当地的人们因为这则消息的时新性和接近性以及价值性而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样的谣言人们更多的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因为关系到了人们切身的生命财产利益,这样一来又形成了群体性的事件。日本核辐射过后出现的“买盐风波”,导致碘盐销售紧张也是如此。在出现特殊事件后,谣言更容易传播也更容易使人信服。

人们可以感知周围意见气候的变化来及时调整自己在群体当中的行为。同样是“被地震”事件,这则信息在未被证实之前,人们的意见各不相同。有些人相信未来地震的地点已经被预测到了,而有些人不相信。当大部分人认为这件事情是真实的时候,少数人渐渐开始产生质疑,即使不同意这个观点也会变得沉默,导致更多的一部分人相信了这则谣言。人们可以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当邻居或其他家人都搬到外面躲地震的时候,自己便也愿意加入其中。相反,如果周围人持静观其变的态度,那本来不相信这则信息的人也会保持原位不动。

(三)网络环境下公众心态的改变

1、随意性

网络环境属于一个大的公共性的平台,其传播方式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甚至包括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不容易受到限制。人们在传播信息时心态较为放松,这样的环境使人们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更具随意性,手指一点便可转载一条消息,而不需要严谨的措辞,甚至为了营造事情效果而加入一些夸张的成分。

2、匿名性

匿名理论是社会学中解释集合行为的一种理论,集合行为使个体湮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你的姓名和身份。这种状态使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力都降低,在法不责众心理支配下,而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在传统的人际传播当中会有“署名”,例如某某人说,或者某某报纸发表,而网络传播看不到对方的真实身份,传播者无需对其言论负责,不影响其在现实社会当中的正常秩序和生活。

3、交互性

在人际传播过程中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借助快速和便捷的网络渠道,形成了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意见反馈,两者可进行有效的互动。网络上的吐槽成为人们宣泄的窗口,当吐槽点被得到认可,人们发言则更加积极活跃,论坛的点击率转发量也会随之上升,导致这一点无论正确与否都会被关注和放大,进而滋生了网络谣言。

(四)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

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网站经营起微博这样的互联产品,新浪微博就是其中的代表。微博中十分活跃,又拥有着大量粉丝的“公共人物”,称之为“大V”即“very important person”。这些经过个人认证的名人就成为众多普通微博用户追捧的对象,他们拥有数以百万计甚至数以千万计的粉丝,在微博传播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媒体在一些重大事件报道中出现瞒报、谎报的不良现象时,许多人更愿意去相信微博中拥有大量民众基础信任的“大V”。可是这些“大V”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训练,也没有专业新闻人的基本职业素养,以及对某一事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和渠道,所以他们说的话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这样的消息从公众认为的意见领袖——“大V”处一经传播反而被大众认为是可靠的、真实的,导致媒体处在了被动状态。

信息接受者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即环境气候的影响。据人类的准感官统计,人们可以发现连接个人领域和集体领域的纽带。被接受的集体性知觉并不神秘,但是个体却具有感知某些人物、行为方式、观念被周围环境赞同和反对的能力,以及对这些现象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尽可能使自己不被孤立的能力。人们可以通过对外界的观察,包括眼神、动作、音调、语言口气等快速感知大众对某一事态的态度,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电视剧《宝贝》中冯莹的儿子缠着妈妈买玩具,表示如果自己没有这种玩具,幼儿园的孩子会不愿意和他玩耍;如果不看大家都在看的动画片,那么第二天就没有办法和小伙伴一起交流前一天的剧情,会被排斥在外。孩子在谈论到某一话题时,担心自己无法融入会被孤立、被“out”,会想办法使自己融入这样一个大环境而看起来不特立独行。

由此可见,谣言亦是如此。当大家都在对某一事件进行谈论时,个体为了不被孤立会参与其中,成为谣言传播的枝体。这样一来,当谣言被大多数人认可,仅有的少数不支持谣言的人也会变得沉默,导致谣言愈演愈烈。

三、如何抵制这种谣言

(一)改变意见气候对抗沉默的螺旋

在网络辟谣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种“双重意见气候”所产生的影响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将这种“沉默的螺旋”传播方式和现象告知大众,用简单通俗的语言传播,使人们普遍认知,在谣言传播来临之前为民众撑起一把防护伞,使民众在面对不确定信息的时候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这种双重意见只在特殊的环境下产生,也就是只有在公众意见气候和主流媒体主导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双重意见气候”意味着:由于对传媒使用的不同,人们感知到不同的意见气候。利用这种双重意见气候产生一种与谣言对抗的力量。但是双重意见气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产生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对抗的力量只有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起到作用。因此,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对抗谣言的过程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高效地传递真实有效的新闻。

(二)利用媒体改变意见气候

就新闻媒体工作者而言,他们为民众营造的被感知、被设想的“拟态环境”在对抗谣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即公众媒体对大众的引导。当一波谣言兴起时,大众传媒及时高效地对事件展开跟踪调查采访,并迅速给予公众以合理的解释,可以起到抵制谣言的效果,大众传媒在这里就是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具有专业素质的新闻工作者这样一个群体,从较为正确、可靠的信息来源渠道来获得信息,由此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媒体制造的环境来对抗网络谣言环境。

当一些带有不确定性的信息被散播出去,需要另一些更强有力的信息来为其更正,也就是辟谣。就目前而言,网络微博中已经出现了专门的辟谣平台,例如新浪微博媒体版当中的“微博辟谣”,通过收录或转发证实性微博,利用公众力量来传播更正真实信息。随着大众对辟谣的关注,更多的人参与到了辟谣的队伍中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三)让辟谣成为中坚力量

那些在“沉默的螺旋”的漫长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少数派,都非常勇敢地面对被孤立的威胁。这些在某些时候会变为先锋的“坚实的核心”接受了被孤立。在“沉默的螺旋”作用下,少部分意见的占有者中会有一部分坚持己见的开拓者,当一部分具有坚定意见的表达者成为中坚力量时,就可以改变意见气候,对网络谣言的抵制来说是一个强有力的力量。“坚实的核心”在这里和“开拓者”相同,他们在公众面前敢于表达,在公共场合面对陌生人也会将自己的观点展现,只着眼于过去或非常遥远的未来,甚至可以把辟谣当成事业。

(四)提高网民素质和自身判断、分析事物的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身边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而其真实性又值得深究。当公众接收到未知的不确定的信息时,需要冷静下来对消息进行分析和思考,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辨别的能力。网络给予人们更多的空间话语权,但是公众受教育的程度却是良莠不齐的,提高公众媒介素质教育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

总的来说,人们通过对“沉默的螺旋”的定义解读,了解其形成的原因有利于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不单可运用在网络谣言上,甚至包括政策的决议。当政府想要颁布某项决议,而这项决议并不一定会很快地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时,可以提前通过媒介对其进行宣传以产生一种意见气候。当法律或者决议正式颁布后产生另一种与之前形成的意见气候相对抗的气候时,可使社会更趋于稳定。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241-02

猜你喜欢
沉默的螺旋网络谣言
微信公众平台传谣的民事侵权责任探析
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再研究